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绿色化学专利是环境创新和研发的标志。从1983年到2001年,超过3200个绿色化学专利被美国专利系统承认,大部分指定给化学部门。大学和政府部门相比大多数的工业部门更重视绿色化学。世界范围内,自1988年以来,与化工、塑料、橡胶、聚合物技术相关的重点绿色化学技术呈增长趋势。
关键词:专利 绿色化学 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在过去150年里,化学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数十亿人的生活。提供人类基本需求和实现复杂服务的技术取决于核心被授权技术的发展。可是,这些科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大量生产化工产品是是以石油为基础的资源作为原料的能源密集型和不可再生的过程。很多生产过程都是在生成危害人类健康和产生环境废物的同时提供发展所需的产品。化学污染不良影响形象的大力宣传引发了公众对合成化学品制造、使用和处理产生后果的担忧。揭露严重化学污染后往往伴随新的法律和法规出台。例如,1984年,设立在印度博帕尔与美国总部合作的公司释放异氰酸甲酯事故是导致颁布美国紧急规划和社区知情权法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大多数环境法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颁布,国家试图对未能履行工业污染限排指标的公司和个人采取强制限排惩罚措施。公司通常投资于“管末”处理及减排技术以减少环境排放和废物。对“管末”控制的关注大大减少了一些有剧毒物质的释放。很多发达的国家在清洁空气、水和土地方面取得了进展。
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刘炳江介绍说:“2015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138.3万吨,同比下降2.90%;氨氮排放总量118.6万吨,同比下降3.1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89.1万吨,同比下降4.63%;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002.8万吨,同比下降8.80%,四项污染物均较大幅度下降。” 尽管不断增加的管制政策使得环境得以改善,合成化学物质的排放仍在持续。在2000年,仅美国约71亿磅的超过650种有毒的化学物质被释放。即使许多化学品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但这些化学品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并不能完全被知晓。设置一个可被接受的污染排放限值变成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检测环境中化学物质来评估他们的健康、安全和环境风险的技术还在继续改善。欧盟最近的行动是要求登记每年每个制造商所有生产或进口的体积在1公吨或以上的化学物质。这对于所有化学生产者是一个挑战,他们要确定了解其产品的使用与相关的危害与风险。如今,行业日益增加环境管理的战略方针已经从“管末”的处理方法转向污染防治的清理。通过从源头避免污染,企业可以减少或消除监管、材料的使用和废物处置成本并显著降低制造和使用的化学过程相关的风险。
绿色化学研发是一种以环保、健康和安全战略来强调污染预防,它是化学产品的发明、设计和应用,是减少或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的过程。绿色化学设计过程包括选择更安全的起始物料,避免使用有毒溶剂、使用可再生材料、降低能源投入,安全的物质重回环境。绿色化学除了防止污染成本优势的潜力,罗伊发现,绿色产品能创造新的市场并帮助公司增加或保持市场份额。我们设法使用美国的研发策略与相关的化学专利数据解决关于绿色化学的问题:不同部门绿色化学专利活动活跃程度以及这些绿色化学专利活动会带来哪些影响?
二、绿色化学在部门的重要性
化学部门、大学和能源部门位列绿色化学专利活跃前三甲。私营公司和大学的绿色化学专利占多数。企业拥有绝大部分专利,这对于企业转型以及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具有很大优势。大学拥有绿色化学专利的百分比很高,这对开发新型绿色化学的应用方面具有指向性作用。绿色化学专利不仅仅集中在化工部门,其分散于与化学相关的几个部门中。这表明,很多与化学相关的部门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不同的环境战略对不同公司竞争产生的影响不同可能影响各部门的专利模式。佛罗里达州发现研发强度与绿色设计之间的强关系表明环境创新一般与创新程度和研发活动关联性更强。一个部门绿色化学专利的活跃指数(AI)被定义为在一个部门中的绿色化学专利数量占这个部门所有的化学品技术、塑料、聚合物,橡胶项专利的百分比。绿色化学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政府机构、饮料食品和烟草部门、森林和纸产品部门很活跃。绿色化学重点在大学和政府机构可能反映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战略的,并强调了这些部门作为新兴创新研究领域来源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技术发展并非特别是集中在严重依赖化学技术的工业部门。绿色化学活跃指数最高的化学品部门建议,与环境、健康、安全相关的创新主体在化学研究和发展中更大程度上促进化学品部门的发展。公司可通过绿色化学品创新迅速抢占市场并盈利,反过来对于绿色化学产品的扩散也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专利制度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在于,可以通过专属使用权的规定使发明了技术或拥有使用权的个人或经济组织,通过市场交易和投入生产过程,借由效率和收益的提升而获益。绿色化学专利活动可以用于识别绿色化学在全球具体的部门和地区发展的程度。我们使用该专利数量信息来评估这些在绿色化学创新方向广泛的趋势。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绿色化学专利来衡量创新程度,还可以驱动绿色化学技术进步。
三、结语
