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林匹克集邮,是“奥林匹克收藏”三大成熟系列中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主要指收集奥林匹克邮票和其它邮政品。1896年希腊为第1届奥运会发行了一套12枚邮票。1912年瑞典为第5届奥运会第一次启用奥运会邮戳。后来,不仅主办国,而且许多非主办国也发行奥运会邮票和纪念邮戳、宣传邮戳及其它邮政品。初期人们只是自发地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林匹克集邮迅速普及,并出现了奥林匹克邮集。最初主要是传统类,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出现专题类奥林匹克邮集。1982年国际奥委会成立国际奥林匹克集邮联合会(HPO),一些国家也相应成立了本国的奥林匹克集邮组织。1986年中国体育集邮协会成立,同时举办多次展览和其他活动,奥林匹克集邮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入90年代,奥林匹克集邮不仅具备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邮票数量和种类也在增多,水平进一步提高。
传承体育精神,记录奥运传奇
1896年,在希腊集邮家萨卡拉福斯的建议下,首届现代奥运会的举办国一一希腊发行了一套12枚的纪念邮票。这套邮票分为3种票彩,邮票表现的内容是古代奥运会的情景,画面有掷铁饼者、兴高采烈的赛车驾驶优胜者、奖杯和古代奥运会场。这些邮票在设计上采用了雕塑的形式,人物线条简洁、自然、富有立体感,并采用雕版单色印刷,没有绚烂的色彩,却非常精美。设计者颇具匠心地在邮票主图周围加上了装饰花纹,这些装饰花纹又恰恰取材于古希腊的绘画和雕塑,因而突发了邮票的历史感和民族特点。
邮票发行后很快销售一空,使国家获得40万元的资金,保证了首届奥运会的如期举行。这套邮票既是首届奥运会邮票,也是最早的体育邮票,开创了世界邮票发行的新纪元。
自希腊发行第一套奥运会邮票以来,奥运会邮票的发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初创阶段(1900年~1944年)。希腊发行第一套奥运会邮票开创了在奥运会上发行邮票的先例。不过,在随后的第2届至第6届奥运会,各举办国却再也没有发行过奥林匹克邮票。1920年,比利时作为主办国第二次发行奥运会邮票,为1套3枚的附捐邮票,分有齿、无齿两种,图案分别是古典马车赛、掷铁饼者及奔跑者,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套奥运会附捐邮票。邮资中的附捐金额用于慰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的战士。1924年,当巴黎第二次举办奥运会时,受比利时的影响发行了1套图案为“戴橄榄枝的运动员”、“手托奖杯的人”、“克洛顿娜的朱洛神”及“胜利者”的4枚纪念邮票及1枚小型张邮票,成为率先发行小型张邮票的国家。随后在荷兰(1928年)、美国(1932年)、德国(1936年)举行的三届奥运会主办国也分别发行了8枚、2枚及8枚奥运纪念邮票。德国为了筹集资金,不仅首次利用“+”号标明附捐邮票,同时也首次将奥运会五环印在主办国发行的邮票上。
非主办国第一次发行奥运邮票的是乌拉圭,其发行初衷是为了纪念1924年在第8届奥运会上本国运动员在足球项目上所创造的佳绩。第9届奥运会除乌拉圭外,葡萄牙为纪念该届奥运会也发行了《第9届奥运会》邮票和《第9届奥运会欠资邮票》。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原本应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13届夏奥会,因“二战”停办。当时,在波兰境内的“格斯鲍思”和“沃尔登”两个集中营里,被俘的波兰军人因不知这一情况,他们自发建立起奥委会组织体育比赛,用木头手工刻制印版,在粗糙纸张上印制邮票以纪念伦敦奥运会。其中,格斯鲍思集中营印制了全套3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沃尔登集中营印制了全套1枚邮票,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共举行了9届奥运会,其中有5届奥运会发行过奥运邮票。这一时期处于邮票发展的初创阶段,票幅较小、色彩单一、图案呆板。山于最多也只有30多个国家参加奥运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未发行奥运邮票。因此,对世界的影响不大。
二是逐渐形成风格阶段(1948年~1960年)。二战后,第14届奥运会的主办国——英国发行了《第14届奥运会》4枚邮票。不久,敏锐的韩国人也发行了2枚奥运会邮票。1952年,主办国芬兰分两次发行了附捐邮票4枚。到第16届奥运会,主要比赛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举行,马术比赛却因有关法律所限改在瑞典举行。由于这是第一次在澳洲举行,也是第一次跨越两洲举行比赛的奥运会,因此,澳大利亚分3组发行了1枚小全張和6枚邮票,而瑞典也发行了以希腊骑兵为主图的3枚邮票,颜色分为洋红、暗蓝和黄绿。此外,以苏联、波兰及民主德国等为代表的十多个非主办国也发行了奥运邮票。在这一时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17届奥运会东道主罗马在1959年、1960年分两组发行的14枚邮票。第一组是迪奥斯库里喷泉、方尖塔、卡尔卡拉温泉浴场、国会大厦钟楼、君士坦丁凯旋门、马森蒂乌斯大教堂等名胜古迹;第二组邮票中就有母狼站在奥运五环上哺乳的形象。
