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探微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这两句诗是中国千千万万古代女性悲苦人生的真实写照。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女性都处在从属的位置,身份卑微,没有话语权。这一点,从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自妇女解放运动之后,女性地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权益得到相应的维护,女性意识亦逐渐觉醒,在家庭观、爱情观上发生了转变,这些从新时期文学作品中可窥知一二。下面我们共同来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中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
  一、旧女性形象
  身不由己,惨遭抛弃的女子——《诗经·氓》的主人公。《氓》一诗中有女主人公对甜蜜恋爱的回忆,有被丈夫遗弃的痛苦,有对氓的负心的怨恨,更有对青年女子的劝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主人公指出,这场满是悲剧的婚姻自己并无过错,是氓的反复无常造成了这一状况。
  善良本分、命途多舛的祥林嫂——鲁迅《祝福》的主人公。有人总结说,祥林嫂作为一个女性,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可怜之人。她在万物勃发的春天没了丈夫,她在春天将近结束之时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又在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祥林嫂善良守本、质朴勤劳,是一个纯良克己的女人,这样的女性本可安享幸福,可她的结局让人不忍卒读。
  精明能干、时运不济的探春——曹雪芹《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曾说过一句话:“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立出一番事业来。”而正因为她是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之下,纵使才华横溢,亦是惘然。“原应叹息”之意曹雪芹早就将之隐含在“元迎探惜”四春的名字之中了。探春的一生就是“一声叹息”,可赞她处事果敢、爱憎分明,可叹她遭遇凄惨。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女性的悲剧呢?《氓》中女子被弃的悲剧源自男尊女卑的社会。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可以弃妻休妻,而且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被默认的合乎准则的行为,女子却需从一而终,遵从所谓的“节烈观”。祥林嫂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也正是“再嫁”。时人所谓“从一而终”的思想,连当时的女性自身也深受荼毒,她们自己也认为再嫁是可耻的。这是很可怕的。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做了能力范围之内的反抗,她不惜以死来避免因再嫁而带来的“失洁”的后果。为什么反抗?因为她自己也认为再嫁就是“不贞”的表现。而她的婆婆为什么又能够逼她改嫁呢?这就是过去女子悲剧产生的另一根源:封建观念与封建制度。族权、父权、夫权这三把利斧时时刻刻悬在祥林嫂头上,让她惊慌颤栗,喘不过气来。古代“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约束捆绑,注定了古代女子是完全没有地位,更加没有话语权的,她们的存在只是他人的附属品。而探春式的悲剧最让人痛心。才德兼备的探春只因为是女子,且是“庶出”的身份,不能发挥她的才华,怀才不遇空余恨。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中,有才的女子最终也只能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去嫁给素未谋面的张三李四,这是古代女子的悲剧。
  二、新女性形象
  勇敢又软弱、封建又反封建的繁漪——曹禺《雷雨》中的人物。繁漪是曹禺先生塑造出的一个具有“雷雨”般性格的女子。曹禺在序言中说,繁漪的性格“一切都要走向极端”,追求的“不是爱便是恨”,选择的路是“中间绝没有一条折中的路”。她是充满反抗精神的,对周朴园施予的冷淡、禁锢、专制,她敢于冲破;对周萍给她生活带来的鲜活生命力,即使不符人伦,她也敢于热烈地去表达自己的爱。可惜的是,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封建残余依然存在于她身上。她有冲破封建束缚的勇气,却没有脱离生存环境的能力。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刘和珍——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人物。在鲁迅先生笔下,除了“始终微笑着”之外没有关于刘和珍的任何外貌描写。而仅仅“始终微笑着”这寥寥几个字,就能让读者推知刘和珍是一位温和不锐利的女子,她的柔弱应该是不亚于那些“裹小脚”的女子。但她柔弱的外表之下蕴含着强大的内心光芒。身为一介女子,却与男子一般忧国忧民,甚至超越了当时的部分男子。她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虑及母校前途她黯然泣下;她主动为群众向执政府请愿。鲁迅在心痛之余痛击当朝:“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
