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规定日趋严格
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据中国土地学会网站资料显示,最近10年中有7年的全国土地日主题都集中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上,足见国家对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视。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一方面,有限的国土要保障13亿人口粮耕种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建设项目对用地的需求很旺盛,而土地供应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在这种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只能节约集约用地,舍此别无他途。
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同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今年6月,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国土资源部专门颁布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要求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
二、粗放和低效用地现象仍然普遍
一方面,我国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已经很完备,规定已很详尽了;另一方面,粗放、低效用地甚至浪费土地的现象又很惊人。
前段时间,西南财经大学研究人员在北京举办了以“城镇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场发展趋势”为专题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报告称,我国家庭自有住房率达90.8%,2013年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为22.4%,空置住房约4898万套。当然,这个4898万套空置房数量有待权威部门的核实,但是没有人否认全国各地存在大量住房空置的事实。显然,空置房数量多了,空置房占用的土地自然就多了,就是在低效用地和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
再举一个例子,2013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个新城新区。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很多新城规划面积达到了现有城市面积的一半多,规划人口基本相当于现有城市人口。
试问,规划圈占这么多新城新区,哪里会冒出这么多城市人口来居住?农村人口以其收入水平根本无力在城市购房生活。这些新城新区很可能沦为“鬼城”、“空城”,6年前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元,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可居住100万人口的康巴什新城,而现今却人气冷清、房屋空置、商业凋敝,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
不管是住房大量空置,还是盲目建设新城新区,都是在低效利用甚至浪费我国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这既不符合“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也冲撞了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底线。
三、节约集约用地关键在落实制度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呢?
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用好“两只手”,划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首先,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护产权、保障公平竞争、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必要的市场建设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其目的是为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环境、提供服务,而不是替代市场的作用。
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划定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边界,构筑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搭建用地市场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平台。比如,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用地规模,通过土地规划和计划指标来控制城市各行各业的年度用地计划,明确不同城市各种产业用地的控制标准,清晰界定城市发展的边界;如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等市场运行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定期发布城市土地在产业的分布情况和闲置土地的情况,及时提供市场主体交易土地需要的基础性数据信息等公共服务,等等。
其次,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是通过土地价格引导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土地市场交易主体通过供求关系变动、自由竞争和土地交易价格的自动均衡,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大量空置房和城市居民住房困难问题的同时存在,说明这些空置房跟市场需求脱节,空置房的定价超过了城市居民的购买能力,造成了住房空置和土地的闲置浪费。盲目建设的新城新区,一般都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决策一厢情愿造成的。解决这类土地闲置浪费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出让收入收缴,禁止零地价、低地价招商引资等;通过征收不动产税和空置费等,促进空置房和闲置土地的盘活使用;通过稳定货币发行,控制通货膨胀预期,挤压囤地囤房、炒地炒房的盈利空间,减少捂盘惜售,最终达到减少空置房数量和减少土地闲置浪费的目的。
最后,节约集约用地,减少空置房数量,杜绝“鬼城”、“空城”的出现,关键在于落实制度,将已经颁布生效的制度执行到位。“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足球世界杯赛场上,谁只要违规恶意冲撞对方,裁判会立即出示红牌将其驱逐出场,不然球员都去犯规占便宜进球,比赛还有什么看头。节约集约用地,我们不缺纲领、不缺制度、不缺政策文件,缺的是执法如山的执行力。试想,农民在自己土地上修建几十平方米的房舍都要审批,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可居住上百万人口的康巴什新城,难道不需要土地规划许可?难道不使用土地指标?这样大规模的新城建成“鬼城”、“空城”,造成了多么惊人的土地闲置浪费。
当前,国家已经把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规定提到最严格的高度了,现在就看执行的力度有多大了。只要执行力度够大,什么空置房数量多,什么“鬼城”、“空城”不断出现,只要祭出土地基本国策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新城新区审批权力和土地利用监管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敢于动真碰硬执法行政,处理起来都不是问题。只有这样,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这样,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才能够在全社会落地生根、成为市场经济中土地交易各方自觉遵循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合理利用土地、确保土地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承载能力。