绿色化学技术的扩散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自198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绿色化学技术逐渐增加。在26个部门中,化学部门拥有最多绿色化学专利。然而,在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绿色化学重点似乎超过大多数其他部门,指出大学和政府部门在促进这些技术的重要作用。绿色化学专利不仅局限于化学部门,越来越广泛存在于各种与化学相关的领域,这使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新的环保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每个绿色化学创新的范例代表先进的专利的技术,同样也是企业研发投资的直接结果。专利已被用作技术创新上的数据源。专利提供一定程度的创造性输出标准,作为技术变化的指示器。在我们了解行业专利行为的巨大亏损源于在特定的技术领域缺乏与环境、健康和安全相关的专利数据。绿色化学的创新活动重点的分析可能提供洞察趋势和影响环境、健康和安全相关的创新和环境问题成为企业研发投资组合的组成部分因素。
对于中国来说,专利制度起步较晚,知识产权还属于新生事物。现代专利制度在确立的时候就着力于激励技术创新和知识披露,不仅对于知识的扩散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保护创新主体利益,提高了创新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进行有效驱动。而专利是以法律的形式解决了市场拓展与技术可占有性之间的内在矛盾,为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注入强大的动力。绿色化工专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聚集了与绿色化工相关的最新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新者的效率,保护创新者的劳动成果,有助于我国绿色化学的积极扩散和快速发展。专利活动引发的创新,可能反映了组织的活跃度和内部管理的策略。我国专利法律制度应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以构建绿色专利制度为突破口,从实体、程序和激励等三个维度加以变革,从而实现“专利——创新——发展”三者之间良性循环驱动。
参考文献:
[1] Christmann, P. Effects of “best practice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cost advantage: the role of complementary asset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2): 663–680.
[2] 曼昆. 經济学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司汉武. 技术与社会[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 http://www.cepnews.com.cn/news/498221.
关键词:专利 绿色化学 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在过去150年里,化学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数十亿人的生活。提供人类基本需求和实现复杂服务的技术取决于核心被授权技术的发展。可是,这些科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大量生产化工产品是是以石油为基础的资源作为原料的能源密集型和不可再生的过程。很多生产过程都是在生成危害人类健康和产生环境废物的同时提供发展所需的产品。化学污染不良影响形象的大力宣传引发了公众对合成化学品制造、使用和处理产生后果的担忧。揭露严重化学污染后往往伴随新的法律和法规出台。例如,1984年,设立在印度博帕尔与美国总部合作的公司释放异氰酸甲酯事故是导致颁布美国紧急规划和社区知情权法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大多数环境法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颁布,国家试图对未能履行工业污染限排指标的公司和个人采取强制限排惩罚措施。公司通常投资于“管末”处理及减排技术以减少环境排放和废物。对“管末”控制的关注大大减少了一些有剧毒物质的释放。很多发达的国家在清洁空气、水和土地方面取得了进展。
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刘炳江介绍说:“2015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138.3万吨,同比下降2.90%;氨氮排放总量118.6万吨,同比下降3.1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89.1万吨,同比下降4.63%;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002.8万吨,同比下降8.80%,四项污染物均较大幅度下降。” 尽管不断增加的管制政策使得环境得以改善,合成化学物质的排放仍在持续。在2000年,仅美国约71亿磅的超过650种有毒的化学物质被释放。即使许多化学品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但这些化学品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并不能完全被知晓。设置一个可被接受的污染排放限值变成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检测环境中化学物质来评估他们的健康、安全和环境风险的技术还在继续改善。欧盟最近的行动是要求登记每年每个制造商所有生产或进口的体积在1公吨或以上的化学物质。这对于所有化学生产者是一个挑战,他们要确定了解其产品的使用与相关的危害与风险。如今,行业日益增加环境管理的战略方针已经从“管末”的处理方法转向污染防治的清理。通过从源头避免污染,企业可以减少或消除监管、材料的使用和废物处置成本并显著降低制造和使用的化学过程相关的风险。
绿色化学研发是一种以环保、健康和安全战略来强调污染预防,它是化学产品的发明、设计和应用,是减少或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的过程。绿色化学设计过程包括选择更安全的起始物料,避免使用有毒溶剂、使用可再生材料、降低能源投入,安全的物质重回环境。绿色化学除了防止污染成本优势的潜力,罗伊发现,绿色产品能创造新的市场并帮助公司增加或保持市场份额。我们设法使用美国的研发策略与相关的化学专利数据解决关于绿色化学的问题:不同部门绿色化学专利活动活跃程度以及这些绿色化学专利活动会带来哪些影响?
