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理念 实践新课改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ffx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基础教育已进入课程改革时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课改学习中,我们有了许多疑问: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探索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应有哪些变化等等。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研究。新一轮课改强调了对教师进行培训及教师的反思性实践。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學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关系:尊重、欣赏、激励学生
  
  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甚至是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更多关爱。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主体体现。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我们应喜出望外,我们应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我们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我们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也许会柳暗花明呢。”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亲切宽容地教育:“在成长之路上,谁不犯一些可爱又顽皮的错误呢?”……
  
  二、教学关系:帮助、引导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际,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我们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我们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新课改不再把教科书奉作“本”,把教参当作“标准”,而是强调教科书只是科学的一个基本凭借。教学用书只是教师教学中学习参考的一种学习用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我们可以进行拓展、延深、调整、补充或增减。教师不仅组织学生在课堂、在教室里学习,而且组织学生在课外、在图书室里学习,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积极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对待自己:不断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己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我们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可通过写教学后记、写教学日志、做案例分析、做课例录像分析、请同事指导和帮助、和同事讨论等方式。
  
  四、对待其他教育者:加强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教师相互合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所以,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对待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积极应对
  
  评价与考试改革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制约着教师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各地各校也正积极研究解决考试评价问题。我校已制订了语文学科课程评价和考试方案。全市一、二年级语文考试也进行了极大的改革与调整,其目的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进行有益探索。如采用面试与笔试相结合,面试占30%,主要考查识字、朗读与背诵。笔试主要检测字词句基础知识、语言积累、看图写话等。教师在日常小语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目的应转变为有利于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发展,可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互动评价等评价方法,强调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标准》指出:“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如我校开展实施为学生建立健康成长记录袋,有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等,收到了良好效果。
  
  六、做一名研究型的创新型教师:努力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教师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固定程序和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创新、提高质量。
  在课改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教师参与课改学习、实践、研究与繁重工作量之间的矛盾。当前应迫切地改革对教师的管理策略,例如班容量过大、僵化形式化的教学常规检查、过多泛滥的会议、各种讲课活动、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等等。因此,学校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给教师创设勇于改革创新的空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大有作为,让我们乘着新课改的风帆,与时俱进、共同发展吧。
其他文献
在学生教育的评价体系中,课堂评价是不可轻视的一部分,科学运用评价这一手段,可对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等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堂评价中常采用随机评价方式,主要有三类: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表现在学生探究问题时,对问题的猜想、分析、解決等是否正确,能通过自身的体验予以判断,从而改进,达到自身完善;学生相互评价表现在讨论问题时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以便各
期刊
一、模式构建的背景    按照新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要实现这些目标,课堂则是教学的主阵地,其中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需要利用课堂。堪称祖国文化精华的文言文又是最值得我们利用的教学材料,学生一旦学
期刊
在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任务是以观察为基础,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培养观察、想象、分析、概括的智力技能,提高口头与局面的独立表达能力,使儿童具有观察与选材、构思与表达、自评与自改的能力。  作文教学的要求与内容:在低年级阶段,我们为儿童提供了说话、写话的内容。如观察静物、景物、图片、各种活动和听说写故事等。到了中高年级需要扩大观察范围和加深观察内容,进一步引导儿童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及周围的自然界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我感到写作教学是最棘手的问题,作文使许多学生感到头痛,有些学生就因惧怕作文而厌恶学习语文。初写课堂作文时,教室里常是唉声一片,迫于老师的压力,学生一个个皱着眉头,苦思冥想,拼凑完了赶紧上交老师,连再读一遍、修改修改的勇气都没有,整个作文过程完完全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真情匮乏,语言干瘪,千篇一律。  可以说,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学生有话写,且写出文质兼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引导者,班级的管理、班级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班主任的精心策划、组织。为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总体把握,善于抓住关键环节,把握外界环境与学生心理和教育内容的最佳结合点,运用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有效的教育效果。    一、抓关键时间    在日常管理中抓关键时间是提高管理质量、增进学习效率、推动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1、抓新生入学的时间。新生入学是
期刊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潜在的创造智能。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去发现、去调查,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沉睡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使之升华,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无限的创造能力呢? 方法和渠道是很多的,但笔者认为不可不注意以下四点:    一、最佳心态的形成与潜在创造智能的诱发     大量实验证明,创造思维能力的出现,往
期刊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培训班,这个培训班邀请了深圳中学的教师给参加培训的老师上课。在课上,参加培训的广大高中骨干教师与深圳中学的老师们进行了广泛交流、探讨,并观看了深圳中学老师们在推行新课程标准中的示范课,广大参训人员认为:深圳中学推行新课程之所以能够取得效果,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基础较扎实;学生学习条件较好,学习环境优良;学校教学设施较为先进,每个教室都配备了
期刊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語文界的老前辈的话,肯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和发展语感的方法和途径有三:一是在诵读中积淀语感;二是在品味中领悟语感;三是在应用中强化语感。下面我就在品味中领悟语感来谈点体会。  我在教余秋雨先生的《信客》这篇课文时,着重品味余秋
期刊
一、尝试的缘由    1、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这是由于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显然,这是个借口
期刊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堪称古文学典范。这说明了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现在有些人写文章不太重视文采:他们的笔下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只有甲乙丙丁的描述,没有鲜明生动的论证,效果當然不会好。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