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散文)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七岁时写了这首诗,因此被誉为“神童”;现在城里的孩子七岁之前就会背它,尽管他们也许没见过一只真的鹅。
  我七岁时什么也不懂,天天在街上和村里的孩子玩泥巴、过家家,连一个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说背古诗了。我们村里很多人家养着鹅,早上它们成群结队大摇大摆地到村北的后濠里觅食游泳,天黑前再自己回家。养鹅很省事,它们不用吃粮食,而是吃野草,吃够了就到水里游泳嬉闹,受了点惊吓就昂着长脖子“嘎嘎嘎”地叫,所以还能看家。
  我妈从不养鹅。东院里的小成养了两只鹅,每天下两个蛋。鹅蛋又白又大,拿到集上两毛钱一个,卖了钱就是小成的,小成用这笔钱买本子,买铅笔,还买奢侈的小画书,我和其他小伙伴都羡慕得要死。卖不了的鹅蛋小成他娘就腌着,吃饭时小成拿着煎饼和咸鹅蛋到大街上吃,他把鹅蛋一头敲个洞,一点点抠着吃,抠到蛋黄时,金黄的油就流出来,小成就“哧溜哧溜”吸着,馋得我们直流口水。所以,我就想养一只鹅。
  过了年,天刚一暖和,我就盼着卖鹅的来,每天竖着耳朵听大街上的叫卖声。
  卖鹅的终于来了。他把担子放在我二娘家墙外。二娘家的杏树正开花,一阵风吹来,粉粉的花瓣落到小鹅身上,有的小鹅就去啄。小鹅就两种颜色,嫩黄的最好看,仿佛毛茸茸的绒线球,茸毛褪去后,就是白鹅;另一种是灰灰的绒里隐约掺些黄绒,大人说那叫狸色,长大了就是花鹅。我蹲在鹅笼旁边,小鹅黑溜溜亮晶晶的眼睛注视着我,其中一只个子特别大,颜色特别好,盯着我看了很久。我三妹也蹲在旁边,她说:“姐姐,我要那只花的。”终于有大人来买鹅,卖鹅的说:“小孩子去去去,回家叫大人来买。”大约买鹅的少,他有些急躁。我和三妹往后挪挪,三妹盯着那只花的,我盯着那只黄的,唯恐给那个买鹅的人挑走。我对三妹说:“三邪,你回去问咱妈要钱!”我三妹想要什么东西时就哭,她一屁股坐在地上,闭着眼哼哼,不听人劝,一哭就是半天,不达目的不罢休,我们都叫她“三邪”。派她出马,准能成。
  太阳渐渐升高,有点晒,小鹅们“呷呷”叫着挤作一团。外面的伸着脑袋从别的鹅底下往里钻,里面的就被挤了出来,跌下来又往里钻,乐此不疲。卖鹅的倚着墙根哼着小曲眯起了眼。三妹还没来,我只好回家找,刚进家门就听见三妹边哭边哼哼:“俺要个喔(鹅)啊!俺要个喔(鹅)啊!”母亲无动于衷地侍候她的小鸡,偶尔呵斥一声。我不敢进门,就跑到了姥姥家。
  姥姥正在门楼下抽旱烟,我说:“姥姥,卖鹅的来了。”姥姥说:“哎。”她继续吸烟,喷出的黑烟浓浓的,有些呛人。过了一会,我又说:“我想买个鹅,鹅下蛋。”姥姥说:“鬼二丫。”我看姥姥笑眯眯的,似乎乐意了,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拽着姥姥的大襟就往前奔,语无伦次地说:“鹅下了蛋给俺姥姥腌着。”姥姥有个瓷坛子,里面是盐水,一年四季腌着鸡蛋。三妹听到姥姥的说话声,一溜烟从家里跑出来,脸上黑一道灰一道,像个小花猫。她拽着姥姥的衣袖,哧溜着鼻涕说:“姥姥姥姥,我要花的,我要花的。”
  其实呢,我和三妹真正在意的不是毛色,而是公母,母鹅才下蛋。可是小鹅不像小鸡,有凤头容易判断。姥姥看了半天,也不好确定哪一只是母的。卖鹅的就说:“个头大雄气粗壮的是公的,小的老实的是母的。”姥姥不信,我也不信。三妹信,放弃了她看好的那只,挑了只安静小巧的,我还是要了我那只大个的。我们小心翼翼兜着自己的鹅喜笑颜开地往家走,三妹哧溜着鼻涕,“嘎嘎嘎”叫着,嘴都凑到小鹅头上了。姥姥说:“傻丫头,不是那样唤,你唤‘喔儿喔儿喔儿’它就知道了。”三妹就一路“喔儿喔儿喔儿”地叫,像只傻花鹅。
  姥姥找了个破筐子,铺上干干的青草,就成了小鹅的家。白天,放学后我和三妹去后濠割草,剁得细细的,搀上玉米面喂它们;晚上,把它们放在床头睡觉,有时早上起得晚,小鹅就从筐里出来,跳到床上,轻轻啄我和三妹的睫毛。三妹为她的小鹅取名“大老黑”,我的就叫“小笨笨”。
  