这一时期共举行了4届奥运会。随着印刷技术水平的发展,构图设计的开拓,该时期的奥运邮票已逐渐形成一定的风格。特别是从这一阶段的中后期开始,参与奥运会的国家逐渐增多,奥运会进入了苏美抗衡时代,多数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被打破。众多国家以初具风格的邮票纪录了这一时期奥运会的精彩瞬间,使之成为永恒。发行奥运邮票的非主办国由初期的几个国家发展到后期的20多个国家。虽然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因经历二战的创伤,正在恢复之中。发行奥运会邮票的国家还很有限,但比第一阶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加。
三是相对竞争阶段(1964年~2007年)。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奥运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国发行奥运邮票的激情也日益高涨。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已有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18届奥运会邮票。此后,平均每届比上一届都要增加二十多个国家来发行奥运邮票,到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时已增加到近200个国家来发行。
1988年,韩国汉城赢得主办权,成功举办了奥运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性体育聚会。主办国发行了35枚邮票和29枚小型张。有创意的是邮票的会标由蓝、红、黄呈漩涡状条纹和象征奥林匹克的五环组成,三种颜色代表天、地、人“三元一体”的哲学含义,富有动态的条文意指生生不息的体育运动,旋转向上代表和谐进步,会标中的内向心动态,隐喻来自五大洲的选手在一起参加奥运会,整个图案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深受集邮爱好者的青睐。
第25届奥运会时,很多非主办国都发行了奥运会邮票,甚至连加勒比地区的一些岛国也发行了有关纪念邮票;安提瓜和巴布达还用连 环画和迪尼斯人物两种形式有趣地表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主办国西班牙发行了11组34枚邮票。
时间来到了1996年,正值“奥运百年”,在国际奥委会的致函下,众多国家纷纷发行奥运邮票来纪念人类这一伟大的节日。东道主美国更是发行了票名为《现代奥运会100周年·第26届奥运会·亚特兰大》的4×5枚的小版票,画面为20项体育运动的特写镜头,每枚邮票上还印有介绍运动员的文字。
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邮政共发行8组44枚第27届奥运会纪念邮票。其中第一组澳大利亚邮政与美国邮政联合发行的邮票无疑掀开了奥运会邮票发行的新篇章,乃属上届主办国与下届主办国首次联合发行。图案以美国国鸟白头雕和澳大利亚袋鼠及奥运火炬为主图,两个具有象征性的动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国度,浮于两个动物之上的火炬展现了奥运会交接的一瞬;奥运会期间澳大利亚邮政凭借先进的电脑技术,在本国运动员夺冠的24小时内就快速推出了相应的金牌得主邮票,成为当时人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
2004年奥运会回到故乡后,希腊邮政为雅典奥运会共发行了12组28枚邮票。这一系列邮票大多摆脱了先前奥运邮票的创作风格,如在第8组邮票中,一套6枚邮票展示了沃洛斯、帕特雷及索索尼奇等雅典举办城市风光,小全张的边纸则展现了当地交通;在表现希腊文化邮票中以希腊货币和希腊现代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组邮票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004年8月13日,希腊邮政与中国邮政联合发行了《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为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邮票的发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一时期,众多国家参与了奥运邮票的发行,使设计创作处于一种相对竞争状态,也因此为人们奉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与时俱进的创意,百年不衰的法宝
