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语言知识和技能实践性很强的课。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科整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媒体技术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和影视画面,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影像结合效果的冲击,实践证明,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下面我就结合平时教学实际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设疑启智、营造氛围,提供创新环境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为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深挖教材中的“快乐因素”与知识点紧密结合,进而在情景中设难解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活动,视、听、说历来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在语言学习中,只有各感官充分恰当地调动和合作,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求知欲望。
发挥多样感官作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英语教学中语言,单词等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复习上节内容上,教师可采取对话问答或习题巩固等方式,对话辅以图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进行,一般采取集体作答(together)或双人一组作答(in pairs)。习题的处理连同答案一起设计上,使用微机幻灯片放映,答案单击显示,逐个进行。 在教授单词时,教师可把单词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个单词跟着相关解释,然后打开录音机放音跟读几遍。记住之后,再辅以单句翻译,加强巩固,这样新单词便在语音、语调、拼写、释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得到加,想记不住都困难。这就要求教师特别要注意在难点上下功夫,旨在解决那些在教学中教师难以讲清的,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起到文字教材所起不到的作用。如新目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6“It’s raining.”课本难点较多,教学中只能反复讲解,重复练习,但仍收获不大,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能化难为易。
创设情境,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创新思维也容易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习方法”。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画,介绍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个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ing, 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使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Task—based
Activities),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把“习得”和“学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学习者学习的自由,有利于形成自主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实践证明,发现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或称探究式学习(Exploration Learning),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这些活动的研究和实践会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对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效果是明显的,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中学
设疑启智、营造氛围,提供创新环境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为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深挖教材中的“快乐因素”与知识点紧密结合,进而在情景中设难解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活动,视、听、说历来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在语言学习中,只有各感官充分恰当地调动和合作,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求知欲望。
发挥多样感官作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英语教学中语言,单词等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复习上节内容上,教师可采取对话问答或习题巩固等方式,对话辅以图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进行,一般采取集体作答(together)或双人一组作答(in pairs)。习题的处理连同答案一起设计上,使用微机幻灯片放映,答案单击显示,逐个进行。 在教授单词时,教师可把单词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个单词跟着相关解释,然后打开录音机放音跟读几遍。记住之后,再辅以单句翻译,加强巩固,这样新单词便在语音、语调、拼写、释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得到加,想记不住都困难。这就要求教师特别要注意在难点上下功夫,旨在解决那些在教学中教师难以讲清的,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起到文字教材所起不到的作用。如新目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6“It’s raining.”课本难点较多,教学中只能反复讲解,重复练习,但仍收获不大,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能化难为易。
创设情境,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创新思维也容易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习方法”。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画,介绍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个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ing, 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使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Task—based
Activities),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把“习得”和“学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学习者学习的自由,有利于形成自主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实践证明,发现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或称探究式学习(Exploration Learning),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这些活动的研究和实践会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对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效果是明显的,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