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的选拔性质和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指导思想,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与考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中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现象凸显,这启示广大师生:如果能够适当地注意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对于考生准确地理解教材、解答试题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
1.对政治课程的学习要以语文为基础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引导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课程。教材的文字材料中处处渗透着对语法、逻辑、修辞等的巧妙运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阐释、政治知识的分析与运用、政治试题的解读与回答等都离不开“语文”这个工具。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枯燥、乏味,理解起来非常复杂、难懂的政治名词概念,只要我们从主语、谓语、宾语等角度划分句子成分,化繁为简地理解语句,就能迅速、准确、全面地理解。对于教材中插入的名言名句,只要我们运用语文的学习方法,概括其大意并与政治教材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就能很容易理解。在解答政治试题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面对设问,特别是探究性试题的设问,无从下笔,不知所措。如果考生能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对设问进行解读,然后再运用政治思维加以分析,就能很快理解设问。
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第3问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解答时,如果运用状语分析法分析就能很容易找到答题的关键点。“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属于该设问的状语成分。考生在生成答案时如果能重视这一限制性状语,那么就不会得很低的分数。
2.作文与哲学思维密切相关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真正的哲学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在作文写作中,考生若能有意识地运用哲学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就会观察得更透彻,立意也就更深刻,结构安排也就更合理,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
二、政治学科与数学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
高考政治试题中的计算题集政治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于一体,能有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主要涉及《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
1.运用数学思维理解《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只有准确把握基本原理,理解概念间正、反比关系,才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例如,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运用数学知识解答计算类问题
例.假定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全社会共有3个生产M商品的生产者,其中甲生产一件M商品需要24小时,乙需要12小时、丙需要8小时。计算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解析:三个生产者各自在24小时内生产的产品数——甲:24÷24=1(件)、乙:24÷12=2(件)、丙:24÷8=3(件);总件数:1 2 3=6(件),三者共耗时:24×3=72(小时),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1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72÷6=12(小时)。
3.分析图像题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图像题常以坐标图像为载体,把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和函数知识应用到政治学科中,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图像题的关键是确定数量关系,借助辅助线进行分析判断。
三、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这句话的意思是,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学习历史需要政治知识作为指导,学习政治需要历史知识作为补充和完善。
1.要善于运用政治观点解释历史现象
运用政治观点解释历史现象,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发生在中外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工人罢工、无产阶级革命等历史事实时,如果能联系哲学上的因果联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进行分析,效果会更好。
2.政治学习需要利用历史知识进行完善
在政治学习中,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欠缺或有不完善的地方,就需要用历史知识来补充。如在学习资本主义的政体时,教材中讲得比较简单,侧重理论分析,这就需要从历史教材中提取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与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知识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发现,掌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对于广大考生开阔视野、理解教材、解答试题等都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
1.对政治课程的学习要以语文为基础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引导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课程。教材的文字材料中处处渗透着对语法、逻辑、修辞等的巧妙运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阐释、政治知识的分析与运用、政治试题的解读与回答等都离不开“语文”这个工具。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枯燥、乏味,理解起来非常复杂、难懂的政治名词概念,只要我们从主语、谓语、宾语等角度划分句子成分,化繁为简地理解语句,就能迅速、准确、全面地理解。对于教材中插入的名言名句,只要我们运用语文的学习方法,概括其大意并与政治教材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就能很容易理解。在解答政治试题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面对设问,特别是探究性试题的设问,无从下笔,不知所措。如果考生能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对设问进行解读,然后再运用政治思维加以分析,就能很快理解设问。
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第3问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解答时,如果运用状语分析法分析就能很容易找到答题的关键点。“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属于该设问的状语成分。考生在生成答案时如果能重视这一限制性状语,那么就不会得很低的分数。
2.作文与哲学思维密切相关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真正的哲学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在作文写作中,考生若能有意识地运用哲学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就会观察得更透彻,立意也就更深刻,结构安排也就更合理,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
二、政治学科与数学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
高考政治试题中的计算题集政治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于一体,能有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主要涉及《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
1.运用数学思维理解《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只有准确把握基本原理,理解概念间正、反比关系,才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例如,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运用数学知识解答计算类问题
例.假定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全社会共有3个生产M商品的生产者,其中甲生产一件M商品需要24小时,乙需要12小时、丙需要8小时。计算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解析:三个生产者各自在24小时内生产的产品数——甲:24÷24=1(件)、乙:24÷12=2(件)、丙:24÷8=3(件);总件数:1 2 3=6(件),三者共耗时:24×3=72(小时),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1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72÷6=12(小时)。
3.分析图像题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图像题常以坐标图像为载体,把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和函数知识应用到政治学科中,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图像题的关键是确定数量关系,借助辅助线进行分析判断。
三、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这句话的意思是,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学习历史需要政治知识作为指导,学习政治需要历史知识作为补充和完善。
1.要善于运用政治观点解释历史现象
运用政治观点解释历史现象,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发生在中外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工人罢工、无产阶级革命等历史事实时,如果能联系哲学上的因果联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进行分析,效果会更好。
2.政治学习需要利用历史知识进行完善
在政治学习中,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欠缺或有不完善的地方,就需要用历史知识来补充。如在学习资本主义的政体时,教材中讲得比较简单,侧重理论分析,这就需要从历史教材中提取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与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知识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发现,掌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对于广大考生开阔视野、理解教材、解答试题等都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