纵观奥运邮票的发展历程,这些发行国除了在奥运邮票的发行数量方面很有考究外,在奥运邮票的创作设计方面更是极工尽巧、争奇斗艳,尽力表现邮票的最高艺术水平。尽管这些邮票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发展与创作中的一些共同特点,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的选择。由于奥运会邮票已经成为见证奥运会历史、展现主办国和非主办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播载体,因此,设计师们选择的内容涵盖了历史文明、人文景观、神话传说、城市风光、风土人情、标志建筑等,将代表本国文化的精美图案展现在小小方寸之间,以此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窗口。与此同时,设计师们将有关奥林匹克的各种标志,如会旗、会标、吉祥物、火炬、奖牌、比赛场馆等内容单独或兼容在小小的画面里,由于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体现奥林匹克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因而也成为传播奥运文化的阵地。
奥运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竞技性,因此,选择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精彩的比赛画面就成为邮票设计师的最佳选择。在已发行的万余枚奥运会邮票中,20多个大项目、200多个小项目的体育运动是奥运会邮票表现的主体,占到绝大多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完美表现与精彩瞬间,是设计师们力求表现与捕捉的。如:匈牙利邮票上短跑运动员呼啸而过的速度、日本和不丹邮票上男子双座有舵雪橇在高速急转弯中的惊险、前苏联1979年邮票上足球运动员倾45度扭身起脚勾球的英姿以及奥地利邮票上花样滑冰凌空起跳的优美舞姿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经典永恒。当然,提到投掷项目邮票,不能不提到闻名遐迩的《掷铁饼者》雕塑,它是古希腊雕刻大师米隆在公元前5世纪创作的杰出艺术品。在奥运邮票中,它是被采用得最多的图案。邮票设计者通过各种方式展示米隆雕塑,从而使得图案的总体氛围散发出更为浓烈的古典气息。从第1套奥运会邮票开始,《掷铁饼者》就出现在方寸上,1996年我国邮政发行的奥运百年暨第26届奥运会邮票以及中国香港邮政发行的奥运邮票小型张,也是以《掷铁饼者》为主图的。
由于奥运会优胜者一向受到人们的尊敬,因此在不少奥林匹克邮票上,还记载了奖章获得者的生动事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本国或他国运动员在奥运会进行的激烈角逐、创造的优异纪录。其中又以奥运会激动人心的授奖仪式成为设计师们的首选。如,奥运会史上的传奇人物芬兰著名长跑运动员鲁米在1920年夺取万米跑金牌形象被印在了多米尼加面值11分的邮票上;捷克斯洛伐克女子体操运动员卡斯拉芙斯卡1968年夺魁的形象被印在朝鲜一枚邮票上等。
二是票幅、票形及色彩的搭配。早期的奥运邮票,票幅较小,色彩单调暗淡,人物表现比较呆板,纸质也较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邮票印制技术的长足进步,奥运邮票日渐丰富美丽以至达到今天美不胜收的境地。所以,无论是在票幅的扩展、色彩的配置、票形的选择方面,还是在线条的应用、人物的刻画等方面,都可见世界各国设计师们的匠心独具。票幅的选择,以能够扩展运动视野,容纳更广阔的场面,或以用更大的构图来体现动作的空间票幅,如多用横双联、四方联、双联枚等形式来展现。色彩上,以色彩鲜明和层次丰富多彩的影写版印刷逐渐代替了较单调暗淡的胶版印刷。纵观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邮票,其颜色之繁多、色调之明快和色彩之绚丽是令人触目的,如波兰的冬奥会邮票和彭林岛的邮票等,色彩令人赏心悦目。当然,仅用单色或深浅色的强烈对比就能达到同样效果的也不乏其例,如匈牙利1952年奥运会邮票和圣马力诺1956年发行的冬奥会邮票等。票形除了通常的长方形外,有时还根据人的错觉规律以及运动的特点,采取橫长形来增加场景的阔度,采取竖长形来增加人们的高度感,不少奥运邮票为有助于加强运动员的动态感采用菱形构图,为给人以稳定感采用正三角形构图等。线条上,高速和强力的运动线条,刚劲强健,疾如脱弦之箭,舒展和旋转的运动线条,柔缓隽美,徐如流畅之水。
三是邮票的风格。写实主义是一些国家采用最多的风格形式,如写实表现国家的名胜古迹、经典建筑或突出表现运动员发达的肌肉、健美的曲线和大幅度的动作等。也有些国家和地区的邮票则采用与写实主义风格迥然不同的抽象主义形式,如德国于1952年发行的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邮票,全套4枚,其设计风格构图采用大面积的色块,带有一定的抽象色彩。有些设计师们还将人物的形体或其它物体精简到只具有象征意义,甚至变形到夸张的地步,但却同样体现其神韵。如罗马尼亚邮票上的体操运动员形象、突尼斯邮票上赛跑运动员形象。1976年主办国加拿大发行的两枚邮票构图也相当简单,他们别出心裁地把五环标志变形为枫叶的轮廓。众所周知,作为“枫叶之国”的加拿大,其国旗的主图就是枫叶,这种把五环和枫叶简单地 结合起来的构思,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设计。此外,设计师们还采用现代派以及浓墨重彩的水粉画等形式来展现其各有千秋的邮票创作风格。特别是设计师们往往都煞费苦心、各显神通地尽力表现运动员的动态感,使运动员在画面上“动”起来。如捷克斯洛伐克邮票上,经常用运动员的连续动作的叠影来表现运动过程;法国1980年发行的高尔夫球邮票,在全白的底纸上,用棕色素描手法,勾出了高尔夫球选手旋转的动态;尼泊尔邮票则使跑道化成前进的箭头,在协调一致的运动员身外以白色曲线勾出向前奔跑者的身影;而加拿大邮票上则应用类似电视屏幕的构图和虚线条来表达运动员是处于动态之中等等。
