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昔阳县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于块茎类作物的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种薯生产条件。种薯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马铃薯种植户较多,许多种植户对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缺乏了解和措施,往往造成减产、减收。现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将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
1马铃薯早疫病??
1.1症状识别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早疫病菌源可以在植株残体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生存。病菌在潮湿的情况下(降雨、灌溉、长时间露水),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产生孢子,其存活温度范围广,并由风力传播。早疫病产生的孢子比晚疫病少,通常比晚疫病发生早,但其生长传播却更少地依赖于叶片表面的长时间潮湿而且发展速度较慢。早疫病的受害部位最初症状是有角的黑色小斑点,随着受害部位的扩大成熟,病斑逐渐变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圆,在叶缘处有褪色的枯黄组织。马铃薯早疫病的症状通常在植株处于逆境时期易发生,而这些逆境经常来自于缺肥(如缺氮及其他营养)、气温偏高、植株缺水、生长衰弱。
1.2防治建议
要尽可能减少马铃薯在逆境状况下生长,保证植株需要的水肥条件,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收获后深耕灭茬,减少翌年初侵染源。马铃薯封垄后,植株生长稳定期开始,每隔10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状时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d喷1次,共喷3次。
2马铃薯晚疫病
2.1症状识别
马铃薯晚疫病易在凉爽、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但如果灌溉、潮湿状况和凉爽的温度持续,它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发生,即使在较热、较干燥的地区或季节,受到雨水冲刷或灌溉的植株在密集的叶冠底下形成一个潮湿凉爽的微环境,该病也会发生。病原能够在叶片中迅速传播,侵入健康的叶片组织,产生新生孢子。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很快会产生可由空气和水传播的孢子,进行再度传染。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在不同地区及气候条件下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初的症状是暗绿色圆形浸水的小斑点,经常出现在较底层的植株叶片上以及围绕在叶尖和叶缘上,然后再向整个叶面扩散。在潮湿的环境中,叶片的背面可能会有白色绒毛出现在病斑的边缘。受侵染的块茎表面会呈现出不正常的、凹陷的、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的区域。
2.2防治建议
选择抗病品种的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开花前后定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当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时,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系统性防治,每隔7d喷1次。尤其在植株快速生长期,植株每隔几天会成倍地生长,所以关键在于预防新生叶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
3马铃薯黑胫病
3.1症状识别
属细菌性软腐病害,侵染茎和块茎,种薯从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被侵染,而以幼苗最多。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明显矮小,心叶黄化、变小、卷曲,茎基部及根部变黑、腐烂。腐烂处有臭味。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多半死亡。病薯从脐部开始变黑,向髓部呈放射状扩展,并产生黏液,有臭味。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依靠带菌种薯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其发病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利于发病,土壤过湿时也易引起薯块大批腐烂,造成严重的侵染。
3.2防治建议
选用无病种薯或幼壮薯整薯播种。催芽或晒种,淘汰病薯。田间发现发病病株时,及时拔除,或用55%敌克松稀释500~800液灌根,或在茎基部喷雾。
4病毒病
4.1症状识别
病毒病在田间常表现:一是皱缩花叶型。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严重时叶片向上皱缩,植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1]。二是卷叶型。病株下部小叶向上卷曲,病叶又厚又脆,变黄,植株矮化,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三是坏死型。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马铃薯病毒主要在薯块内越冬,在田间通过蚜虫和汁液擦伤传播,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病害发生严重。
4.2防治建议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是高产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种子消毒,加强田间管理,防治此病主要是消灭田间蚜虫。齐苗后用内吸杀虫剂杀灭蚜虫,常用50%抗蚜威4 0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1次,也可在播种时施入1%乐果颗粒剂。
二、马铃薯常见虫害及防治
1蚜虫
1.1危害特点
吸食植株汁液,使叶片卷曲,消耗植株大量养分,而且破坏叶片光合作用,更主要的是还能传播病毒,对马铃薯的生产影响特别大。
1.2防治建议
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喷施;一遍净1500倍液喷施;70%杀蚜松1500倍水溶液,可加入洗衣粉来消融蚜虫的蜡质防治效果更佳。在迁飞期可用黄色板涂上机油诱捕杀。
2蝼蛄
2.1危害特点
危害整个马铃薯生育期,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危害最为严重。危害地下茎,造成缺苗减产;危害薯块,造成虫孔,失去商品价值。
2.2防治建议
炒黄麦麸50kg,加2%的敌百虫水溶液50kg,混匀拌匀,傍晚撒人田间进行诱杀,有效率95%以上。
3地老虎
3.1危害特点
4月上旬危害最为严重。危害幼苗根部、地表面茎,造成缺苗断条,危害薯块,造成虫眼,影响商品薯产量和质量。
3.2防治建议
清洁田园,及早消灭田间及田间周围杂草。幼虫三龄前喷100倍敌百虫液于地面;马铃薯出土后,幼虫进行三龄钻入地下土中,可用切碎菜叶50kg加15kg敌百虫溶液(2%)搅拌均匀,傍晚撒入田间进行诱杀。
4金针虫
4.1为害特点
4月中旬至5月上旬危害严重。主要薯块,造成薯块穿孔,失去商品价值。
4.2防治建议
可在翻地前在地表面喷施90%敌百虫粉剂1000倍或50%辛硫磷乳剂1500倍液。另外,也可改变耕作方式,不连作,也不宜和茄科作物轮作,宜用谷类、豆类茬种植马铃薯。春马铃薯种植,冬前进行整地,深翻20-50cm,待第二年春土壤鲜冻后立即深耕耙捞,再播种,均能取得很好防治效果。
一、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
1马铃薯早疫病??
