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棵树被台风刮倒了:一棵树卧倒在地上,枝条折断了不少,叶子几乎全被刮烂;另一棵树也卧倒在地上,树叶和枝条基本完好无损。人们请来园林工人,询问如何处理。园林工人认为,被台风刮倒的树,树根已受重创,要将两棵树的树枝全部锯掉。但人们不赞成把那棵基本完好无损的树枝也锯掉。园林工人只好锯掉那棵受伤严重的树的枝条,重新栽好,接着把没被锯掉枝条的那棵树也扶起栽上。一段时间后,被锯掉树枝的那棵树长出了新芽;而没被锯掉树枝的那棵树,枝叶已经干枯,没过多久便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是目前高考作文最重要的命题类型。在材料型作文中,记叙类材料,出现的频率最高。记叙类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三种形式:第一种,一则材料、单一对象对单一事件;第二种一则材料、多个对象对单一事件;第三种,多则材料、多个对象对多个事件。
“被台风刮倒的树”这则材料作文,属于记叙类材料作文典型的第二种类型。对于这一类记叙类的材料作文,我们应该如何立意呢?
一般来讲,记叙类材料中涉及几个对象,就可能有几种立意角度。我们应先找出材料中涉及的对象,分析每个对象在材料中的完整的动态过程,并找出结果,深入挖掘原因。通过按对象分析材料,我们就能全面把握材料,得出文章的立意角度,并确定出自己的最佳立意。根据这个方法,我们来具体分析这道材料作文题如何立意。
1. 找对象。本材料涉及哪些主要对象?通读材料发现,有两棵树、园林工人、人们,这三个对象。
2. 析过程。这些主要对象在材料中有什么样的动态过程?分别从这些主要对象的角度把材料简要地叙述一遍。①两棵树:一棵树在被台风刮倒后,枝条折断,树叶破烂;在树枝被园林工人全部锯掉后,这棵树才被重新栽好,一段时间后,长出了新芽。另一棵树在被台风刮倒后,树叶和枝条基本完好无损;在被人们直接扶起栽上之后,不久枝叶反而干枯,最后死了。②园林工人:面对两棵被台风刮倒的树,园林工人要将两棵树的树枝全部锯掉,但因人们不赞成把那棵基本完好无损的树枝也锯掉,园林工人只锯掉了外观损害严重的那棵树的树枝,然后把两棵树重新栽好。③人们:在园林工人要将两棵被台风刮倒的树的树枝全部锯掉时,人们不赞成把那棵树枝基本完好无损的树也锯掉。
3. 明结果。一段时间后,被锯掉树枝的那棵树长出了新芽;而没被锯掉树枝的那棵树,枝叶已经干枯,没过多久便死了。
4. 查原因。①两棵树。被台风刮倒的树,树根已受重创,无论树枝树叶是完整还是破损的,树伤了根本,就要想办法保住树根,要保住树根,可以锯掉树枝树叶来保证树根的营养。一棵树没有了树枝树叶还能生长出来,一棵树要是没了树根,就会死掉。所以,一棵树被锯掉树枝活下来了,而另一棵树因为根部营养分散给树枝树叶,反而死了。②园林工人。园林工人具有丰富的养护树木的经验,知道被台风刮倒的树,树根已受重创,所以能提出“要将两棵树的树枝全部锯掉”的正确建议。③人们。人们看到被台风刮倒的树,只根据树的外观进行判断,对树枝树叶损害严重的树就同意锯掉,对那棵树枝基本完好无损的树就反对锯掉。
5. 从不同对象的角度,分别确定立意。①两棵树。同样在根部受重创后,一棵树因为舍弃了枝叶,存活下来;一棵树因为没有舍弃枝叶,整棵树都死了。结合起来,立意就是:要懂得舍弃,舍弃成就人生,舍弃的智慧,有舍才有得,等等。②园林工人和人们。园林工人代表的是,能看到事物本质的人,看到树能不能活下来的根本是树根,不是人的眼睛所看到的树枝树叶;人们代表的是,只看到事物表象的那一类人,仅以树枝树叶的受损程度来判断树的受伤程度。我们把这两种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得出的立意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勿被表象所迷惑,不畏浮云遮望眼,等等。
