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古典文本进行创编,旨在提升小学语文的文化品位,引领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品味与感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经典名著的语言生动形象、凝练简洁,这正是名著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所在。
一、还原直接删除的语言,拓展语言的积淀
因为经典名著中的文本篇幅都相对较长,语言也超越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因此,在编入教材时,编者都对古典文本进行了必要的删减与压缩。这种删减与压缩不仅让原来的字数发生了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原来文本的质地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原来文本的品悟与辨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原来的文本进行必要的还原、补充与拓展。
以《三打白骨精》一文为例,为了引领学生感受白骨精的诡计多端、阴险狡诈,教师追问:白骨精变成了一个怎样的村姑?当六年级学生罗列出一长串的词语之后,教师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学生原始的认知积累,而是为学生出示了《西游记》一文中一段描写村姑的语段: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情。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感受古典名著对人物描写时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在诵读、品味、感知的过程中促进体悟语言表达的效益,丰富学生的认知积淀;随后,教师再次引领学生感受这美丽的村姑内在隐藏的却是白骨精的影子,带着这样的认知,学生再次走进这段外貌描写,则不禁为吴承恩的描写所折服:这段文字表面盛赞村姑的貌美如花,却有蕴藏着白骨精的险恶用心,可谓一举两得。
本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课文内容中的留白点,为学生拓展链接了原著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感知,在还原文本中提升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还原改编的语言,辨析表达的精准
对经典文本的改编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要尊重经典文本的表达韵味,切不可一味迎合学生的认知趣味,硬将原本充满质地的语言变得轻浮,使得原本纯美的意境变得淡泊寡味,有的甚至会产生歧义,这就不但会让原著的表达大打折扣,而且会制约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还以《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为例,教材课文中为了刻畫猪八戒好吃的本性,这样描写:“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其中,一个“夺”字显得较为形象,很多教师常常会紧扣这个动词,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但事实上,只要翻阅《西游记》原本,我们就会发现吴承恩在此处运用的并不是“夺”字,而是“拱”字。教师引领学生细加对比之后,也就不难发现“拱”字的运用不仅再现了猪八戒嘴馋好吃的特性,更与其“猪”的身份息息相关,比“夺”更具形象感。
本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课文与原著之间的细微差异,在深入辨析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原著语言表达的精妙。
三、还原削除的语言,开掘丰富的意蕴
一部经典的名著,其最大的魅力并不完全在于其宏大的结构和纷繁的情节,而往往在于人物的一个小小装束,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中。正是这些细节,经典的文学名著才会散发出独到的魅力。但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往往遗神取貌,提炼原著中情节发展轨迹,而将很多作者精心设置的细节视为可有可无的枝蔓,而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这些细节补充进课堂,深入感知原著的丰富意蕴。
如《三顾茅庐》一文中,教师不仅正面描写了刘备尊重人才的特点,更是借助张飞的鲁莽对刘备的高贵品质进行了映衬。原本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刘备长时间站立在草堂等待午睡的诸葛亮醒来,但诸葛亮就是“不解风情”地沉沉欲睡。张飞早已不耐烦,扬言要将“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遭到了刘备地严厉训斥。但这个细节在入选苏教版教材时,却遗憾地被删除了。纵观苏教版教材中《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课文基本保持了原著的精神风貌,但细节不够饱满。
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引领学生在补充阅读原著片中的这一段细节,从而在还原文本的过程中补充原著所裹挟的内在意蕴,深化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深入感知。
总而言之,古典名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学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言这一本质属性,引领学生在还原原著表达的基础上,感受经典名著语言表达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225222)
一、还原直接删除的语言,拓展语言的积淀
因为经典名著中的文本篇幅都相对较长,语言也超越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因此,在编入教材时,编者都对古典文本进行了必要的删减与压缩。这种删减与压缩不仅让原来的字数发生了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原来文本的质地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原来文本的品悟与辨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原来的文本进行必要的还原、补充与拓展。
以《三打白骨精》一文为例,为了引领学生感受白骨精的诡计多端、阴险狡诈,教师追问:白骨精变成了一个怎样的村姑?当六年级学生罗列出一长串的词语之后,教师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学生原始的认知积累,而是为学生出示了《西游记》一文中一段描写村姑的语段: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情。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感受古典名著对人物描写时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在诵读、品味、感知的过程中促进体悟语言表达的效益,丰富学生的认知积淀;随后,教师再次引领学生感受这美丽的村姑内在隐藏的却是白骨精的影子,带着这样的认知,学生再次走进这段外貌描写,则不禁为吴承恩的描写所折服:这段文字表面盛赞村姑的貌美如花,却有蕴藏着白骨精的险恶用心,可谓一举两得。
本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课文内容中的留白点,为学生拓展链接了原著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感知,在还原文本中提升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还原改编的语言,辨析表达的精准
对经典文本的改编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要尊重经典文本的表达韵味,切不可一味迎合学生的认知趣味,硬将原本充满质地的语言变得轻浮,使得原本纯美的意境变得淡泊寡味,有的甚至会产生歧义,这就不但会让原著的表达大打折扣,而且会制约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还以《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为例,教材课文中为了刻畫猪八戒好吃的本性,这样描写:“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其中,一个“夺”字显得较为形象,很多教师常常会紧扣这个动词,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但事实上,只要翻阅《西游记》原本,我们就会发现吴承恩在此处运用的并不是“夺”字,而是“拱”字。教师引领学生细加对比之后,也就不难发现“拱”字的运用不仅再现了猪八戒嘴馋好吃的特性,更与其“猪”的身份息息相关,比“夺”更具形象感。
本案例中,教师正是紧扣课文与原著之间的细微差异,在深入辨析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原著语言表达的精妙。
三、还原削除的语言,开掘丰富的意蕴
一部经典的名著,其最大的魅力并不完全在于其宏大的结构和纷繁的情节,而往往在于人物的一个小小装束,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中。正是这些细节,经典的文学名著才会散发出独到的魅力。但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往往遗神取貌,提炼原著中情节发展轨迹,而将很多作者精心设置的细节视为可有可无的枝蔓,而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这些细节补充进课堂,深入感知原著的丰富意蕴。
如《三顾茅庐》一文中,教师不仅正面描写了刘备尊重人才的特点,更是借助张飞的鲁莽对刘备的高贵品质进行了映衬。原本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刘备长时间站立在草堂等待午睡的诸葛亮醒来,但诸葛亮就是“不解风情”地沉沉欲睡。张飞早已不耐烦,扬言要将“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遭到了刘备地严厉训斥。但这个细节在入选苏教版教材时,却遗憾地被删除了。纵观苏教版教材中《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课文基本保持了原著的精神风貌,但细节不够饱满。
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引领学生在补充阅读原著片中的这一段细节,从而在还原文本的过程中补充原著所裹挟的内在意蕴,深化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深入感知。
总而言之,古典名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学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言这一本质属性,引领学生在还原原著表达的基础上,感受经典名著语言表达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22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