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作文?作文就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思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付诸文字。可是学生谈“作文”而色变,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创作的源泉枯竭。为何这样?这是因为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乏对生活素材的积累。怎样才能更好地积累生活素材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看法。
一、日记是生活的第一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第一素材,是创作的宝藏,任何伟大的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但无论喜悦还是忧伤,无论绚丽的彩虹还是密布的乌云,如果不及时记下来,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所以要及时地把对生活的感悟写下来。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有写日记的好习惯。比如鲁迅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写日记,有的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但日积月累,到去世时竟达几十万字。巴金经常在日记中反思自我、净化灵魂。从高一起,我就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开始时,学生不愿写,水平一般,但坚持一年后,成效就有了,对生活场景有了详尽生动的描写,对生活现象有了自己独到的评论,对生活情感有了自己的抒发。而且在选取生活片段的写作中,学生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生活这个大米缸,学生很容易做出各种香喷喷的米饭。
二、广博积累,广泛阅读
创作不是凭空的想象,肆意的写作,它离不开广博的积累,战国时期的作家荀况在《劝学》中说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积淀得越多,养分越充分,创作的思维就越活跃,创作的热情就越强烈。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一定要在平时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积累途径如下:
1.研读经典,汲取养分。
经典是大浪淘金,前人留下来的都是宝藏。研读经典,对人生有启迪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欣赏的品位,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孔子曰:言而无物,行而不远。胸中没有学问,自然写不出好的文章。唐朝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积累的素材多了,写时才能随心所欲、应对自如。我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三本名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随感。两年下来学生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巧妙进行课前三分钟。
课前三分钟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最多素材的途径之一,更适合学习紧、任务重的高中生活。以前学生也进行课前三分钟,但收效不是很大,怎样使收效更大呢?我反思,寻找原因,发现:(1)故事没有分类,学生运用时,各类故事都有,记忆又不深刻,头脑中一片凌乱;(2)故事没有很好地记下来,只知道大概,有的连题目、主人公等都忘记了;(3)缺乏运用,有的学生尽管积累了很多素材,但是不会应用。
基于以上三点我做了以下调整:(1)调整了“课前三分钟”的形式。按主题分类演讲,比如勤奋、信心、勇气、智慧、换位思考等,每个主题一星期,也就是说一星期内每天学生演讲同一主题,要求演讲学生在上课之前,把演讲的题目、主人公写黑板上,方便学生记录,并写下自己的评论。(2)每周根据演讲主题写一次作文,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材料,在不断地应用中,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理解创作,最后沉淀为自己的智慧。(3)在笔记本上列目录分类,把目录储存在大脑中,学生用时很快地把同类信息从大脑中调集出来。坚持了两年,学生通过“课前三分钟”积累了五百多个故事,受益匪浅。
三、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经典语句、古典诗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背诵一些诗词歌赋,经典语句。时间久了,这会不自觉地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写作水平。对于考场作文,诗文名句引用得多而且合理,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显露非凡的才华。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积累贵在坚持,光靠激情和热情是不行的,需要耐心、恒心,只要坚持下去,则笔下一定会开满芬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日记是生活的第一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第一素材,是创作的宝藏,任何伟大的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但无论喜悦还是忧伤,无论绚丽的彩虹还是密布的乌云,如果不及时记下来,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所以要及时地把对生活的感悟写下来。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有写日记的好习惯。比如鲁迅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写日记,有的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但日积月累,到去世时竟达几十万字。巴金经常在日记中反思自我、净化灵魂。从高一起,我就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开始时,学生不愿写,水平一般,但坚持一年后,成效就有了,对生活场景有了详尽生动的描写,对生活现象有了自己独到的评论,对生活情感有了自己的抒发。而且在选取生活片段的写作中,学生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生活这个大米缸,学生很容易做出各种香喷喷的米饭。
二、广博积累,广泛阅读
创作不是凭空的想象,肆意的写作,它离不开广博的积累,战国时期的作家荀况在《劝学》中说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积淀得越多,养分越充分,创作的思维就越活跃,创作的热情就越强烈。学生要写出好的文章,一定要在平时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积累途径如下:
1.研读经典,汲取养分。
经典是大浪淘金,前人留下来的都是宝藏。研读经典,对人生有启迪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欣赏的品位,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孔子曰:言而无物,行而不远。胸中没有学问,自然写不出好的文章。唐朝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积累的素材多了,写时才能随心所欲、应对自如。我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三本名著,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随感。两年下来学生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巧妙进行课前三分钟。
课前三分钟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最多素材的途径之一,更适合学习紧、任务重的高中生活。以前学生也进行课前三分钟,但收效不是很大,怎样使收效更大呢?我反思,寻找原因,发现:(1)故事没有分类,学生运用时,各类故事都有,记忆又不深刻,头脑中一片凌乱;(2)故事没有很好地记下来,只知道大概,有的连题目、主人公等都忘记了;(3)缺乏运用,有的学生尽管积累了很多素材,但是不会应用。
基于以上三点我做了以下调整:(1)调整了“课前三分钟”的形式。按主题分类演讲,比如勤奋、信心、勇气、智慧、换位思考等,每个主题一星期,也就是说一星期内每天学生演讲同一主题,要求演讲学生在上课之前,把演讲的题目、主人公写黑板上,方便学生记录,并写下自己的评论。(2)每周根据演讲主题写一次作文,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材料,在不断地应用中,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理解创作,最后沉淀为自己的智慧。(3)在笔记本上列目录分类,把目录储存在大脑中,学生用时很快地把同类信息从大脑中调集出来。坚持了两年,学生通过“课前三分钟”积累了五百多个故事,受益匪浅。
三、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经典语句、古典诗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背诵一些诗词歌赋,经典语句。时间久了,这会不自觉地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写作水平。对于考场作文,诗文名句引用得多而且合理,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显露非凡的才华。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积累贵在坚持,光靠激情和热情是不行的,需要耐心、恒心,只要坚持下去,则笔下一定会开满芬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