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七十多英寸的超大屏幕流光溢彩,阶梯教室里乐声轻轻。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动情地诵读着课文,声音甜美动听,拨动着满屋孩子们的心弦。他们有的睁大眼睛注视屏幕,有的情不自禁悄声跟读,一个个神情专注,兴趣盎然。
“在这一段课文中,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雪下得大,觉得雪景写得很美,为什么?”女老师左手微微抬起,目光传递着期待和鼓励。室内一片寂静,孩子们在课本上浏览着,圈画着,不一会儿,小手举成了一片树林:“我说!”“我说……”
女老师微笑颔首,优雅地轻击键盘。一帧帧亮丽的“雪景图”,在她的指尖下,切换着,变幻着,应和着孩子们的回答、描述,在屏幕上相机呈现,或同步,或先后,贴紧孩子的话语,融着他们的想象。孩子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
“簌簌,”一个孩子说,“这个词用得好!它写出了下雪时的声音,不仅写出了雪大,还衬托出雪夜的静寂。”屏幕上映出“山村雪夜图”和课文中相关的语句,“簌簌”的声音伴着图上纷落的雪花同步响起,教室里好静好静!
“毛茸茸,亮晶晶”一个孩子说,“雪花落在柳树上,柳枝被镶成一根根银条,树上绽开了朵朵银花。因为积雪松软,所以看起来毛茸茸的;阳光一照,晶莹闪亮,十分美丽。”他话音刚落,大屏幕上已是一片玉树琼花。
“玉屑”一个孩子说……
“蓬松松,沉甸甸”一个孩子说……
教室里热气腾腾,银铃般的童声此起彼伏。孩子们都渴望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聪明和努力,都渴望尽情地享受获得新知的满足和自主学习的快乐。那亮闪闪的眼神,频频扬起的眉梢溢出自豪和甜蜜。
课,在读书声、谈笑声中有节奏地推进着,听课的老师们,评课的专家们分外欣喜、分外振奋。什么是“创设情境”?什么是“课程整合”?“怎样设计、运用非线性教学软件,让‘教’顺应‘学’、促进‘学’?”这节课能给人许多启迪。
这是宋非在十多年前上的一节课,其时,“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大潮正在扬子江畔、东海之滨奔涌。宋非的这节课勃发着浓浓的“现代性”,鸣响着改革的浪涛声,给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一股清新的海风。
这节课获得了南京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二
宋非是1995年从晓庄师范毕业走上讲台的。那年12月,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同志在徐州召开的全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提出了“探索、研究、实施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任务。15年来,改革大潮雄伟开阔,澜兴波卷,宋非始终伫立潮头,执著奋进,溅起的朵朵浪花,闪金耀银,装点着她探索创新的历程。
1996年,宋非被推荐到华东四省一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上展示课。由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离现在学生已年代久远,她用录音机剪辑、播放乐曲营造氛围,带领孩子们进入文本情境。当低沉的旋律缓缓地将课堂浸漫,会场里响起声声抽泣。
1997年,为了让孩子们进入情境,理解语言。她上《狼牙山五壮士》用录像机剪辑电影制成教学课件,课堂上适时播放。五壮士跳崖的悲壮一幕、伴着课文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的心底。她从区里捧回了“希望杯”新人组一等奖。
1998年,她尝试运用Alawsmre技术设计制作教学软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理解、描述《第一场雪》中的“雪大”“雪美”,欣赏、介绍“圆明园”里的诸多景致,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教师则顺应学生,随机点播,在全区多媒体软件评比中,她再次夺冠。
2002年,她通过网页为孩子们在海量化信息资源中导航;开设BBS论坛为班上每一个孩子搭建了自由发言的平台。她设计的教学软件和教案在南京市“第三届CAI优秀教案评比”和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评比”中双双荣获一等奖;她的教案入选“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案例集锦。
2003年,她率先建立班级网站,利用网站与孩子们合作营造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组成兴趣组,推进了课外阅读活动。
2005年,宋非把PPT技术引进课堂教学。“省级一等奖”证书红光耀眼,默默地叙述着她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做出的探索和贡献;她的课在“江苏省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的千人会堂里让人耳目一新,阵阵掌声,如海潮般涌向主席台。
2009年,她指导全班的孩子们建起了自己的博客。于是,她的语文课立足课堂又走出了课堂。课外,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网上质疑、讨论、发帖,她则据此制订、调整教学预案,组织教学,与学生积极对话。语文,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成了他们的需要和乐趣。
2010年,宋非认定了电子白板设计理念的先进和白板技术的交互性,易操作的优点,积极地把白板技术引进课堂,创造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互动对话、有效课堂的新经验,为南京、为江苏赢得了“全国中小学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赛课”一等奖的殊荣。
三
15年中,宋非积极投入的实践研究,是具有时代价值和普遍意义的。
