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书馆作为知识的管理和服务部门,在图书馆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关键,是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效益的需要。在图书馆实行精细化管理,要确定“精、准、细、严”的工作思路,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精细化管理 优质服务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4-0512-01
引言:图书馆管理是指通过图书馆管理者对图书馆人员、资金、文献资源等的规范、组织、协调、控制,使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以实现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目标。通常,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是按照固有的模式和程序,运用管理者权力和组织系统进行指挥控制,以实现图书馆的工作目标这种管理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常常显示其局限性。如一些管理者在运用自己的管理权力,按照一定步骤、方法,依靠组织制约、制度规范,推行某些新的管理措施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碍着这些措施的推行。从现代管理学理论来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忽视了管理中的“软件”因素,如忽视了理顺工作人员的情绪,忽视了传统习惯与现行改革的冲突等。因此,精细化管理恰恰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走进人们的视线。
一、图书馆精细化管理
1、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是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认为管理是由细节构成的,讲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最优,强调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基础管理,它的实质是通过细化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的具体任务,以实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严格考核,按绩效取酬。在图书馆工作和服务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需求服务
2、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对图书馆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使战略规划贯彻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精、准、细、严。“精”,即精益求精,即要求图书馆员工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工作达到“更好”。“准”即准确定位,是指对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职责都要做出具体、清晰、明确的规定,每一道工序都要规范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机衔接。“细”指细化目标,是指把每一项工作一层一层地分解细化,明确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最终使责任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严”指严格考核,是指对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量化的标准,对图书馆员工进行考核,并依照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二、图书馆优质服务
1、图书馆服务即是图书馆组织文化,它是指一个图书馆特有的组织氛围,图书馆服务是一个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处在一个特定的氛围内,工作人员会自觉地按特定的行为规范去完成每一项工作。按特定的价值观念衡量事物,从而影响图书馆管理措施的实行及管理目标的实现。如在一个“攀比、平均主义”思想“盛行”的图书馆,管理者以工作量的多少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为标准拉开职工收入差别这项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必使其大部分职工一时难以接受,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抵制,阻碍这项改革措施的执行。可见,图书馆文化是影响图书馆管理,决定图书馆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2、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引导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思想而实现管理目标。如在一些团体观念很强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会自觉维护图书馆的形象和利益。当单位遇到困难时,用不着动员大家就会团结一致,想办法出点子;又如“读者至上”的观念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共识后,“优质服务”的目标便可实现,就是少数服务态度不好的工作人员,在这种环境下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服务态度也会大大改变。可见,图书馆文化不仅是影响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因素,而且本身就具有管理功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只要善于运用“图书馆文化”这一软件,可以解决许多仅靠“硬件”难以解决的问题。
3、图书馆良好的服务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和社会价值观。图书馆存在于社会大系统中,图书馆文化也存在于社会文化中,因此,它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如我国图书馆文化不仅具有“四个坚待”、“两个文明”的特征,而且还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发展,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制约。
4、管理者在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意除旧纳新,使职工的观念始终符合时代的节拍,使图书馆的进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超越和落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必定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同时,图书馆文化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图书馆仍然是以社会公益性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社会效益仍是衡量图书馆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管理者不能以图书馆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而舍弃其个性。许多图书馆的改革中出现的“经营观念”“经济效益”观点去排斥“公益服務”的个性,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这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一味以“社会公益服务”的个性去排斥有偿服务的观念也是不对的。由此可见,处理好图书馆文化的“个性”与社会文化的共性间的关系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前提。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精细化管理及图书馆优质服务的必要性
1、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图书馆要深入改革,而且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实施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强化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满足广大用户、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是图书馆适应改革发展的选择和要求。
2、提升高职图书馆馆员优质服务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对改进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图书馆最基本、最活跃、最关键因素的图书馆员,其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扮演角色已经更多地深入到信息领域中去了。为更好的提升服务水平,提高馆员素质,应做到以下两点:
2.1 更新服务观念
服务观念的提升时图书馆馆员提高服务能力的最根本元素,图书馆必须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使馆员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特点,了解广大高职师生的实际需求,理解以人为本、注重创新的理念,为高职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献计献策。
2.2 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数字化、智能搜索、无线网络等新型服务手段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作为馆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并通过各种现代化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图书馆服务中的人的因素。提升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水平。
结语:精细化管理和优质服务是见证的是精益求精,高度负责,不懈追求完美精神的内涵。在图书馆工作中,只有勤于思考,把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研究、实践,高标准、高质量地履行好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有效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图书馆管理才会更科学、规范和高效。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员工行为就有了标准,考核时就有了考量的依据。同时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奖惩,以强化责任的落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管理工作和优质服务更规范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张宏楠.刍议高校图书馆优质服务及精细管理方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精细化管理 优质服务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4-0512-01
