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弗朗西斯?普朗克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也是“法国六人团”的成员之一。与其他同时代法国音乐家不太相同的是,普朗克是少数未曾接受过巴黎音乐学院正统音乐教育的音乐家,他凭借自身的音乐天分、母亲的启蒙栽培、自学与拜师学习,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特有的个人风格,在20世纪法国音乐界占有一席之地。他的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风格充满着新鲜感与亲和力。本文就他的钢琴组曲《拿波里》为例,进行教学研究,提出个人的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普朗克;拿波里;法国六人团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普朗克的生平简介
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1963),法国作曲家与钢琴家,1899年1月7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émile Poulenc,1855-1917)经营药厂事业,家中经济富裕为他往后学习音乐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且父亲的天主教信仰也成为形成普朗克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的因素之一。普朗克自幼就展现出其音乐天分,母亲(Jenny Royer,1865-1915)在普朗克5岁时启蒙其钢琴学习,母亲非常热爱流行艺术,如书画、诗词、芭蕾舞等,培养普朗克认识与接触了各个方面的艺术,为他以后对艺术的鉴赏、审美与创作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母亲的艺术涵养也成为形成普朗克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的另一因素之一。受父亲与母亲的双重影响,普朗克的音乐作品中同时包含了宗教与世俗这两种特质。
普朗克是“法国六人团”(Les Six)的成员之一,法国六人团的名称来源于评论家科莱(Henri Collet,1885-1951)1920年1月发表的一篇名为《继俄国“五人团”后,法国“六人团”与萨蒂》的文章。“法国六人团”以萨蒂(Erik Satie,1866-1925)为精神榜样,因相同的音乐思想而结合,认为音乐应回归简朴,贴近现实,取材生活,曲调简洁,旋律优美,简单动听。
二、钢琴组曲《拿波里》的创作背景简介
拿波里(Napoli)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又名那不勒斯(Naples),坐落于拿波里湾的北岸,是充满魅力、热情和阳光的港口城市。1922年,普朗克抵达拿波里,开始构想与写作此部具有异国情调的钢琴组曲作品《拿波里》(Napoli),历经三年,于1925年9月在纳泽尔(Nazelles)完成整套组曲。此组曲由三部分组成,都为标题音乐,依序是《船歌》(Barcarolle)、《夜曲》(Nocturne)和《意大利随想曲》(Caprice Italien)。钢琴组曲《拿波里》被视为普朗克音乐创作中期的首部作品,也是普朗克最佳的钢琴作品之一,编号FP40,此时期的作品风格逐渐转向于浪漫时期风格,作品具有优美的旋律与曲调。1926年,巴黎Rouart-Lerolle公司出版该乐谱。同年5月2日,由法国女钢琴家梅耶(Marcelle Meyer,1897-1958)首演。
《拿波里》第一首《船歌》为轻快的、流动的抒情短歌(cantilena),体现出纯朴简单的风格特质。右手声部体现出如歌的旋律,左手节奏型轻快流动,描述出一幅随水波荡漾摇晃的小船之画。第二首《夜曲》是普朗克生平创作的第一首夜曲作品,同样具有相似的抒情性。右手是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左手配以分解和弦式的伴奏型,展现一幅夜景的画面,呈现出黑夜的朦胧之美。第三首《意大利随想曲》是整个组曲的重心,带来不一样的风格特质,在长度和结构上较为庞大,在技巧上也较为困难。此曲中包含了许多异域情调的素材,还具有夏布里埃(Emmanuel Alexis Chabrier,1841-1894)的《幻想布雷舞曲》(Bourrée Fantasque,1891)中的舞曲风格,勾勒出了拿波里这座港口大城市熙来攘往、充满生机的喧闹景象。