回眸过去的语文教育,可以发现,人们研究的视野大都集中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等领域,较少有人想过教育手段、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传统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向来以“大道无形”“重神轻形”为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重“苦”、教重“严”,以“神”为精要,以“形”为末技,不屑在教学手段和媒体上做文章,从而形成一种内隐的、顽固的对新型手段、媒体、技术的传统性的排斥心态。在这一心态的驱使下,教师靠笔传口授,学生用纸笔学习,这种办法统治了课堂数百年。从这一深层原因审视,在教育现代化大潮奔腾而来、呼啸前行的历史关口,面对媒体革命有人惊恐,有人观望,有人不屑,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媒体革命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教学媒体——教与学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中介物,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每一次新的延伸,都将给人的各种感官平衡状态带来新的变化,造成心理和社会的影响。众所周知,在文字产生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传播媒体很不发达,人们只能以口授、表情、手势动作、展示实物的方法,口耳相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字、印刷术相继应运而生,引发了教育的两次质变。显然,以提高学习者阅读与写作能力为己任的近、现代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媒体革命的产物。
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逐步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许多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育媒体及其技术的运用使语文课堂产生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特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和重要的标志。而且,存在决定意识,教育观念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和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运用必将有力地促进语文教学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化,从而能促进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可以说,宋非正是应和着时代节拍,在潮涌和阳光下扬帆启航,不断迎接新挑战,走向一个个新的起点。
四
媒体革命大潮中的一个个新挑战恰似惊涛拍岸,大浪淘沙。迎接新挑战需要热情和勇气,也拷问着人的理性和智慧。盲目跟风,追逐流行,都极有可能走向反面。
当一些人以为使用“高精尖”的现代先进媒体进行教学,其效果必定优于使用简单的常规的传统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追求“时髦”造成种种“失度”,甚至大有以现代媒体“简单替代”教师课堂教学的时候,宋非大声疾呼:教师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尤其在小学,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需要教师的情感和智慧。她指出,教师以媒体演示阻隔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替代学生阅读实践,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针对有些软件设计、制造者误以为一个多媒体软件必须要素齐全,因此常常不管教学是否需要,总要硬凑些声响、图片、动画和影视资料拼在一起,搬到课堂上使用,为表现多媒体而滥用多媒体;针对有些过分追求课件制作精美,含金量高,为显示自己的制作技术水平而运用技术。宋非说,这种种“花俏”“新异”的界面,看似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兴趣,实则违背了认知规律,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干扰了学生学习。针对一些地方“量身定做”“校本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化”的现象,她指出,这类“课件”,一课一件,线性结构,个人专用,难以做到资源共享,走入了通用性不强,重复开发制作的误区,对人力财力物力是一种浪费。
她说,从理性认识上,我们首先应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着眼于让学生更主动地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精神和学习方式。
她说,在操作层面上,一要着力研究语文教材、研究学生、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策略;二要研究媒体的基本特征和优势,根据语文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努力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传统手段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为此,不仅对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十八般武器”,她样样娴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同时,她还研究“板书”,从“诗化”“线性”“球形”“回环式”等众多名师特色板书中汲取精美乳汁;开展“师生合作完成板书”实验,激发学生参与,不断创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她研究“范读”,着力追求在课堂让学生们能享受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调,圆润优美的嗓音,从而放飞想象,移情入境,悉心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她研究“提问”,力图通过精当有效的提问,使学生懂得思维的规律,掌握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研究“教学用语”,认为关注师生言语的方式是探测课堂温度及心灵深度的重要媒介,她要求自己的言语幽默生动、妙语连珠、精辟警策。她要让自己的课堂呈现一种异乎寻常的美感与效能。
为此,她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探究不同文体的教学特点。夜色朦胧、灯火阑珊时,她喜欢泡上一杯咖啡,让自己浸在沁人心脾的咖啡香里,认真揣摩文本,设计每一个环节。在暖暖的橘色灯晕中,她总能看到孩子们欢跳着向她走来,笑语阵阵。往往到天边泛白的时候,她才收拾一桌书本,关闭电脑,舒展双臂,甜甜憧憬:今天,又将与孩子们一起享受课堂,享受语文!
