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所至,顽石为开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huaw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教学实践中一个问题学生转变历程的真实案例,总结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爱学生,要用真诚的爱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因受到教师正能量的启发而不断进步,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从而健康茁壮、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关爱;感化;进步
  案例背景
  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经常遇到一些性格特殊的学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独立意识强,不易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凡事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得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得少,在面对老师的教育时,他们很容易冲动,往往会发生正面的冲突。在这些同学身上,即使教育起了作用也很容易发生反复。这样的学生会让班主任感到非常头痛,处理不好也会在班级管理中产生很强的负面作用。
  案例陈述
  我班有个男生叫小林,他性格粗暴,动不动就打人骂人,别人的意见轻易不接受,与同学的关系极差。接手这个班的第二个星期的一天,一个女学生跟我说小林把邻桌同学的书包丢在地上,并用脚踩。结果,小林知道了,把这个女同学打了一顿。得知这一情况,一开始,我很生气,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没想到他當即把手中的书本摔在地上,还用粗话骂这位女同学。见他这样子,我气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本想狠狠地骂他,但看他嚣张的样子,我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适宜再批评他。我决定用冷处理的办法,让他好好反思反思。于是,我联系其家长,跟他们说明情况,让他们配合教育,让小林停学两天,在家好好反思。两天后,小林回校了,先主动跟我道歉,态度明显好转,较为诚恳。此时,我觉得是个教育契机,就先肯定他这两天能接受教育,是一个好的转变,并借机教育他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好好与同学相处,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小林答应了。此后,我发现他与同学说话不那么冲了,我也好好表扬了他。慢慢地,我发现他能与同学和睦相处,纪律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正当我在为小林的进步感到高兴时,又发生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那天,我到电教室上课,当时有一些老师去听课。下课时有一位老师把手机放在课桌下忘了拿,小林看见了,就顺手牵羊——偷偷地把手机拿走了。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是小林拿的,只是在班里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企图让学生主动把手机交出来。但没有一个学生承认拿了手机。很快,小林进入了我的视线。那几天,我发现小林总是心神不宁,觉得很可疑,于是,我就试探了小林,但他否认拿手机。不过我发现小林跟我说话时有点心虚的样子。那几天,他始终不敢面对我。而我刻意在班里进行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也有意无意地盯着小林看,但他始终不敢正视我。因此,我断定手机十有八九是小林拿的。但我知道,要让小林承认手机是他拿的,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消除他的心理障碍。于是,我总利用放学的时间找他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事发的第三天下午,小林终于承认手机是他拿的。当拿到小林交上来的手机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既高兴小林能主动承认错误,但我同时明白我肩上的重担,对小林这样的学生,对他的教育是长期又艰巨的。事后,我出于保护小林,对全班同学撒了谎,说老师的手机并没有丢失,是忘在自家的抽屉里了。当时,我发现小林看我的眼神也是充满了感激之情。此后,小林像变了一个人,能遵守纪律,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也认真完成,班里的工作也抢着干。
  通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小林同学由原来让老师头疼的“问题生”转变成为一个遵守纪律、热爱班集体的阳光少年!他无论在哪里见到我,都会亲切叫上一声:“老师,您好!”我总是报之一笑,并说上一声:“你好。”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不爱孩子,那么一开始,你的教育就失败了。”爱是动力,爱是源泉,爱是火花。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工作中有所成就,那就必须用“爱”温暖学生,用“情”感化学生,用“理”说服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个性较强。特别是那些性格较为偏激的后进生,这些孩子大多很难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说轻了不当一回事,说重了他们又接受不了,教育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教师教育时要把握教学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用理去说服他们,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对于小林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使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最终使他完美转化。
  总之,俗话说得好:真情所至,顽石为开!学生都是有思想、不断发展的个体,没有谁是一块天生的顽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只要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做到家,我们定能触摸到这块地方,要知道,这就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它,你就能看到一颗颗鲜活的心。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鑫.强化学生自主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2]罗辉体.爱与责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本单元相关的单词、句型。  2.能听懂Story time的故事并表演。  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4.展示英语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对本单元所学句型、单词进行深层次的巩固练习。  2.训练培养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  3.听懂会表演Story time。  三、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对英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面对纷繁的课堂,对教学中呈现出来的几种现象有一些思考和看法,并始终认为:漫长的课改之路,只有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不断加强学习与实践,冷静地审视和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透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追寻“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质朴,才能大浪淘沙,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夯实基础;有效练笔;回归本真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广大教师沐浴着新课程教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保育工作应关注如何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既要提供增进幼儿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同时也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提供宽松和谐的人际心理环境,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保教共育;环境创造;习惯养成  一、有效组织盥洗,减少等待现象  从第一个孩子洗完手到最后一个孩子洗完手中间有一段时间差,从洗
教材简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1.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探门喜,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熟练掌握;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明确课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吃西瓜?  (此时学生表现得很兴奋,都踊跃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话题转移。
摘 要:特级教师沈大安曾说:“正确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揣摩教材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文本细读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关键词:解读教材;文本细读;发散性思维;插图  教材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解读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有效地解读教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解读教材就要做到文本细读先行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思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我对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1 You c
摘 要: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各知识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新性。  关键词:一题多解;正迁移;重组练习  一、运用比较,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减法的验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中穿插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如下图):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甚至是老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尝试法,由于是毫无策略的硬凑,以至于重复使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的习惯。小学作为一切基础学科启蒙的起步阶段,是培育学生良好习惯和基础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最扎实的语言基础、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就是从小学培养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小学生从小就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伴随其成长乃至贯穿整个人生旅程,则得益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渐次传授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使
摘 要:语言文字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语言文字深入透彻地理解主要依靠人们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如果让小学生单纯地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章内容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绘画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绘画的准确理解主要依靠人们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如果让小学生通过绘画去理解文章内容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在小学语文
摘 要:微课,让教育工作者很是心动,因为是它让课堂甚是有趣。在以往的教学模块下,一节课中其实真正精华的内容大都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时间过长,学生就会出现认知疲劳,注意力不在集中的情况,导致课堂效率下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需要引来像微课一样的“活水”,只有这源源不断的清亮之水,才能浇灌出茁壮的“禾苗”。  关键词:微课;制作微课;使用微课;微课的作用  微课让教育工作者很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