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以来,我们一直将儿童玩耍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现在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玩耍并非“奢侈品”,而是儿童通向未来快乐健康人生不可或缺的必经之路。随着孩子们失去越来越多的玩耍时间和机会,他们将面临失去许多宝贵东西的危险。科学家呼吁,必须重新认识玩耍的意义,帮助孩子们找回失去的快乐。
①玩耍:找回失去的快乐
不受约束和充满想象力的玩耍,是儿童身心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家里、学校和街区,孩子们快乐玩耍的景象正在迅速消失。据一项调查,在过去20年里,美国的孩子们每周失去了8小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玩耍时间,3万多所中小学校“掠取”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间并用于学业。如此来看,现代儿童肥胖症成为“流行病”不足为奇。
失去玩耍所产生的问题远不止于肥胖。有研究表明,玩耍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身体、智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最为单纯的玩耍形式:不受约束的、完全独立的、充满想象力的玩耍。
科学家多年的研究肯定了玩耍的价值。玩耍可让婴幼儿获得一些舍此无法获得的技能。比如,婴幼儿的咿呀出声是一种玩耍,他们通过这种形式的玩耍学会发声,这是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婴幼儿学会爬、站、走,也是在反复的嬉戏中学会的。上学的孩子在玩耍中学会在社交活动中扮演各种角色,并学会解决互相之间的矛盾冲突。有研究表明,玩耍不仅促进了儿童的行为发展,同时也有益于大脑发育,在丰富多样玩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的智商明显高得多。
以色列心理学家发现,两个以上孩子参与的“扮家家”的假想游戏,对儿童的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社交技能、情感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法国和加拿大心理学家对小学生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强孩子们的体质,也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得到相应的提高。
近年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决策者以及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们尽早接受教育,尽早开始学习,有助于日后的人生成功。但是,一些调查研究的结果恰好相反。研究人员发现,参加以学习为主的学前班的儿童,与参加以玩耍为主的学前班的儿童相比,前者在学业成绩上并无优势。还有研究表明,参加以学习为主的学前班的儿童在上学后,对考试测验抱有更多的焦虑情绪,较少创造性,与参加以玩耍为主的学前班的儿童相比,他们对上学的兴趣显得更为消极。
玩耍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玩耍会在儿童的生活中渐渐淡去甚至消失了呢?这是因为一些成年人总想干预孩子的玩耍,试图将玩耍变成引导孩子学习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孩子们原本轻松的玩耍变成了工作和负担。
在美国,在1900年至1950年这段时期内,成年人“入侵”儿童玩耍领域的热情空前高涨。父母、教师、学术专家和社会福利工作人员以确保玩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为由,炮制了一大堆计划。1930年,专家在美国儿童健康和保护会议上提出,玩耍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但同时又提出,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工作就是玩,玩就是他的工作。
1955年,这是美国儿童玩耍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米老鼠俱乐部”在美国广播公司首播,成为第一个面向儿童的每日电视节目,节目的赞助者之一美泰玩具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玩具,其销售之热超出预料,开创了美国历史上玩耍文化的一个新纪元——孩子们开始和玩具玩耍,而不是和其他同伴玩耍。然而,有研究表明,尽管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这类商业化玩具,但这种新鲜感维持的时间并不太长,没过多久孩子们就开始“反叛”玩具,重新创造自己的玩耍方式。
儿童玩耍文化的历史让我们知道,孩子们渴望并应该拥有一份童年的乐趣,玩耍而不是工作,永远都是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电视、电脑等高科技发明成果无孔不入地进入我们的生活,由此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孩子们的童年更多地被束缚在了室内。以往的孩子喜欢在外面空地上玩各种游戏,如今的孩子却更喜欢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玩电脑。
单亲父母或双职工父母替代了以往在家照看并放任孩子自由活动的全职母亲,忙碌的父母将照看孩子的部分责任转移到了各种教练、辅导老师和其他专业人员身上。于是,与以前几代人相比,孩子们失去了许多自由活动的时间,代之以由成年人带领的有组织的各种活动。
此外,全球化经济下的激烈竞争使得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忧虑,许多父母将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场赛跑,起跑越早越有益,让孩子早早进学前班学习的做法日趋流行。许多幼儿园几乎成了全日制学校,孩子们要做作业,还要应付考试。
在这样一个失去玩耍的世界里,孩子们玩耍的权利被剥夺了,玩耍的重要性被忽略了,玩耍被看成纯粹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孩子们的活动都由大人来安排,而且都在大人的眼皮底下进行,做什么不做什么都由大人来决定。
大人们肆意剥夺孩子们的玩耍,殊不知这么做令孩子们错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阻碍了他们的智力、社交能力和情感技能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虽然我们无法逆转电视电脑、新的家庭模式和全球化经济等带来的重大变化,但起码可以做到一种平衡,比如,孩子们在电视电脑前待了一小时,那么就应该给予他们同等的时间与同伴玩耍或自己看书、做手工等。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打发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在活动“规则”上,让他们多一些自主权,比强制他们遵守某些规矩,其效果要好得多,对于有着个体差异的孩子的发展大有裨益。
目前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的活动时间和想象空间越来越少,学校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课间活动的时间。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那也是积极有益的影响。
另外,孩子们会看大人们是如何做的而不是如何说的,因此我们要做出表率,关掉电视,带孩子去室外,去篮球场,去野外徒步旅行。一些公司,
如著名的搜索引擎谷歌公司,将玩耍作为公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员工们在愉快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工作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当成年人将玩耍与工作融合在一起时,也就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这也许是将玩耍还给孩子,并建立良好的玩耍文化的最好途径。
心理学家吉尔·苏蒂埃回忆自己11岁之前曾多次受伤:骑自行车摔破了脸,在后院木料堆里玩耍时被一根生锈的钉子扎伤了脚,滑旱冰摔断了胳膊……父母对她的活动既不赞同,也不干涉,当然她独自探险的结果往往是被送进医院。父母不会利用她的空闲时间给她增加学习任务,也不担心她连续几小时看电视会影响学习成绩。父母既不强迫她学下棋等技艺,也不会陪她玩捉迷藏。父母的责任就是在外工作赚钱养家,在家做饭洗衣整理屋子。在他们看来,孩子嘛,就应该自己在外面玩。
像这样曾经非常普遍的儿童自由玩耍的模式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当吉尔·苏蒂埃自己有了两个7岁和11岁的男孩后,与当年的父母不同,她会经常围着他们转,担心他们的安全,操心他们如何玩耍。吉尔不是唯一这么做的母亲,她的许多为人父母的朋友都是这样,也都对孩子有着类似的焦虑不安情绪。现在的父母更愿意孩子在父母的监管下玩耍,而不愿意他们和邻里间的孩子们自由玩耍,恐惧和不安让一些父母不让孩子享受他们自己曾经拥有过的自由玩耍的机会,这已成为儿童室外活动大为减少的原因之一。父母害怕的东西太多了:交通意外事故、犯罪现象、来自陌生人的危险,以及其他一些自然原因造成的伤害,等等。总之,与空荡荡的活动场地或车来人往的街角相比,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似乎要安全得多。
媒体则推波助澜,竭力渲染并不多见的儿童绑架案、奇怪的意外事故,以及恐怖袭击事件,这更增加了父母们的焦虑,他们显然不愿让孩子们自己去面对一个他们认为有危险的世界。其实,据有关统计数据,如今来自犯罪现象的危险并不比40年前更多,但这一事实似乎并未减轻父母们的担心。即使是童年时代不怕闯祸,哪怕玩耍摔断胳膊仍然玩心不改的吉尔·苏蒂埃,长大后也总是用一双焦虑的眼睛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时,她总会不时地往窗户外瞅瞅,看他们是否安然无恙。
父母刻意介入孩子们的玩耍,不仅是害怕发生意外,还担心他们的玩耍方式是否得当,是否对智力成长有益。如今社会的竞争压力令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落在别的孩子的后面。一些父母认为,如果不及早给孩子提供一些益智玩具,上学后成绩注定不好,甚至会影响到一生。一些父母知道自己不具备培养孩子成才的能力,于是他们为孩子寻找各方面的“专家”。
真正的专家指出,父母对孩子玩耍的过多介入可能是有害无益的。他们认为,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事情,学会如何与其他的孩子交往。对孩子们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等起重要作用的是孩子们自己主动去玩的游戏,而不是成年人为他们规定的游戏。未受大人指导的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在群体中如何合作,如何与他人分享快乐,如何通过“谈判”解决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并学会维护自我权益。
玩耍是上天赐予孩子的礼物,为了给孩子留下珍贵的童年回忆,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切莫辜负大好童年,让我们一起来玩吧!