五
她的学生们更是忘不了,那一节节,非儿老师给他们上的课。
《采莲》,教室四周,荷叶亭亭、莲花绽放,黑板上,一叶采莲小舟在荷塘中穿行,琅琅书声和着悠扬的“采莲曲”响起,满课堂跳跃着快乐的音符。
《月光启蒙》,神奇的“白板”化成了夏夜的篱笆小院,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光下,母亲搂着孩子唱歌谣。同学们都成了插画中的小主人,教室里飘满着芳香音韵。
《灾难,我们如何面对》,这是一节课外阅读习作课,非儿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电影《天崩地裂》《泰坦尼克》……围绕“生命”话题讨论交流,一幅幅撼人魂魄的画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把“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深深镌刻在幼小的心灵,化成了同学们笔下滚烫的鲜活文字。
《金陵畅想》,电脑打开,荧屏上滚动着全班同学的习作。一篇篇都流淌着古都神韵、现代气息和对家乡的情谊。轻轻点击,自由欣赏同伴的佳作,听听朋友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发发帖子,提几个问题,写一段点评,贴上几则资料供大家分享。“网上作文”让大家真正成了习作的主人。
《洋快餐热》,同学们带着合作制订的研究方案,在地图上“找”,在影视、报刊、网络上“搜”,到麦当劳、肯德基“走一走”,“访”学生、经理、教授……课堂上合作召开“调查研究报告会”,有的播放自己的电子文稿、宣读论文;有的打开网上讨论版,介绍小组网上讨论的情况和结论。
还有,那节《第一场雪》,那节《黄河的主人》《圆明园的毁灭》,那节《古诗二首》《长征》《清明上河图》《天火之谜》,还有那节《聊聊西游》,非儿老师带着大家走出教室,坐在石凳上,浴在阳光下,让心灵在阅读漫谈中温馨地碰撞……哪一节不让人意兴浓浓,跃跃欲试?
正是这一节节采用新技术、体现新理念的课堂,让宋非的课一步步“站”起来、“活”起来、“理性”起来、“诗意”起来了!让她越来越悟到,什么才是语文的魅力,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六
15年来,改革大潮奔腾澎湃,年轻的宋非热情勇敢,不盲从,不跟风,执著前行。在劈波斩浪时,这位弄潮儿的心电图上映出的该是怎样的轨迹?她的心律该是怎样的心律?一个夏日傍晚,我与乐语、冲锋舟、宋非几人小聚谈心。宋非坐在我对面,刘海护额,长发披肩,衣着平常,一脸孩童般澄明的笑容,乌黑清澈的眼睛在我眼前闪亮。她温温煦煦地叙述着,声音温润柔和。
她说,她痴迷课堂。面对小小的人儿,她享受他们那一双双专注、清澈、晶莹的眼神,喜欢被他们簇拥着只为叫你一声“宋老师”,喜欢看他们被自己陶醉的感动,喜欢着小小的三尺讲台。她喜欢“让语文在快乐与诗意中穿行”这个说法,因为儿童,不属于深度,而是诗意,因为童年,不属于沉重,而是快乐!正是因为“喜欢”,从儿子过马路时喜欢等红灯的原因,她想到为了班上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把等待他们回答的时间延长了几秒;从三毛与席慕容成长的故事里,她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一生的给养,作为教师,面对如花含苞,如草出萌的孩童,爱心、耐心、责任心,远比教育教学技巧重要的多。于是,她读杜威,读尼采,读苏霍姆林斯基,读陶行知,她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每一个孩子挺起胸膛走路”。她用自己的课堂在抒写现代教育诗篇,平也是爱,仄也是爱!
