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生态文明,且对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农民生活亦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是中国盘古之乡,文化气息浓郁。相应号召,启动了淮源陈庄、月河徐寨、程湾石头庄乡村建设,淮源镇陈庄村被确定为全省70个美丽乡村试点。而如何响应河南省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的号召,切实落实好建设步骤,笔者通过对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入手,对桐柏县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助为其转变为生态型美丽乡村。
1.生态型美丽乡村概况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下,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成为各省关注的重点,在保护自然生态,寻求农村发展的基础上,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推动着经济建设与发展。如浙江省安吉和宁海、河北省张家口、江西婺源等,都是目前生态型美丽乡村的标杆,不仅保护了环境,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在突出乡村美丽的基础上还要遵循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
2.1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了要注重自然生态的重要性外还要关注卫生管理,在公共场合和街道周围要设立标语,提醒居民保护环境,从而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最影响农村环境的莫过于生活垃圾,由于无分类、无地点、无管理,导致农村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乡村环境,因此,要消除“三无”,建立分类收集、定点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建立生态环保的美丽乡村。
2.2尊重自然
生态型美丽乡村的主要特征就是山、水、田、宅一体化,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规划来实现,同时还要依靠自然,遵循其发展规律,将乡村的建设结构与当地地理环境相融合,在水田一色,山居相傍的乡村风格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2.3合理规划
美丽乡村在规划建设中需要注意建筑的质量与结构布局,其直接影响着生态结构和空间造型,在当地地理风貌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与整合,使得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更加合理、科学。
3.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
乡村建设的前提即为规划,受当地居民的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对西式洋楼的推崇高于我国传统建筑,这种盲目的追求新潮会使得乡村缺失传统文化建设的内涵。因此在规划乡村建设时也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与意识,做好前期宣教工作。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源,桐柏山腹地,豫鄂交界处,素有“宛东咽喉”、“信西屏障”之称,是江淮两大流域分水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民风,而其中淮源文化、盘古文化、佛道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最为鲜明,这就决定了桐柏县居民从思想上更能接受具有传统文化的建筑。在“新村运动”的影响下,乡村规划需要以“和谐”为理念,不仅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还要减少机械化生产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压力。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的核心是“官民一体”,这就需要在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主体建筑、环境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等方面实现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建设。
4.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
4.1主题建筑
在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在原有建筑上进行细节调节,对低矮房屋进行改造。
注意控制建筑立面和住宅结构之间的协同,还可以多建筑设置保护性装置。由于桐柏县位于桐柏山腹地,决定其乡村民居傍山而建,为了体现建筑特征,可提高新型的建筑主体,从远处也可看见楼体,而建筑排列要疏密有致、错落有形(见图一)。其次,农林与农田与民居的结构以及当地地理环境进行改革和拓展,农田与道路、建筑之间要按照比例调整,山体公园和休闲活动场地也要考虑当地生活习惯和对地理影响的大小而修整,与传统发展项目不同,旅游开发建设可以转变农村落后的经济模式。由于桐柏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原佛道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有一定数量具有宗教特征的建筑,在保护原有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对其周边环境也要进行规划修整,使之与建筑一体,形成“远山青如黛,楼阁遥相应”的美丽景致(图二)。
4.2村庄布局
确定建筑特征后要对村庄用地布局进行改革,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策划经济项目,景观环境是必须围绕主体建筑,从而形成集使用功能、经济价值、生态和谐为一体的建筑群。道路的通达情况直接影响乡村的整体面貌,保留具有特色的老旧公路或者田间小道,重新规划道路,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避免生活用水积洼,影响乡村环境。由于桐柏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动植物资产丰富,可将其进行分类区域规划。
4.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在文化传承和建筑风格方面突出其乡村特色,还要保留更多传统内涵美。风俗习惯受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双重影响,当地可以发挥文化特色,如祭祀盘古大点等,吸引人们关注。受地理条件因素影响,桐柏县发展了生态茶园1万亩,苗木花卉1.8万亩,中药材1.5万亩。根据桐柏县的各种特点,因地制宜将其建设成依山傍水、青砖黛瓦,小桥人家特色的乡村。而桐柏县当地旅游经济也较为发达,地方政府可组织农民开班农家餐馆、农家田园和农家宾馆,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大对农民关于餐饮烹饪和服务接待方面的培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美丽乡村。
4.4文化、思想教育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只是整齐的建筑,青碧的山水,而美丽乡村建设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共同发展融合的体现,因此,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乡风文明也是美丽乡村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协调好。作为中原地区,我省农村散落着很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留着传统手艺和珍贵的剧种,这些传统文化遗产集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于一体,而乡村居民因文化水平不高,对这些珍贵遗产不予重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会方面的重视,做好文化思想教育,提高其文明程度,培育美德,完善法制教育。如巩义宋朝开国皇帝陵前石像散落麦田,路人任意踩踏,就是因为民众对历史遗迹的不重视和当地政府部门保护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只有加强民众的思想文化教育,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型美丽乡村。在此过程中,可借鉴成功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的案例,如婺源油菜花、炉岙村“生态村落,烈士故里”,西坑口村“农家乐旅游”等等。
5.结语
目前,乡村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但是在经济方面却处于薄弱环节,建立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可以维持现有的乡村生态环境,且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立足于村庄,发展特色,对历史文物、民俗以及具有地域元素的传统文化古村或者古民居进行保护,在保有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将其改造成具有豫南风格的风景名胜区的老村落。
【参考文献】
[1]杨文君.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例———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浪河新村建设规划[J].建材与装饰,2014(7):12-13.
[2]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110-125.
[3]朱建斌.浅谈美丽中国之美丽乡村的规划[J].中华民居,2014(5):90.