动物也玩耍
1872年,达尔文在他的经典之作《人类的起源》一书中曾写道,一些小动物,如小狗、小猫、小羊羔等,也会在一起快乐地嬉戏玩耍,就像人类孩子一样。
人们观察到许多动物都会玩耍,玩耍让它们看起来十分快乐。但研究表明,动物的玩耍还有更重要的生存和进化上的意义。玩耍对动物的社交能力、体能锻炼和心理成熟至关重要,比如玩耍可以帮助幼小动物学会在未来遭遇捕食动物追击、身体失去平衡时如何更好应对。动物在玩耍中学会公平原则,了解欺骗可能带来的后果,如被群体抛弃。生物学家认为,在社会性游戏中,动物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戏耍,可以从中学会一些能够让其他同伴接受自己的基本原则,比如在与同伴打斗撕咬时该如何掌握好分寸、如何解决冲突等。
生物学家认为玩耍有益于动物的大脑发育。实验表明,生活在有转轮和其他玩具的玩耍环境中的老鼠,比没有这类玩耍机会的同类的大脑更发达。也就是说,玩耍能够刺激老鼠的大脑,促进其学习和记忆能力,使它们变得更聪明。实验还表明,在玩耍环境中成长的啮齿类动物可以延迟甚至阻滞出现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鸟类和哺乳动物都会玩耍,爬虫类动物、鱼类和昆虫也会玩耍。下面让我们到动物王国中去巡视一番,看看玩耍对动物的生存究竟意味着什么。当然,在许多情况下,动物和人类一样为玩而玩,开心就好。
爱“胡闹”的小马驹
有人观察到:小马驹在出生两小时后就开始玩耍;在出生后的几天里,它们特别喜欢做出夸大的奔跑动作;在出生几周后,它们开始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玩耍,绕着圈子互相追逐,用脚踢棍子、木板、破布、纸张和木桶等;在一个月大时,小公马和小雌马的玩耍方式已经显示出它们的性别差异,比如小公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在互相打斗,骑到同伴身上,而小雌马则显得“文静”很多,它们练习疾驰或安静地互相理毛。
不停跳跃的鱼儿
一个多世纪之前,达尔文传记的作者、动物学家查尔斯·霍尔德已经观察到鱼类的玩耍行为。他写道,即使是在周围没有出现捕食动物的情况下,鱼儿也在不停地跳跃着,从它们见到的任何东西上跃过,如树枝和海龟等。虽然鱼儿究竟会不会玩并没有最后定论,但一些专家认为,鱼儿在安全而平静的环境中,在不需要为食物、觅偶和安全操心的情况下的跳跃行为,完全可以被认为是在玩耍。可以想象,这种看似无目的的嬉戏行为对鱼类的生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提高跳跃技能可帮助它们在险境中逃生。
好斗的小袋鼠
小袋鼠非常好斗,它们一旦离开妈妈的育儿袋便安静不下来了。人们常看到小袋鼠和它们的妈妈进行“拳击对抗赛”的有趣情景,当然这种“拳击”活动绝无危险,年长的袋鼠与小袋鼠过招时会掌握好分寸,不会伤害到小袋鼠。它们甚至还会用摇头动作发出信号,表明这只是在戏耍,而不是认真的。雄性小袋鼠练习打斗的次数要比雌性小袋鼠多得多,因为在它们成年后,搏击技巧是它们能否成为群体领袖的关键。
调皮的大乌鸦
玩耍占据了大乌鸦大部分的时间,年幼的大乌鸦无论看到什么新鲜玩意儿都想玩耍一番,落叶、树枝、瓶盖、海贝壳、玻璃碎片,还有不能吃的浆果。这种玩耍似乎能够帮助它们认识不熟悉的物体,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成年大乌鸦也有类似的行为,但当它们遇到一种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的食物时,会表现出一种惊惧或害怕的神情。
在玩耍中“练兵”的蚂蚁
1929年,昆虫学家阿古斯特·福雷尔观察到,在一些平静的日子里,在不为饥饿所迫,同时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忧虑的场合,一群蚂蚁会展开一场彼此都不会受到伤害的“战斗演习”。一旦这种“演习”受到干扰,“战斗”就会立即结束。这是蚂蚁群体中最有趣的玩耍行为。科学家认为,蚂蚁的这种玩耍性质的打斗是为了应付外敌或为求偶竞争做准备,这种玩耍是蚂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鼠的玩耍与小脑发育
有生物学家在对老鼠的运动型玩耍,包括跳跃、盘旋、摇动等身体动作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老鼠在出生大约15天时就开始玩耍,这种运动型玩耍行为在出生后19至25天达到顶峰。这一时间表与老鼠小脑突触的发育时间正相吻合,而小脑在肌肉运动和协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②和假想的朋友一起玩耍
儿童假想中的玩伴都是一些可亲可爱而且有趣的人物。
“萨米是个坏孩子,他老伤害别人,他还爱咬人,我就被他咬过一次,就在这儿,真的很疼,可我没哭。”
当一个4岁小男孩像这样对父母描述学前班里的“小霸王”萨米时,父母会怎么做呢?也许会想去和萨米的父母谈谈。但在这个例子中,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萨米”只是小男孩假想出来的一个小伙伴。
孩子们的假想游戏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孩子们是如何区分想象与现实的呢?孩子们经常有假想中的玩伴吗?这种想象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具有什么意义?在儿童时期爱假想玩伴与成年后的想象力之间有什么联系?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研究者观察儿童玩耍,与儿童及其父母分别进行交谈。结果发现,儿童想象假想玩伴的行为相当普遍,而且对他们来说,许多假想中的玩伴都是可亲可爱而且有趣的人物。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让人感到困惑:在他们的想象中,这些玩伴掐人咬人,偷窃说谎,或者做其他的坏事。
假想中的玩伴可能是贪婪的(“她拿走了我所有的东西”)、傲慢的(“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缠人的(“她真烦人,我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专横的(“她太坏,太霸道”)、好斗的(“她老爱发脾气,还向我扔东西”)、需要人管束的(“他不听话的时候我就把他锁在屋子里”)、需要加以劝导的(“不要吃掉我的爸爸”)、需要加以警告的(“不要来烦我”),等等。
孩子们的这些奇怪的想象可能会让父母和老师担心:为什么他们的小脑袋里会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会有什么问题吗?