中国奥运邮票诞生始末
我国首套奥运会邮票于1980年2月13日发行,至今已有27年的历史。1980年2月13日至24日,第13届冬季奥运会在美国普莱西湖举行,我国首次组队参赛。为此,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配合发行了一套“第1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邮票,打破了世界奥运邮票问世近百年来没有中国奥运题材邮票的纪录。
这套“冬奥会”邮票的诞生,与中国重返奥运会、恢复在奥运会的合法权利密不可分。当年,我国同国际奥委会的关系,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1896年首届奥运会召开前,曾向旧中国当局发出邀请,但身处内外交困,又对奥林匹克运动一无所知的清政府却不予理睬。辛亥革命后,我国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旧中国的王正廷、孔祥熙、董守义先后在1922年、1939年和1947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董守义仍参加国际奥委会的一切活动,并在第53届国际奥委会大会上发言,要求他所代表的奥委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这一要求被大会所接受。但当时以国际奥委会第5任主席、美国人布伦戴奇为首的少数人,操纵了国际奥委会的一切活动,敌视中国人民,擅自邀台湾体育组织在未经任何会议和表决的情况下,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参加了国际奥委会,迫使我国于1958年8月中断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董守义辞去国际奥委会委员职务。
随着我国国际威望提高和体育健儿不断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75年,我国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的合法地位和权利。经过多方努力,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表决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决定在奥运会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歌。很快在1980年2月,我國派出了28名中华健儿参加了第13届冬奥会,其参赛项目有越野滑雪、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现代冬季两项4类比赛。当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上获得了合法权利的消息传开后,我国原邮电部随即组织邮票设计家邹建军在短短3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设计和印制了一套4枚“冬奥会”纪念邮票,印量为150万套。这4枚邮票的图案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速滑”、“花样滑冰”和“滑雪”。邹建军第一次将清晰醒目的“中国奥委会会徽”图案印制在代表“国家名片”的中国邮票上。图中的会徽由蓝、黄、黑、绿、红五色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组成。这五色圆环套接而成的图案,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标志,它象征五大洲的运动员和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邹建军将其与我国国旗巧妙地有机结合,表明了中国体育邮票已走上世界邮坛,加入到奥林匹克邮票的行列之中。
我国这套“冬奥会”邮票,虽然晚于世界首套冬奥邮票48年,但是,由于有其特殊的纪念意义,因此发行后很快受到我国和世界体育邮票爱好者的喜爱。国际体育界的友人获悉后,纷纷委托我国集邮爱好者购买这套中国发行的第一套奥运会题材的纪念邮票,一时这套邮票的价格升幅较快,到1993年已经官方调价了8次,达到15元。其后的1995年至1997年的每年调价中,又分别调到了20元、35元和50元,这套面额0.84元的4枚邮票。其增幅达60倍。在1997年上半年邮市狂飙时,曾达到70元的高价。经过三四年邮市低迷的调整,这套“冬奥会”邮票目前市场价在35元左右。
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和权利,同时诞生了这套人见人爱的“冬奥会”纪念邮票,在国际奥林匹克邮票大家庭中争得了一席之地。1980年11月26日,我国又发行了一套5枚“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一周年”纪念邮票,图案分别是“射击”、“体操”、“跳水”、“排球”、“射箭”。