  天气一天天燥热,小鹅一天天长大,翅膀上长出了短短的参差的羽毛,满院子跑来跑去找吃的。我和三妹跑,它们就跟在后面追,两个肉滚滚的翅膀认真地扑闪着,仿佛要滑翔;等我们猛然停下,它们刹不住脚,就突然翻了个个儿,在地上急促地打着滚,老半天爬不起来,我和三妹拍手大笑。下大雨时,它们也不躲避,找个水坑,装模作样地游泳,长脖子伸进浅浅的泥水中搅动,然后仰起向天,嘶哑着嗓子叫着,做出酣畅淋漓很尽兴的样子。我和三妹躲在门楼底下看着鹅,“喔儿会游泳了,喔儿会游泳了!”三妹手舞足蹈地喊,一不小心,“呱唧”摔倒在泥水里,惊得小鹅呆呆地往这边看。
  小鹅既然会游泳了,我和三妹就决定去后濠放鹅。据小成讲,小鹅是认路的,和猫狗一样。猫记万里,狗记千里,小鹅怎么说也得记个十几里。但是它得训练,第一次要抱着去,让它记记路,第二次赶着去,赶几次后再领着去,等鹅认熟了路,它自己就能去能回了,那时鹅就不用放了,每天早上撒出去,天黑就自己回来了,就等着拾鹅蛋了。我们照着小成的办法试试,果然不错。小成在养鹅这方面还真算个专家。
  后濠不算宽,北面不远是莒国故城坍塌的城墙,古时候它就是护城河了。
  夏天,鹅先是跑到高粱地里吃青草,嗉子撑得老大,整个脖子都变形了,仿佛挂着个米袋子,用我姥姥的话说就是吃到嘴边了。吃饱后它们“扑通扑通”跳进水里,水很清,岸边有水草,水草里有鱼虾。我和三妹、小成,还有其他小伙伴在水里洗澡,洗够了就逮鱼。鱼很难逮,我们在水边挖个坑,捧上水,逮了鱼就放里面。我母亲还有很多村里的妇女在木桥边洗衣服,叽叽咕咕地啦呱。我们玩累了,就找个坡躺下,小鹅游累了,就找个水湾停下。
  小鹅眼看长成大鹅了,白白的羽毛衬着红红的冠子、嘴巴和脚掌,煞是好看。三妹的花鹅除了肚皮有点白,全身乌溜溜一片,确实是大老黑。我看着我的大白鹅,觉得它美丽极了。一会儿,它停在水面上,脖子自然弯曲成“之”字形,仿佛顾影自怜,又像是在思考什么问题;有时它会矜持地抬着头,在水面自由浮动,简直就是个戴着花冠的美丽公主;有时它和别的鹅追逐嬉戏,扑闪着大翅膀漂在水面上嘎嘎叫着滑翔,清清的水波柔柔荡漾;困了,它把脖子扭过去,把头藏在翅膀下面,安闲自在地睡去。水很清,水面一只白鹅,水下一只白鹅,我好像拥有两只鹅了。长大后看书知道王羲之为了写好“之”字,专门买了很多白鹅放到洗砚池里观察临摹,就更觉鹅的美好。可惜我那时不知道王羲之,我们除了上学发的课本,没有别的书看,只有翠芳姐姐家里有几本书,她的爸妈是教师。她给我们讲了一个“丑小鸭”的故事。我一直不明白鸭子怎么会变成白天鹅,小成说那是因为它涂了农夫家的白面,三妹天真地认为天鹅湖的水是神水,可以使任何丑的东西变美。我自然不信,要真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偷点家里的白面给三妹的大老黑抹上,小成就可以到那个神奇的天鹅湖里去泡泡。我没见过天鹅,但在我的想象里,天鹅就是我的大白鹅了。
  
  天气越来越凉,我和三妹都上学了,鹅就由着它自由来去。小成已经不上学了,我们托付他帮我们照看,小成答应着,但我们那两只鹅不听他的摆布,小成往这边赶,它们偏往那边去,急得小成哇哇叫。有时天都黑了,它们还不肯回家,我和三妹就去找,拿根长竿子,两人一齐赶,两只鹅就惊惶失措地扑棱着上了岸,甩甩身上的水,还不肯走。我把竿子狠劲一抽,竿子带得空气“悠悠”响,鹅就怕了,跌跌撞撞连滚带爬往家跑,小成也赶着他的鹅跟在后面。我和三妹都盼着它们下蛋,母亲养的小鸡已经开始下蛋了,可是,那两只鹅还看不出公的母的。我姥姥说等鹅肚子上的“蛋布袋”掉下来就下蛋了,我和三妹就每天盯着鹅肚子看,一天看好几次。
  有一天,天快黑了鹅还没回来,我和三妹去找,可是找遍了桥东桥西也没见一只鹅的影子。小成也在找鹅。我们吆喝着自己的鹅的名字,跑到两边的麦地里,可是麦地一望无际,月亮下看得一清二楚,怎么也藏不下一只鹅。我说:“说不定跟着别人家的鹅走了,咱去各家找。”于是,我们一个胡同一个胡同地转,看见白花花的东西就一阵惊喜,过去戳一戳,听见谁家有鹅叫就进去看一看。找了大半夜,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鹅,小成和三妹控制不住,已经哭了,他们害怕自己的鹅被那些馋嘴的婆娘偷吃了。我只好安慰他们:“偷鹅的一下也吃不了这么多,说不定明天鹅就自己回来了。”