三、钢琴组曲《拿波里》的音乐分析
拿波里是钢琴组曲,由三首标题音乐组成,《船歌》、《夜曲》和《意大利随想曲》。各曲有不同的风格,其中加入了意大利的当地特色元素,还有普朗克特有的优美旋律和和声曲调等,让《拿波里》同时具有意大利的异国情调和普朗克的自身特色。
(一)《船歌》的音乐分析
(二)《夜曲》的音乐分析
A乐段为歌唱性旋律,引子为先现的a乐句的伴奏音型,此音型由bD大调的属持续低音bA音配以九度音程发展的琶音三连音所构成。从第4小节开始,普朗克开始以三行五线谱表记谱,呈现出此乐曲宽广的音域和更丰富的织体。a乐句的旋律从弱拍进入,以连续的八分音符在混合利底亚调式上发展以级进为主的下行旋律线条。b乐句的伴奏继续以6/8拍转换在中高声部呈现,低声部则单独以2/4拍记谱来突出转由多利亚调式发展的主旋律,形成了交错拍的形式。
B乐段回到了以两行五线谱记谱,呈现出新的旋律,与A段截然不同,速度变快,调性转为D大调,拍号也变为3/4拍。其调性与上一首《船歌》相呼应,新的旋律也沿用了《船歌》四音级进下行动机(B-A-G-#F)进行发展,同时也加入了和弦外音,如24小节中声部的还原F和高声部的#F。又一次使用此技巧,呼应着上一首《船歌》。
在此曲最后,普朗克突然加以一个4/4拍的小节尾声结尾,此乃普朗克另一主要创作手法之一,高声部出现四音级进下行动机(bA-G-F-bE),不仅再现了乐曲开头的旋律素材,此动机和节拍(4/4)还与前一首《船歌》的四音级进下行动机和节拍(4/4)形成高度呼应。 (三)《意大利随想曲》的音乐分析
第三首《意大利随想曲》采用了许多的演奏记法和音乐术语来展现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当主旋律配以分解和弦伴奏时,普朗克用双符干音符表明旋律声部,并加以标注le chant très manqué(旋律非常明显)的术语。此时右手同时弹奏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因此不同的声部要用不同的触键及音色弹奏,制造出音响的层次感(谱例3)。当主旋律配以柱式和弦时,形成一种厚重的声响,表现出情感之浓烈。弹奏主旋律音时,用贴键慢下键的方式弹奏,并注意好乐句间的提手呼吸。
第二首《夜曲》从pp(很弱)的引子进入,在弹奏上力量应保持轻声的音量来呈现夜晚幽静的氛围。主旋律从a乐句由高声部进入,伴奏为低声部的持续低音和中声部的琶音构成,在弹奏上,需要以伴奏为背景,突出主旋律。因此,和上一首《船歌》一样,普朗克标以mf弹奏高声部主旋律,p弹奏伴奏声部。到了b乐句,主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的位置进行了交换,因此,普朗克在低声部加上了en dehors的术语来提醒演奏者突出低声部的主旋律。同时也用标以mf弹奏低声部,p弹奏伴奏声部(谱例5)。B段以不同的力度术语与A段形成对比,双手应使用小臂、大臂乃至肩膀的力量配合指尖的爆发力去弹奏,此为全曲的高潮。A’段虽然几乎完全再现A段,但是在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的力度平衡上却有相对应的变化,演奏者应根据作曲者的意图控制好不同声部的力量进行弹奏。
(三)速度
普朗克在创作时对曲子的速度也有严格的标示。第一首《船歌》整曲速度一致,呈现出复拍子的特性,弹奏出需要注意保持四拍律动感。第二首《夜曲》在演奏A段时,需保持好两拍律动感,此后出现的6/8与2/4的交错拍,也需要将重心放在旋律声部维持好律动感。B段速度变快,有一种使音乐向前发展推进的作用,此时变为三拍律动感。最后回到A’段,与A的速度形成呼应。第三首《意大利随想曲》一开始的速度为三首中最快,表现出十分动感激情的氛围。此曲中,普朗克也经常用到一些术语来指示速度的维持或者变化,如49小节的sans ralentir(没有减速)、126小节的sans presser(从容不迫的)、130小节的céder à peine(减速一点点)等等,演奏者需留意这些术语以很好的控制速度来诠释出普朗克的指意。
五、结语
普朗克较爱使用短小、精简的组曲形式呈现其钢琴作品,早期的组曲多由三首小品组成。这首钢琴组曲《拿波里》也包含三首小品,且是带有标题特性的,蕴含了优美的旋律、多彩的音响、丰富的节奏和变幻的风格特质。这首历时三年才完成的作品,前两首完成较早,曲式模式也较为传统,偏向早期风格。第三首却在许多方面都异于前两首,并且具有一些浪漫气息的小段落。因此,此首组曲属于普朗克创作中,由创作早期风格转向创作中期风格的过渡转型之作,因而被列为中期创作的首部钢琴独奏作品。我们在学习和演奏此首作品时,应注意好乐谱中普朗克所标示的多个音乐术语,从而更好地去把握和演奏出该组曲的风格及韵味。
