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城欲雨风满楼。狱中的黄光裕与以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董事会之间的对决已呈白热化状态。在内部看来,这是一场事关国美发展方向、争夺控权的内讧;在外部看来,这是一场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超级PK。但在公众和消费者看来,无论谁赢谁输,对国美电器而言都将是一场“消耗战”。
没有赢家的战斗
黄、陈二人谁将胜出,国美何去何从,尚不得而知;被外界认为左右这场决斗的机构股权到底会倾向何方,也没有定数。或许,黄光裕领导下的国美航母让人依旧怀念,而陈晓的股权激励又让人充满期待。
但,胜败已不再重要,因为这原本就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内斗。有分析认为,黄光裕如果赢了,赢的只是创始人的尊严,因为他不是乔布斯。陈晓如果继续留在董事会,他也只是国美的看门人,他跟贝恩资本的纠葛,跟竺稼的往事,多年以后真相一定会大白,但那将是苍白的。
而这毕竟是眼下万众瞩目的焦点,因为黄、陈二者之间谁能胜出,将左右国美未来的经营之路:是沿续黄光裕的强势经营、还是改用陈晓的股权奖励。而黄、陈二者间的对决,也把大股东与职业经理人如何和谐相处、民企如何治理与发展等一系列中国式企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摆在了桌面。
股东VS职业经理人
从入狱前的说一不二,到几乎失去对国美的控制,虽然经历数月,但黄光裕没有完全放手让职业经理人实现对国美的救赎,这或是黄光裕的强势与多疑个性的写照,或为上诉赢得筹码。
陈晓与黄光裕不同,他更善于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的激励模式聚拢人心,虽然只握有1.47%的股份,他却公然对决黄光裕,巧借“股权”带领国美变守为攻。
如果黄光裕不出事,或许陈晓不会上演“现代版勾践复仇”。当时,黄光裕的霸气与底线是不允许任何人挑战其对国美的掌控权威,这让陈只能“执行”、“隐忍”。
如今,身陷囹圄的黄光裕血性依旧,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向他的旧部、职业经理人陈晓的精心布局“亮剑”,以图收复失地,而这场争斗中透露出的股东与职业经理人如何相处的问题,也赫然呈现于世。
在笔者看来,强势的黄光裕未在股权分配上让利于股东、员工,甚至没有真正通晓“企业是社会公器”、“企字无人即止”这一道理,这或许也是其东窗事发的另一种原因,也直接导致黄光裕在身陷牢狱后便失去了对国美的直接管控,得以让陈晓大胆改制国美,并轻松“收买”了大部分股东,该事件还深刻反映出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还普遍缺乏规则意识,亟须恶补《劳动法》和《公司法》。而本应在黄出事后指挥国美这艘航母前行的董事会,却显得摇摆不定,没有太大的话语权,这也表现出国美决策层在公司治理上的脆弱。
之所以会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究竟是黄之错还是陈之过?或许任何评议已无意义,而以此吸取教训却是当务之急。如何定位职业经理人在公司中的地位,如何组建起合格的董事会以平衡各方权与利,既而使公司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坐怀不乱,如何真正建立公众型现代公司……这些都是当下很多民营企业急需考虑的问题。
民企治理之惑
黄光裕曾多次强调,“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创建基础和管理模式,并不是说高层持股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不知如今的黄光裕是否还记得这句话。
可以说,国美就是黄光裕的“儿子”,但这个“儿子”在慢慢长大的同时,必然要接触更多的外部世界,必然要融入到社会,这期间,他已不单是“儿子”的身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已到了需承担起义务与责任的年纪。对于国美来讲,需要承担的责任,既包括对员工、对股东、对董事会的,还有对协作商、对消费者和对社会的,这就是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也是一个企业能够经久不衰、基业长青的根基。而要想很好地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需要一个好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氛围以及明智而公正的决策层。显然,国美并未真正达到要求。
民营企业从创立伊始,便倾注了创始人大量心血,但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将涉及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资源,如果仍只对它进行家庭式管教,将不利于其发展,因此需要与之有利的更多资源共同培育、管导,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即股东与董事会。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社会中受人尊敬、树立地位,才能保证企业不断壮大。只有打造出一套合理、公平、适宜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平衡好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使企业的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才能成为一家健康、团结、不断向前发展的企业。
公司是属于社会的,它的存在是为了给社会造福,以创新推动进步,为社会的商业文明进步创造价值。如果忘记了“公司属于社会大众”这个原则,不懂得肩负起社会责任和使命,即使拥有再高超的技术、再优质产品的公司,最后也终将瓦解。通用如是,丰田如是,国美也不能例外。
