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引入奥尔夫教学体系以来,它就对中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追求国民音乐素养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奥尔夫乐器在学校内外的音乐教育中逐渐传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乐器是他们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乐器演奏音乐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本文通过对奥尔夫乐器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解读,就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器乐教学在我国中学生音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乐器;教育体系
一、引言
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由他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由于该体系具有广泛的特点及优势而迅速传播[1]。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原创的、独特的音乐教育理念[2],它是把音乐、动作、舞蹈和语言这些人本身所具有的天赋都调动起来的教学方式[3],该体系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参与性、即兴性和实用性[4],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影响了中国音乐教育的诸多方面。
伴随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为了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功能,充分展示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和学生创造性发展潜力的课程价值,新的教学标准被整合为“鉴赏”和“表现”两个教学领域[5-6]。奥尔夫教学中,除了使用传统的和为儿童特制的打击乐器外,奥尔夫独创性地发掘人体自身的“乐器”来发出声音,根据人体不同位置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进行演奏。如果我们只是孤立地去学习那些“原汁原味”的课程,也许我们无法感受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魅力之所在[7]。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一个在全球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它始终坚持注重亲身实践,让学生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8]。通过对奥尔夫乐器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解读和研究,本文研究了奥尔夫乐器如何更好地协助教师达成教育领域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原则
从音乐的起源和本质出发,奥尔夫音乐使用最原始、朴实的音乐材料和形式来设置音乐活动。原始音乐不是指纯粹的音乐,而是指舞蹈动作和语言的紧密结合,这是人类的原始状态,是最原始和最接近人类心灵的状态[9]。
参与者必须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做出最重要和最原始的回应,具有特色的综合声乐训练能够提升学生在声乐艺术教学中的声乐练习能力,彰显“舞台社会化,课堂舞台化”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精髓。学生在没有任何修饰或伪装的情况下互相支持、帮助和鼓励,才能够在接受和宽容的氛围中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图1是用于构建有效课堂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路径分析模型。
图1 路径分析模型
对乐器的运用并不能取代声乐教育,并且,人们首先用来表达音乐感受的工具,作为开发、形成和学习音乐的第一个工具,都是人声。将奥尔夫乐器运用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训练学生来学习音乐节奏、元素和其他内容,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还提升了教师的音乐素养,也有助于学生自主的动手去演奏,即借助即兴演奏对自己的音乐进行设计,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元素性的音乐教育,不只是把音乐艺术当作某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更可以描述为是人的全部身心的一类基础教育,就如同自然界要有腐殖质,才可以保证万物生长,借助元素性的音乐,可以显著地体现出学生身上的能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原则能够总结为:1.把自然的本性作为出发点;2.发挥即兴性、幻想性和创造性;3.自主完成唱、奏、演、跳;4.自主进行音乐设计;5.从朗诵入手,以节奏为基础;6.重视体感,强调兴趣。
三、音乐教育中引入奥尔夫乐器的目的
音乐教育从业者都能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可能会适合完全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能够从中看出一些活跃的主动型人格,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声乐类型,这类学生喜欢唱歌,他们有良好的先天条件;另一类为乐器类型,学生更喜欢选择他们可以进行操作的不同类型的乐器。还有一部分则是被动类型的学生,他们更喜欢听音乐而不想直接参与活动,他们更喜欢以理性的方式接近音乐。正如学生在实践中所感受到的那样,音乐是在欢乐当中不乏认真与严肃,这种处于快乐环境中的严肃态度,令学生感到自己已经成为整体里的一员,每个学生都能够丰富自己,自觉遵循纪律,克服羞耻和怯懦的心理,并从音乐中获得真正的自然和宁静。
四、结论
本文中简单介绍了中学音乐教学中使用奥尔夫乐器的辅助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未来的中学生音乐教学中每位音乐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全国音乐素养不断提升的形势下,奥尔夫原声乐器将逐渐在学校内外的音乐教育中流行起来,不断深化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根据不同的教学练习,奥尔夫乐器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使用,充分发挥其效果,有助于良性的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能够利用人与音乐之间的特殊关系,来对学生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能进行有效培养,再将这些能力和技能推广和转化为日常互动,最终能够有效地改善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这种沟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的。正确科学地使用奥尔夫乐器,能够有效发挥奥尔夫器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对我们的音乐教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Juntunen,Marja-Leena. Teacher educators’ visions of pedagogical training within instrumental higher music education. A case in Finland[J].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2014,31(02):157-177.
[2] Hallam S,Rogers K. The impact of instrumental music learning on attainment at age 16:a pilot study[J].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2016,33(03):247-261.
[3] 李丹丹. 奥尔夫音条乐器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播实践[J]. 音乐传播,2013(3):116-120.
[4] 袁雅麗.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民族乐器的运用[J]. 大众文艺,2014(24):239-240.
[5] 刘继东. 论小学音乐教学奥尔夫乐器的运用[J]. 艺术评鉴,2017(10):93-94.
[6] Lindgren M,Packendorff J,Sergi V. Thrilled by the discourse,suffering through the experience:Emotions in project-based work[J]. Human Relations,2014,67(11):1383-1412.
[7] 冯亚,周骏. 奥尔夫音条乐器在我国学前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35-139.
[8] 谢芳. 我的音乐我做主——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打击乐器在大班律动课的运用[J]. 新课程(上),2015(8):106-106.
[9] Roden I,Grube D,Bongard S,et al. Does music training enhance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Findings from a quasi-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study[J]. Psychology of Music,2014,42(2):284-298.
