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根植课堂内外 愿书香带来生命精彩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oniz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了功利性教育的牺牲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研究古今中外所有伟大人物的人生历程,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热爱阅读的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少年时代都经历过如饥似渴的阅读阶段。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方式方法
  引言
  接受阅读,想到重视课外阅读,还得从几年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段话说起,那段话中记录着这样的数字:据第四次全国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的读书率已经降到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值,平均每人每年只读4.5本书。多么让人忧虑的数字呀,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在逐渐泯灭读书的热情。作为承担着教育重任的我,意识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的缺失。诚然,扪心自问,为了应试教育下的考试,老师也罢,家长也好,有几人在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我个人也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开阔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丰富孩子的人文涵养,构建孩子健康的心灵。于是,我开始寻找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 在听说中激发阅读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能力的发展总是与相应的情感、意志毅力、兴趣密切关联。学习指导的实践也证明,不解决“愿学”“乐学”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会学”“善学”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刚刚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考虑到学生深受繁重的课业负担的困扰,如果像布置任务似的为他们把书发下去,孩子们看着密密麻麻的字,准会想到枯燥的认读,还哪会想到阅读的快乐呢。于是,我先把要引导他们读的书,随身带一本,课堂上我利用不多的时间为学生们读故事,我专门选取有意义的章节为孩子们读,书中有意思的情节,再加上我声情并茂的讲述,孩子们听得意犹未尽,总是央求我多读会儿,我很少满足他们的要求。我还有意把书留在班级,告诉他们想要知道下面的内容,可以自己往下看。可一本书怎么够几十个学生轮流看啊,这时,学生们就主动“上钩”了,问我这本书在哪买的。为学生们推荐书,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们会很珍视我推荐的这本书。我为学生推荐书时,也要有目的地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让学生能理解,能接受,学生才会对书感兴趣。
  学生们买到书后,我还不动声色地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情况。我会在课堂上,说到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然后,讲起关于主人公的故事,随口向学生问起其中描述的一个词语。比如:在向学生推荐《长不大的小樱子》时,我在课堂讲到“ABAC”式词语时,提到了《谁是好心人》这个故事,故事中小樱子走到摆满本子的货架前的一段语言描写是什么呢?学生们经我一提示,纷纷抢着来复述那段描述。我表扬了参与发言的孩子,并告诉他们,这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好处,可以让我们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学生们在我的表扬中很快就会找到一种阅读的幸福感,这种学以致用的幸福感会让其阅读兴趣再次被激发。学生从“不爱读书”到“喜欢读书”有一个过程。读书是一种智力活动,不同于体力劳动。如果不调动阅读者的内驱力,依靠大人来督促是徒劳的。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你不要他读,他也会找书来读。
  二、在净化中回归阅读本性
  当课外阅读在我的课堂内外开展起来后,有些家长也开始参与进来了。家长们开始为孩子们主动选书、买书。学生的书包里多了家长为他们选购的漫画书,卡通故事,作文选等,孩子们在课间喜欢上了借阅漫画和卡通故事书,看着孩子们笑得可开心了,我内心也充满了成就感。而学生书包里的作文选几乎无人问津,这类书,只能在我讲作文课时,成为“万人追捧”的对象。接下来,我就发现,读漫画的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从其身上找不到阅读的痕迹,就是看不到被书香浸润的气质。还有家长跟我反应为孩子买来的作文书类的课外书,学生根本不读。我开始重新认识学生的阅读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在阅读方面做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程标准》在指导课外阅读方面是很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不少学生和家长走进了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误区。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难怪学生会不读书包中的作文书。我知道,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我更清楚课外阅读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鼓励他们阅读经典,让经典阅读积淀他们人生的厚度。于是,我在班级内告诉学生们可以选读漫画书和作文书,但绝不能让其占据我们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我们应广泛地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阅读经典,才是真实的阅读呀。
  三、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阅读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每次经典阅读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引导学生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我知道,阅读的过程绝不能放任自流,不是一节课的激发就会让学生实现高效阅读的。为了提高阅读品质,我在班级定期开展了一些活动。我和学生约定每周一次评选,每周一次交流,每日一次分享。评选读书之星,交流书中的故事情节,交流书中我们感触颇多的语句。分享书中的精彩语段。学生们对于这些活动很喜欢,常常乐此不疲地准备着,有时为一个词语也会争论不休。因为学生们期待着我的每句表扬,每张属于他们的奖状。我喜欢,在活动中不吝惜我的赞赏之语。因为,这样我可以给学生们一种积极的暗示。我喜欢,看着学生们在活动中或兴奋或平静的表现,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们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一系列的活动也在不断提升着他们的阅读品位,促成他们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在累积中内化阅读需要
  当学生的阅读兴趣已然激发,阅读目的明确,阅读品质逐步养成,我开始奢望阅读可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成为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因为我的引导必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可是这需要一种强大的动力来支撑,来约束,来提醒自己。我苦苦思索着……一个课间,一个爱读书的小男孩,拿着他为自己选的书,来到我的面前,和我分享他的阅读收获。看着他溢满幸福的笑脸,我知道这本书真的走进了他的内心,给予了他不少的滋养。有几名孩子也来围着听他描述,从听者的脸上我也捕捉到了一种渴盼,还有人问到了书的名字呢。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我找到了将阅读内化成需要的最佳路径啊。那就是让学生将彼此阅读的累积,诱发彼此的阅读需求。我组织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做精彩评价,每月两次“阅读之最”评选。为了在评选中能脱颖而出,学生们就开始考虑到阅读的量的累积,所以,他们就会主动去选择好书来读,这样,阅读就成了一种需要。
  五、在指导中等待阅读功效