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国家邮政局做出决定,2001年至2008年每年将发行一套奥运会邮票,这些邮票深受世界各国体育集邮爱好者的青睐。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先生曾说“奥运会和奥林匹克邮票应二者结合起来,交相辉映,使人民了解奥运会和奥林匹克集邮,促使体育集邮事业蓬勃发展,达到奥林匹克运动大众化、奥林匹克集邮大众化。”在他的倡导下,已着手建立奥林匹克集邮图书馆,将世界上所有与奥林匹克题材有关的邮品、书刊等收于馆中,让世人观赏。我国苏州市体育集邮协会收到了由萨马兰奇为苏州《体育集邮报》创刊号的签名原件以及他的签名彩色照片和邮卡。
奥林匹克集邮开始像奥运会一样深入人心,它像一朵鲜艳的奇葩,日愈风光,为世界各国邮迷、体育工作者所喜爱。
传承体育精神,记录奥运传奇
1896年,在希腊集邮家萨卡拉福斯的建议下,首届现代奥运会的举办国一一希腊发行了一套12枚的纪念邮票。这套邮票分为3种票彩,邮票表现的内容是古代奥运会的情景,画面有掷铁饼者、兴高采烈的赛车驾驶优胜者、奖杯和古代奥运会场。这些邮票在设计上采用了雕塑的形式,人物线条简洁、自然、富有立体感,并采用雕版单色印刷,没有绚烂的色彩,却非常精美。设计者颇具匠心地在邮票主图周围加上了装饰花纹,这些装饰花纹又恰恰取材于古希腊的绘画和雕塑,因而突发了邮票的历史感和民族特点。
邮票发行后很快销售一空,使国家获得40万元的资金,保证了首届奥运会的如期举行。这套邮票既是首届奥运会邮票,也是最早的体育邮票,开创了世界邮票发行的新纪元。
自希腊发行第一套奥运会邮票以来,奥运会邮票的发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初创阶段(1900年~1944年)。希腊发行第一套奥运会邮票开创了在奥运会上发行邮票的先例。不过,在随后的第2届至第6届奥运会,各举办国却再也没有发行过奥林匹克邮票。1920年,比利时作为主办国第二次发行奥运会邮票,为1套3枚的附捐邮票,分有齿、无齿两种,图案分别是古典马车赛、掷铁饼者及奔跑者,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套奥运会附捐邮票。邮资中的附捐金额用于慰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的战士。1924年,当巴黎第二次举办奥运会时,受比利时的影响发行了1套图案为“戴橄榄枝的运动员”、“手托奖杯的人”、“克洛顿娜的朱洛神”及“胜利者”的4枚纪念邮票及1枚小型张邮票,成为率先发行小型张邮票的国家。随后在荷兰(1928年)、美国(1932年)、德国(1936年)举行的三届奥运会主办国也分别发行了8枚、2枚及8枚奥运纪念邮票。德国为了筹集资金,不仅首次利用“+”号标明附捐邮票,同时也首次将奥运会五环印在主办国发行的邮票上。
非主办国第一次发行奥运邮票的是乌拉圭,其发行初衷是为了纪念1924年在第8届奥运会上本国运动员在足球项目上所创造的佳绩。第9届奥运会除乌拉圭外,葡萄牙为纪念该届奥运会也发行了《第9届奥运会》邮票和《第9届奥运会欠资邮票》。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原本应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13届夏奥会,因“二战”停办。当时,在波兰境内的“格斯鲍思”和“沃尔登”两个集中营里,被俘的波兰军人因不知这一情况,他们自发建立起奥委会组织体育比赛,用木头手工刻制印版,在粗糙纸张上印制邮票以纪念伦敦奥运会。其中,格斯鲍思集中营印制了全套3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沃尔登集中营印制了全套1枚邮票,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共举行了9届奥运会,其中有5届奥运会发行过奥运邮票。这一时期处于邮票发展的初创阶段,票幅较小、色彩单一、图案呆板。山于最多也只有30多个国家参加奥运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未发行奥运邮票。因此,对世界的影响不大。
二是逐渐形成风格阶段(1948年~1960年)。二战后,第14届奥运会的主办国——英国发行了《第14届奥运会》4枚邮票。不久,敏锐的韩国人也发行了2枚奥运会邮票。1952年,主办国芬兰分两次发行了附捐邮票4枚。到第16届奥运会,主要比赛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举行,马术比赛却因有关法律所限改在瑞典举行。由于这是第一次在澳洲举行,也是第一次跨越两洲举行比赛的奥运会,因此,澳大利亚分3组发行了1枚小全張和6枚邮票,而瑞典也发行了以希腊骑兵为主图的3枚邮票,颜色分为洋红、暗蓝和黄绿。此外,以苏联、波兰及民主德国等为代表的十多个非主办国也发行了奥运邮票。在这一时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17届奥运会东道主罗马在1959年、1960年分两组发行的14枚邮票。第一组是迪奥斯库里喷泉、方尖塔、卡尔卡拉温泉浴场、国会大厦钟楼、君士坦丁凯旋门、马森蒂乌斯大教堂等名胜古迹;第二组邮票中就有母狼站在奥运五环上哺乳的形象。
这一时期共举行了4届奥运会。随着印刷技术水平的发展,构图设计的开拓,该时期的奥运邮票已逐渐形成一定的风格。特别是从这一阶段的中后期开始,参与奥运会的国家逐渐增多,奥运会进入了苏美抗衡时代,多数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被打破。众多国家以初具风格的邮票纪录了这一时期奥运会的精彩瞬间,使之成为永恒。发行奥运邮票的非主办国由初期的几个国家发展到后期的20多个国家。虽然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因经历二战的创伤,正在恢复之中。发行奥运会邮票的国家还很有限,但比第一阶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加。
