《平凡的世界》:浅谈平凡人物的“平凡世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d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路遥历经十三年的时间创作了《平凡的世界》,享誉中外文坛。作品以社会中的小人物透视大的时代背景,是一部全景式呈现当代中国城乡生活的文学作品,用很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社会中普通民众的形象,将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巨变有效的融合,诠释着平凡人在生活的艰辛与曲折,深刻诠释了人性之美。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物;人性之美
  作者简介:赵程(1996.10-),男,天津市人;指导老师:刘博勇(1988.6-),男,回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1
  前言:
  《平凡的世界》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历时13年的创作历程成就了一百万巨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品以改革开放前后为时代背景,锁定了时代巨变中西北农村的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给予了平凡人物厚重的爱,在平凡的人物身上体悟时代的艰辛,诠释人性的美,从平凡人平凡的世界中呈现不平凡的人生。
  一、平凡人物在平凡中挣扎
  “这不是宿命,而是无法超越客观条件。在这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中大部分人物的描述都没有离开贫穷。新中国成立20余年,但是西北黄土地上生活的百姓依旧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为了温饱奋斗,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对艰辛的生活,这些平凡的人们并没有怨声载道、杞人忧天,而是选择尊重客观实际,以乐观的态度寻找生存下去的路径[1]。
  孙少安一生的贫苦从六岁时跟随父亲上山砍柴已经开始了,他本应该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但是作为长子,面对家责任,他不得不弃笔从农,在近乎残酷的抉择中,孙少安没有过多的悲戚,而是从容的接受,最后只要求给自己一个证明的机会,走进考场、走出考场,当那份通知书到手的瞬间,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是也宣告了他学习生涯的终结,其中的辛酸与无奈其人自知。从那一刻开始,少安成为了“恪尽职守”的农民,注定他的一生将与这片黄土为伴。面对生活戏弄,少安不曾有过悲观,而是竭尽全力的做一名出色的农民。于是,他开始了疯狂而贪婪的农活生涯,疯狂是因为养家糊口的责任,贪婪是心中依旧存在着梦想,小小的、平凡的梦想促使少安付出全部的精力,无怨无悔的与苍天“斗争”、与大地为伴。艰辛的生活并没有磨灭少安的斗志,在辛勤的劳作中,少安为他能够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到快乐,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在这个贫困的家庭中,不仅仅有少安,还有少平和兰香,他们也都在发挥着全部的力量去维持家庭的温馨与快乐。我们在作品中看到了这样一个家庭,想象着他们的世界,或许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会感到疑惑,怎么会有这样的不幸,但是如果重返那个时代,这种生活并不罕见,而是一种常态,但是从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他们的悲观与绝望,而是从容的接受,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胸襟。所以,在路遥的文字中,我们可以领略一种精神,那就是面对苦难,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人们会默默的接受,以更广阔的胸襟、更乐观的情怀接纳上天的赐予。
  《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应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艰辛与苦难,客观真实的呈现了那一时代背景下平凡人人生与生活,但是路遥绝不是为了愤世嫉俗,诠释苦难给这些平凡的人带来何种难堪,更多用意在于利用这些苦难展示平凡世界中平凡人的伟大坚韧。对于人类来讲,苦难是沉重的,战胜苦难需要顽强的斗志与坚忍的品格,更需要孜孜不倦的探索,平凡的人们以那份强烈的家庭責任感、坦荡的心胸与奋斗不息的精神与在苦难中挣扎是平凡人的不平凡,是平凡人的伟大。
  二、平凡人物在平凡中诠释人性之美
  《平凡的世界》中深刻揭示了人活于世的艰辛,但是艰辛与困苦中认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战胜命运的。苦难不可怕,可怕是当在苦难面前失去斗志,失去理想,可贵的在苦难当中,依旧可以坚定信念,在平凡中发生找寻人生方向。在这充满泥泞与荆棘的人生旅途中,内心的仁爱是关键,对于人性美的追求更显难能可贵。孙少安这一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压力与责任,使得他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便默默的接受了。孙少平的身上具有着一股倔强,展现着更加强烈的冲破命运枷锁、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一奶同胞的兄弟二人,同属一个时代造就,同为平凡世界的平凡任务,却有着不一样的追求与信念,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普通农民的缩影[2]。一个致力于成为工人,一个致力于创业,虽然二人的结局都是悲凉的,但是在不同的追求中却有着不同的成就。孙少平在师傅撒手人寰之后,承担着照顾其留下妻儿的责任,也在工作中竭尽全力地维护着同事的利益;孙少安创业过程中遭受挫败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来,但是却将创业的成果与大家一同分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平凡的人带去抗争命运的机会。在兄弟二人不同的道路上,阐释着同样的人性之美,大爱无疆、大爱永恒。由此,我们说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为我们深刻的描绘了、释义了平凡人的平凡世界中依旧展现着不平凡的人性之美。
  参考文献:
  [1]张莹. “交叉地带”的人物《平凡的世界》人物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7.