企业的社会化或是一剂解毒剂,它能将我们从传统的商业组织结构的桎梏中真正解脱出来。希望更多的中国民企创始人們能以国美为戒,痛定思痛,举一反三,适应环境,践行价值,以实现企业的长久、持续、健康发展。
没有赢家的战斗
黄、陈二人谁将胜出,国美何去何从,尚不得而知;被外界认为左右这场决斗的机构股权到底会倾向何方,也没有定数。或许,黄光裕领导下的国美航母让人依旧怀念,而陈晓的股权激励又让人充满期待。
但,胜败已不再重要,因为这原本就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内斗。有分析认为,黄光裕如果赢了,赢的只是创始人的尊严,因为他不是乔布斯。陈晓如果继续留在董事会,他也只是国美的看门人,他跟贝恩资本的纠葛,跟竺稼的往事,多年以后真相一定会大白,但那将是苍白的。
而这毕竟是眼下万众瞩目的焦点,因为黄、陈二者之间谁能胜出,将左右国美未来的经营之路:是沿续黄光裕的强势经营、还是改用陈晓的股权奖励。而黄、陈二者间的对决,也把大股东与职业经理人如何和谐相处、民企如何治理与发展等一系列中国式企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摆在了桌面。
股东VS职业经理人
从入狱前的说一不二,到几乎失去对国美的控制,虽然经历数月,但黄光裕没有完全放手让职业经理人实现对国美的救赎,这或是黄光裕的强势与多疑个性的写照,或为上诉赢得筹码。
陈晓与黄光裕不同,他更善于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的激励模式聚拢人心,虽然只握有1.47%的股份,他却公然对决黄光裕,巧借“股权”带领国美变守为攻。
如果黄光裕不出事,或许陈晓不会上演“现代版勾践复仇”。当时,黄光裕的霸气与底线是不允许任何人挑战其对国美的掌控权威,这让陈只能“执行”、“隐忍”。
如今,身陷囹圄的黄光裕血性依旧,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向他的旧部、职业经理人陈晓的精心布局“亮剑”,以图收复失地,而这场争斗中透露出的股东与职业经理人如何相处的问题,也赫然呈现于世。
在笔者看来,强势的黄光裕未在股权分配上让利于股东、员工,甚至没有真正通晓“企业是社会公器”、“企字无人即止”这一道理,这或许也是其东窗事发的另一种原因,也直接导致黄光裕在身陷牢狱后便失去了对国美的直接管控,得以让陈晓大胆改制国美,并轻松“收买”了大部分股东,该事件还深刻反映出中国职业经理人阶层还普遍缺乏规则意识,亟须恶补《劳动法》和《公司法》。而本应在黄出事后指挥国美这艘航母前行的董事会,却显得摇摆不定,没有太大的话语权,这也表现出国美决策层在公司治理上的脆弱。
之所以会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究竟是黄之错还是陈之过?或许任何评议已无意义,而以此吸取教训却是当务之急。如何定位职业经理人在公司中的地位,如何组建起合格的董事会以平衡各方权与利,既而使公司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坐怀不乱,如何真正建立公众型现代公司……这些都是当下很多民营企业急需考虑的问题。
民企治理之惑
黄光裕曾多次强调,“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创建基础和管理模式,并不是说高层持股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不知如今的黄光裕是否还记得这句话。
可以说,国美就是黄光裕的“儿子”,但这个“儿子”在慢慢长大的同时,必然要接触更多的外部世界,必然要融入到社会,这期间,他已不单是“儿子”的身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已到了需承担起义务与责任的年纪。对于国美来讲,需要承担的责任,既包括对员工、对股东、对董事会的,还有对协作商、对消费者和对社会的,这就是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也是一个企业能够经久不衰、基业长青的根基。而要想很好地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需要一个好的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氛围以及明智而公正的决策层。显然,国美并未真正达到要求。
民营企业从创立伊始,便倾注了创始人大量心血,但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将涉及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资源,如果仍只对它进行家庭式管教,将不利于其发展,因此需要与之有利的更多资源共同培育、管导,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即股东与董事会。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社会中受人尊敬、树立地位,才能保证企业不断壮大。只有打造出一套合理、公平、适宜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平衡好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使企业的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才能成为一家健康、团结、不断向前发展的企业。
公司是属于社会的,它的存在是为了给社会造福,以创新推动进步,为社会的商业文明进步创造价值。如果忘记了“公司属于社会大众”这个原则,不懂得肩负起社会责任和使命,即使拥有再高超的技术、再优质产品的公司,最后也终将瓦解。通用如是,丰田如是,国美也不能例外。
企业的社会化或是一剂解毒剂,它能将我们从传统的商业组织结构的桎梏中真正解脱出来。希望更多的中国民企创始人們能以国美为戒,痛定思痛,举一反三,适应环境,践行价值,以实现企业的长久、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