三是相对竞争阶段(1964年~2007年)。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奥运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国发行奥运邮票的激情也日益高涨。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已有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18届奥运会邮票。此后,平均每届比上一届都要增加二十多个国家来发行奥运邮票,到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时已增加到近200个国家来发行。
1988年,韩国汉城赢得主办权,成功举办了奥运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性体育聚会。主办国发行了35枚邮票和29枚小型张。有创意的是邮票的会标由蓝、红、黄呈漩涡状条纹和象征奥林匹克的五环组成,三种颜色代表天、地、人“三元一体”的哲学含义,富有动态的条文意指生生不息的体育运动,旋转向上代表和谐进步,会标中的内向心动态,隐喻来自五大洲的选手在一起参加奥运会,整个图案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深受集邮爱好者的青睐。
第25届奥运会时,很多非主办国都发行了奥运会邮票,甚至连加勒比地区的一些岛国也发行了有关纪念邮票;安提瓜和巴布达还用连 环画和迪尼斯人物两种形式有趣地表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主办国西班牙发行了11组34枚邮票。
时间来到了1996年,正值“奥运百年”,在国际奥委会的致函下,众多国家纷纷发行奥运邮票来纪念人类这一伟大的节日。东道主美国更是发行了票名为《现代奥运会100周年·第26届奥运会·亚特兰大》的4×5枚的小版票,画面为20项体育运动的特写镜头,每枚邮票上还印有介绍运动员的文字。
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邮政共发行8组44枚第27届奥运会纪念邮票。其中第一组澳大利亚邮政与美国邮政联合发行的邮票无疑掀开了奥运会邮票发行的新篇章,乃属上届主办国与下届主办国首次联合发行。图案以美国国鸟白头雕和澳大利亚袋鼠及奥运火炬为主图,两个具有象征性的动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国度,浮于两个动物之上的火炬展现了奥运会交接的一瞬;奥运会期间澳大利亚邮政凭借先进的电脑技术,在本国运动员夺冠的24小时内就快速推出了相应的金牌得主邮票,成为当时人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
2004年奥运会回到故乡后,希腊邮政为雅典奥运会共发行了12组28枚邮票。这一系列邮票大多摆脱了先前奥运邮票的创作风格,如在第8组邮票中,一套6枚邮票展示了沃洛斯、帕特雷及索索尼奇等雅典举办城市风光,小全张的边纸则展现了当地交通;在表现希腊文化邮票中以希腊货币和希腊现代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组邮票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004年8月13日,希腊邮政与中国邮政联合发行了《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为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邮票的发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一时期,众多国家参与了奥运邮票的发行,使设计创作处于一种相对竞争状态,也因此为人们奉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与时俱进的创意,百年不衰的法宝
纵观奥运邮票的发展历程,这些发行国除了在奥运邮票的发行数量方面很有考究外,在奥运邮票的创作设计方面更是极工尽巧、争奇斗艳,尽力表现邮票的最高艺术水平。尽管这些邮票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发展与创作中的一些共同特点,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的选择。由于奥运会邮票已经成为见证奥运会历史、展现主办国和非主办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播载体,因此,设计师们选择的内容涵盖了历史文明、人文景观、神话传说、城市风光、风土人情、标志建筑等,将代表本国文化的精美图案展现在小小方寸之间,以此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窗口。与此同时,设计师们将有关奥林匹克的各种标志,如会旗、会标、吉祥物、火炬、奖牌、比赛场馆等内容单独或兼容在小小的画面里,由于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体现奥林匹克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因而也成为传播奥运文化的阵地。