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观察认为,事实上假想玩伴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无足轻重的或者令人担心的,假想玩伴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一些很有用的技能,包括社交能力、情感理解和创造潜力等,使他们成年后能更好地面对生活。
研究发现,7岁大的孩子中有2/3都有过一些假想玩伴的体验,包括将玩具看成有个性的朋友,或者想象并不存在的朋友,这种想象中的玩伴没有一定之规,动物或人,包括火星人、鬼魂、天使、超人、鬼怪、看不见的男孩女孩,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都会进入孩子的想象之中。
研究认为,孩子们的假想玩伴即使是坏的、邪恶的,父母也不必过于担心。心理学研究发现,有假想玩伴的儿童通常都拥有积极的性格特征。例如,有假想玩伴的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在语文智力和创造力测试中表现更好,社交能力也更强,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合群,更少害羞,也更喜欢与他人交往。有假想玩伴的孩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拥有透过他人眼睛看世界的突出能力,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对社会理解力的测试中得分也更高。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妨看一看一个男孩和他的假想朋友“保罗”的对话,这个孩子称“保罗”为“儿子”,因为他假装自己是“保罗”的父亲。
孩子:(指着一堆倒下的积木)“喂,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儿子?”
孩子:(假装“保罗”尖厉的声音)“我不是故意的。”
孩子:(回复到自己的声音)“好吧,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与想象中的玩伴的交流通常是通过这种角色互换来进行的,也许正是这种假想游戏让孩子们更多地意识到他人的想法,帮助他们发展在现实世界中人际关系交往的能力,即使是与假想玩伴发生冲突,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有益的。比如,与假想玩伴吵架,然后说“对不起”并和好如初,这些也是为真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所作的心理准备。
看到孩子们对他们的假想玩伴付出真实感情,家长和老师也许会纳闷,孩子们是否充分理解假想玩伴不是真的呢?事实上,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分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他们会说,“他是我想出来的”,“我假装他们是真的,但不是真的”,“它是我想出来的动物”,等等。
研究人员的结论是,孩子们在大脑里创造假想玩伴是一种健康的假想游戏。
但是,如果孩子选择的假想玩伴是邪恶、霸道、好斗或者可怕的“坏朋友”,又会怎么样呢?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但一些心理学家强调,这种假想在孩子们理解和发展各种情感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假想游戏中,孩子们探索着真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挑战,这是孩子们探查人生的一种方式。有时,假想游戏也反映了孩子们在真实生活中所关注或忧虑的事情。如果孩子的假想玩伴会咬人,那也许是孩子在哪里看到过这种现象;如果孩子假扮大人,惩罚约束假想中的“坏孩子”,这也许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假想玩伴是孩子手中易于操纵的工具,是孩子说故事的载体,假想游戏促进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假想玩伴还是孩子心中的秘密的、最可靠的听众。如此看来,假想玩伴是一种有着无限乐趣的玩耍方式。每个人都有一些童年的“秘密”,虽然似乎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比如,孩子将害怕掉进浴缸下水管里的秘密告诉一个“看不见的朋友”,他就不用担心秘密会被泄露;又比如,孩子看到一条让他害怕的狗,然后有一头假想中的老虎在身边保护他,他就会更放心地从狗的身边走过。
玩假想游戏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呢?他们会成为更快乐更成功的成年人吗?这方面的研究同样很有限,但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些小时候有过假想玩伴的青少年在文学创造力测试中的得分更高。很多成年人小说作家在小时候都曾有过想象中的朋友,他们的小说中所虚构的有着各自不同独立思想、语言、愿望和行为的人物,也都是在童年与他们对话的假想朋友的产物。
玩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专家认为,玩耍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了。1~2个月的婴儿只能把视力集中于20至40厘米远的物体上,听到60分贝以上的声音。当能抓握玩具时,婴儿会用小手尝试击打从他小床的风铃上悬垂下来的物体,或者尝试抓自己的脚趾。这些看似无用的活动逐渐地形成手眼协调,并在婴儿大脑中的“视觉皮层”和“动作皮层”之间产生新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婴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再稍大些,幼儿会通过玩耍来认识物体的重量、大小、色彩和形状差别;会留意不同物体撞击坚硬表面时所发出的声响。如果家长留意的话,会观察到你的孩子有时会集中注意力去抓取一个新的物体,在最后成功地抓到时,他的脸上常会露出快乐的表情。
其实这时候要清楚划分玩耍和探索之间的界线是很困难的。比如,当婴儿长到1岁左右时,他们有时会反复地把玩具从椅子上扔到地板上,他们是在玩耍?是想惹妈妈生气?还是在尝试重力?三种可能性都存在。
由于玩耍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不应该低估任何活动中各种玩耍的重要性。在婴儿出生后第一年中的哪些看似无用但却玩得津津有味的活动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恐怕专家也会感到吃惊和捉摸不透。
③电子游戏之是是非非
人们常将学习成绩下降等归咎于玩电子游戏,但新的研究结果令人惊讶。
一些权威统计数据称,在美国,平均每天都有70%至80%的男孩和大约20%的女孩在玩电子游戏。电子游戏的广泛普及,以及一些游戏中的血腥场面和暴力动作等,引起了人们对电子游戏的恐惧。许多专家学者和父母一致指责电子游戏是儿童肥胖症、学业成绩下降,以及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罪魁祸首,呼吁以更健康更传统的游戏形式来取代电子游戏,这与历史上电影、连环漫画册、摇摆舞和Hip-Hop音乐刚出现时引起激烈反对的情形颇有相似之处。
人们开始要求以法律的形式来限制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倾向。然而调查显示,2007年销售的电子游戏中只有16%具有暴力倾向和儿童不宜内容,而57%都是非暴力的。事实上,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奥尔森和她的丈夫库特纳是美国哈佛医学院心理健康和媒体中心的创建者和负责人,他们对电子游戏没有多少了解。2004年,他们接受了美国司法部资助的一个研究项目: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为了完成这项研究,奥尔森经常站在十多岁的儿子迈克尔身后观察他如何玩电子游戏,她自己也在儿子的指导下玩一些电子游戏。在玩《星际迷航:舰桥指挥官》这个游戏时,她有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她在游戏中担任船长。她说,“船员们都站在那里期盼地看着我,在船发生爆炸之前需要我做出决定,下达命令,这让我感觉到一种非常真实的压力。”和儿子玩007游戏的父亲库特纳则说,“儿子总是给我以迎头痛击。”
奥尔森他们对1254名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波士顿地区玩M级游戏(即成人级游戏)的学生进行了集中调查,还对其中一半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访问。他们的研究发现,电子游戏是如今孩子们与朋友交流的方式之一,很少与朋友一起玩电子游戏的孩子可能问题更多,比如爱与人打架等。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爱玩与运动有关的电子游戏的孩子,更喜欢参加真实生活中的体育活动。一些孩子通过玩电子游戏提高了运动技能,掌握了新的动作,他们在虚拟空间里完善自己,然后在操场上或街区,用真正的篮球和溜冰板去实践。