她说,她没有理由不迎接挑战。在15年的航程中,前面有引路的领导与导师,身旁有坚强的后援团队。是“推汉”号的女船长,勇于开拓奋进的林慧敏校长,带着她和同事们扬帆远航,把“汉语教育”送到了大洋彼岸;是资深的语文改革领军人余多慈校长,给了她支持和鼓励,语文教改史册上铭刻着余校长的探索和创造,时时滋养、激励着她;还有,关心她指导她的导师聂永春、顾维平、范超、罗凯、孔祥鸿、李亮、戴兴海、芮琼、俞赛娟、杨春艳……疼她爱她的老父亲和志同道合、并肩击浪的人生伴侣冲锋舟(周锋),还有,石小的、游小的、晓师的诸多帮助她呵护她的同事和朋友。他们的眼睛总是在关注着她,在拼搏中给她智慧、信心和勇气,在改革大潮中,她怎能退却?
宋非温温煦煦地叙述着,声音温润柔和。几杯清茶飘逸着清香的热气。历史的画面在我眼前幻化、叠印:大潮奔涌、雄伟壮阔,水势冲激、狂涛惊竖,碰撞着、撕裂着、咆哮着,卷起千堆雪花、碎作泼风骤雨。一只只小船在波峰浪谷中奋勇穿行……
一支歌在我心中响起,这是弄潮者之歌,激越、嘹亮、高远!
伟大的时代呼唤无畏拼搏的弄潮儿!
(袁浩,江苏省荣誉教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原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七十多英寸的超大屏幕流光溢彩,阶梯教室里乐声轻轻。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动情地诵读着课文,声音甜美动听,拨动着满屋孩子们的心弦。他们有的睁大眼睛注视屏幕,有的情不自禁悄声跟读,一个个神情专注,兴趣盎然。
“在这一段课文中,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雪下得大,觉得雪景写得很美,为什么?”女老师左手微微抬起,目光传递着期待和鼓励。室内一片寂静,孩子们在课本上浏览着,圈画着,不一会儿,小手举成了一片树林:“我说!”“我说……”
女老师微笑颔首,优雅地轻击键盘。一帧帧亮丽的“雪景图”,在她的指尖下,切换着,变幻着,应和着孩子们的回答、描述,在屏幕上相机呈现,或同步,或先后,贴紧孩子的话语,融着他们的想象。孩子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
“簌簌,”一个孩子说,“这个词用得好!它写出了下雪时的声音,不仅写出了雪大,还衬托出雪夜的静寂。”屏幕上映出“山村雪夜图”和课文中相关的语句,“簌簌”的声音伴着图上纷落的雪花同步响起,教室里好静好静!