引言:图书馆管理是指通过图书馆管理者对图书馆人员、资金、文献资源等的规范、组织、协调、控制,使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以实现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目标。通常,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是按照固有的模式和程序,运用管理者权力和组织系统进行指挥控制,以实现图书馆的工作目标这种管理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常常显示其局限性。如一些管理者在运用自己的管理权力,按照一定步骤、方法,依靠组织制约、制度规范,推行某些新的管理措施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碍着这些措施的推行。从现代管理学理论来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忽视了管理中的“软件”因素,如忽视了理顺工作人员的情绪,忽视了传统习惯与现行改革的冲突等。因此,精细化管理恰恰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走进人们的视线。
一、图书馆精细化管理
1、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是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认为管理是由细节构成的,讲究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最优,强调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基础管理,它的实质是通过细化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的具体任务,以实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严格考核,按绩效取酬。在图书馆工作和服务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需求服务
2、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对图书馆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使战略规划贯彻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精、准、细、严。“精”,即精益求精,即要求图书馆员工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工作达到“更好”。“准”即准确定位,是指对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职责都要做出具体、清晰、明确的规定,每一道工序都要规范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机衔接。“细”指细化目标,是指把每一项工作一层一层地分解细化,明确各个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最终使责任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严”指严格考核,是指对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量化的标准,对图书馆员工进行考核,并依照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二、图书馆优质服务
1、图书馆服务即是图书馆组织文化,它是指一个图书馆特有的组织氛围,图书馆服务是一个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处在一个特定的氛围内,工作人员会自觉地按特定的行为规范去完成每一项工作。按特定的价值观念衡量事物,从而影响图书馆管理措施的实行及管理目标的实现。如在一个“攀比、平均主义”思想“盛行”的图书馆,管理者以工作量的多少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为标准拉开职工收入差别这项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必使其大部分职工一时难以接受,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抵制,阻碍这项改革措施的执行。可见,图书馆文化是影响图书馆管理,决定图书馆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2、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引导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思想而实现管理目标。如在一些团体观念很强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会自觉维护图书馆的形象和利益。当单位遇到困难时,用不着动员大家就会团结一致,想办法出点子;又如“读者至上”的观念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共识后,“优质服务”的目标便可实现,就是少数服务态度不好的工作人员,在这种环境下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服务态度也会大大改变。可见,图书馆文化不仅是影响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因素,而且本身就具有管理功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只要善于运用“图书馆文化”这一软件,可以解决许多仅靠“硬件”难以解决的问题。
3、图书馆良好的服务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特色和社会价值观。图书馆存在于社会大系统中,图书馆文化也存在于社会文化中,因此,它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如我国图书馆文化不仅具有“四个坚待”、“两个文明”的特征,而且还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发展,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制约。
4、管理者在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意除旧纳新,使职工的观念始终符合时代的节拍,使图书馆的进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超越和落后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必定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同时,图书馆文化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图书馆仍然是以社会公益性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社会效益仍是衡量图书馆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管理者不能以图书馆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而舍弃其个性。许多图书馆的改革中出现的“经营观念”“经济效益”观点去排斥“公益服務”的个性,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这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一味以“社会公益服务”的个性去排斥有偿服务的观念也是不对的。由此可见,处理好图书馆文化的“个性”与社会文化的共性间的关系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前提。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精细化管理及图书馆优质服务的必要性
1、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图书馆要深入改革,而且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实施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强化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满足广大用户、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是图书馆适应改革发展的选择和要求。
2、提升高职图书馆馆员优质服务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对改进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图书馆最基本、最活跃、最关键因素的图书馆员,其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扮演角色已经更多地深入到信息领域中去了。为更好的提升服务水平,提高馆员素质,应做到以下两点:
2.1 更新服务观念
服务观念的提升时图书馆馆员提高服务能力的最根本元素,图书馆必须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使馆员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特点,了解广大高职师生的实际需求,理解以人为本、注重创新的理念,为高职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献计献策。
2.2 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数字化、智能搜索、无线网络等新型服务手段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作为馆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并通过各种现代化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图书馆服务中的人的因素。提升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水平。
结语:精细化管理和优质服务是见证的是精益求精,高度负责,不懈追求完美精神的内涵。在图书馆工作中,只有勤于思考,把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研究、实践,高标准、高质量地履行好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有效落实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图书馆管理才会更科学、规范和高效。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员工行为就有了标准,考核时就有了考量的依据。同时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奖惩,以强化责任的落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管理工作和优质服务更规范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张宏楠.刍议高校图书馆优质服务及精细管理方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