奥运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竞技性,因此,选择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精彩的比赛画面就成为邮票设计师的最佳选择。在已发行的万余枚奥运会邮票中,20多个大项目、200多个小项目的体育运动是奥运会邮票表现的主体,占到绝大多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完美表现与精彩瞬间,是设计师们力求表现与捕捉的。如:匈牙利邮票上短跑运动员呼啸而过的速度、日本和不丹邮票上男子双座有舵雪橇在高速急转弯中的惊险、前苏联1979年邮票上足球运动员倾45度扭身起脚勾球的英姿以及奥地利邮票上花样滑冰凌空起跳的优美舞姿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经典永恒。当然,提到投掷项目邮票,不能不提到闻名遐迩的《掷铁饼者》雕塑,它是古希腊雕刻大师米隆在公元前5世纪创作的杰出艺术品。在奥运邮票中,它是被采用得最多的图案。邮票设计者通过各种方式展示米隆雕塑,从而使得图案的总体氛围散发出更为浓烈的古典气息。从第1套奥运会邮票开始,《掷铁饼者》就出现在方寸上,1996年我国邮政发行的奥运百年暨第26届奥运会邮票以及中国香港邮政发行的奥运邮票小型张,也是以《掷铁饼者》为主图的。
由于奥运会优胜者一向受到人们的尊敬,因此在不少奥林匹克邮票上,还记载了奖章获得者的生动事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本国或他国运动员在奥运会进行的激烈角逐、创造的优异纪录。其中又以奥运会激动人心的授奖仪式成为设计师们的首选。如,奥运会史上的传奇人物芬兰著名长跑运动员鲁米在1920年夺取万米跑金牌形象被印在了多米尼加面值11分的邮票上;捷克斯洛伐克女子体操运动员卡斯拉芙斯卡1968年夺魁的形象被印在朝鲜一枚邮票上等。
二是票幅、票形及色彩的搭配。早期的奥运邮票,票幅较小,色彩单调暗淡,人物表现比较呆板,纸质也较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邮票印制技术的长足进步,奥运邮票日渐丰富美丽以至达到今天美不胜收的境地。所以,无论是在票幅的扩展、色彩的配置、票形的选择方面,还是在线条的应用、人物的刻画等方面,都可见世界各国设计师们的匠心独具。票幅的选择,以能够扩展运动视野,容纳更广阔的场面,或以用更大的构图来体现动作的空间票幅,如多用横双联、四方联、双联枚等形式来展现。色彩上,以色彩鲜明和层次丰富多彩的影写版印刷逐渐代替了较单调暗淡的胶版印刷。纵观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邮票,其颜色之繁多、色调之明快和色彩之绚丽是令人触目的,如波兰的冬奥会邮票和彭林岛的邮票等,色彩令人赏心悦目。当然,仅用单色或深浅色的强烈对比就能达到同样效果的也不乏其例,如匈牙利1952年奥运会邮票和圣马力诺1956年发行的冬奥会邮票等。票形除了通常的长方形外,有时还根据人的错觉规律以及运动的特点,采取橫长形来增加场景的阔度,采取竖长形来增加人们的高度感,不少奥运邮票为有助于加强运动员的动态感采用菱形构图,为给人以稳定感采用正三角形构图等。线条上,高速和强力的运动线条,刚劲强健,疾如脱弦之箭,舒展和旋转的运动线条,柔缓隽美,徐如流畅之水。
三是邮票的风格。写实主义是一些国家采用最多的风格形式,如写实表现国家的名胜古迹、经典建筑或突出表现运动员发达的肌肉、健美的曲线和大幅度的动作等。也有些国家和地区的邮票则采用与写实主义风格迥然不同的抽象主义形式,如德国于1952年发行的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邮票,全套4枚,其设计风格构图采用大面积的色块,带有一定的抽象色彩。有些设计师们还将人物的形体或其它物体精简到只具有象征意义,甚至变形到夸张的地步,但却同样体现其神韵。如罗马尼亚邮票上的体操运动员形象、突尼斯邮票上赛跑运动员形象。1976年主办国加拿大发行的两枚邮票构图也相当简单,他们别出心裁地把五环标志变形为枫叶的轮廓。众所周知,作为“枫叶之国”的加拿大,其国旗的主图就是枫叶,这种把五环和枫叶简单地 结合起来的构思,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设计。此外,设计师们还采用现代派以及浓墨重彩的水粉画等形式来展现其各有千秋的邮票创作风格。特别是设计师们往往都煞费苦心、各显神通地尽力表现运动员的动态感,使运动员在画面上“动”起来。如捷克斯洛伐克邮票上,经常用运动员的连续动作的叠影来表现运动过程;法国1980年发行的高尔夫球邮票,在全白的底纸上,用棕色素描手法,勾出了高尔夫球选手旋转的动态;尼泊尔邮票则使跑道化成前进的箭头,在协调一致的运动员身外以白色曲线勾出向前奔跑者的身影;而加拿大邮票上则应用类似电视屏幕的构图和虚线条来表达运动员是处于动态之中等等。
中国奥运邮票诞生始末
我国首套奥运会邮票于1980年2月13日发行,至今已有27年的历史。1980年2月13日至24日,第13届冬季奥运会在美国普莱西湖举行,我国首次组队参赛。为此,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配合发行了一套“第1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邮票,打破了世界奥运邮票问世近百年来没有中国奥运题材邮票的纪录。
