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新的课程改革就为孩子们驾起了一座美丽的舞台——品德与生活课程。这个舞台能让学生在充分的展示自我的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先由一则故事说起:一位年轻的记者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记者问;“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科学家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记者楞住了,停了一会又问:“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些什么呢?”老人很耐心的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来获得成功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本学期,我担任一、二年级的品德生活课。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好玩好动。刚刚入学的他们对学校的纪律、环境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还都不懂。所以,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想起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从幼儿阶段开始。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该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品德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养成教育的实际出发,让孩子做快乐成长小主人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品德课中采用他们喜欢的讲故事、讨论、情景表演、主题活动等形式,引导他们认识到习惯是关系到一个人命运的大事。从小、从现在就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班级常规,班级公约,促进学生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再有,帮助学生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确定每天、每周、每月所能达到的小目标,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课下组织实施,教师给予一定的监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同学们、老师们的赞赏和更大的期待,从而稳步的前进。
二、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明白道理,培养各种良好习惯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的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的是实地采访调查,有的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的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那么,课堂活动情景的创设就十分重要了。
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景时不妨把自己也想成是小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的活动。在一年级的“养成良好习惯”一课中,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营养全面不挑食。光靠老师说要多吃这个,少吃那个,给他们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一定不感兴趣,也不能明白。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自助餐厅”的情景,让学生们先到餐厅来自由选择午餐,之后再通过课件直观的展示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再让孩子们对自己选择的午餐进行重新的选择,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最后再通过古诗“悯农”来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养成不挑吃穿的好习惯。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既玩到了,也学到了,是“润物细无声”的最佳体现。
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慢慢形成各种优秀的品质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的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的延续和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灵活的安排活动计划,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作出安排。
例如在二年级的“美丽的秋天”这课,我给了学生较长的准备时间。让孩子们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你在秋天里发现了什么?随时写一写你发现的东西,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还可以让学生找一些树叶,用树叶做一些手工作品。让孩子们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都能感受到秋天的美,了解有关秋天的知识,使孩子的认知更加系统化。
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教师也应该及时的督促、检查、反馈。教师在课外还要多监督、检查、所做评价。既保证学生活动的持续进行,也利于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认识更加丰富、活动效果更实在。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够通过活动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在一年级的“我爱我的家”这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先给学生一课时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结合,让他们互相学习别人的本领,如扫地、洗衣服、擦桌子等。让他们认识到别人的长处,同时体验互相学习的快乐,最终感受到“多向朋友学习,我们就会进步的更快。”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让他们平时多加观察同学的长处,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好朋友最让你佩服的地方记在优点卡上。如此,再通过平时的生活时间加以巩固,使学生懂得欣赏别人和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心中有榜样,能激励自己成长。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就培养了
学生的自理能力和主动做家务的好习惯。
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行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把由课堂中所感受到的关于道德的认识、情感与认识的转化为道德行为,并指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应该做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我们教师应该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与回归生活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培养。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品德与生活课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基地。
先由一则故事说起:一位年轻的记者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记者问;“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科学家回答说:“是在幼儿园。”记者楞住了,停了一会又问:“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些什么呢?”老人很耐心的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来获得成功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本学期,我担任一、二年级的品德生活课。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好玩好动。刚刚入学的他们对学校的纪律、环境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还都不懂。所以,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想起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从幼儿阶段开始。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该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品德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养成教育的实际出发,让孩子做快乐成长小主人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品德课中采用他们喜欢的讲故事、讨论、情景表演、主题活动等形式,引导他们认识到习惯是关系到一个人命运的大事。从小、从现在就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班级常规,班级公约,促进学生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再有,帮助学生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确定每天、每周、每月所能达到的小目标,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课下组织实施,教师给予一定的监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同学们、老师们的赞赏和更大的期待,从而稳步的前进。
二、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明白道理,培养各种良好习惯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的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的是实地采访调查,有的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的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那么,课堂活动情景的创设就十分重要了。
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景时不妨把自己也想成是小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的活动。在一年级的“养成良好习惯”一课中,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营养全面不挑食。光靠老师说要多吃这个,少吃那个,给他们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一定不感兴趣,也不能明白。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自助餐厅”的情景,让学生们先到餐厅来自由选择午餐,之后再通过课件直观的展示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再让孩子们对自己选择的午餐进行重新的选择,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最后再通过古诗“悯农”来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养成不挑吃穿的好习惯。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既玩到了,也学到了,是“润物细无声”的最佳体现。
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慢慢形成各种优秀的品质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的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的延续和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灵活的安排活动计划,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作出安排。
例如在二年级的“美丽的秋天”这课,我给了学生较长的准备时间。让孩子们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你在秋天里发现了什么?随时写一写你发现的东西,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还可以让学生找一些树叶,用树叶做一些手工作品。让孩子们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都能感受到秋天的美,了解有关秋天的知识,使孩子的认知更加系统化。
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教师也应该及时的督促、检查、反馈。教师在课外还要多监督、检查、所做评价。既保证学生活动的持续进行,也利于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认识更加丰富、活动效果更实在。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够通过活动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在一年级的“我爱我的家”这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先给学生一课时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结合,让他们互相学习别人的本领,如扫地、洗衣服、擦桌子等。让他们认识到别人的长处,同时体验互相学习的快乐,最终感受到“多向朋友学习,我们就会进步的更快。”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让他们平时多加观察同学的长处,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好朋友最让你佩服的地方记在优点卡上。如此,再通过平时的生活时间加以巩固,使学生懂得欣赏别人和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心中有榜样,能激励自己成长。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就培养了
学生的自理能力和主动做家务的好习惯。
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行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把由课堂中所感受到的关于道德的认识、情感与认识的转化为道德行为,并指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应该做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我们教师应该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与回归生活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培养。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品德与生活课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