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的世界军备舞台,可谓是群星荟萃:中国歼10战机公开亮相,美国“布什”号航母下水,德国“城市豹”俏然登场,法国M-51弹道导弹成功试射,伊朗“加迪尔”潜艇轻装服役……占据舞台一角的轻武器虽然没有大腕兵器的风头强劲,却也给人另外一种炫耀。
全系统:改进升级唱“主角”
对现役轻武器进行改进升级,延长服役期限,是大多数国家采取的可行措施,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满足了当前需求。改进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杀伤力、减轻重量、增配先进的光学瞄具等。
在增强杀伤力方面的改进主要包括:改变口径,提高初速,发展新弹种。比利时FN公司推出了5.56毫米“米尼米”轻机枪的改进型号:7.62毫米轻机枪。新轻机枪仅比5.56毫米轻机枪重1千克,但杀伤力大幅提高,射速达到730发/分,最大射程为1 000米。南非则为NTW20反器材步枪配用了新式20×110毫米系列高速弹药,包括燃烧弹、曳光燃烧弹、半穿甲燃烧弹和穿甲弹等,最大射程达到1 500米,初速高达820米/秒,大大提高了杀伤力。
在枪械减重方面也有新招:改进零部件结构,采用新材料。美军Mk14-0加强型战斗步枪(EBR)由7.62毫米M14步枪不断改进而成,改进特征主要包括:枪管长度缩短至457毫米;木质枪托改为可折叠的塑料枪托。在美军中服役多年的M240通用机枪的重量也在不断减轻。在已经将三脚架减轻了3.2千克的基础上,美国陆军正在寻求更先进的金属材料,拟将M240的枪身重量减轻2千克。
单兵火箭筒:打什么都行
城市作战对单兵反装甲/攻坚武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多用途成为发展的主流。一种火箭筒通过配用不同类型的火箭弹,可以打击装甲车辆、人员、掩体、洞穴、混凝土墙等多种目标,实现了“单兵火箭筒,打什么都行”的目的。
美国特种部队装备的新式“多用途反装甲杀伤武器系统”(MAAWS)用途广泛,主要用于打击轻型装甲车(如步兵战车和轮式装甲车)、人员、城市建筑物和土木防御工事,还可以使用烟雾弹为支援武器指示危险性目标位置,或施放烟雾迷惑敌人。MAAWS可配用反坦克弹、高爆弹、烟幕弹和照明弹等7种弹药。
俄罗斯新式“什米尔”M-PDM-A式火箭筒由早期型号改进而成,射程和精度均明显提高,重量也有所减轻。该火箭筒的口径为90毫米,温压战斗部威力与5~6千克的TNT炸药相当,因而能更有效地对付碉堡和装甲目标。由于武器射击精度提高,还可以在城市作战中用于点杀伤。
约旦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的RPG-32式“哈希姆”105毫米火箭筒长1.2米,总重达10千克(其中发射筒和瞄准具为3千克,火箭弹为7千克),有效射程为160~700米。它可配用温压战斗部或串联战斗部,对付装甲车辆、掩体、建筑物等多种目标。
弹药:个小花样多
轻武器弹药的发展对轻武器系统整体作战效能的提高至关重要。2006年,轻武器弹药出现了一些设计新颖、功能多样的新品。同时,备受关注的空爆弹药取得了较大进展。
以色列研制的一种名为“智能箭”的侦察枪榴弹用步枪发射,由弹头和弹体两部分组成,弹头部分装有火药,弹体部分是一台微型摄像机。“智能箭”能嵌入不同硬度的建筑物表面,嵌入后微型摄像机被激活,可连续7小时拍摄图像,并以无线传输方式实时传回到后方控制人员的液晶显示器上,在室外的视频传输距离为300米。
新加坡研制了名为“单兵伞降空中侦察照相系统”(SPARCS)的40毫米侦察榴弹,它以一种伞降闪光照明弹为基础设计,弹重220克,长134毫米,可用任何一种标准的40毫米榴弹发射器发射,最大发射高度为150米。该弹携带的摄像机在目标区域上空获得实时图像后,经过数据传送器发送到带有无线接收器的电脑上,电脑再利用图像拼接软件将这些图片拼接到一起,形成对目标区域更全面的观察。
2006年,挪威劳福斯公司研制的两种采用弹头引信的新型40×53毫米榴弹获得美军的资格认证。第一种新型弹药是Mk285可编程预制破片高爆(PPHE)空爆弹,用于美军Mk47“打击者”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Mk285弹药战斗部的破片效应主要集中在侧方和后方,在爆炸时能产生1 500多枚钢制破片,每个破片重0.1克。弹药前端采用Mk438电子编程时间引信,具有自动碰炸功能、电子自毁功能、机械式Mk91保险和解脱保险装置。第二种40毫米榴弹名为改进型高速高爆两用榴弹(IHV-HEDP),是在美军M430A1高爆两用榴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适用于所有自动榴弹发射器。IHV-HEDP弹药将有两种型号:带碰炸引信的自毁能力型和采用Mk438型电子编程时间引信的空爆型。
此外,轻武器探测和定位技术也是锦上添花,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轻武器探测装备走上战场,成为士兵的“千里眼”、“顺风耳”,大大提高了士兵的态势感知能力和生存能力。如以色列的“亮点”Mk-2新型轻武器探测系统,加装了GPS控制器和激光标识器,不但能把探测到的目标信息转化成坐标传送给反狙击手,还能够传送给有反狙击能力的主战坦克等平台。