李求军/责任编辑
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据中国土地学会网站资料显示,最近10年中有7年的全国土地日主题都集中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上,足见国家对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视。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一方面,有限的国土要保障13亿人口粮耕种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建设项目对用地的需求很旺盛,而土地供应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在这种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只能节约集约用地,舍此别无他途。
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同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今年6月,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国土资源部专门颁布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要求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
二、粗放和低效用地现象仍然普遍
一方面,我国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已经很完备,规定已很详尽了;另一方面,粗放、低效用地甚至浪费土地的现象又很惊人。
前段时间,西南财经大学研究人员在北京举办了以“城镇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场发展趋势”为专题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报告称,我国家庭自有住房率达90.8%,2013年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为22.4%,空置住房约4898万套。当然,这个4898万套空置房数量有待权威部门的核实,但是没有人否认全国各地存在大量住房空置的事实。显然,空置房数量多了,空置房占用的土地自然就多了,就是在低效用地和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
再举一个例子,2013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个新城新区。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很多新城规划面积达到了现有城市面积的一半多,规划人口基本相当于现有城市人口。
试问,规划圈占这么多新城新区,哪里会冒出这么多城市人口来居住?农村人口以其收入水平根本无力在城市购房生活。这些新城新区很可能沦为“鬼城”、“空城”,6年前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元,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可居住100万人口的康巴什新城,而现今却人气冷清、房屋空置、商业凋敝,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
不管是住房大量空置,还是盲目建设新城新区,都是在低效利用甚至浪费我国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这既不符合“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也冲撞了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底线。
三、节约集约用地关键在落实制度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呢?
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用好“两只手”,划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首先,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护产权、保障公平竞争、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必要的市场建设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其目的是为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环境、提供服务,而不是替代市场的作用。
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划定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边界,构筑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搭建用地市场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平台。比如,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用地规模,通过土地规划和计划指标来控制城市各行各业的年度用地计划,明确不同城市各种产业用地的控制标准,清晰界定城市发展的边界;如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等市场运行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定期发布城市土地在产业的分布情况和闲置土地的情况,及时提供市场主体交易土地需要的基础性数据信息等公共服务,等等。
其次,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是通过土地价格引导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土地市场交易主体通过供求关系变动、自由竞争和土地交易价格的自动均衡,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大量空置房和城市居民住房困难问题的同时存在,说明这些空置房跟市场需求脱节,空置房的定价超过了城市居民的购买能力,造成了住房空置和土地的闲置浪费。盲目建设的新城新区,一般都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决策一厢情愿造成的。解决这类土地闲置浪费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出让收入收缴,禁止零地价、低地价招商引资等;通过征收不动产税和空置费等,促进空置房和闲置土地的盘活使用;通过稳定货币发行,控制通货膨胀预期,挤压囤地囤房、炒地炒房的盈利空间,减少捂盘惜售,最终达到减少空置房数量和减少土地闲置浪费的目的。
最后,节约集约用地,减少空置房数量,杜绝“鬼城”、“空城”的出现,关键在于落实制度,将已经颁布生效的制度执行到位。“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足球世界杯赛场上,谁只要违规恶意冲撞对方,裁判会立即出示红牌将其驱逐出场,不然球员都去犯规占便宜进球,比赛还有什么看头。节约集约用地,我们不缺纲领、不缺制度、不缺政策文件,缺的是执法如山的执行力。试想,农民在自己土地上修建几十平方米的房舍都要审批,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可居住上百万人口的康巴什新城,难道不需要土地规划许可?难道不使用土地指标?这样大规模的新城建成“鬼城”、“空城”,造成了多么惊人的土地闲置浪费。
当前,国家已经把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规定提到最严格的高度了,现在就看执行的力度有多大了。只要执行力度够大,什么空置房数量多,什么“鬼城”、“空城”不断出现,只要祭出土地基本国策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对新城新区审批权力和土地利用监管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敢于动真碰硬执法行政,处理起来都不是问题。只有这样,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这样,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才能够在全社会落地生根、成为市场经济中土地交易各方自觉遵循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合理利用土地、确保土地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承载能力。
李求军/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