  [2]彭际博. 读《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物的挣扎与传统人性美[J].课外语文,2017,(06):167.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试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学说入手分析西班牙悬疑电影《看不见的客人》的“人性”符号矩阵,以求对作品做出清晰简明的解读,从而窥探出电影中人性的极善与极恶。  关键词:符号矩阵;四元对立;《看不见的客人》;极善与极恶  作者简介:徐飞燕(1994-),女,山东临沂人,鲁东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人们使用的语言也有着正式与非正式,文雅与粗俗之分。英文中的脏话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充斥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研究脏话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日常言语交际乃至文学作品的人物对话都有着重要影响与意义。  本文第一章简述了研究背景和原因。第二章和第三章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面子原则的语用原则理论框架下分析了《瑞
摘 要:莱辛是德国现实主义文艺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本文从莱辛的戏剧《明娜·冯·巴恩赫姆》,分析论述了他市民文学的特点,以及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影响。  关键词:莱辛;德国启蒙运动;德国市民文学;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刘蓉(1990.11-),女,山西省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
元帅,在百姓们心目是伟大而又尊严的人物,但是,他們肯定也和普通人一样,身边收藏着很多纪念品,缅怀过去的岁月,追忆戎马生涯中难忘的经历。  铜马龙伴朱总  朱德总司令的收藏十分丰富,别具一格。总司令自幼爱马,他身边曾珍藏着一只小乌铜马,不时取出玩赏。1922年,总司令为探求革命真理,决计赴欧留学。出发前,他特意拜访留居南京的原云南讲武堂教官,他的老师李鸿祥。  老师十分赞赏他远涉重洋寻求拯民救国真理
快乐,是人生中最为美丽的彩虹。快乐使人幸福,得到快乐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助人为乐,默默无闻奉献则是其中一种。助人为乐是公认的最可赞赏的品质。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拘束自我,在道德的天平上,他的砝碼最重。在历史的明镜前,他的身影最长。助人为乐是美德,它荡涤了私心杂念的尘垢,像金子一般,像水晶一般,它的光辉永不磨灭。助人为乐的光辉,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闪亮的。回想自己工作以来带的第一届班
摘 要:《诗经》和《楚辞》分别被看作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以《魏风·伐檀》和《橘颂》为例,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抒情内容、强度、感情基调上对比分析,两者都有明显不同。《橘颂》和《伐檀》相比于《楚辞》《诗经》中其他篇章而言具有较高相似性,但也有本质上的不同,分别代表着《楚辞》与《诗经》中艺术形式和抒情内容的独特性。  关键词:《伐檀》;《橘頌》;艺术形式;抒情内容;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题画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它滥觞于六朝、兴盛于唐代、在宋元时期大放光彩。宋代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兼具诗书画艺术才华于一体的诗人,黄庭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因此,本文拟就黄庭坚题画诗的写作类型和艺术魅力略作探讨。  关键词:黄庭坚;题画诗;写作类型;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李敏(1994-),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唐宋
作者简介:张玉(199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卷首语:所有男孩子在发誓的时候,都是觉得自己一定不会违背承诺;而在反悔的时候,也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不能做到。所以誓言这种东西无法衡量坚贞,也不能判断对错;它只能证明,在说出来的那一刻,彼此曾经真诚过。   ——《匆匆那年》  你是春天里遗落的一朵丁香,在消逝的青春中温柔坚强的悄悄绽放。明媚的春日,你走
摘 要: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塑造了一个美国垮掉派的嬉皮士形象阿新。阿新拥有华人的样貌,在美国生长,受美国的教育和观念影响,是一个有着自由和反叛精神的华裔美国人。本文试图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研究阿新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用二元对立和杂糅的理论探讨阿新的中美双重文化身份,从而探寻主人公阿新的中美文化身份建构之旅。  关键词:孙行者;双重文化;身份建构  作者简介:刘雪青,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
摘 要:汉语词汇从上古的单音词为主过渡到如今的复音词为主并非一时半刻即可完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学习汉语词汇时对于复音词的研究便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社会角度探讨了复音词出现的原因,概括了复音词的概念,并对儒学经典之一——《大戴礼记》中的单纯复音词做了统计研究。  关键词:复音单纯词;大戴礼记;连绵词;叠字  作者简介:李宁(1992-),女,汉族,陕西榆林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