研究发现,玩电子游戏与不玩电子游戏的青少年与家人和朋友待在一起的时间是一样多的。玩游戏者常与朋友在一起玩,因此电子游戏成为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既然玩电子游戏并没有取代真实世界中的玩耍和社会交往,那么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从阅读时间和做家庭作业时间中“侵占”而来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玩电子游戏者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少了30%,花在做作业上的时间少了34%。有专家认为,玩电子游戏确乎影响到了学习,但与游戏内容无关,主要是玩游戏占用了本应用来温习功课的时间,就像看电视一样,喜欢看电视的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自然会少一些。如果玩电子游戏侵占了太多其他活动的时间,对健康和学业就会产生影响。不过,任何其他形式的消遣娱乐活动,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到与朋友们一起闲逛,无一不是如此。
那么,电子游戏会将暴力行为带到真实世界中吗?与基本上被动观看的电影和电视所不同的是,一些涉及暴力动作的电子游戏需要游戏者采取一些如射击、冲刺、棒击等主动动作将“敌人”置于死地。那么,像这样的暴力游戏会引发真实世界中的好斗行为与流血事件吗?
有人早在1999年指出,一些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模拟了军事训练中的内容,在降低了孩子们对暴力天生抗拒心理的同时,却没能给孩子们灌输相应的遏制冲动的军事纪律。据称,制造了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校园惨案的韩国学生就曾痴迷于电子游戏,许多媒体评论都将这一惨案与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行为联系了起来。
这样的指责显然有失公允,数百万每天在玩电子游戏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并没产生任何暴力行动。事实上,在电子游戏普及的过去的10年里,美国青少年的暴力犯罪案例没有上升。研究表明,在玩电子游戏与校园枪击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校园杀手中只有1/8的人对暴力电子游戏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其比例远低于对书本和电影中暴力内容感兴趣的校园杀手。
尽管电子游戏不是引起校园枪击事件的直接原因,但一些研究还是显示,暴力电子游戏会增加攻击性情绪,减少助人为乐的行为。有关研究人员在对玩电子游戏者的大脑进行监测时发现,玩电子游戏会触发大脑中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电子游戏让有敌意情绪者更加愤怒,让心绪宁静者更加含蓄内向,而对性情温和稳定者没有明显影响。也就是说,孩子们确实可以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以健康的方式释放多余的精力。
有许多孩子称,尽管他们喜欢玩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但他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也不能够去模仿和尝试。奥尔森的儿子迈克尔说,他和朋友们玩电子游戏并不是欣赏里面的暴力内容,他们期待的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富有魅力的人物性格,以及能引起探索兴趣的各种选择。他说,“好的游戏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演技派演员,自己也融入了故事情节和人物中。”
迈克尔的想法与前面所述的“儿童假想”的理论是一致的。研究者发现,孩子们常会创造出一些阴险卑鄙甚至有暴力行为的假想人物,电子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对现实生活类似情景进行预演的一种机会。
一位美国法官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暴力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将孩子们屏蔽于这种影响之外,不仅做不到,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在面对真实世界时会因毫无准备而茫然无措。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奥尔森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电子游戏中暴力倾向给孩子们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些暴力倾向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所显示的暴力带来的后果,让孩子们成为孤儿,给人们带来很多痛苦。此外,决不能将暴力行为描绘成有趣的事情,而且还应当让作恶者受到惩罚,让玩游戏者在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时得到奖赏。家长也应帮助孩子分清善恶是非。
电子游戏在儿童玩耍文化中的是非功过,也许时间会作出最好的回答。
网络成瘾的危害
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是提出“网络成瘾”理论的第一人,他根据酗酒、赌博成瘾等,编造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没想到一经提出,竟被很多网友自动对号入座,引来精神卫生界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有专家认为,“网络成瘾”大致和赌博成瘾等行为成瘾类似,都属于“冲动控制失序”的范畴。他们认为,“网络成瘾”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强迫性地使用网络,对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丧失兴趣,生活被网络活动占据,上网冲动无法控制。有人还认为,上网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如果生活完全被网络主宰,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疏远,这样便有“网络成瘾”的嫌疑。
在大多数研究者看来,“网络成瘾”者内心的动机才是诱发成瘾的首要因素。由于“网络成瘾”者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因此在他们面对现实中无法处理的问题时,也会藉由在虚幻、想象世界中的漫游获得幻想满足。同样,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时,他也可以通过在网络中成为“英雄”,获得他人认同而得到安慰。
“网络成瘾”的生化机制是什么?是不是和药物成瘾(如吸毒等)近似,都是因大脑内的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变化引起大脑“奖赏系统”的兴奋所致?目前还不清楚。美国哈佛大学成瘾研究专家哈沃德·沙佛通过大脑成像研究揭示,在赌博等行为成瘾情形下,位于大脑前额叶和边缘叶的“奖赏系统”同可卡因成瘾一样反应活跃。然而,“网络成瘾”到底能否被视为和毒品一样让人闻之色变的病态症状,仍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伊万·戈登伯格坚持认为,“网络成瘾”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个人无法很好化解生活压力和烦恼时的一种消极表现。他对网络有一个真知灼见:电脑和网络犹如火焰,是人类生活极好的仆人;但和火焰一样,它们也是不合格的管家。
①玩耍:找回失去的快乐
不受约束和充满想象力的玩耍,是儿童身心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家里、学校和街区,孩子们快乐玩耍的景象正在迅速消失。据一项调查,在过去20年里,美国的孩子们每周失去了8小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玩耍时间,3万多所中小学校“掠取”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间并用于学业。如此来看,现代儿童肥胖症成为“流行病”不足为奇。
失去玩耍所产生的问题远不止于肥胖。有研究表明,玩耍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身体、智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最为单纯的玩耍形式:不受约束的、完全独立的、充满想象力的玩耍。
科学家多年的研究肯定了玩耍的价值。玩耍可让婴幼儿获得一些舍此无法获得的技能。比如,婴幼儿的咿呀出声是一种玩耍,他们通过这种形式的玩耍学会发声,这是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婴幼儿学会爬、站、走,也是在反复的嬉戏中学会的。上学的孩子在玩耍中学会在社交活动中扮演各种角色,并学会解决互相之间的矛盾冲突。有研究表明,玩耍不仅促进了儿童的行为发展,同时也有益于大脑发育,在丰富多样玩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的智商明显高得多。