  我一直这样认为:只要进行了有选择、有意义的课外阅读,就有了功效,就是有效的阅读。但课外阅读的功效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功效往往会在短时内呈现,而隐性的功效可能要一年几年乃至几十年才呈现。我常常告诉每个喜爱课外阅读的孩子:你在做一项很长久的工作,你所获得的报酬也需要你耐心地等待,能等来的便是最好的,不能等来的你所付出的就是徒劳。尽管学生的这种收获对我来说,可能永远等不来,但我仍坚信我的引导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认真地、努力地教给他们课外阅读的方法。
  第一,(1)浏览性地泛读。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2)探求性地速读。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要求“一目十行”,通过长期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大大提高,既节约时间,又可以多看点自己喜欢的书,真是一举两得。(3)品味性地精读。对名著名篇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第二,勤动笔墨,教学生会积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动笔,把阅读课外书籍时的所思所得随手记之,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还能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有:摘抄型:即摘抄书中的佳词妙句。圈点型:阅读自己的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把好词佳句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一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二是创作笔记。即进行再创作,可以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三是心得式笔记。要求学生在读了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后,把自己内心的体会与感受写在课外阅读积累卡上。
  结语
  一位文学家说,我们读书,书里面并没有直接讲修养、讲哲学,但是,一种美妙的修养和哲学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入你生命的深处,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我会一直努力去做,因为我相信:课外阅读如果可以植根于学生的课内外,那淡淡的书香就一定可以为学生预约一份属于自己的生命的精彩。我愿为此努力,且行且等待。语
其他文献
卢玉娜著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主题与特色研究》一书向我们详细阐述了英美文学的不同特色,对文学研究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针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文学环境等作出了详细论述,中篇主要是以中国文化视角来解读英美文学,下篇解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主题和特色。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又将这三部分分解成不同类型的模块,这些模块有的从不同的时期和歷史背景进行论述,有的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论述。作
摘要:《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将EDA软件应用到数字电路的教学与实验中,对于数字电路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环节都有显著的帮助,利于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和实验效果。  关键词:EDA软件;数字电路;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250-03  Research on EDA Softw
书名:上课的学问——语文教学优质资源的获取和运用(教学篇)  作者:黄玉峰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ISBN:9787553752112  定价:36元  新时代、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黄玉峰著的《上课的学问——语文教学优质资源的获取和运用(教学篇)》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作者在20世紀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收录文言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全文如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对此文从成语本身、典故源头、语言艺术、单元教学四个角度解析“矛盾”思路,感受不同层面的汉语思维过程。  一、词语
尹莉莉  四川省美術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四川美术馆典藏部。成都画院特聘画家,四川当代国画院专职画家,嘉州画院专职画家。2017年结业于南方少数民族人物国家艺术基金研修班。获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国画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并获四川展区优秀奖,版画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三届美术作品展等展览,并被四川美术馆、上海浦东书画院和多家私人机构收藏。
摘要:艺术教育资源的建设不符合标准化及资源建设途径单一的问题,导致资源无法实现充分的共享与交换,无法高效地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基于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提出了可扩展的艺术教育资源元数据层次模型,利用XML语言对该模型进行XML绑定,描述了元数据的设计与实现。探讨了建设资源的有效途径,给出了相应建设策略。  关键词:艺术教育资源;CELTS;元数据;XML绑定;层次模型  中图分类号:G
摘要:使用VMware技术,在一台计算机上可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方便切换,而且能够在一台计算机上构建虚拟网络,极大的方便了我们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  关键词:VMware;虚拟机;多操作系统;虚拟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088-02  Realization of Multiple Operating Systems and
摘要:Agent起源于人工智能(AI),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工智能技术与分布式计算技术相结合,出现了分布式人工智能(DAI)这个研究方向。作为分布式人工智能的构成因素,Agent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到,由于它突破了长期以来AI研究进展不大的局面,因此倍受关注,多年来,Agent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了更加广泛地发展,特别是Internet和WWW的发展,为Agent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
摘要:FAT32文件系统是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中最常用的文件系统之一, 为了彻底了解FAT32文件系统,本文对FAT32文件系统的完整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包括对构成FAT32文件系统的主引导扇区、分区引导扇区、FAT 和FDT表4个组件的分析。  关键词:FAT32;文件系统;FDT;MBR  中图分类号:TP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32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课题愈发受到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的重视。广泛阅读文学名著被认为是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审美教育还未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不够。与此同时,单一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又使教师对文学名著阅读提不起兴趣。对于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而言,阅读文学名著和研习文学理论十分必要。由陈爱敏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美文学选读》一书,可谓是提升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