这套“冬奥会”邮票的诞生,与中国重返奥运会、恢复在奥运会的合法权利密不可分。当年,我国同国际奥委会的关系,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1896年首届奥运会召开前,曾向旧中国当局发出邀请,但身处内外交困,又对奥林匹克运动一无所知的清政府却不予理睬。辛亥革命后,我国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旧中国的王正廷、孔祥熙、董守义先后在1922年、1939年和1947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董守义仍参加国际奥委会的一切活动,并在第53届国际奥委会大会上发言,要求他所代表的奥委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这一要求被大会所接受。但当时以国际奥委会第5任主席、美国人布伦戴奇为首的少数人,操纵了国际奥委会的一切活动,敌视中国人民,擅自邀台湾体育组织在未经任何会议和表决的情况下,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参加了国际奥委会,迫使我国于1958年8月中断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董守义辞去国际奥委会委员职务。
随着我国国际威望提高和体育健儿不断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75年,我国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的合法地位和权利。经过多方努力,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表决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决定在奥运会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歌。很快在1980年2月,我國派出了28名中华健儿参加了第13届冬奥会,其参赛项目有越野滑雪、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现代冬季两项4类比赛。当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上获得了合法权利的消息传开后,我国原邮电部随即组织邮票设计家邹建军在短短3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设计和印制了一套4枚“冬奥会”纪念邮票,印量为150万套。这4枚邮票的图案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速滑”、“花样滑冰”和“滑雪”。邹建军第一次将清晰醒目的“中国奥委会会徽”图案印制在代表“国家名片”的中国邮票上。图中的会徽由蓝、黄、黑、绿、红五色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组成。这五色圆环套接而成的图案,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标志,它象征五大洲的运动员和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邹建军将其与我国国旗巧妙地有机结合,表明了中国体育邮票已走上世界邮坛,加入到奥林匹克邮票的行列之中。
我国这套“冬奥会”邮票,虽然晚于世界首套冬奥邮票48年,但是,由于有其特殊的纪念意义,因此发行后很快受到我国和世界体育邮票爱好者的喜爱。国际体育界的友人获悉后,纷纷委托我国集邮爱好者购买这套中国发行的第一套奥运会题材的纪念邮票,一时这套邮票的价格升幅较快,到1993年已经官方调价了8次,达到15元。其后的1995年至1997年的每年调价中,又分别调到了20元、35元和50元,这套面额0.84元的4枚邮票。其增幅达60倍。在1997年上半年邮市狂飙时,曾达到70元的高价。经过三四年邮市低迷的调整,这套“冬奥会”邮票目前市场价在35元左右。
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和权利,同时诞生了这套人见人爱的“冬奥会”纪念邮票,在国际奥林匹克邮票大家庭中争得了一席之地。1980年11月26日,我国又发行了一套5枚“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一周年”纪念邮票,图案分别是“射击”、“体操”、“跳水”、“排球”、“射箭”。
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国家邮政局做出决定,2001年至2008年每年将发行一套奥运会邮票,这些邮票深受世界各国体育集邮爱好者的青睐。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先生曾说“奥运会和奥林匹克邮票应二者结合起来,交相辉映,使人民了解奥运会和奥林匹克集邮,促使体育集邮事业蓬勃发展,达到奥林匹克运动大众化、奥林匹克集邮大众化。”在他的倡导下,已着手建立奥林匹克集邮图书馆,将世界上所有与奥林匹克题材有关的邮品、书刊等收于馆中,让世人观赏。我国苏州市体育集邮协会收到了由萨马兰奇为苏州《体育集邮报》创刊号的签名原件以及他的签名彩色照片和邮卡。
奥林匹克集邮开始像奥运会一样深入人心,它像一朵鲜艳的奇葩,日愈风光,为世界各国邮迷、体育工作者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