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教育作为运动员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现代化运动队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运动员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和保障。随着我国竞技运动的快速发展,依旧出现违背体育精神、不道德的现象。为进一步强化运动员品德教育,提高运动员品德素质提供思考,本文将从内外两个大方面对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剖析,求解当前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强化运动员品德教育,提高运动员品德素质提供思考。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品德教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69-03
《教育大辞典》中对品德教育的定义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由此,可对运动员的品德教育就是教练员根据一定训练目标的要求和运动员品德的发展规律,对运动员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影响的教育活动。品德教育作为运动员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化运动队伍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从长远角度看,运动员的品德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运动员的品德的高低间接的代表了我国体育人的品德水平,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现代化运动队伍建设产生决定性影响;是运动员得到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的条件和保障。因此,根据对运动员的品德教育现状的剖析,求解当前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强化运动员品德教育,提高运动员品德素质提供思考。
1、运动员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对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尤其是各个级别的重大赛事吸引亿万观众的眼球。因此,每一位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示的不再是个人的技术还有代表国家形象的个人品德。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大国,对我国运动员品德的形成和弘扬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无形的影响。但随着体育竞技运动的快速发展,仍然有一些违背体育精神、不道德的现象存在。当前一些运动员的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重物质利益,注重享乐,注重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行为倾向,主要原因是年龄较小,文化水平不高,社会阅历浅,思想比较单纯。尤其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失去自我的判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信息爆炸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品德很容易受到歪曲的渗透和影响。因此,我们在注重技能训练的时候,切不可忽视运动员的素质教育。不应单方面地根据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对他做出评价,因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对一个运动员而言更为重要。
大多数运动员的接受品德教育主要是为了能够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为核心的,主要内容包括:(1)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拥有积极的向上的坚韧品质对运动员尤为重要,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及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态都是优秀运动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团队精神:运动训练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能体现出较好的团队精神。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目标一致的队伍,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运动员都想表现自己、证明自己。这样的心思我们无可厚非,但这必须要建立在不破坏团队荣誉的基础之上;(3)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训练计划的实施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我们既能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也能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以及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4)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环境熏陶下,经过长期的修养逐步内化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认知、情绪、意志、自我意识、适应力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在高水平比赛中,在运动员水平差距不明显的情况下,临场发挥就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而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成为决定运动员命运天平上的最后一块起决定作用的砝码。所以,在比赛中很多运动员在面对比赛、对手的压力时会做出一些不理智、不道德,甚至是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在运动员日常的品德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对其心理素质能力的训练。
2、影响运动员道德教育的因素
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是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个人认知发展及所接受的教育有关。
2.1 外部因素
影响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外部因素是指影响个体品德形成的一切外部环境,主要是运动员成长中所接触的人和事的变化,包括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教养及教练与同伴的影响。
2.1.1 社会发展对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影响 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的变化不断加速,社会通讯、交往手段日益的快捷和丰富,各种各样的、正面的、负面的信息充斥着运动员的生活,且不断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我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运动员大多数在很小的时候就独自一个人离家接受专业的训练,使得他们需要独自的面对社会。但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周围事物真伪、善恶的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深深的影响着他们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1.2 家庭教养方式对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影响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其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模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品德的形成于发展。如专制型的家庭教养会让子女感到不安全、忧虑、胆小和退缩等;放纵型的家庭教养会让子女缺乏自控能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而民主性的家庭教养则会让子女更加独立、自信、善于交往、爱创新。运动员虽然很小就离开家,但是家庭环境对其影响,父母对其教育始终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目前,很多运动员的家长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认为孩子交给了训练队,有教练的教育,不需要他们多操心,且只要孩子出成绩就行了。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给运动员增加了更多无形中的压力,且不利于运动员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的行为习惯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完全将加强运动员品德教育的责任寄托于教练和学校,我们应加强学校品德教育、社会品德教育和家庭品德教育的结合,针对运动员的特殊性建立三位一体的品德教育模式。 2.1.3 教练与同伴群体对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影响