以色列心理学家发现,两个以上孩子参与的“扮家家”的假想游戏,对儿童的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社交技能、情感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法国和加拿大心理学家对小学生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强孩子们的体质,也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得到相应的提高。
近年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决策者以及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们尽早接受教育,尽早开始学习,有助于日后的人生成功。但是,一些调查研究的结果恰好相反。研究人员发现,参加以学习为主的学前班的儿童,与参加以玩耍为主的学前班的儿童相比,前者在学业成绩上并无优势。还有研究表明,参加以学习为主的学前班的儿童在上学后,对考试测验抱有更多的焦虑情绪,较少创造性,与参加以玩耍为主的学前班的儿童相比,他们对上学的兴趣显得更为消极。
玩耍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玩耍会在儿童的生活中渐渐淡去甚至消失了呢?这是因为一些成年人总想干预孩子的玩耍,试图将玩耍变成引导孩子学习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孩子们原本轻松的玩耍变成了工作和负担。
在美国,在1900年至1950年这段时期内,成年人“入侵”儿童玩耍领域的热情空前高涨。父母、教师、学术专家和社会福利工作人员以确保玩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为由,炮制了一大堆计划。1930年,专家在美国儿童健康和保护会议上提出,玩耍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但同时又提出,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工作就是玩,玩就是他的工作。
1955年,这是美国儿童玩耍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米老鼠俱乐部”在美国广播公司首播,成为第一个面向儿童的每日电视节目,节目的赞助者之一美泰玩具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玩具,其销售之热超出预料,开创了美国历史上玩耍文化的一个新纪元——孩子们开始和玩具玩耍,而不是和其他同伴玩耍。然而,有研究表明,尽管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这类商业化玩具,但这种新鲜感维持的时间并不太长,没过多久孩子们就开始“反叛”玩具,重新创造自己的玩耍方式。
儿童玩耍文化的历史让我们知道,孩子们渴望并应该拥有一份童年的乐趣,玩耍而不是工作,永远都是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电视、电脑等高科技发明成果无孔不入地进入我们的生活,由此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孩子们的童年更多地被束缚在了室内。以往的孩子喜欢在外面空地上玩各种游戏,如今的孩子却更喜欢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玩电脑。
单亲父母或双职工父母替代了以往在家照看并放任孩子自由活动的全职母亲,忙碌的父母将照看孩子的部分责任转移到了各种教练、辅导老师和其他专业人员身上。于是,与以前几代人相比,孩子们失去了许多自由活动的时间,代之以由成年人带领的有组织的各种活动。
此外,全球化经济下的激烈竞争使得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忧虑,许多父母将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场赛跑,起跑越早越有益,让孩子早早进学前班学习的做法日趋流行。许多幼儿园几乎成了全日制学校,孩子们要做作业,还要应付考试。
在这样一个失去玩耍的世界里,孩子们玩耍的权利被剥夺了,玩耍的重要性被忽略了,玩耍被看成纯粹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孩子们的活动都由大人来安排,而且都在大人的眼皮底下进行,做什么不做什么都由大人来决定。
大人们肆意剥夺孩子们的玩耍,殊不知这么做令孩子们错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阻碍了他们的智力、社交能力和情感技能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虽然我们无法逆转电视电脑、新的家庭模式和全球化经济等带来的重大变化,但起码可以做到一种平衡,比如,孩子们在电视电脑前待了一小时,那么就应该给予他们同等的时间与同伴玩耍或自己看书、做手工等。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打发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在活动“规则”上,让他们多一些自主权,比强制他们遵守某些规矩,其效果要好得多,对于有着个体差异的孩子的发展大有裨益。
目前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的活动时间和想象空间越来越少,学校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课间活动的时间。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那也是积极有益的影响。
另外,孩子们会看大人们是如何做的而不是如何说的,因此我们要做出表率,关掉电视,带孩子去室外,去篮球场,去野外徒步旅行。一些公司,
如著名的搜索引擎谷歌公司,将玩耍作为公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员工们在愉快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工作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当成年人将玩耍与工作融合在一起时,也就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这也许是将玩耍还给孩子,并建立良好的玩耍文化的最好途径。
心理学家吉尔·苏蒂埃回忆自己11岁之前曾多次受伤:骑自行车摔破了脸,在后院木料堆里玩耍时被一根生锈的钉子扎伤了脚,滑旱冰摔断了胳膊……父母对她的活动既不赞同,也不干涉,当然她独自探险的结果往往是被送进医院。父母不会利用她的空闲时间给她增加学习任务,也不担心她连续几小时看电视会影响学习成绩。父母既不强迫她学下棋等技艺,也不会陪她玩捉迷藏。父母的责任就是在外工作赚钱养家,在家做饭洗衣整理屋子。在他们看来,孩子嘛,就应该自己在外面玩。
像这样曾经非常普遍的儿童自由玩耍的模式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当吉尔·苏蒂埃自己有了两个7岁和11岁的男孩后,与当年的父母不同,她会经常围着他们转,担心他们的安全,操心他们如何玩耍。吉尔不是唯一这么做的母亲,她的许多为人父母的朋友都是这样,也都对孩子有着类似的焦虑不安情绪。现在的父母更愿意孩子在父母的监管下玩耍,而不愿意他们和邻里间的孩子们自由玩耍,恐惧和不安让一些父母不让孩子享受他们自己曾经拥有过的自由玩耍的机会,这已成为儿童室外活动大为减少的原因之一。父母害怕的东西太多了:交通意外事故、犯罪现象、来自陌生人的危险,以及其他一些自然原因造成的伤害,等等。总之,与空荡荡的活动场地或车来人往的街角相比,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似乎要安全得多。
媒体则推波助澜,竭力渲染并不多见的儿童绑架案、奇怪的意外事故,以及恐怖袭击事件,这更增加了父母们的焦虑,他们显然不愿让孩子们自己去面对一个他们认为有危险的世界。其实,据有关统计数据,如今来自犯罪现象的危险并不比40年前更多,但这一事实似乎并未减轻父母们的担心。即使是童年时代不怕闯祸,哪怕玩耍摔断胳膊仍然玩心不改的吉尔·苏蒂埃,长大后也总是用一双焦虑的眼睛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当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时,她总会不时地往窗户外瞅瞅,看他们是否安然无恙。
父母刻意介入孩子们的玩耍,不仅是害怕发生意外,还担心他们的玩耍方式是否得当,是否对智力成长有益。如今社会的竞争压力令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落在别的孩子的后面。一些父母认为,如果不及早给孩子提供一些益智玩具,上学后成绩注定不好,甚至会影响到一生。一些父母知道自己不具备培养孩子成才的能力,于是他们为孩子寻找各方面的“专家”。
真正的专家指出,父母对孩子玩耍的过多介入可能是有害无益的。他们认为,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事情,学会如何与其他的孩子交往。对孩子们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等起重要作用的是孩子们自己主动去玩的游戏,而不是成年人为他们规定的游戏。未受大人指导的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在群体中如何合作,如何与他人分享快乐,如何通过“谈判”解决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并学会维护自我权益。
玩耍是上天赐予孩子的礼物,为了给孩子留下珍贵的童年回忆,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切莫辜负大好童年,让我们一起来玩吧!