1.1症状识别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早疫病菌源可以在植株残体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生存。病菌在潮湿的情况下(降雨、灌溉、长时间露水),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产生孢子,其存活温度范围广,并由风力传播。早疫病产生的孢子比晚疫病少,通常比晚疫病发生早,但其生长传播却更少地依赖于叶片表面的长时间潮湿而且发展速度较慢。早疫病的受害部位最初症状是有角的黑色小斑点,随着受害部位的扩大成熟,病斑逐渐变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圆,在叶缘处有褪色的枯黄组织。马铃薯早疫病的症状通常在植株处于逆境时期易发生,而这些逆境经常来自于缺肥(如缺氮及其他营养)、气温偏高、植株缺水、生长衰弱。
1.2防治建议
要尽可能减少马铃薯在逆境状况下生长,保证植株需要的水肥条件,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收获后深耕灭茬,减少翌年初侵染源。马铃薯封垄后,植株生长稳定期开始,每隔10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状时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d喷1次,共喷3次。
2马铃薯晚疫病
2.1症状识别
马铃薯晚疫病易在凉爽、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但如果灌溉、潮湿状况和凉爽的温度持续,它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发生,即使在较热、较干燥的地区或季节,受到雨水冲刷或灌溉的植株在密集的叶冠底下形成一个潮湿凉爽的微环境,该病也会发生。病原能够在叶片中迅速传播,侵入健康的叶片组织,产生新生孢子。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很快会产生可由空气和水传播的孢子,进行再度传染。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在不同地区及气候条件下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初的症状是暗绿色圆形浸水的小斑点,经常出现在较底层的植株叶片上以及围绕在叶尖和叶缘上,然后再向整个叶面扩散。在潮湿的环境中,叶片的背面可能会有白色绒毛出现在病斑的边缘。受侵染的块茎表面会呈现出不正常的、凹陷的、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的区域。
2.2防治建议
选择抗病品种的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开花前后定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当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时,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系统性防治,每隔7d喷1次。尤其在植株快速生长期,植株每隔几天会成倍地生长,所以关键在于预防新生叶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
3马铃薯黑胫病
3.1症状识别
属细菌性软腐病害,侵染茎和块茎,种薯从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被侵染,而以幼苗最多。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明显矮小,心叶黄化、变小、卷曲,茎基部及根部变黑、腐烂。腐烂处有臭味。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多半死亡。病薯从脐部开始变黑,向髓部呈放射状扩展,并产生黏液,有臭味。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依靠带菌种薯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其发病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利于发病,土壤过湿时也易引起薯块大批腐烂,造成严重的侵染。
3.2防治建议
选用无病种薯或幼壮薯整薯播种。催芽或晒种,淘汰病薯。田间发现发病病株时,及时拔除,或用55%敌克松稀释500~800液灌根,或在茎基部喷雾。
4病毒病
4.1症状识别
病毒病在田间常表现:一是皱缩花叶型。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严重时叶片向上皱缩,植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1]。二是卷叶型。病株下部小叶向上卷曲,病叶又厚又脆,变黄,植株矮化,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三是坏死型。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马铃薯病毒主要在薯块内越冬,在田间通过蚜虫和汁液擦伤传播,高温干旱、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病害发生严重。
4.2防治建议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是高产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种子消毒,加强田间管理,防治此病主要是消灭田间蚜虫。齐苗后用内吸杀虫剂杀灭蚜虫,常用50%抗蚜威4 0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1次,也可在播种时施入1%乐果颗粒剂。
二、马铃薯常见虫害及防治
1蚜虫
1.1危害特点
吸食植株汁液,使叶片卷曲,消耗植株大量养分,而且破坏叶片光合作用,更主要的是还能传播病毒,对马铃薯的生产影响特别大。
1.2防治建议
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喷施;一遍净1500倍液喷施;70%杀蚜松1500倍水溶液,可加入洗衣粉来消融蚜虫的蜡质防治效果更佳。在迁飞期可用黄色板涂上机油诱捕杀。
2蝼蛄
2.1危害特点
危害整个马铃薯生育期,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危害最为严重。危害地下茎,造成缺苗减产;危害薯块,造成虫孔,失去商品价值。
2.2防治建议
炒黄麦麸50kg,加2%的敌百虫水溶液50kg,混匀拌匀,傍晚撒人田间进行诱杀,有效率95%以上。
3地老虎
3.1危害特点
4月上旬危害最为严重。危害幼苗根部、地表面茎,造成缺苗断条,危害薯块,造成虫眼,影响商品薯产量和质量。
3.2防治建议
清洁田园,及早消灭田间及田间周围杂草。幼虫三龄前喷100倍敌百虫液于地面;马铃薯出土后,幼虫进行三龄钻入地下土中,可用切碎菜叶50kg加15kg敌百虫溶液(2%)搅拌均匀,傍晚撒入田间进行诱杀。
4金针虫
4.1为害特点
4月中旬至5月上旬危害严重。主要薯块,造成薯块穿孔,失去商品价值。
4.2防治建议
可在翻地前在地表面喷施90%敌百虫粉剂1000倍或50%辛硫磷乳剂1500倍液。另外,也可改变耕作方式,不连作,也不宜和茄科作物轮作,宜用谷类、豆类茬种植马铃薯。春马铃薯种植,冬前进行整地,深翻20-50cm,待第二年春土壤鲜冻后立即深耕耙捞,再播种,均能取得很好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