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组织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iut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57-02
  随着课程改革的需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呼唤和谐。因为和谐的课堂教学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更能使语文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蹲下身来看孩子的世界——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关爱孩子,平等的态度尊重孩子。
  长久以来,教师拥有自己的“师道尊严”,拥有自己的“权威”。单方面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教师只有真正民主、平等的善待学生,尊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同伴,朋友,才能在课堂上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从而呈现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
  (二)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教师要用宽容的心善待孩子。
  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不同的个体,他们有方方面面的差异,有知识经验的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性格情趣的差异等等。教师更要宽容,不怕等,不怕慢,始终如一的善待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并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用上帝的眼睛看一群小天使—— 教师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赏识孩子。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不可能每一方面都表现的那么尽如人意,可能有一些孩子会做一些小动作,可能会调皮,甚至有一些孩子会有叛逆的行为……对待这些有过失行为的学生,教师不能立即斥责辱骂,要给学生留面子,然后课下批评指正,更应该不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当众表扬。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孩子的上帝,而不是恶魔。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信服你,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和谐。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的组织使课堂更加和谐。
  (一)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课堂。
  1.激活身心,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需要。
  首先,语文教师应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中。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语文教师始终要有饱满的激情。因为文学是人的文学,其中融入了作者无数的情感,教师讲课若情注其中,那些文字就不再是一个个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鼓舞和力量的东西了。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用情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了,那么学生的身心得以激活,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自然增强,课堂自然就会和谐了。其次,语文教师应运用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另外,作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调,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分析文本思想,同样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不同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知识面广,感兴趣的事物多,如果能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为其创设出一个恰当的课堂学习情境,便能点燃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领会、把握。如在上“汉字需要规范”这一节综合实践课时,我提前让学生到街上商铺,饭店等地方搜集不规范的汉字,并且让他们自己制作出幻灯片,在课堂上用媒体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学生们精美的图片,合理的归纳,有逻辑性的语言使他们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情操。整整一节课活泼而又和谐。
  (二)改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促进和谐课堂。
  1.改变教育观念。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现代教育观念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组织的“灌输”特点,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是学习活动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心智的拓展,心灵的放飞,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2.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开放课堂,开放心灵,创设平等对话的自由心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种对话,淡化课的形式,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是小组讨论式,也可以是挪动桌椅同学自由组合式,也可以是辩论式……这样的对话,消除了师生在空间上的距离,有助于师生更好的沟通。另外,对话形式也是开放的,除了教师讲以外,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让学生来组织。如在讲《小溪流的歌》时,选择几个表达能力强,朗读好的同学准备,然后组织课堂教学,而教师可以做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新奇、兴奋、活跃、和谐。
  (三)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和谐课堂。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这样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并促进心智的和谐发展。
  总之,只要教师的组织讲求策略,语文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是温馨愉悦的,是和谐有效的。
其他文献
【摘要】“先学后教”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先学”,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先学,它是高效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先学”成功与否将是上好整堂课的基础。那么,“先学”学什么?怎样学?这是指导学生自主先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可见,加强引导学生进行“先学”环节,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效地进行精心设计导学提纲,检查学生的先
国有医院医疗业务以外的经营属于医疗相关产业,这是以往被忽视的地方,如何对国有医院的医疗相关产业进行开发和管理,是国内外较少涉及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对国有医院医
学位
【摘要】说到“语文”这两个字,恐怕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了,那时的中国还处在列强的侵略之中,伴随着列强的侵略,其文化以及教育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传入中国,可以说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始于此时。到了今天,由于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迫使语文教育走向改革之路,这就说到语文新课程教学了,那么到底何为语文新课程教学,它和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又有何不同,文章就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及实施探索略谈一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练习的目的不是本课教材教学检查的最后形式,而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让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方法,是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的方法要多样。练习过程中,适当的批改是必要的,教师的指导是重要的。批改的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和多样性等。教学中巧妙地进行练习与批改,既减轻
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电信行业进入3G时代。电信行业的重组促进了新的竞争格局的形成。在新环境、新领域迅速巩固中国移动已经取得的市场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
学位
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庞大的数码产品市场中角色很尴尬,他们更多的是扮演代工厂或者仿冒产品生产者的角色。究其根本原因是绝大多数生产数码产品的中国厂商没有核心竞争力。200
学位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是一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的被动,缺乏师生互动,难以满足人性发展的要求。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师生互动交流模式的积极作用提出些许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
酒店行业对客服务是其主要产品,在当今酒店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优质服务成为酒店能否成功的关键,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酒店优质服务的含义与重要性,提出了酒店形
摘 要: 体育课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益处。本文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处的心理环境、心理压力的缓解,学生的性格塑造进行了论述,指出体育教学对增加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环境 心理压力 性格塑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业中人们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代学生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心理压力巨大,怎样调节他们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