  第二天,我们一放了学就跑去后濠边,水里仍然游着不少鹅,可没有一只是我们的。小成呢,就坐在岸边哭,也不知哭了多久了。小成娘前几天又犯病了,指望小成卖了鹅蛋拿药吃。看着望不到头的缓缓东逝的水流,我忽然想到,也许鹅顺着河水游走了。三妹和小成一听,都有了劲儿,大家一起顺着水流去找。
  太阳慢慢西沉,我们也不知走了多久。忽然,三妹在一块麦地头上发现了一摊鹅屎,很新鲜,是麦苗的颜色。可是我怀疑那是大雁留下的,常识课本里说过,秋天到,大雁南飞。想到这儿,我很担心我们的鹅是不是跟着大雁飞走了。鹅是会飞的,曾经小成的鹅不知受了什么惊吓,从后濠一气飞到了小成家的屋顶。既然丑小鸭可以变成白天鹅,那么鹅为什么不能变成大雁飞走呢?鹅也有翅膀呵。我抬头看看天,看不到大雁,蓝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夕阳像个大火球正急切地西沉,仿佛急着回家。远远的村里已经升起了炊烟。我想回去,可是三妹不肯,小成也不肯。我们只好继续往南走。
  前方的麦地越来越绿,我们又发现了几摊鹅屎。太阳已经沉下去了,田野里浮起一层薄薄的雾气,河水哗哗流着,回头看村庄的灯火已经很远。起风了,深秋的风已经很凉,我们打着哆嗦,可还是看不到一丝鹅的影子。它们到底去了哪里?三妹哭了,小成哭了,我的两腿像灌了铅。就在这时,我们同时听到了“嘎嘎嘎”的叫声,那正是我们熟悉的声音。“是大老黑,是咱的鹅!”三妹大声说。不远处,是一座石桥,我们叫它“葫芦桥”,桥不知修造于什么朝代,已经断了一半,桥下一截石板上,清清楚楚刻着一个葫芦,村里人都说这桥是铁拐李造的,并有许多神神道道的传说,这桥就显得很神秘,小孩子从来不敢自己去,都是大人带着,小心翼翼才过去。桥那边河滩上是一片臭蒲,岸上是一片杨树林,杨树林里有座小屋,住着一个疯疯癫癫的看林人,父亲曾经带我走过这里,那个看林人直愣愣地盯着我,令人毛骨悚然。
  鹅叫声从那片树林里一声声地传来,失而复得的喜悦让我们忘记了害怕,我们手拉手,战战兢兢走过石桥,跑进了杨树林。我们的鹅,正偎依在看林人的小屋门口,看林人不知去了哪里。鹅看见我们,又“嘎嘎嘎”地叫了起来,颇有些撒娇的意味。我们搂着自己的鹅,坐在寂静的小屋门前。三妹说:“我摸到鹅的蛋布袋了。”我和小成都没有回应。抬起头,月亮正从河那边慢慢升起,又白又亮,像一个大大的鹅蛋。
其他文献
我的童年、少年时期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候最盼望也最喜欢的事就是做客,所谓做客,就是到亲戚家去吃饭。  那时候做客是有讲究的,只有在亲戚家有红白喜事或者是生孩子,孩子周岁、三岁、六岁、十五岁,长辈过生日时才能去,不像现在只要打个电话,或者突然造访,主人也不会怪罪。  要去亲戚家做客了,出门前,父母会反复叮嘱,进门时要说吉利话。如果是红喜事,进门要说“恭喜”;如果是拜年,进门要喊“拜年”。回来时要
李老师对我们特别严,班上同学都怕她。但由于她的严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和学习,所以,我们又都尊敬她。可最近转来的一个叫刘丽的同学,让我们彻底改变了对李老师的看法。  李老师的第一堂语文课上,刘丽就做小动作。李老师习惯性地停下来,严厉地看着她。刘丽漫不经心地抬起眼皮,瞟了李老师一眼,就又垂下眼帘,我行我素。李老师更加严厉地注视着她。我们的心咚咚地跳着。猜想刘丽如果再不改正,李老师肯定会让她站起来。或者拧着
上小学那年,他开始在生产队放牛。他说那头牛很乖,爬上它的背,它就哞哞地叫,像个温顺的老朋友。他从氤氲的黄昏走来,脸色苍白,身体单薄如同纸张。14岁,他上了高中,每天背着书包穿过成片的田野,抄近路跑去学校。那时他们不怎么上课,大部分时间在劳动或政治学习。英语课学的是Long living Chairman Mao(毛主席万岁)。  那是个闹书荒的年代。他小心翼翼地收藏着每一张印着字的纸片。用攒了好久
