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疝1OO例的临床效果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shi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 研究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腹股沟疝气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 : 选取2009年4月~2014年月由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入我科治疗的腹股沟疝气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行无张力补片疝修补术,对照组行传统修补术,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复发率,术后随访1年时间,对比分析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χ2=17.3043(p=0.0000);总并发症率比较χ2=11.5967(p=0.0007);随访1年时间复发率比较χ2=19.6813(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张力补片修补法治疗疝气在临床上的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无张力补片疝修补术;传统修补术;腹股沟疝气;临床效果
  Abstract:different for inguinal hernia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thods from 2009 April ~2014 year consists of 100 cases in our hospital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department income my division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peration mode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underwent tension-free mesh hernia repair,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repair, observation records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complications, recurrence rate, 1 years after surgery, compared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efficacy of χ 2=17.3043 (p=0.0000); the total complication rate compares χ 2=11.5967 (p=0.0007); 1 years follow-up recurrence rates between χ 2=19.6813 (p=0.00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use of tension free hernia treatment of patch repair method in clinic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 patients recovered well after operation, the recurrence rate is low, has a higher meaning and theoretical value in clinical practi
  keyword: tension-free mesh hernia repair; traditional repair; inguinal hernia; clinical effect
  腹股溝疝气指的是人体体腔内的小肠、输卵管、睾丸、卵巢等组织器官通过体腔内壁或其空隙脱垂,在腹股沟形成突出,严重时甚至会肿至阴囊处。腹股沟疝在早期时,患者无自觉症状。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疝气的方法是修补手术,手术方法通常是: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补片修补法及腹腔镜疝修补术,其中腹腔镜疝修补术在临床上运用极少[1]。为探究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对腹股沟疝气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展开了对100例患者的不同手术治疗的对比研究,现将结果进行如下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4年4月由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入我科治疗的腹股沟疝气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行无张力补片疝修补术,对照组行传统修补术;观察组患者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4~75岁,平均(48.3±15.4)岁;病程为0.5~18年,平均(8.3±5.6)年;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15~75岁,平均(48.5±15.2)岁;病程为0.5~18年,平均(8.8±5.5)年;所有患者中直疝患者10例,斜疝55例,双侧疝15例,单侧疝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疝气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将患者暴露疝囊颈的靠上位置扎住以后,切掉疝囊,这种情况下可不使用修补术。若患者腹股沟管壁面受损,则进行疝修补术。具体内容如下:在患者睾丸上端或腹股沟管内口的部位前方,将腹外斜肌深面靠下的部位和腹股沟镰对合,连接到腹外斜肌下缘增厚卷曲上,可避免出现间隙。传统的疝修补法是直接将组织缝合起来,对患者后期伤口的愈合十分不利。实验组患者均采取无张力补片疝修补术治疗。无张力疝修补技术是用人造的修复人体组织的高科技材料来修补腹股沟管后壁,其组织上切的口选择在连接腹部与大腿的重要部位,于睾丸上端与腹股沟管内口部位放上一块平片,对腹股沟管后壁进行加强。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随访1年后的复发率。
  1.4疗效判断标准
  行手术治疗后疗效评判标准[2]:患者疝囊消失,伤口恢复良好,无疼痛、红肿、渗液——显效;患者疝囊消失,伤口恢复良好,伴轻度疼痛——有效;患者疝囊不完全消失或未消失,伤口剧烈疼痛——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值小于0.05,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腹股沟疝气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的腹股沟疝气主要是因为解剖结构异常,未发育完全造成。而后天腹股沟疝气主要是因为后天腹壁薄弱、缺损或腹压过高造成。腹股沟疝在各类腹外疝中大约占85.0%,其中斜疝大约占95.0%,男性比女性多,右側多于左侧[3];对于此类疾病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无张力补片疝修补术的概念是由美国医生Lichtenstein于1986年首次提出;以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该方法避免了了传统手术(即无补丁缝合法)对正常组织解剖结构的干扰,进行修补过后周围组织无张力,所以以“无张力补片疝修补术”命名[4]。本文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传统手术(对照组)和无张力补片疝修补术(观察组)的对比研究,由表1数据可得,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100.0%高于对照组的84.0%;由表2数据可得,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12.0%低于对照组的32.0%,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无复发,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18.0%;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了无张力补片修补法对腹股沟疝气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复发率低。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疝修补术很少考虑伤口和四周组织的融合程度,只是将裂开地方缝合在一起,这样加重了患者术后痛感,且影响患者正常生活[5]。无张力补片疝修补术不用解剖开较多的组织,只需要在伤口的小范围内操作,利用人造的修复人体组织的高科技材料,手术既简单,效率又高。并且由于此手术不强硬缝合伤口,伤口周围组织内的纤维组织增多,有利于促进遭受损害的部分组织恢复,大大降低了腹股沟疝再次复发的几率。国内王瑞浜等学者提出,无张力补片修补法对疝气的治疗安全可靠,手术时采取局部麻醉的患者不需要禁食、禁饮以及留置导尿,对患者的损伤少,有利于术后病情的恢复;本文研究结果与上述学者观点一致[6]。
  综上所述,无张力补片修补法在临床上治疗疝气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复发率低,为以后临床上对疝气的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欣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疝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2):72-73.