作者简介:
许晴,女(汉族),河南博爱人,中学二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乐器;教育体系
一、引言
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由他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由于该体系具有广泛的特点及优势而迅速传播[1]。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原创的、独特的音乐教育理念[2],它是把音乐、动作、舞蹈和语言这些人本身所具有的天赋都调动起来的教学方式[3],该体系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参与性、即兴性和实用性[4],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影响了中国音乐教育的诸多方面。
伴随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为了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功能,充分展示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和学生创造性发展潜力的课程价值,新的教学标准被整合为“鉴赏”和“表现”两个教学领域[5-6]。奥尔夫教学中,除了使用传统的和为儿童特制的打击乐器外,奥尔夫独创性地发掘人体自身的“乐器”来发出声音,根据人体不同位置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进行演奏。如果我们只是孤立地去学习那些“原汁原味”的课程,也许我们无法感受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魅力之所在[7]。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一个在全球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它始终坚持注重亲身实践,让学生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8]。通过对奥尔夫乐器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解读和研究,本文研究了奥尔夫乐器如何更好地协助教师达成教育领域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原则
从音乐的起源和本质出发,奥尔夫音乐使用最原始、朴实的音乐材料和形式来设置音乐活动。原始音乐不是指纯粹的音乐,而是指舞蹈动作和语言的紧密结合,这是人类的原始状态,是最原始和最接近人类心灵的状态[9]。
参与者必须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做出最重要和最原始的回应,具有特色的综合声乐训练能够提升学生在声乐艺术教学中的声乐练习能力,彰显“舞台社会化,课堂舞台化”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精髓。学生在没有任何修饰或伪装的情况下互相支持、帮助和鼓励,才能够在接受和宽容的氛围中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图1是用于构建有效课堂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路径分析模型。
图1 路径分析模型
对乐器的运用并不能取代声乐教育,并且,人们首先用来表达音乐感受的工具,作为开发、形成和学习音乐的第一个工具,都是人声。将奥尔夫乐器运用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训练学生来学习音乐节奏、元素和其他内容,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还提升了教师的音乐素养,也有助于学生自主的动手去演奏,即借助即兴演奏对自己的音乐进行设计,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元素性的音乐教育,不只是把音乐艺术当作某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更可以描述为是人的全部身心的一类基础教育,就如同自然界要有腐殖质,才可以保证万物生长,借助元素性的音乐,可以显著地体现出学生身上的能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原则能够总结为:1.把自然的本性作为出发点;2.发挥即兴性、幻想性和创造性;3.自主完成唱、奏、演、跳;4.自主进行音乐设计;5.从朗诵入手,以节奏为基础;6.重视体感,强调兴趣。
三、音乐教育中引入奥尔夫乐器的目的
音乐教育从业者都能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可能会适合完全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能够从中看出一些活跃的主动型人格,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声乐类型,这类学生喜欢唱歌,他们有良好的先天条件;另一类为乐器类型,学生更喜欢选择他们可以进行操作的不同类型的乐器。还有一部分则是被动类型的学生,他们更喜欢听音乐而不想直接参与活动,他们更喜欢以理性的方式接近音乐。正如学生在实践中所感受到的那样,音乐是在欢乐当中不乏认真与严肃,这种处于快乐环境中的严肃态度,令学生感到自己已经成为整体里的一员,每个学生都能够丰富自己,自觉遵循纪律,克服羞耻和怯懦的心理,并从音乐中获得真正的自然和宁静。
四、结论
本文中简单介绍了中学音乐教学中使用奥尔夫乐器的辅助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未来的中学生音乐教学中每位音乐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全国音乐素养不断提升的形势下,奥尔夫原声乐器将逐渐在学校内外的音乐教育中流行起来,不断深化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根据不同的教学练习,奥尔夫乐器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使用,充分发挥其效果,有助于良性的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能够利用人与音乐之间的特殊关系,来对学生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能进行有效培养,再将这些能力和技能推广和转化为日常互动,最终能够有效地改善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这种沟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的。正确科学地使用奥尔夫乐器,能够有效发挥奥尔夫器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对我们的音乐教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Juntunen,Marja-Leena. Teacher educators’ visions of pedagogical training within instrumental higher music education. A case in Finland[J].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2014,31(02):157-177.
[2] Hallam S,Rogers K. The impact of instrumental music learning on attainment at age 16:a pilot study[J]. British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2016,33(03):247-261.
[3] 李丹丹. 奥尔夫音条乐器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播实践[J]. 音乐传播,2013(3):116-120.
[4] 袁雅麗.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民族乐器的运用[J]. 大众文艺,2014(24):239-240.
[5] 刘继东. 论小学音乐教学奥尔夫乐器的运用[J]. 艺术评鉴,2017(10):93-94.
[6] Lindgren M,Packendorff J,Sergi V. Thrilled by the discourse,suffering through the experience:Emotions in project-based work[J]. Human Relations,2014,67(11):1383-1412.
[7] 冯亚,周骏. 奥尔夫音条乐器在我国学前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35-139.
[8] 谢芳. 我的音乐我做主——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打击乐器在大班律动课的运用[J]. 新课程(上),2015(8):106-106.
[9] Roden I,Grube D,Bongard S,et al. Does music training enhance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Findings from a quasi-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study[J]. Psychology of Music,2014,42(2):284-298.
作者简介:
许晴,女(汉族),河南博爱人,中学二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