“毛茸茸,亮晶晶”一个孩子说,“雪花落在柳树上,柳枝被镶成一根根银条,树上绽开了朵朵银花。因为积雪松软,所以看起来毛茸茸的;阳光一照,晶莹闪亮,十分美丽。”他话音刚落,大屏幕上已是一片玉树琼花。
“玉屑”一个孩子说……
“蓬松松,沉甸甸”一个孩子说……
教室里热气腾腾,银铃般的童声此起彼伏。孩子们都渴望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聪明和努力,都渴望尽情地享受获得新知的满足和自主学习的快乐。那亮闪闪的眼神,频频扬起的眉梢溢出自豪和甜蜜。
课,在读书声、谈笑声中有节奏地推进着,听课的老师们,评课的专家们分外欣喜、分外振奋。什么是“创设情境”?什么是“课程整合”?“怎样设计、运用非线性教学软件,让‘教’顺应‘学’、促进‘学’?”这节课能给人许多启迪。
这是宋非在十多年前上的一节课,其时,“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大潮正在扬子江畔、东海之滨奔涌。宋非的这节课勃发着浓浓的“现代性”,鸣响着改革的浪涛声,给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一股清新的海风。
这节课获得了南京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二
宋非是1995年从晓庄师范毕业走上讲台的。那年12月,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同志在徐州召开的全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提出了“探索、研究、实施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任务。15年来,改革大潮雄伟开阔,澜兴波卷,宋非始终伫立潮头,执著奋进,溅起的朵朵浪花,闪金耀银,装点着她探索创新的历程。
1996年,宋非被推荐到华东四省一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上展示课。由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离现在学生已年代久远,她用录音机剪辑、播放乐曲营造氛围,带领孩子们进入文本情境。当低沉的旋律缓缓地将课堂浸漫,会场里响起声声抽泣。
1997年,为了让孩子们进入情境,理解语言。她上《狼牙山五壮士》用录像机剪辑电影制成教学课件,课堂上适时播放。五壮士跳崖的悲壮一幕、伴着课文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的心底。她从区里捧回了“希望杯”新人组一等奖。
1998年,她尝试运用Alawsmre技术设计制作教学软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理解、描述《第一场雪》中的“雪大”“雪美”,欣赏、介绍“圆明园”里的诸多景致,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教师则顺应学生,随机点播,在全区多媒体软件评比中,她再次夺冠。
2002年,她通过网页为孩子们在海量化信息资源中导航;开设BBS论坛为班上每一个孩子搭建了自由发言的平台。她设计的教学软件和教案在南京市“第三届CAI优秀教案评比”和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评比”中双双荣获一等奖;她的教案入选“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案例集锦。
2003年,她率先建立班级网站,利用网站与孩子们合作营造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组成兴趣组,推进了课外阅读活动。
2005年,宋非把PPT技术引进课堂教学。“省级一等奖”证书红光耀眼,默默地叙述着她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做出的探索和贡献;她的课在“江苏省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的千人会堂里让人耳目一新,阵阵掌声,如海潮般涌向主席台。
2009年,她指导全班的孩子们建起了自己的博客。于是,她的语文课立足课堂又走出了课堂。课外,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网上质疑、讨论、发帖,她则据此制订、调整教学预案,组织教学,与学生积极对话。语文,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成了他们的需要和乐趣。
2010年,宋非认定了电子白板设计理念的先进和白板技术的交互性,易操作的优点,积极地把白板技术引进课堂,创造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互动对话、有效课堂的新经验,为南京、为江苏赢得了“全国中小学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赛课”一等奖的殊荣。
三
15年中,宋非积极投入的实践研究,是具有时代价值和普遍意义的。
回眸过去的语文教育,可以发现,人们研究的视野大都集中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等领域,较少有人想过教育手段、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传统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向来以“大道无形”“重神轻形”为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重“苦”、教重“严”,以“神”为精要,以“形”为末技,不屑在教学手段和媒体上做文章,从而形成一种内隐的、顽固的对新型手段、媒体、技术的传统性的排斥心态。在这一心态的驱使下,教师靠笔传口授,学生用纸笔学习,这种办法统治了课堂数百年。从这一深层原因审视,在教育现代化大潮奔腾而来、呼啸前行的历史关口,面对媒体革命有人惊恐,有人观望,有人不屑,也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媒体革命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教学媒体——教与学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中介物,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每一次新的延伸,都将给人的各种感官平衡状态带来新的变化,造成心理和社会的影响。众所周知,在文字产生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传播媒体很不发达,人们只能以口授、表情、手势动作、展示实物的方法,口耳相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字、印刷术相继应运而生,引发了教育的两次质变。显然,以提高学习者阅读与写作能力为己任的近、现代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媒体革命的产物。