  [2] 黄德明.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社区医师,2014,10(11):51-51,53.
  [3] 赵英勤,陆文明,邹文贵等.不同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气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08(26):96,98.
  [4] 张之栋.不同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气22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3):120-121.
  [5] 后强,崔杰,刘毅等.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临床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1,09(8):1189-1190.
  [6]王瑞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效果探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2(1):158-158.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观察加味小陷胸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小陷胸汤治疗,每日一剂,每日一次。均2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窦镰旁脑肿瘤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55%患者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42.5%)(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为(71.9±12.6min),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141.3±10.3min);术中出血量为(20.6±5.2ml)、
期刊
摘 要: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低分子肝素进行预先抗凝,观察血浆中D-二聚体(D-dimer)含量以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的变化及肺栓塞发生情况,以观察其疗效。方法:入院后予预先抗凝性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钙2000AXaI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共7天,予普通治疗进行对照,分别在入院1天、入院第7天测定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im
期刊
摘 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辅助放化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于保乳术后第1周期行辅助化疗,在第2周期辅助化疗的同时行辅助放疗。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第1周期行辅助化疗,在第2周期行辅助放疗,然后行剩余周期的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第2周期后化疗的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在第3周期白细胞下降患者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期刊
摘 要:目的: 观察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采用胰岛素(INS)不同剂量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究胰岛素最佳应用剂量。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门诊收入的20例DKA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20例DKA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儿视情况给予低剂量(0.05U/kg·h-1-0.10U/kg·h-1),对照组患儿视情况给予高剂量(0.11U/kg·h-1-0.20U
期刊
摘 要:目的: 比较国产来曲唑胶囊与进口来曲唑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 方法: 45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国产来曲唑胶囊与进口来曲唑片,剂量为2.5mg,用HPLC-MS/MS法检测来曲唑的血药浓度,然后利用DAS Ver2.0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和统计分析。 结果: 国产来曲唑胶囊与进口来曲唑片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38.56±8.57)?g/L ,(37.18±9.3
期刊
摘 要:目的 : 探究乳糖酸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5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糖酸阿奇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症状改善时间及总不良反应比较P<0.05,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射尿激酶对结核性胸膜炎引起胸膜增厚、粘连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89例已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并存在纤维分隔患者,随机分为注药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予抗结核、胸腔置管引流等常规治疗,注药组在常规治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胸腔内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抽液量、2周内胸水消失者比例、治疗2个月后胸膜厚度及胸膜粘连发生率。结果:注药组抽液总量(4353±586)m
期刊
摘 要:目的:探究无张力补片修补法在临床上治疗疝气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无张力补片修补法治疗疝气的6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复发率以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1年时间,对比分析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χ2=5.3636(p=0.0206);总并发症比较χ2=11.2381(p=0.000
期刊
摘 要:目的: 研究单味中药黄芪联合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50例,同时接受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单味中药黄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