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教育,旨在启蒙学生科学思想,启迪学生人文关怀。“人文”一词源于“文艺复兴”,核心是宣扬“人的价值”,探索“人生意义”。但你倘若仔细阅读当今流行的几个版本的小学科学教科书,其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都显得较为淡漠。
  若干年后,学生回想小学科学课堂,还留有怎样的记忆呢?若学生只是能够回忆一些零散的科学知识,那么教育的价值又何处安放呢?教育,应该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积极拥抱真理。教育,最终还是在于启蒙人文思想,发展学生“真善美”的情感,建构一个“真善美”的心灵世界。
  一、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科学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追求“真”理。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甚至不惜为了真理放弃生命。如果说,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的脉络,那么蕴藏在其背后的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积淀,就是科学知识绵远不绝的生命之源。科学课,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追求至“真”的理念,即追求一丝不苟、执着探寻的科学精神,追求生命的本真。
  例如,我们教学《地球运动及其发展的历史》,引领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历史变迁,就有必要介绍一段辛酸历程,让学生感受追求真理道路的曲折,使科学教育内涵更加丰富。托勒密的“地心说”概述了古希腊人们对宇宙的看法,但这一学说却被异化了。直到千年以后,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日心说”,布鲁诺因为信仰,被罗马教廷烧死在鲜花广场,把哥白尼思想的火种传遍欧洲,点燃了“文艺复兴”的熊熊火焰,科学终于以不可遏制的力量超越了神权。让学生感悟哥白尼、布鲁诺等科学家对于真理追求的艰苦卓绝,不怕牺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
  科学教育,要透过一个个鲜活的科学家的故事血肉丰满。教育讲究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科学教师要善于旁征博引几千年的科学史,不断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科学家的“光辉形象”来打动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知人类追求真理的艰难,引领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科学世界。
  二、尼采说:“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居里夫人说,科学没有善恶,给人类的益处总是很多。但是,技术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总在那儿高高悬着,其锋芒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感知,关键在于如何应用。教育,是启迪人的良善,培养至“善”之人。人性之“善”,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去孕育,教会学生求“善”,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课堂上,我们要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良善”的种子,使之经历雨露润泽,茁壮成长。
  例如,我们教学《点亮小灯泡》时,介绍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他为了能够给人类的夜晚带来光明,苦心孤诣地研究了近十年,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失败,但爱迪生从来没有动摇过,大约经过五万次的试验,方才最终找到“竹炭灯丝”,从此人类世界的夜晚灯火通明。那么,是什么力量让爱迪生十年如一日,去寻找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呢?爱迪生渴望他的发明能够照亮世界,这是一种对于科学的由衷热爱。其愿意为人类造福的伟大信念,在支撑他勇敢前行,实现梦想,给人类的夜晚带来持久的光明,我们至今仍然感谢这位伟大发明家的良善之心。
  尼采说,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人类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科技的进步不断地考验着人类的良知,人类努力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术,用科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台湾的“塑化剂”事件、大陆的“三聚氰胺”奶粉……一个个事件背后折射的是怎样的人性呢?我们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建构学生至“善”的心灵世界。坚定学生为人类造福的信念,这或许比科学知识更有价值。我们反思科学发展史,引领学生聆听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的声音,其實质是引领学生不断地走向充满“人性”光辉的世界,雕琢学生“至善”的灵魂。
  三、莎士比亚说:“玫瑰是美的,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科学是追求“美好”的活动,科学课上,教师用美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引领学生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激发学生渴求美好的热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科学蕴含着的人文关怀的“美”。追求“美”,是科学课追求生命的绚烂与美丽,用心体味人文与科学的交融,把握科学与众不同的美。
  例如,在教学“凤仙花”时,我和学生在地里面播下了种子,欣赏它钻出泥土,展开两瓣嫩嫩的小叶,长出粉红花骨朵,徐徐绽放,或红,或粉,或白……很漂亮。再过段时间,有了荚,小朋友用手轻轻一捏,里面黑色的籽就蹦出很远,学生咯咯地笑出声来。再过些日子,凤仙花的叶子开始掉了,慢慢枯萎。撒在地上的凤仙花种子,在雨水的滋润下,又会从地里冒出来,睡眼惺忪地欣赏这个世界……学生很幸运,能够完整地观察凤仙花从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整个过程。孩子在种植中,逐渐领悟生命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了解“凤仙花的一生”,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来欣赏凤仙花的姿态万千,感悟生命的“美”妙。
  感悟科学的美,需要人文的积淀。莎士比亚说,玫瑰是美的,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教育的真谛,在于科学和人文的交融,在于用实在的教学承载科学之美和人文之美。科学教育,要坚守唯“美”,坚守人文,渴求至“美”的境界,要善于培养学生高贵的精神,才能让科学课充满人性的光辉。
  在科学课上,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真善美”的教学氛围,努力实践人文关怀,建构和谐美好的现代小学科学课堂,让孩子去发现生命的阳光,带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走入科学的殿堂,走向美好的人生。
  【作者单位: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全面开放,大批的施工企业进入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尤其是进城的农民工已多达14000多人.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按照"哪里有职工,
中国的古典文学,包括大量光辉不朽的作品。单就唐代以后的诗词来说,文学宝贵的遗产就够丰富的了。诗歌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最耀眼的明珠,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其中的精华,我们要加以继承。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小学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大多是历经千年的传世名篇。古典诗歌教学的难点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各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多,笔者也有幸观摩了许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深感科学教学的水平正日益提高。但是,在观摩和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似乎有走入“误区”之嫌。借此机会,将自己的几点反思与同行商榷。  误区一:每一堂课都要使用探究的方法,无探究不成科学课  这是在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都能看到的现象。有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
在现代信息社会,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越来越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可以说是时时处处都在与科学打交道,因此,让学生学好科学,用好科学,进而创新科学,是新时代赋予科学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体验,以体验促进理解,使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使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呢?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科学作为一种探究性学习科目,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
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微课教学模式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微课以促进教学手段的革新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为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微课以视频的形式把所要教学的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清晰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的深究与理解。不仅如此,微课还能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变枯燥而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生动形象。因此,微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一、开发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资源
分层教学可以更加个性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实施分层教学,可以促进小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每个人的个性和语文水平,语文教师可以制订一个更为精确、精细的教学计划,实施个性化教学,以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阶段中小学生们具有可塑性,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正因为小学生们这一重要特点,可以对学生们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