一个运动员的成长,更多的时间是与教练和同伴在一起的。在很多运动队中,很多教练员不仅仅承担着训练者的角色,更多的是集管理者、教育者、训练者和朋友等角色为一体。因此,教练员的言传身教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运动员的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同时,与父母、教练的关系相比,运动员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的自由和平等,更有利于运动员们的品德的形成。尤其是大队员、运动明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作为运动队伍的管理者及运动员的教育者,应注重运动员群体的品德教育的力量,在注重个体品德形成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教练员、及队员间相互的影响力的作用。
2.2 内部因素
任何的外界因素起的作用都需要通过运动员个体的内化才能够起作用。因此,决定运动员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是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及主观能动性发展等因素。
2.2.1 认知的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从出生、成长到成熟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增加和积累的过程,而是伴随共同要素的认知结构的相继性再次构建,是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固定顺序相继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且每个年龄阶段认知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运动员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主要受其认知能力的制约。在运动员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时,个人已有的认知有限,且社会化程度较浅,因此,在对人对物的判断方面更多的是对教练、父母、同伴的言行模仿。所以,在对运动员进行品德教育时应关注其年龄的条件限制,且根据运动员品德教育的特殊性,应适时的选择科学教育手段和正确的教育内容对其加以领导,并注重运动员群体的教育影响力及教练员、家长和偶像的正面示范作用。
2.2.2 主观能动性发挥 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受到外界影响时,运动员个体会立即对某一事物或观点做出其价值判断,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品德观念和言行。因此,运动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促进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运动员的社交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及自我反省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为提高运动员训练成绩提供思想保障及为运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动力。
3、结语
品德教育不仅是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它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也是加强运动队管理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新时期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根据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品德教育,不能搞标准化、一刀切;另一方面,影响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的品德教育、学校的品德教育、社会的品德教育和运动员自身的成长共同影响着运动员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所以不能完全将运动员的品德教育寄托于教练和学校,只有建立家庭品德教育、学校品德教育和社会品德教育三位一体的品德教育工作运行体制,把品德教育工作贯穿到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方面,才能把运动员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品德教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69-03
《教育大辞典》中对品德教育的定义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由此,可对运动员的品德教育就是教练员根据一定训练目标的要求和运动员品德的发展规律,对运动员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影响的教育活动。品德教育作为运动员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化运动队伍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从长远角度看,运动员的品德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运动员的品德的高低间接的代表了我国体育人的品德水平,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现代化运动队伍建设产生决定性影响;是运动员得到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的条件和保障。因此,根据对运动员的品德教育现状的剖析,求解当前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强化运动员品德教育,提高运动员品德素质提供思考。
1、运动员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对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尤其是各个级别的重大赛事吸引亿万观众的眼球。因此,每一位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示的不再是个人的技术还有代表国家形象的个人品德。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大国,对我国运动员品德的形成和弘扬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无形的影响。但随着体育竞技运动的快速发展,仍然有一些违背体育精神、不道德的现象存在。当前一些运动员的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重物质利益,注重享乐,注重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行为倾向,主要原因是年龄较小,文化水平不高,社会阅历浅,思想比较单纯。尤其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失去自我的判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信息爆炸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品德很容易受到歪曲的渗透和影响。因此,我们在注重技能训练的时候,切不可忽视运动员的素质教育。不应单方面地根据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对他做出评价,因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对一个运动员而言更为重要。