  精神“逍遥游”的新女性——舒婷作品《致橡树》中的女性形象。《致橡树》中“木棉”的形象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女性爱情观。新时代的女性拥有独立生存之能力,她们绝不愿做攀援依附他人的凌霄花,“借他人高枝炫耀自己”;不愿失去拥有独立人格之自我,不做“痴情的鸟儿,重复单调的歌曲”;亦不肯担当只懂奉献、无谓牺牲的一方,不愿做他人之“泉源”,经年累月为他人送去“清凉的慰藉”;更不愿做男性的附属品,存在的目的仅为“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在诗人的意识里,新女性的人生追求是做一株具有独立精神的木棉,作为跟“橡树”一样的“树”的形象与他在一起,也就是作为与男子同样的“人”的形象平等地共同生活,寻求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灵魂之爱。新时代女性追求的是可以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亦可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的真挚平等的爱情。
  从勇敢又懦弱的繁漪到拥有独立人格的“木棉”女性,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子从不愿成为男子的附庸,渴望能达到人身的自由成长,到经济独立、情感独立、人格独立,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女性的价值得到体现,女性的话语权得到认可。
  三、女性形象的启示与反思
  先看一个现象,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至必修五中,选编了近百篇的名家名作,大部分都是男性作家的作品,女性作家的作品屈指可数:仅有《致橡树》(舒婷)、《斑纹》(周晓枫)、《声声慢》(李清照)、《老王》(杨绛)寥寥数篇。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代女性没有接受教育的“通行证”。古人认为,女性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无才为德”,此种观点为古代绝大多数人所信奉。自母系社会之后,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女性在家庭关系中不再扮演主要角色,新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女子只能靠“有力量的”男性生存。而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再也不是仅靠农业生存的社会,女性地位渐渐提升,女性接受教育终成“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教育女性学生自主、自立、自强?教师可以“靠山吃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去激励、教育学生。使之既保有女性身上固有的温和、纯良,同时,也要突破女性的弱势常规,务必自立、自强,努力学习、生活,从而实现女性在经济上、情感上、精神上及人格上的全面独立,成为真正的新时代女性。让学生去品鉴《我与地坛》中伟大的母爱,涵养《致橡树》中“木棉”的正确爱情观,观瞻《纪念刘和珍君》中坚韧而勇敢的刘和珍,养成一个个真实而珍贵的自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226406)
其他文献
从本质上说,阅读过程是读者将作者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是一个高度提取、概括、抽象的思维过程。而阅读思维能使阅读由现象进入本质,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抓住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现其阅读思维过程,并探究学生的思维现状,及时发现他们在阅读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准确“诊断”发生“障
文本细读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阅读信息,还可以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赏析的载体是文本,阅读者只有将文本的基本意思、情感、意义等内容梳理清楚,才能形成到位的阅读认知。关注词语的选择、明确修辞的运用、理顺情节的设置、注重情感的投放,从不同视角展开阅读感知体验,符合文本阅读赏析的基本要求。  一、关注词语的选择  文本细读需要进入到内容细节,而一些典型词语是构建文本的基本单位,对这些词语展开细读分
议论性散文,在课堂教学中会有学生出现读不懂的情况,不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理。这对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培养是不利的。那么,如何读懂一篇议论性散文呢?一、理清思路议论性散文,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求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传统的焊缝尺寸测量主要通过人工测量完成,测量效率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引入焊缝尺寸测量已经成为可能。文章提出一种利用结构光对焊缝尺寸自动测量的技术,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首先,介绍整个测量系统的硬件结构和结构光的测量原理;然后,提取出结构光的特征点;最终,根据特征点计算出焊缝的尺寸。
“落花”“流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两个极常见的意象。它们可以单独出现于诗作中:“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佚名《阮郎归》)“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它们也可以结伴入诗:“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白居易《过元履信宅》)“落花流水两关情,恨无凭,梦难成。”(张继先《江神子》)“落花”亦称“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