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认识研究性学习
2001年4月9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该文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地学习活动。”【1】这是在教育部的正规行政文件中首次对研究性学习做出了解释。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综上,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得为本位的学习方式,也是一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到底是什么,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二是认为它是一种课程形态。教改,提出了“课程”的新概念,课程的本质就是“学生学习经验”以及“怎样去习得经验”。本文主要从课程形态的角度来探讨它的现状和发展。
研究性学习经历了十一年的发展过程,重点中学普通和中学都积极开设并硬性规定了很多内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高考的指挥棒、认识上的偏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在高考模式变化,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有很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已经开始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研究性学习健康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己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2002年9月起就在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开设。我校也在2002年开设了,经常与兄弟学校交流行情,管中窥豹,可见一班。纵观这几年的变化,很多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时间保证越来越少,学生选题的自由度越来越小,台帐越做越多,细节越来越细。曾经轰轰烈烈的研究氛围,演变成悄悄地来,悄悄地去,渐行渐远。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生存现状
笔者从自身实践出发,同时结合兄弟学校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有三难导致了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渐行渐远。
学生的两难。每个学生都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权力和能力,学生在选题时都是兴致勃勃的。对于这一不同于课堂教学的课程,他们雾里看花,充满无限热情和憧憬。一来可以缓解学业压力,调剂乏味的学习,二来青春年少的他们本来就有关注生活的热情。所以,他们兴冲冲地一脚踏入研究性学习。
由于时间,空间,场地,安全的限制,他们被限制在校园、图书馆和电脑房,名义上的研究实质像一场圈地运动。用学生的话来说,研究性学习虽然不那么繁花似锦,但至少可以上网、看书、不用一直上课,所以,对研究性学习,学生寂寞喜欢。
就这点寂寞喜欢的放风时间,也会被无形中剥夺。那边,数学老师去教室加餐,作为学生,你去还是不去?不去,心里不安,去,心有不甘,这般研究性学习,本是鸡肋,放弃并不需要太多的勇气。
于是,我们在实践中就得到的大部分都是些网络研究成果。例如,在有关‘中学生消费状况’的课题中,笔者在网上就见到过几十篇从形式到内容都雷同的文章。大量千篇一律的文章抹杀了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精神。这样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没有帮助,反而使他们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远来越远。
学校的两难。学校希望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能研究出名堂,毕竟,研究性学习看起来很美。每到研究性学习的季节,学校也会三令五申,引经据典,榜样宣传,这种重视程度随着名校的研究成果的展示而不断提升。
可是,学校又有很多忧虑。耽误了学习怎么办?学生的安全怎么办?安全第一,高考第一,出了大事要分清责任明确后果。老师在社会的舆论大潮中是弱势的,一旦出现什么问题,老师难咎其责。
于是,潜意识就是: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最好能够闭门造大车。
老师的两难。作为老师,谁都不喜欢形式主义。我们不想失去学生的信任,不想大张旗鼓的结果却是忽悠学生;既然投入了精力,总是希望有收获的,那些台帐消耗了老师的精力却没有实质性的成果总是令人痛心的。
三、转战,或许可以绝处逢生
原本魅力四射的研究性学习渐行渐远,逐渐成为形式,尤其对于普通中学来说,放弃是常态。
如何在圈地运动中挽留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设立校长负责制。
教师和校长在研究性学习中之所以陷入两难,归结为一点,就是怕担责任。
所以,学校可以硬性规定一名学校的校长,专门负责研究性学习,不能仅仅是会议时的强调,校长也要身体力行,最高领导不重视往往是一些学校研究性学习推行失败的直接原因。
2.优秀教师身先士卒。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4】
学校要培养三至五名对研究性学习理解深刻充满热情的教师,这样有利于创造研究性学习的辉煌成就并塑造研究性学习的光辉形象。“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和所达到的东西,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5】这样,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就会引起全校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
3.利用课堂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
我们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其实质就是改变传统的片面的接受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课程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完全奏效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把研究性学习更多的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当中。黑猫白猫 ,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或同伴的合作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贯彻了研究性学习的精神。
四、结语:努力做得好一点。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是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的”。《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过,有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自豪地说:“在这个没有唯一答案的世界里,我们发现了连自己也惊讶不已的潜力。我们不仅禁得起纸和笔的考试,我们更具有创新的潜能、腾飞的后劲。”【6】,所以,我们有责任有可能挽救渐行渐远的研究性学习!