大多数运动员的接受品德教育主要是为了能够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为核心的,主要内容包括:(1)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拥有积极的向上的坚韧品质对运动员尤为重要,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及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心态都是优秀运动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团队精神:运动训练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能体现出较好的团队精神。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目标一致的队伍,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运动员都想表现自己、证明自己。这样的心思我们无可厚非,但这必须要建立在不破坏团队荣誉的基础之上;(3)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训练计划的实施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我们既能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也能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以及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4)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环境熏陶下,经过长期的修养逐步内化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认知、情绪、意志、自我意识、适应力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在高水平比赛中,在运动员水平差距不明显的情况下,临场发挥就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而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成为决定运动员命运天平上的最后一块起决定作用的砝码。所以,在比赛中很多运动员在面对比赛、对手的压力时会做出一些不理智、不道德,甚至是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在运动员日常的品德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对其心理素质能力的训练。
2、影响运动员道德教育的因素
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是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个人认知发展及所接受的教育有关。
2.1 外部因素
影响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外部因素是指影响个体品德形成的一切外部环境,主要是运动员成长中所接触的人和事的变化,包括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教养及教练与同伴的影响。
2.1.1 社会发展对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影响 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的变化不断加速,社会通讯、交往手段日益的快捷和丰富,各种各样的、正面的、负面的信息充斥着运动员的生活,且不断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我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运动员大多数在很小的时候就独自一个人离家接受专业的训练,使得他们需要独自的面对社会。但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周围事物真伪、善恶的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深深的影响着他们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1.2 家庭教养方式对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影响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其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模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品德的形成于发展。如专制型的家庭教养会让子女感到不安全、忧虑、胆小和退缩等;放纵型的家庭教养会让子女缺乏自控能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而民主性的家庭教养则会让子女更加独立、自信、善于交往、爱创新。运动员虽然很小就离开家,但是家庭环境对其影响,父母对其教育始终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目前,很多运动员的家长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认为孩子交给了训练队,有教练的教育,不需要他们多操心,且只要孩子出成绩就行了。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给运动员增加了更多无形中的压力,且不利于运动员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家庭教养方式和父母的行为习惯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完全将加强运动员品德教育的责任寄托于教练和学校,我们应加强学校品德教育、社会品德教育和家庭品德教育的结合,针对运动员的特殊性建立三位一体的品德教育模式。 2.1.3 教练与同伴群体对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影响
一个运动员的成长,更多的时间是与教练和同伴在一起的。在很多运动队中,很多教练员不仅仅承担着训练者的角色,更多的是集管理者、教育者、训练者和朋友等角色为一体。因此,教练员的言传身教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运动员的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同时,与父母、教练的关系相比,运动员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的自由和平等,更有利于运动员们的品德的形成。尤其是大队员、运动明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作为运动队伍的管理者及运动员的教育者,应注重运动员群体的品德教育的力量,在注重个体品德形成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教练员、及队员间相互的影响力的作用。
2.2 内部因素
任何的外界因素起的作用都需要通过运动员个体的内化才能够起作用。因此,决定运动员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是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及主观能动性发展等因素。
2.2.1 认知的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从出生、成长到成熟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增加和积累的过程,而是伴随共同要素的认知结构的相继性再次构建,是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固定顺序相继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且每个年龄阶段认知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运动员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主要受其认知能力的制约。在运动员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时,个人已有的认知有限,且社会化程度较浅,因此,在对人对物的判断方面更多的是对教练、父母、同伴的言行模仿。所以,在对运动员进行品德教育时应关注其年龄的条件限制,且根据运动员品德教育的特殊性,应适时的选择科学教育手段和正确的教育内容对其加以领导,并注重运动员群体的教育影响力及教练员、家长和偶像的正面示范作用。
2.2.2 主观能动性发挥 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受到外界影响时,运动员个体会立即对某一事物或观点做出其价值判断,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品德观念和言行。因此,运动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促进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对运动员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运动员的社交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及自我反省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为提高运动员训练成绩提供思想保障及为运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动力。
3、结语
品德教育不仅是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它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也是加强运动队管理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新时期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根据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品德教育,不能搞标准化、一刀切;另一方面,影响运动员品德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的品德教育、学校的品德教育、社会的品德教育和运动员自身的成长共同影响着运动员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所以不能完全将运动员的品德教育寄托于教练和学校,只有建立家庭品德教育、学校品德教育和社会品德教育三位一体的品德教育工作运行体制,把品德教育工作贯穿到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方面,才能把运动员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