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逐步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许多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育媒体及其技术的运用使语文课堂产生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特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和重要的标志。而且,存在决定意识,教育观念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和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运用必将有力地促进语文教学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化,从而能促进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可以说,宋非正是应和着时代节拍,在潮涌和阳光下扬帆启航,不断迎接新挑战,走向一个个新的起点。
四
媒体革命大潮中的一个个新挑战恰似惊涛拍岸,大浪淘沙。迎接新挑战需要热情和勇气,也拷问着人的理性和智慧。盲目跟风,追逐流行,都极有可能走向反面。
当一些人以为使用“高精尖”的现代先进媒体进行教学,其效果必定优于使用简单的常规的传统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追求“时髦”造成种种“失度”,甚至大有以现代媒体“简单替代”教师课堂教学的时候,宋非大声疾呼:教师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尤其在小学,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需要教师的情感和智慧。她指出,教师以媒体演示阻隔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替代学生阅读实践,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针对有些软件设计、制造者误以为一个多媒体软件必须要素齐全,因此常常不管教学是否需要,总要硬凑些声响、图片、动画和影视资料拼在一起,搬到课堂上使用,为表现多媒体而滥用多媒体;针对有些过分追求课件制作精美,含金量高,为显示自己的制作技术水平而运用技术。宋非说,这种种“花俏”“新异”的界面,看似能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兴趣,实则违背了认知规律,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干扰了学生学习。针对一些地方“量身定做”“校本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化”的现象,她指出,这类“课件”,一课一件,线性结构,个人专用,难以做到资源共享,走入了通用性不强,重复开发制作的误区,对人力财力物力是一种浪费。
她说,从理性认识上,我们首先应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着眼于让学生更主动地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精神和学习方式。
她说,在操作层面上,一要着力研究语文教材、研究学生、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策略;二要研究媒体的基本特征和优势,根据语文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努力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传统手段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为此,不仅对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十八般武器”,她样样娴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同时,她还研究“板书”,从“诗化”“线性”“球形”“回环式”等众多名师特色板书中汲取精美乳汁;开展“师生合作完成板书”实验,激发学生参与,不断创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她研究“范读”,着力追求在课堂让学生们能享受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调,圆润优美的嗓音,从而放飞想象,移情入境,悉心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她研究“提问”,力图通过精当有效的提问,使学生懂得思维的规律,掌握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研究“教学用语”,认为关注师生言语的方式是探测课堂温度及心灵深度的重要媒介,她要求自己的言语幽默生动、妙语连珠、精辟警策。她要让自己的课堂呈现一种异乎寻常的美感与效能。
为此,她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探究不同文体的教学特点。夜色朦胧、灯火阑珊时,她喜欢泡上一杯咖啡,让自己浸在沁人心脾的咖啡香里,认真揣摩文本,设计每一个环节。在暖暖的橘色灯晕中,她总能看到孩子们欢跳着向她走来,笑语阵阵。往往到天边泛白的时候,她才收拾一桌书本,关闭电脑,舒展双臂,甜甜憧憬:今天,又将与孩子们一起享受课堂,享受语文!
五
她的学生们更是忘不了,那一节节,非儿老师给他们上的课。
《采莲》,教室四周,荷叶亭亭、莲花绽放,黑板上,一叶采莲小舟在荷塘中穿行,琅琅书声和着悠扬的“采莲曲”响起,满课堂跳跃着快乐的音符。
《月光启蒙》,神奇的“白板”化成了夏夜的篱笆小院,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光下,母亲搂着孩子唱歌谣。同学们都成了插画中的小主人,教室里飘满着芳香音韵。
《灾难,我们如何面对》,这是一节课外阅读习作课,非儿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电影《天崩地裂》《泰坦尼克》……围绕“生命”话题讨论交流,一幅幅撼人魂魄的画面,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把“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深深镌刻在幼小的心灵,化成了同学们笔下滚烫的鲜活文字。
《金陵畅想》,电脑打开,荧屏上滚动着全班同学的习作。一篇篇都流淌着古都神韵、现代气息和对家乡的情谊。轻轻点击,自由欣赏同伴的佳作,听听朋友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发发帖子,提几个问题,写一段点评,贴上几则资料供大家分享。“网上作文”让大家真正成了习作的主人。
《洋快餐热》,同学们带着合作制订的研究方案,在地图上“找”,在影视、报刊、网络上“搜”,到麦当劳、肯德基“走一走”,“访”学生、经理、教授……课堂上合作召开“调查研究报告会”,有的播放自己的电子文稿、宣读论文;有的打开网上讨论版,介绍小组网上讨论的情况和结论。
还有,那节《第一场雪》,那节《黄河的主人》《圆明园的毁灭》,那节《古诗二首》《长征》《清明上河图》《天火之谜》,还有那节《聊聊西游》,非儿老师带着大家走出教室,坐在石凳上,浴在阳光下,让心灵在阅读漫谈中温馨地碰撞……哪一节不让人意兴浓浓,跃跃欲试?