比尔的父亲丹尼斯是只身材魁梧的10岁北极熊,是家里的一家之主,惯于发号施令,为全家做决定。圣诞节比尔出生时,它的母亲珍妮佛只有6岁,就北极熊来说,还是个青少年。它能照顾一个体重不过650克的小宝宝吗?在开始的—段时间似乎没什么问题。比尔出世后刚两小时,便由妈妈抱在怀里第一次喂奶。不久它蜷着身子让妈妈毛茸茸的手臂搂着睡着了。可是6周后,—名动物管理员发现小比尔独自躺在母亲的房间外哭泣。它的左前爪在流
上的成绩并没有在“灭绝师太”的管制下有起色。高二结束,我们班又以不到220的均分、历史地理仅15人达标的惊人记录在文科班中垫底。  进入高三的第一天,窗外是阴沉沉的。班里吵个没完,估计大伙儿还未从长达50天的暑假中缓过神来。  教室门开了,一个胖胖矮矮、戴银框眼镜、长兔子牙的哥们儿走了进来。  老班来了!班上立刻安静下来。  “如果你们良好的纪律仅限于班主任在的时候,那我只能说,你们的高中算是白过
作者自荐  我就是石家庄市文联的那个退休老头儿,身体不太好,多年不再写作。几年前意外地收到了一本“《少年文艺》30年精品文集”,其中收有拙作《春殇》,看着编辑部给我寄来的几本《少年文艺》,感慨良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和几代编辑打过交道,和《少年文艺》维系了20多年的友谊纽带。伴着《少年文艺》的长大,自己慢慢变老,想一想,心绪如潮。于是试着写点东西,为《少年文艺》再尽一点力。《绷圈儿》就算是一
*作者自荐*  小朋友们要是知道《猎鹰记》是一个六十岁的人(不敢自称老年,我父亲今年八十八岁,母亲八十二岁,都结实着呐)写的,肯定会感到惊讶:这个老头早干嘛去了,到现在才想起来开始写东西?  其实,这个老头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出第一篇作品——《放牛》,并被老师推荐给了一本著名的青少年杂志。可惜的是,在即将刊登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刊物停刊,这篇作品便失去了发表的机会。动乱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
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季,我收了一名学生“小带鱼”。要说小带鱼,先得从他爹老带鱼说起。老带鱼是卖鱼大佬,他在翻滚的黄鱼、带鱼堆里迎来送往数十载,终于跻身菜场“名流”,坐拥三个摊位。这人吧一旦不再需要把安身立命作为每日议程,就总爱寻思点别的。  那日,我外婆作为老带鱼的老主顾照例去买细黄鱼,只见老带鱼的摊位上全是些补习班的海报,“中英合作少儿班”“智慧树思维开创班”“跆拳道国粹班”……老带鱼见了我外婆,放
学课是初三才开设的,同学们对这门学科比较好奇,这种好奇心也蔓延到了化学老师身上。  第一节化学课上,他对我们阐述了他的教学理念,“枪杆子底下出政权”“严师才能出高徒”,让我们对眼前这位并不高大却很结实的老师产生了敬仰与恐惧。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并不严格管理学生,或许如他所说“给我们留足面子”,或许他并不是很严格的人。这使班里的一些同学渐渐放松。然而,他浓密的八字胡却无声地透露着他的权威——请不要冒犯
二一  卓在想:自己胆小如鼠,是不是与爸爸有关?  看吧,二卓妈妈又在随口训斥他爸爸了,“你到底能干什么呀,吓唬鸟,鸟都不飞!”二卓看惯了这种情形,几乎快视而不见了。  爸爸正在设法杀鹅,在大门外的柴垛旁团团转了三四圈,还是无从下手。冷冷的寒风把他吹得打哆嗦。  地面上全是白雪,夜里刚下完大雪,早晨的太阳还没出来,雪地上的木墩子很是显眼,一只灰色的大鹅被摁在木墩子上面,它连两翅都不扇动了,长长的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