2006年的轻武器在世界军备发展舞台上虽称不上鎏光溢彩,却也是熠熠生辉。但光芒之下也有暗影,各国投以重资的士兵系统还在试验评估之中,装备部队仍无定期。不过有理由相信,轻武器2006年留下的遗憾也许将成为2007年发展的重头戏。
[编辑/何懿]
全系统:改进升级唱“主角”
对现役轻武器进行改进升级,延长服役期限,是大多数国家采取的可行措施,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满足了当前需求。改进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杀伤力、减轻重量、增配先进的光学瞄具等。
在增强杀伤力方面的改进主要包括:改变口径,提高初速,发展新弹种。比利时FN公司推出了5.56毫米“米尼米”轻机枪的改进型号:7.62毫米轻机枪。新轻机枪仅比5.56毫米轻机枪重1千克,但杀伤力大幅提高,射速达到730发/分,最大射程为1 000米。南非则为NTW20反器材步枪配用了新式20×110毫米系列高速弹药,包括燃烧弹、曳光燃烧弹、半穿甲燃烧弹和穿甲弹等,最大射程达到1 500米,初速高达820米/秒,大大提高了杀伤力。
在枪械减重方面也有新招:改进零部件结构,采用新材料。美军Mk14-0加强型战斗步枪(EBR)由7.62毫米M14步枪不断改进而成,改进特征主要包括:枪管长度缩短至457毫米;木质枪托改为可折叠的塑料枪托。在美军中服役多年的M240通用机枪的重量也在不断减轻。在已经将三脚架减轻了3.2千克的基础上,美国陆军正在寻求更先进的金属材料,拟将M240的枪身重量减轻2千克。

单兵火箭筒:打什么都行
城市作战对单兵反装甲/攻坚武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多用途成为发展的主流。一种火箭筒通过配用不同类型的火箭弹,可以打击装甲车辆、人员、掩体、洞穴、混凝土墙等多种目标,实现了“单兵火箭筒,打什么都行”的目的。
美国特种部队装备的新式“多用途反装甲杀伤武器系统”(MAAWS)用途广泛,主要用于打击轻型装甲车(如步兵战车和轮式装甲车)、人员、城市建筑物和土木防御工事,还可以使用烟雾弹为支援武器指示危险性目标位置,或施放烟雾迷惑敌人。MAAWS可配用反坦克弹、高爆弹、烟幕弹和照明弹等7种弹药。
俄罗斯新式“什米尔”M-PDM-A式火箭筒由早期型号改进而成,射程和精度均明显提高,重量也有所减轻。该火箭筒的口径为90毫米,温压战斗部威力与5~6千克的TNT炸药相当,因而能更有效地对付碉堡和装甲目标。由于武器射击精度提高,还可以在城市作战中用于点杀伤。
约旦和俄罗斯联合研制的RPG-32式“哈希姆”105毫米火箭筒长1.2米,总重达10千克(其中发射筒和瞄准具为3千克,火箭弹为7千克),有效射程为160~700米。它可配用温压战斗部或串联战斗部,对付装甲车辆、掩体、建筑物等多种目标。
弹药:个小花样多
轻武器弹药的发展对轻武器系统整体作战效能的提高至关重要。2006年,轻武器弹药出现了一些设计新颖、功能多样的新品。同时,备受关注的空爆弹药取得了较大进展。
以色列研制的一种名为“智能箭”的侦察枪榴弹用步枪发射,由弹头和弹体两部分组成,弹头部分装有火药,弹体部分是一台微型摄像机。“智能箭”能嵌入不同硬度的建筑物表面,嵌入后微型摄像机被激活,可连续7小时拍摄图像,并以无线传输方式实时传回到后方控制人员的液晶显示器上,在室外的视频传输距离为300米。
新加坡研制了名为“单兵伞降空中侦察照相系统”(SPARCS)的40毫米侦察榴弹,它以一种伞降闪光照明弹为基础设计,弹重220克,长134毫米,可用任何一种标准的40毫米榴弹发射器发射,最大发射高度为150米。该弹携带的摄像机在目标区域上空获得实时图像后,经过数据传送器发送到带有无线接收器的电脑上,电脑再利用图像拼接软件将这些图片拼接到一起,形成对目标区域更全面的观察。
2006年,挪威劳福斯公司研制的两种采用弹头引信的新型40×53毫米榴弹获得美军的资格认证。第一种新型弹药是Mk285可编程预制破片高爆(PPHE)空爆弹,用于美军Mk47“打击者”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Mk285弹药战斗部的破片效应主要集中在侧方和后方,在爆炸时能产生1 500多枚钢制破片,每个破片重0.1克。弹药前端采用Mk438电子编程时间引信,具有自动碰炸功能、电子自毁功能、机械式Mk91保险和解脱保险装置。第二种40毫米榴弹名为改进型高速高爆两用榴弹(IHV-HEDP),是在美军M430A1高爆两用榴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适用于所有自动榴弹发射器。IHV-HEDP弹药将有两种型号:带碰炸引信的自毁能力型和采用Mk438型电子编程时间引信的空爆型。
此外,轻武器探测和定位技术也是锦上添花,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轻武器探测装备走上战场,成为士兵的“千里眼”、“顺风耳”,大大提高了士兵的态势感知能力和生存能力。如以色列的“亮点”Mk-2新型轻武器探测系统,加装了GPS控制器和激光标识器,不但能把探测到的目标信息转化成坐标传送给反狙击手,还能够传送给有反狙击能力的主战坦克等平台。
2006年的轻武器在世界军备发展舞台上虽称不上鎏光溢彩,却也是熠熠生辉。但光芒之下也有暗影,各国投以重资的士兵系统还在试验评估之中,装备部队仍无定期。不过有理由相信,轻武器2006年留下的遗憾也许将成为2007年发展的重头戏。
[编辑/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