二、绿色化学在部门的重要性
化学部门、大学和能源部门位列绿色化学专利活跃前三甲。私营公司和大学的绿色化学专利占多数。企业拥有绝大部分专利,这对于企业转型以及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具有很大优势。大学拥有绿色化学专利的百分比很高,这对开发新型绿色化学的应用方面具有指向性作用。绿色化学专利不仅仅集中在化工部门,其分散于与化学相关的几个部门中。这表明,很多与化学相关的部门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不同的环境战略对不同公司竞争产生的影响不同可能影响各部门的专利模式。佛罗里达州发现研发强度与绿色设计之间的强关系表明环境创新一般与创新程度和研发活动关联性更强。一个部门绿色化学专利的活跃指数(AI)被定义为在一个部门中的绿色化学专利数量占这个部门所有的化学品技术、塑料、聚合物,橡胶项专利的百分比。绿色化学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政府机构、饮料食品和烟草部门、森林和纸产品部门很活跃。绿色化学重点在大学和政府机构可能反映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战略的,并强调了这些部门作为新兴创新研究领域来源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技术发展并非特别是集中在严重依赖化学技术的工业部门。绿色化学活跃指数最高的化学品部门建议,与环境、健康、安全相关的创新主体在化学研究和发展中更大程度上促进化学品部门的发展。公司可通过绿色化学品创新迅速抢占市场并盈利,反过来对于绿色化学产品的扩散也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专利制度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在于,可以通过专属使用权的规定使发明了技术或拥有使用权的个人或经济组织,通过市场交易和投入生产过程,借由效率和收益的提升而获益。绿色化学专利活动可以用于识别绿色化学在全球具体的部门和地区发展的程度。我们使用该专利数量信息来评估这些在绿色化学创新方向广泛的趋势。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绿色化学专利来衡量创新程度,还可以驱动绿色化学技术进步。
三、结语
绿色化学技术的扩散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自198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绿色化学技术逐渐增加。在26个部门中,化学部门拥有最多绿色化学专利。然而,在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绿色化学重点似乎超过大多数其他部门,指出大学和政府部门在促进这些技术的重要作用。绿色化学专利不仅局限于化学部门,越来越广泛存在于各种与化学相关的领域,这使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新的环保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每个绿色化学创新的范例代表先进的专利的技术,同样也是企业研发投资的直接结果。专利已被用作技术创新上的数据源。专利提供一定程度的创造性输出标准,作为技术变化的指示器。在我们了解行业专利行为的巨大亏损源于在特定的技术领域缺乏与环境、健康和安全相关的专利数据。绿色化学的创新活动重点的分析可能提供洞察趋势和影响环境、健康和安全相关的创新和环境问题成为企业研发投资组合的组成部分因素。
对于中国来说,专利制度起步较晚,知识产权还属于新生事物。现代专利制度在确立的时候就着力于激励技术创新和知识披露,不仅对于知识的扩散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保护创新主体利益,提高了创新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创新进行有效驱动。而专利是以法律的形式解决了市场拓展与技术可占有性之间的内在矛盾,为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注入强大的动力。绿色化工专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聚集了与绿色化工相关的最新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新者的效率,保护创新者的劳动成果,有助于我国绿色化学的积极扩散和快速发展。专利活动引发的创新,可能反映了组织的活跃度和内部管理的策略。我国专利法律制度应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以构建绿色专利制度为突破口,从实体、程序和激励等三个维度加以变革,从而实现“专利——创新——发展”三者之间良性循环驱动。
参考文献:
[1] Christmann, P. Effects of “best practice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cost advantage: the role of complementary asset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2): 663–680.
[2] 曼昆. 經济学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司汉武. 技术与社会[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 http://www.cepnews.com.cn/news/49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