2001年4月9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该文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地学习活动。”【1】这是在教育部的正规行政文件中首次对研究性学习做出了解释。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综上,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得为本位的学习方式,也是一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到底是什么,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二是认为它是一种课程形态。教改,提出了“课程”的新概念,课程的本质就是“学生学习经验”以及“怎样去习得经验”。本文主要从课程形态的角度来探讨它的现状和发展。
研究性学习经历了十一年的发展过程,重点中学普通和中学都积极开设并硬性规定了很多内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高考的指挥棒、认识上的偏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在高考模式变化,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有很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已经开始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研究性学习健康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己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2002年9月起就在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开设。我校也在2002年开设了,经常与兄弟学校交流行情,管中窥豹,可见一班。纵观这几年的变化,很多学校对这一课程的时间保证越来越少,学生选题的自由度越来越小,台帐越做越多,细节越来越细。曾经轰轰烈烈的研究氛围,演变成悄悄地来,悄悄地去,渐行渐远。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生存现状
笔者从自身实践出发,同时结合兄弟学校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有三难导致了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渐行渐远。
学生的两难。每个学生都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权力和能力,学生在选题时都是兴致勃勃的。对于这一不同于课堂教学的课程,他们雾里看花,充满无限热情和憧憬。一来可以缓解学业压力,调剂乏味的学习,二来青春年少的他们本来就有关注生活的热情。所以,他们兴冲冲地一脚踏入研究性学习。
由于时间,空间,场地,安全的限制,他们被限制在校园、图书馆和电脑房,名义上的研究实质像一场圈地运动。用学生的话来说,研究性学习虽然不那么繁花似锦,但至少可以上网、看书、不用一直上课,所以,对研究性学习,学生寂寞喜欢。
就这点寂寞喜欢的放风时间,也会被无形中剥夺。那边,数学老师去教室加餐,作为学生,你去还是不去?不去,心里不安,去,心有不甘,这般研究性学习,本是鸡肋,放弃并不需要太多的勇气。
于是,我们在实践中就得到的大部分都是些网络研究成果。例如,在有关‘中学生消费状况’的课题中,笔者在网上就见到过几十篇从形式到内容都雷同的文章。大量千篇一律的文章抹杀了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精神。这样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没有帮助,反而使他们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远来越远。
学校的两难。学校希望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能研究出名堂,毕竟,研究性学习看起来很美。每到研究性学习的季节,学校也会三令五申,引经据典,榜样宣传,这种重视程度随着名校的研究成果的展示而不断提升。
可是,学校又有很多忧虑。耽误了学习怎么办?学生的安全怎么办?安全第一,高考第一,出了大事要分清责任明确后果。老师在社会的舆论大潮中是弱势的,一旦出现什么问题,老师难咎其责。
于是,潜意识就是: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最好能够闭门造大车。
老师的两难。作为老师,谁都不喜欢形式主义。我们不想失去学生的信任,不想大张旗鼓的结果却是忽悠学生;既然投入了精力,总是希望有收获的,那些台帐消耗了老师的精力却没有实质性的成果总是令人痛心的。
三、转战,或许可以绝处逢生
原本魅力四射的研究性学习渐行渐远,逐渐成为形式,尤其对于普通中学来说,放弃是常态。
如何在圈地运动中挽留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设立校长负责制。
教师和校长在研究性学习中之所以陷入两难,归结为一点,就是怕担责任。
所以,学校可以硬性规定一名学校的校长,专门负责研究性学习,不能仅仅是会议时的强调,校长也要身体力行,最高领导不重视往往是一些学校研究性学习推行失败的直接原因。
2.优秀教师身先士卒。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4】
学校要培养三至五名对研究性学习理解深刻充满热情的教师,这样有利于创造研究性学习的辉煌成就并塑造研究性学习的光辉形象。“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和所达到的东西,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5】这样,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就会引起全校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
3.利用课堂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
我们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其实质就是改变传统的片面的接受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课程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完全奏效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把研究性学习更多的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当中。黑猫白猫 ,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或同伴的合作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贯彻了研究性学习的精神。
四、结语:努力做得好一点。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是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的”。《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过,有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自豪地说:“在这个没有唯一答案的世界里,我们发现了连自己也惊讶不已的潜力。我们不仅禁得起纸和笔的考试,我们更具有创新的潜能、腾飞的后劲。”【6】,所以,我们有责任有可能挽救渐行渐远的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