动物也玩耍
1872年,达尔文在他的经典之作《人类的起源》一书中曾写道,一些小动物,如小狗、小猫、小羊羔等,也会在一起快乐地嬉戏玩耍,就像人类孩子一样。
人们观察到许多动物都会玩耍,玩耍让它们看起来十分快乐。但研究表明,动物的玩耍还有更重要的生存和进化上的意义。玩耍对动物的社交能力、体能锻炼和心理成熟至关重要,比如玩耍可以帮助幼小动物学会在未来遭遇捕食动物追击、身体失去平衡时如何更好应对。动物在玩耍中学会公平原则,了解欺骗可能带来的后果,如被群体抛弃。生物学家认为,在社会性游戏中,动物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戏耍,可以从中学会一些能够让其他同伴接受自己的基本原则,比如在与同伴打斗撕咬时该如何掌握好分寸、如何解决冲突等。
生物学家认为玩耍有益于动物的大脑发育。实验表明,生活在有转轮和其他玩具的玩耍环境中的老鼠,比没有这类玩耍机会的同类的大脑更发达。也就是说,玩耍能够刺激老鼠的大脑,促进其学习和记忆能力,使它们变得更聪明。实验还表明,在玩耍环境中成长的啮齿类动物可以延迟甚至阻滞出现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鸟类和哺乳动物都会玩耍,爬虫类动物、鱼类和昆虫也会玩耍。下面让我们到动物王国中去巡视一番,看看玩耍对动物的生存究竟意味着什么。当然,在许多情况下,动物和人类一样为玩而玩,开心就好。
爱“胡闹”的小马驹
有人观察到:小马驹在出生两小时后就开始玩耍;在出生后的几天里,它们特别喜欢做出夸大的奔跑动作;在出生几周后,它们开始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玩耍,绕着圈子互相追逐,用脚踢棍子、木板、破布、纸张和木桶等;在一个月大时,小公马和小雌马的玩耍方式已经显示出它们的性别差异,比如小公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在互相打斗,骑到同伴身上,而小雌马则显得“文静”很多,它们练习疾驰或安静地互相理毛。
不停跳跃的鱼儿
一个多世纪之前,达尔文传记的作者、动物学家查尔斯·霍尔德已经观察到鱼类的玩耍行为。他写道,即使是在周围没有出现捕食动物的情况下,鱼儿也在不停地跳跃着,从它们见到的任何东西上跃过,如树枝和海龟等。虽然鱼儿究竟会不会玩并没有最后定论,但一些专家认为,鱼儿在安全而平静的环境中,在不需要为食物、觅偶和安全操心的情况下的跳跃行为,完全可以被认为是在玩耍。可以想象,这种看似无目的的嬉戏行为对鱼类的生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提高跳跃技能可帮助它们在险境中逃生。
好斗的小袋鼠
小袋鼠非常好斗,它们一旦离开妈妈的育儿袋便安静不下来了。人们常看到小袋鼠和它们的妈妈进行“拳击对抗赛”的有趣情景,当然这种“拳击”活动绝无危险,年长的袋鼠与小袋鼠过招时会掌握好分寸,不会伤害到小袋鼠。它们甚至还会用摇头动作发出信号,表明这只是在戏耍,而不是认真的。雄性小袋鼠练习打斗的次数要比雌性小袋鼠多得多,因为在它们成年后,搏击技巧是它们能否成为群体领袖的关键。
调皮的大乌鸦
玩耍占据了大乌鸦大部分的时间,年幼的大乌鸦无论看到什么新鲜玩意儿都想玩耍一番,落叶、树枝、瓶盖、海贝壳、玻璃碎片,还有不能吃的浆果。这种玩耍似乎能够帮助它们认识不熟悉的物体,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成年大乌鸦也有类似的行为,但当它们遇到一种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的食物时,会表现出一种惊惧或害怕的神情。
在玩耍中“练兵”的蚂蚁
1929年,昆虫学家阿古斯特·福雷尔观察到,在一些平静的日子里,在不为饥饿所迫,同时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忧虑的场合,一群蚂蚁会展开一场彼此都不会受到伤害的“战斗演习”。一旦这种“演习”受到干扰,“战斗”就会立即结束。这是蚂蚁群体中最有趣的玩耍行为。科学家认为,蚂蚁的这种玩耍性质的打斗是为了应付外敌或为求偶竞争做准备,这种玩耍是蚂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鼠的玩耍与小脑发育
有生物学家在对老鼠的运动型玩耍,包括跳跃、盘旋、摇动等身体动作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老鼠在出生大约15天时就开始玩耍,这种运动型玩耍行为在出生后19至25天达到顶峰。这一时间表与老鼠小脑突触的发育时间正相吻合,而小脑在肌肉运动和协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②和假想的朋友一起玩耍
儿童假想中的玩伴都是一些可亲可爱而且有趣的人物。
“萨米是个坏孩子,他老伤害别人,他还爱咬人,我就被他咬过一次,就在这儿,真的很疼,可我没哭。”
当一个4岁小男孩像这样对父母描述学前班里的“小霸王”萨米时,父母会怎么做呢?也许会想去和萨米的父母谈谈。但在这个例子中,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萨米”只是小男孩假想出来的一个小伙伴。
孩子们的假想游戏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孩子们是如何区分想象与现实的呢?孩子们经常有假想中的玩伴吗?这种想象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具有什么意义?在儿童时期爱假想玩伴与成年后的想象力之间有什么联系?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研究者观察儿童玩耍,与儿童及其父母分别进行交谈。结果发现,儿童想象假想玩伴的行为相当普遍,而且对他们来说,许多假想中的玩伴都是可亲可爱而且有趣的人物。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让人感到困惑:在他们的想象中,这些玩伴掐人咬人,偷窃说谎,或者做其他的坏事。
假想中的玩伴可能是贪婪的(“她拿走了我所有的东西”)、傲慢的(“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缠人的(“她真烦人,我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专横的(“她太坏,太霸道”)、好斗的(“她老爱发脾气,还向我扔东西”)、需要人管束的(“他不听话的时候我就把他锁在屋子里”)、需要加以劝导的(“不要吃掉我的爸爸”)、需要加以警告的(“不要来烦我”),等等。
孩子们的这些奇怪的想象可能会让父母和老师担心:为什么他们的小脑袋里会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会有什么问题吗?