作者简介:周雅姝(1989-),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高师钢琴教学。
【关键词】普朗克;拿波里;法国六人团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普朗克的生平简介
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1963),法国作曲家与钢琴家,1899年1月7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émile Poulenc,1855-1917)经营药厂事业,家中经济富裕为他往后学习音乐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且父亲的天主教信仰也成为形成普朗克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的因素之一。普朗克自幼就展现出其音乐天分,母亲(Jenny Royer,1865-1915)在普朗克5岁时启蒙其钢琴学习,母亲非常热爱流行艺术,如书画、诗词、芭蕾舞等,培养普朗克认识与接触了各个方面的艺术,为他以后对艺术的鉴赏、审美与创作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母亲的艺术涵养也成为形成普朗克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的另一因素之一。受父亲与母亲的双重影响,普朗克的音乐作品中同时包含了宗教与世俗这两种特质。
普朗克是“法国六人团”(Les Six)的成员之一,法国六人团的名称来源于评论家科莱(Henri Collet,1885-1951)1920年1月发表的一篇名为《继俄国“五人团”后,法国“六人团”与萨蒂》的文章。“法国六人团”以萨蒂(Erik Satie,1866-1925)为精神榜样,因相同的音乐思想而结合,认为音乐应回归简朴,贴近现实,取材生活,曲调简洁,旋律优美,简单动听。
二、钢琴组曲《拿波里》的创作背景简介
拿波里(Napoli)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又名那不勒斯(Naples),坐落于拿波里湾的北岸,是充满魅力、热情和阳光的港口城市。1922年,普朗克抵达拿波里,开始构想与写作此部具有异国情调的钢琴组曲作品《拿波里》(Napoli),历经三年,于1925年9月在纳泽尔(Nazelles)完成整套组曲。此组曲由三部分组成,都为标题音乐,依序是《船歌》(Barcarolle)、《夜曲》(Nocturne)和《意大利随想曲》(Caprice Italien)。钢琴组曲《拿波里》被视为普朗克音乐创作中期的首部作品,也是普朗克最佳的钢琴作品之一,编号FP40,此时期的作品风格逐渐转向于浪漫时期风格,作品具有优美的旋律与曲调。1926年,巴黎Rouart-Lerolle公司出版该乐谱。同年5月2日,由法国女钢琴家梅耶(Marcelle Meyer,1897-1958)首演。
《拿波里》第一首《船歌》为轻快的、流动的抒情短歌(cantilena),体现出纯朴简单的风格特质。右手声部体现出如歌的旋律,左手节奏型轻快流动,描述出一幅随水波荡漾摇晃的小船之画。第二首《夜曲》是普朗克生平创作的第一首夜曲作品,同样具有相似的抒情性。右手是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左手配以分解和弦式的伴奏型,展现一幅夜景的画面,呈现出黑夜的朦胧之美。第三首《意大利随想曲》是整个组曲的重心,带来不一样的风格特质,在长度和结构上较为庞大,在技巧上也较为困难。此曲中包含了许多异域情调的素材,还具有夏布里埃(Emmanuel Alexis Chabrier,1841-1894)的《幻想布雷舞曲》(Bourrée Fantasque,1891)中的舞曲风格,勾勒出了拿波里这座港口大城市熙来攘往、充满生机的喧闹景象。
三、钢琴组曲《拿波里》的音乐分析
拿波里是钢琴组曲,由三首标题音乐组成,《船歌》、《夜曲》和《意大利随想曲》。各曲有不同的风格,其中加入了意大利的当地特色元素,还有普朗克特有的优美旋律和和声曲调等,让《拿波里》同时具有意大利的异国情调和普朗克的自身特色。
(一)《船歌》的音乐分析

(二)《夜曲》的音乐分析

