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基础教育已进入课程改革时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课改学习中,我们有了许多疑问: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探索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应有哪些变化等等。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研究。新一轮课改强调了对教师进行培训及教师的反思性实践。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學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关系:尊重、欣赏、激励学生
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甚至是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更多关爱。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主体体现。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我们应喜出望外,我们应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我们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我们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也许会柳暗花明呢。”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亲切宽容地教育:“在成长之路上,谁不犯一些可爱又顽皮的错误呢?”……
二、教学关系:帮助、引导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际,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我们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我们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新课改不再把教科书奉作“本”,把教参当作“标准”,而是强调教科书只是科学的一个基本凭借。教学用书只是教师教学中学习参考的一种学习用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我们可以进行拓展、延深、调整、补充或增减。教师不仅组织学生在课堂、在教室里学习,而且组织学生在课外、在图书室里学习,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积极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对待自己:不断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己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我们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可通过写教学后记、写教学日志、做案例分析、做课例录像分析、请同事指导和帮助、和同事讨论等方式。
四、对待其他教育者:加强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教师相互合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所以,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对待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积极应对
评价与考试改革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制约着教师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各地各校也正积极研究解决考试评价问题。我校已制订了语文学科课程评价和考试方案。全市一、二年级语文考试也进行了极大的改革与调整,其目的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进行有益探索。如采用面试与笔试相结合,面试占30%,主要考查识字、朗读与背诵。笔试主要检测字词句基础知识、语言积累、看图写话等。教师在日常小语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目的应转变为有利于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发展,可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互动评价等评价方法,强调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标准》指出:“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如我校开展实施为学生建立健康成长记录袋,有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等,收到了良好效果。
六、做一名研究型的创新型教师:努力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教师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固定程序和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创新、提高质量。
在课改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教师参与课改学习、实践、研究与繁重工作量之间的矛盾。当前应迫切地改革对教师的管理策略,例如班容量过大、僵化形式化的教学常规检查、过多泛滥的会议、各种讲课活动、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等等。因此,学校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给教师创设勇于改革创新的空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大有作为,让我们乘着新课改的风帆,与时俱进、共同发展吧。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學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关系:尊重、欣赏、激励学生
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甚至是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更多关爱。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主体体现。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我们应喜出望外,我们应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我们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我们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也许会柳暗花明呢。”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亲切宽容地教育:“在成长之路上,谁不犯一些可爱又顽皮的错误呢?”……
二、教学关系:帮助、引导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际,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我们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我们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新课改不再把教科书奉作“本”,把教参当作“标准”,而是强调教科书只是科学的一个基本凭借。教学用书只是教师教学中学习参考的一种学习用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我们可以进行拓展、延深、调整、补充或增减。教师不仅组织学生在课堂、在教室里学习,而且组织学生在课外、在图书室里学习,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积极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对待自己:不断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己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我们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可通过写教学后记、写教学日志、做案例分析、做课例录像分析、请同事指导和帮助、和同事讨论等方式。
四、对待其他教育者:加强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教师相互合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所以,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对待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积极应对
评价与考试改革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制约着教师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各地各校也正积极研究解决考试评价问题。我校已制订了语文学科课程评价和考试方案。全市一、二年级语文考试也进行了极大的改革与调整,其目的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进行有益探索。如采用面试与笔试相结合,面试占30%,主要考查识字、朗读与背诵。笔试主要检测字词句基础知识、语言积累、看图写话等。教师在日常小语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目的应转变为有利于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发展,可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互动评价等评价方法,强调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标准》指出:“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如我校开展实施为学生建立健康成长记录袋,有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等,收到了良好效果。
六、做一名研究型的创新型教师:努力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教师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固定程序和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创新、提高质量。
在课改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教师参与课改学习、实践、研究与繁重工作量之间的矛盾。当前应迫切地改革对教师的管理策略,例如班容量过大、僵化形式化的教学常规检查、过多泛滥的会议、各种讲课活动、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等等。因此,学校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给教师创设勇于改革创新的空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大有作为,让我们乘着新课改的风帆,与时俱进、共同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