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观察认为,事实上假想玩伴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无足轻重的或者令人担心的,假想玩伴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一些很有用的技能,包括社交能力、情感理解和创造潜力等,使他们成年后能更好地面对生活。
研究发现,7岁大的孩子中有2/3都有过一些假想玩伴的体验,包括将玩具看成有个性的朋友,或者想象并不存在的朋友,这种想象中的玩伴没有一定之规,动物或人,包括火星人、鬼魂、天使、超人、鬼怪、看不见的男孩女孩,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都会进入孩子的想象之中。
研究认为,孩子们的假想玩伴即使是坏的、邪恶的,父母也不必过于担心。心理学研究发现,有假想玩伴的儿童通常都拥有积极的性格特征。例如,有假想玩伴的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在语文智力和创造力测试中表现更好,社交能力也更强,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合群,更少害羞,也更喜欢与他人交往。有假想玩伴的孩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拥有透过他人眼睛看世界的突出能力,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对社会理解力的测试中得分也更高。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妨看一看一个男孩和他的假想朋友“保罗”的对话,这个孩子称“保罗”为“儿子”,因为他假装自己是“保罗”的父亲。
孩子:(指着一堆倒下的积木)“喂,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儿子?”
孩子:(假装“保罗”尖厉的声音)“我不是故意的。”
孩子:(回复到自己的声音)“好吧,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与想象中的玩伴的交流通常是通过这种角色互换来进行的,也许正是这种假想游戏让孩子们更多地意识到他人的想法,帮助他们发展在现实世界中人际关系交往的能力,即使是与假想玩伴发生冲突,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有益的。比如,与假想玩伴吵架,然后说“对不起”并和好如初,这些也是为真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所作的心理准备。
看到孩子们对他们的假想玩伴付出真实感情,家长和老师也许会纳闷,孩子们是否充分理解假想玩伴不是真的呢?事实上,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分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他们会说,“他是我想出来的”,“我假装他们是真的,但不是真的”,“它是我想出来的动物”,等等。
研究人员的结论是,孩子们在大脑里创造假想玩伴是一种健康的假想游戏。
但是,如果孩子选择的假想玩伴是邪恶、霸道、好斗或者可怕的“坏朋友”,又会怎么样呢?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但一些心理学家强调,这种假想在孩子们理解和发展各种情感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假想游戏中,孩子们探索着真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挑战,这是孩子们探查人生的一种方式。有时,假想游戏也反映了孩子们在真实生活中所关注或忧虑的事情。如果孩子的假想玩伴会咬人,那也许是孩子在哪里看到过这种现象;如果孩子假扮大人,惩罚约束假想中的“坏孩子”,这也许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假想玩伴是孩子手中易于操纵的工具,是孩子说故事的载体,假想游戏促进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假想玩伴还是孩子心中的秘密的、最可靠的听众。如此看来,假想玩伴是一种有着无限乐趣的玩耍方式。每个人都有一些童年的“秘密”,虽然似乎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比如,孩子将害怕掉进浴缸下水管里的秘密告诉一个“看不见的朋友”,他就不用担心秘密会被泄露;又比如,孩子看到一条让他害怕的狗,然后有一头假想中的老虎在身边保护他,他就会更放心地从狗的身边走过。
玩假想游戏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呢?他们会成为更快乐更成功的成年人吗?这方面的研究同样很有限,但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些小时候有过假想玩伴的青少年在文学创造力测试中的得分更高。很多成年人小说作家在小时候都曾有过想象中的朋友,他们的小说中所虚构的有着各自不同独立思想、语言、愿望和行为的人物,也都是在童年与他们对话的假想朋友的产物。
玩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专家认为,玩耍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了。1~2个月的婴儿只能把视力集中于20至40厘米远的物体上,听到60分贝以上的声音。当能抓握玩具时,婴儿会用小手尝试击打从他小床的风铃上悬垂下来的物体,或者尝试抓自己的脚趾。这些看似无用的活动逐渐地形成手眼协调,并在婴儿大脑中的“视觉皮层”和“动作皮层”之间产生新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婴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再稍大些,幼儿会通过玩耍来认识物体的重量、大小、色彩和形状差别;会留意不同物体撞击坚硬表面时所发出的声响。如果家长留意的话,会观察到你的孩子有时会集中注意力去抓取一个新的物体,在最后成功地抓到时,他的脸上常会露出快乐的表情。
其实这时候要清楚划分玩耍和探索之间的界线是很困难的。比如,当婴儿长到1岁左右时,他们有时会反复地把玩具从椅子上扔到地板上,他们是在玩耍?是想惹妈妈生气?还是在尝试重力?三种可能性都存在。
由于玩耍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不应该低估任何活动中各种玩耍的重要性。在婴儿出生后第一年中的哪些看似无用但却玩得津津有味的活动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恐怕专家也会感到吃惊和捉摸不透。
③电子游戏之是是非非
人们常将学习成绩下降等归咎于玩电子游戏,但新的研究结果令人惊讶。
一些权威统计数据称,在美国,平均每天都有70%至80%的男孩和大约20%的女孩在玩电子游戏。电子游戏的广泛普及,以及一些游戏中的血腥场面和暴力动作等,引起了人们对电子游戏的恐惧。许多专家学者和父母一致指责电子游戏是儿童肥胖症、学业成绩下降,以及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罪魁祸首,呼吁以更健康更传统的游戏形式来取代电子游戏,这与历史上电影、连环漫画册、摇摆舞和Hip-Hop音乐刚出现时引起激烈反对的情形颇有相似之处。
人们开始要求以法律的形式来限制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倾向。然而调查显示,2007年销售的电子游戏中只有16%具有暴力倾向和儿童不宜内容,而57%都是非暴力的。事实上,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奥尔森和她的丈夫库特纳是美国哈佛医学院心理健康和媒体中心的创建者和负责人,他们对电子游戏没有多少了解。2004年,他们接受了美国司法部资助的一个研究项目: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为了完成这项研究,奥尔森经常站在十多岁的儿子迈克尔身后观察他如何玩电子游戏,她自己也在儿子的指导下玩一些电子游戏。在玩《星际迷航:舰桥指挥官》这个游戏时,她有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她在游戏中担任船长。她说,“船员们都站在那里期盼地看着我,在船发生爆炸之前需要我做出决定,下达命令,这让我感觉到一种非常真实的压力。”和儿子玩007游戏的父亲库特纳则说,“儿子总是给我以迎头痛击。”