A乐段为歌唱性旋律,引子为先现的a乐句的伴奏音型,此音型由bD大调的属持续低音bA音配以九度音程发展的琶音三连音所构成。从第4小节开始,普朗克开始以三行五线谱表记谱,呈现出此乐曲宽广的音域和更丰富的织体。a乐句的旋律从弱拍进入,以连续的八分音符在混合利底亚调式上发展以级进为主的下行旋律线条。b乐句的伴奏继续以6/8拍转换在中高声部呈现,低声部则单独以2/4拍记谱来突出转由多利亚调式发展的主旋律,形成了交错拍的形式。
B乐段回到了以两行五线谱记谱,呈现出新的旋律,与A段截然不同,速度变快,调性转为D大调,拍号也变为3/4拍。其调性与上一首《船歌》相呼应,新的旋律也沿用了《船歌》四音级进下行动机(B-A-G-#F)进行发展,同时也加入了和弦外音,如24小节中声部的还原F和高声部的#F。又一次使用此技巧,呼应着上一首《船歌》。
在此曲最后,普朗克突然加以一个4/4拍的小节尾声结尾,此乃普朗克另一主要创作手法之一,高声部出现四音级进下行动机(bA-G-F-bE),不仅再现了乐曲开头的旋律素材,此动机和节拍(4/4)还与前一首《船歌》的四音级进下行动机和节拍(4/4)形成高度呼应。 (三)《意大利随想曲》的音乐分析


第三首《意大利随想曲》采用了许多的演奏记法和音乐术语来展现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当主旋律配以分解和弦伴奏时,普朗克用双符干音符表明旋律声部,并加以标注le chant très manqué(旋律非常明显)的术语。此时右手同时弹奏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因此不同的声部要用不同的触键及音色弹奏,制造出音响的层次感(谱例3)。当主旋律配以柱式和弦时,形成一种厚重的声响,表现出情感之浓烈。弹奏主旋律音时,用贴键慢下键的方式弹奏,并注意好乐句间的提手呼吸。

第二首《夜曲》从pp(很弱)的引子进入,在弹奏上力量应保持轻声的音量来呈现夜晚幽静的氛围。主旋律从a乐句由高声部进入,伴奏为低声部的持续低音和中声部的琶音构成,在弹奏上,需要以伴奏为背景,突出主旋律。因此,和上一首《船歌》一样,普朗克标以mf弹奏高声部主旋律,p弹奏伴奏声部。到了b乐句,主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的位置进行了交换,因此,普朗克在低声部加上了en dehors的术语来提醒演奏者突出低声部的主旋律。同时也用标以mf弹奏低声部,p弹奏伴奏声部(谱例5)。B段以不同的力度术语与A段形成对比,双手应使用小臂、大臂乃至肩膀的力量配合指尖的爆发力去弹奏,此为全曲的高潮。A’段虽然几乎完全再现A段,但是在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的力度平衡上却有相对应的变化,演奏者应根据作曲者的意图控制好不同声部的力量进行弹奏。

(三)速度
普朗克在创作时对曲子的速度也有严格的标示。第一首《船歌》整曲速度一致,呈现出复拍子的特性,弹奏出需要注意保持四拍律动感。第二首《夜曲》在演奏A段时,需保持好两拍律动感,此后出现的6/8与2/4的交错拍,也需要将重心放在旋律声部维持好律动感。B段速度变快,有一种使音乐向前发展推进的作用,此时变为三拍律动感。最后回到A’段,与A的速度形成呼应。第三首《意大利随想曲》一开始的速度为三首中最快,表现出十分动感激情的氛围。此曲中,普朗克也经常用到一些术语来指示速度的维持或者变化,如49小节的sans ralentir(没有减速)、126小节的sans presser(从容不迫的)、130小节的céder à peine(减速一点点)等等,演奏者需留意这些术语以很好的控制速度来诠释出普朗克的指意。
五、结语
普朗克较爱使用短小、精简的组曲形式呈现其钢琴作品,早期的组曲多由三首小品组成。这首钢琴组曲《拿波里》也包含三首小品,且是带有标题特性的,蕴含了优美的旋律、多彩的音响、丰富的节奏和变幻的风格特质。这首历时三年才完成的作品,前两首完成较早,曲式模式也较为传统,偏向早期风格。第三首却在许多方面都异于前两首,并且具有一些浪漫气息的小段落。因此,此首组曲属于普朗克创作中,由创作早期风格转向创作中期风格的过渡转型之作,因而被列为中期创作的首部钢琴独奏作品。我们在学习和演奏此首作品时,应注意好乐谱中普朗克所标示的多个音乐术语,从而更好地去把握和演奏出该组曲的风格及韵味。
作者简介:周雅姝(1989-),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高师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