[4]葛丹东.基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3,14(29):179-183.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是中国盘古之乡,文化气息浓郁。相应号召,启动了淮源陈庄、月河徐寨、程湾石头庄乡村建设,淮源镇陈庄村被确定为全省70个美丽乡村试点。而如何响应河南省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的号召,切实落实好建设步骤,笔者通过对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入手,对桐柏县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助为其转变为生态型美丽乡村。
1.生态型美丽乡村概况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下,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成为各省关注的重点,在保护自然生态,寻求农村发展的基础上,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推动着经济建设与发展。如浙江省安吉和宁海、河北省张家口、江西婺源等,都是目前生态型美丽乡村的标杆,不仅保护了环境,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在突出乡村美丽的基础上还要遵循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
2.1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了要注重自然生态的重要性外还要关注卫生管理,在公共场合和街道周围要设立标语,提醒居民保护环境,从而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最影响农村环境的莫过于生活垃圾,由于无分类、无地点、无管理,导致农村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乡村环境,因此,要消除“三无”,建立分类收集、定点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建立生态环保的美丽乡村。
2.2尊重自然
生态型美丽乡村的主要特征就是山、水、田、宅一体化,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规划来实现,同时还要依靠自然,遵循其发展规律,将乡村的建设结构与当地地理环境相融合,在水田一色,山居相傍的乡村风格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2.3合理规划
美丽乡村在规划建设中需要注意建筑的质量与结构布局,其直接影响着生态结构和空间造型,在当地地理风貌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与整合,使得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更加合理、科学。
3.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
乡村建设的前提即为规划,受当地居民的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对西式洋楼的推崇高于我国传统建筑,这种盲目的追求新潮会使得乡村缺失传统文化建设的内涵。因此在规划乡村建设时也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与意识,做好前期宣教工作。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源,桐柏山腹地,豫鄂交界处,素有“宛东咽喉”、“信西屏障”之称,是江淮两大流域分水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民风,而其中淮源文化、盘古文化、佛道文化以及红色文化最为鲜明,这就决定了桐柏县居民从思想上更能接受具有传统文化的建筑。在“新村运动”的影响下,乡村规划需要以“和谐”为理念,不仅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还要减少机械化生产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压力。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的核心是“官民一体”,这就需要在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主体建筑、环境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等方面实现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建设。
4.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
4.1主题建筑
在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在原有建筑上进行细节调节,对低矮房屋进行改造。
注意控制建筑立面和住宅结构之间的协同,还可以多建筑设置保护性装置。由于桐柏县位于桐柏山腹地,决定其乡村民居傍山而建,为了体现建筑特征,可提高新型的建筑主体,从远处也可看见楼体,而建筑排列要疏密有致、错落有形(见图一)。其次,农林与农田与民居的结构以及当地地理环境进行改革和拓展,农田与道路、建筑之间要按照比例调整,山体公园和休闲活动场地也要考虑当地生活习惯和对地理影响的大小而修整,与传统发展项目不同,旅游开发建设可以转变农村落后的经济模式。由于桐柏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原佛道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有一定数量具有宗教特征的建筑,在保护原有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对其周边环境也要进行规划修整,使之与建筑一体,形成“远山青如黛,楼阁遥相应”的美丽景致(图二)。
4.2村庄布局
确定建筑特征后要对村庄用地布局进行改革,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策划经济项目,景观环境是必须围绕主体建筑,从而形成集使用功能、经济价值、生态和谐为一体的建筑群。道路的通达情况直接影响乡村的整体面貌,保留具有特色的老旧公路或者田间小道,重新规划道路,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避免生活用水积洼,影响乡村环境。由于桐柏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动植物资产丰富,可将其进行分类区域规划。
4.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在文化传承和建筑风格方面突出其乡村特色,还要保留更多传统内涵美。风俗习惯受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双重影响,当地可以发挥文化特色,如祭祀盘古大点等,吸引人们关注。受地理条件因素影响,桐柏县发展了生态茶园1万亩,苗木花卉1.8万亩,中药材1.5万亩。根据桐柏县的各种特点,因地制宜将其建设成依山傍水、青砖黛瓦,小桥人家特色的乡村。而桐柏县当地旅游经济也较为发达,地方政府可组织农民开班农家餐馆、农家田园和农家宾馆,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大对农民关于餐饮烹饪和服务接待方面的培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美丽乡村。
4.4文化、思想教育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只是整齐的建筑,青碧的山水,而美丽乡村建设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共同发展融合的体现,因此,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乡风文明也是美丽乡村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协调好。作为中原地区,我省农村散落着很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留着传统手艺和珍贵的剧种,这些传统文化遗产集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于一体,而乡村居民因文化水平不高,对这些珍贵遗产不予重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会方面的重视,做好文化思想教育,提高其文明程度,培育美德,完善法制教育。如巩义宋朝开国皇帝陵前石像散落麦田,路人任意踩踏,就是因为民众对历史遗迹的不重视和当地政府部门保护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只有加强民众的思想文化教育,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型美丽乡村。在此过程中,可借鉴成功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的案例,如婺源油菜花、炉岙村“生态村落,烈士故里”,西坑口村“农家乐旅游”等等。
5.结语
目前,乡村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但是在经济方面却处于薄弱环节,建立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可以维持现有的乡村生态环境,且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立足于村庄,发展特色,对历史文物、民俗以及具有地域元素的传统文化古村或者古民居进行保护,在保有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将其改造成具有豫南风格的风景名胜区的老村落。
【参考文献】
[1]杨文君.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例———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浪河新村建设规划[J].建材与装饰,2014(7):12-13.
[2]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110-125.
[3]朱建斌.浅谈美丽中国之美丽乡村的规划[J].中华民居,2014(5):90.
[4]葛丹东.基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3,14(29):17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