正是这一节节采用新技术、体现新理念的课堂,让宋非的课一步步“站”起来、“活”起来、“理性”起来、“诗意”起来了!让她越来越悟到,什么才是语文的魅力,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六
15年来,改革大潮奔腾澎湃,年轻的宋非热情勇敢,不盲从,不跟风,执著前行。在劈波斩浪时,这位弄潮儿的心电图上映出的该是怎样的轨迹?她的心律该是怎样的心律?一个夏日傍晚,我与乐语、冲锋舟、宋非几人小聚谈心。宋非坐在我对面,刘海护额,长发披肩,衣着平常,一脸孩童般澄明的笑容,乌黑清澈的眼睛在我眼前闪亮。她温温煦煦地叙述着,声音温润柔和。
她说,她痴迷课堂。面对小小的人儿,她享受他们那一双双专注、清澈、晶莹的眼神,喜欢被他们簇拥着只为叫你一声“宋老师”,喜欢看他们被自己陶醉的感动,喜欢着小小的三尺讲台。她喜欢“让语文在快乐与诗意中穿行”这个说法,因为儿童,不属于深度,而是诗意,因为童年,不属于沉重,而是快乐!正是因为“喜欢”,从儿子过马路时喜欢等红灯的原因,她想到为了班上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把等待他们回答的时间延长了几秒;从三毛与席慕容成长的故事里,她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一生的给养,作为教师,面对如花含苞,如草出萌的孩童,爱心、耐心、责任心,远比教育教学技巧重要的多。于是,她读杜威,读尼采,读苏霍姆林斯基,读陶行知,她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每一个孩子挺起胸膛走路”。她用自己的课堂在抒写现代教育诗篇,平也是爱,仄也是爱!
她说,她没有理由不迎接挑战。在15年的航程中,前面有引路的领导与导师,身旁有坚强的后援团队。是“推汉”号的女船长,勇于开拓奋进的林慧敏校长,带着她和同事们扬帆远航,把“汉语教育”送到了大洋彼岸;是资深的语文改革领军人余多慈校长,给了她支持和鼓励,语文教改史册上铭刻着余校长的探索和创造,时时滋养、激励着她;还有,关心她指导她的导师聂永春、顾维平、范超、罗凯、孔祥鸿、李亮、戴兴海、芮琼、俞赛娟、杨春艳……疼她爱她的老父亲和志同道合、并肩击浪的人生伴侣冲锋舟(周锋),还有,石小的、游小的、晓师的诸多帮助她呵护她的同事和朋友。他们的眼睛总是在关注着她,在拼搏中给她智慧、信心和勇气,在改革大潮中,她怎能退却?
宋非温温煦煦地叙述着,声音温润柔和。几杯清茶飘逸着清香的热气。历史的画面在我眼前幻化、叠印:大潮奔涌、雄伟壮阔,水势冲激、狂涛惊竖,碰撞着、撕裂着、咆哮着,卷起千堆雪花、碎作泼风骤雨。一只只小船在波峰浪谷中奋勇穿行……
一支歌在我心中响起,这是弄潮者之歌,激越、嘹亮、高远!
伟大的时代呼唤无畏拼搏的弄潮儿!
(袁浩,江苏省荣誉教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原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