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实现EPR操控实验验证

来源 :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ou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教授研究组与其合作者在量子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非此即彼”(all-versus-nothing)框架下的爱因斯坦一波多尔斯基-罗森(EPR)操控的实验验证,揭示了量子力学中一类新的非局域特性。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14,113:140402。
  1935年,爱因斯坦(A.Einstein)、波多尔斯基(B.Podolsky)和罗森(N.Rosen)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他们以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为基础,推导出与经典理论中的物理实在论相矛盾的结论,并把这一量子特性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当下人们称之为量子纠缠。薛定谔(E.Schr dinger)在研究这一佯谬时提出了“操控(steering)”的概念,后来被称为EPR操控(EPR steering)。EPR操控描述了对一个粒子进行测量能非局域地影响另一个粒子状态的能力,它是一类新的量子非局域特性。通常说的量子非局域特性是指某个纠缠态违背贝尔不等式,叫做贝尔非局域性。EPR操控则介于量子纠缠与贝尔非局域性之间。
  李传锋研究组基于可操控的“非此即彼”判据,实现了一个两体的EPR操控游戏。这种“非此即彼”的方法原则上通过一次测量就可以判定量子力学和隐变量理论孰是孰非。实验中,操控方宣称与被操控方共享一个两比特纠缠态,通过己方的测量,被操控方的量子态将会得到两个纯态之一,从而非局域性地实现对量子态的操控:被操控方不相信操控方可以非局域地操控自己这一端的量子态,他首先检验自己得到的是否为两个不同的纯态之一,然后和操控方进行联合测量以验证二者共享的是否为一个纠缠态,以此来排除操控方欺骗自己的可能。
  EPR操控要求能够存储被操控方量子态的信息,从而对操控方的信号进行响应。研究组利用50米光纤来延迟被操控方光子的到达时间,并利用自由空间光调制器来实现被操控方对操控方信号的响应。从而逻辑严谨地实现了EPR操控。由于“非此即彼”判据对实验误差非常敏感,研究组一方面不断改进实验装置使得整套系统的保真度达到98%。另一方面与合作者发展出一套在“非此即彼”框架下处理实验误差的方法,从而很好地检验不同量子态的可操控性。
  该实验提供了一种简易的实现及验证EPR操控的方法。扩展了量子非局域性的应用范围。对于远程态制备、量子信息远程传输及量子密钥分配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泌乳水牛产奶量及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选用16头体况良好、上期泌乳量相近、产犊胎次2~3胎、健康的泌乳前期水牛,
本试验以DL-蛋氨酸作为对照,评估L-蛋氨酸作为断奶仔猪饲粮蛋氨酸来源的有效性,并初步确定满足断奶仔猪营养需要的标准回肠可消化蛋氨酸(SID Met)水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
[本刊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田兰香、潘永信及其合作者,在前期对蝙蝠磁罗盘研究的基础上,模拟不同强度和方向的磁场条件,研究了从正常地磁场强度到1/5强度地磁场条件下的蝙蝠定向行为,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Plos One,2015,10(4):e0123205。  古地磁学研究表明,在地磁极性转换过程或地磁漂移期间地磁偶极子分量可减低至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对鹅肝脏过氧化脂质和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选择160只同批出雏、体质健壮、体重(0.407±0.023) kg的21日龄扬州鹅
[本刊讯]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李剑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蓝乐夫课题组、湖北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勇总经理等经过近4年的联合攻关,成功发现了一个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金葡菌)感染的药物作用新靶点——CrtN蛋白,还首次发现抗真菌老药萘替芬通过靶向CrtN而发挥抗耐药金葡菌的药效。相关论文刊登于Nature Chemical Biology,2016,12:174-179。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