奥尔森他们对1254名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波士顿地区玩M级游戏(即成人级游戏)的学生进行了集中调查,还对其中一半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访问。他们的研究发现,电子游戏是如今孩子们与朋友交流的方式之一,很少与朋友一起玩电子游戏的孩子可能问题更多,比如爱与人打架等。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爱玩与运动有关的电子游戏的孩子,更喜欢参加真实生活中的体育活动。一些孩子通过玩电子游戏提高了运动技能,掌握了新的动作,他们在虚拟空间里完善自己,然后在操场上或街区,用真正的篮球和溜冰板去实践。
研究发现,玩电子游戏与不玩电子游戏的青少年与家人和朋友待在一起的时间是一样多的。玩游戏者常与朋友在一起玩,因此电子游戏成为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既然玩电子游戏并没有取代真实世界中的玩耍和社会交往,那么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从阅读时间和做家庭作业时间中“侵占”而来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玩电子游戏者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少了30%,花在做作业上的时间少了34%。有专家认为,玩电子游戏确乎影响到了学习,但与游戏内容无关,主要是玩游戏占用了本应用来温习功课的时间,就像看电视一样,喜欢看电视的孩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自然会少一些。如果玩电子游戏侵占了太多其他活动的时间,对健康和学业就会产生影响。不过,任何其他形式的消遣娱乐活动,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到与朋友们一起闲逛,无一不是如此。
那么,电子游戏会将暴力行为带到真实世界中吗?与基本上被动观看的电影和电视所不同的是,一些涉及暴力动作的电子游戏需要游戏者采取一些如射击、冲刺、棒击等主动动作将“敌人”置于死地。那么,像这样的暴力游戏会引发真实世界中的好斗行为与流血事件吗?
有人早在1999年指出,一些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模拟了军事训练中的内容,在降低了孩子们对暴力天生抗拒心理的同时,却没能给孩子们灌输相应的遏制冲动的军事纪律。据称,制造了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校园惨案的韩国学生就曾痴迷于电子游戏,许多媒体评论都将这一惨案与电子游戏中的暴力行为联系了起来。
这样的指责显然有失公允,数百万每天在玩电子游戏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并没产生任何暴力行动。事实上,在电子游戏普及的过去的10年里,美国青少年的暴力犯罪案例没有上升。研究表明,在玩电子游戏与校园枪击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校园杀手中只有1/8的人对暴力电子游戏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其比例远低于对书本和电影中暴力内容感兴趣的校园杀手。
尽管电子游戏不是引起校园枪击事件的直接原因,但一些研究还是显示,暴力电子游戏会增加攻击性情绪,减少助人为乐的行为。有关研究人员在对玩电子游戏者的大脑进行监测时发现,玩电子游戏会触发大脑中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电子游戏让有敌意情绪者更加愤怒,让心绪宁静者更加含蓄内向,而对性情温和稳定者没有明显影响。也就是说,孩子们确实可以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以健康的方式释放多余的精力。
有许多孩子称,尽管他们喜欢玩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但他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也不能够去模仿和尝试。奥尔森的儿子迈克尔说,他和朋友们玩电子游戏并不是欣赏里面的暴力内容,他们期待的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富有魅力的人物性格,以及能引起探索兴趣的各种选择。他说,“好的游戏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演技派演员,自己也融入了故事情节和人物中。”
迈克尔的想法与前面所述的“儿童假想”的理论是一致的。研究者发现,孩子们常会创造出一些阴险卑鄙甚至有暴力行为的假想人物,电子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对现实生活类似情景进行预演的一种机会。
一位美国法官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暴力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将孩子们屏蔽于这种影响之外,不仅做不到,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在面对真实世界时会因毫无准备而茫然无措。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奥尔森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电子游戏中暴力倾向给孩子们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些暴力倾向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所显示的暴力带来的后果,让孩子们成为孤儿,给人们带来很多痛苦。此外,决不能将暴力行为描绘成有趣的事情,而且还应当让作恶者受到惩罚,让玩游戏者在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时得到奖赏。家长也应帮助孩子分清善恶是非。
电子游戏在儿童玩耍文化中的是非功过,也许时间会作出最好的回答。
网络成瘾的危害
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是提出“网络成瘾”理论的第一人,他根据酗酒、赌博成瘾等,编造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没想到一经提出,竟被很多网友自动对号入座,引来精神卫生界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有专家认为,“网络成瘾”大致和赌博成瘾等行为成瘾类似,都属于“冲动控制失序”的范畴。他们认为,“网络成瘾”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强迫性地使用网络,对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丧失兴趣,生活被网络活动占据,上网冲动无法控制。有人还认为,上网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如果生活完全被网络主宰,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疏远,这样便有“网络成瘾”的嫌疑。
在大多数研究者看来,“网络成瘾”者内心的动机才是诱发成瘾的首要因素。由于“网络成瘾”者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因此在他们面对现实中无法处理的问题时,也会藉由在虚幻、想象世界中的漫游获得幻想满足。同样,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时,他也可以通过在网络中成为“英雄”,获得他人认同而得到安慰。
“网络成瘾”的生化机制是什么?是不是和药物成瘾(如吸毒等)近似,都是因大脑内的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变化引起大脑“奖赏系统”的兴奋所致?目前还不清楚。美国哈佛大学成瘾研究专家哈沃德·沙佛通过大脑成像研究揭示,在赌博等行为成瘾情形下,位于大脑前额叶和边缘叶的“奖赏系统”同可卡因成瘾一样反应活跃。然而,“网络成瘾”到底能否被视为和毒品一样让人闻之色变的病态症状,仍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伊万·戈登伯格坚持认为,“网络成瘾”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个人无法很好化解生活压力和烦恼时的一种消极表现。他对网络有一个真知灼见:电脑和网络犹如火焰,是人类生活极好的仆人;但和火焰一样,它们也是不合格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