对于一则叙事类材料作文,我们通过分对象分析材料,可以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准确把握立意。在确定立意之后,我们若写作记叙文,应写出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若写作议论文,应注意以议论的方式引入材料,既可以自然联系材料,又能密切连接中心论点;在行文中,做到结构紧凑,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在选择事例论证时,我们应精心选择最适合材料指向性的事例,来论证中心观点。以“舍弃”为主题,舍弃的东西,应该也是有价值的,让人难以割舍的,这样的舍弃是需要勇气的,在写作时,我们应体现出来。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主题,现象是相对浅显的,眼前的;本质是相对深刻的,长远的,我们所选的事例应体现出相对应的对比性。
【佳作示例】
舍弃,为了日后的繁华
赖毓涛
红尘世界,富华绕眼。人如何自立于世?是舍棄虚无的枝条,还是固守虚假的繁华?舍弃,并不是一味地放弃人生的可能性,而是为了轻装素裹,迎接日后的繁华。
风雨虽已将大树吹打得千疮百孔,但大树舍弃了那些无谓的枯枝烂叶,最终实现了“病树前头万木春”;相比之下,另一棵树虽枝繁叶茂,但它们已成为无用的负担,它等于固守过去而放弃了未来。人也是一样,不学会舍弃双手的重载,该怎样张开双臂迎接明日的辉煌?
学会舍弃,为了能脚踏实地,回归本源。
他领略着“山一程,水一程”的艰苦跋涉,行走在“风一更,雪一更”的酷暑严寒中。从秋风塞北走到春雨江南,沿途的一切都化作他笔底的波澜。白先勇先生曾称赞余秋雨为“当代活着的作家中走得最长、最远的”。是因为舍弃了他的职位,甩开了那些浮华枝条,余秋雨才能走得这样轻松而坦然吧!学会舍弃,才能更好地脚踏实地地进行考察,沉重的枝条只会牵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甩开它们,双手空空去坦然地接受明天的馈赠。
学会舍弃,是为了修身憩隐,觅心中繁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诗写出了禅趣丛生、澄明清幽的境界,其中的意蕴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王维不愿陷身于官场的泥淖,毅然选择了舍弃,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他一生寻寻觅觅,内心本该荒芜的菩提树终在环境的熏陶和本心的浇灌下枝繁叶茂。学会舍弃,并不是抛下一切去荒无人烟的地方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舍弃只是为了让内心变得自由而轻松。追寻心灵栖居之地,舍弃了负担的枝叶必将苍翠而葱茏。在内心修篱种菊,姿态如烟,人生之树早已枝繁叶茂。
固守过去,却落得成败异变,落魄终身。
黑格尔曾称赞他为“马背上的‘世界灵魂’”,足以见拿破仑昔日之骁勇英武之势。戎马倥偬,九死一生,他凭借智慧与勇气成为响彻整个欧洲大陆的英雄。然而在一次失败后,拿破仑总是固守昔日的辉煌,幻想着重振当年的威望。他不愿舍弃成为负担的枝条,导致败走滑铁卢,令人可悲可叹。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一时的舍弃是为了铸就日后的辉煌。
学会舍弃,让自己的人生之树蓬勃生长吧,甩去虚妄的枝条,尽情地朝着未来奔跑吧。舍弃是为了迎接新的希望。学会舍弃,为了日后的繁华。
点评: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富有文采。文章起笔不凡,以一个极具文学韵味的问句引出中心论点——学会舍弃。接下来,论述了三个分论点:“学会舍弃,为了能脚踏实地,回归本源”“学会舍弃,是为了修身憩隐,觅心中繁华”“固守过去,却落得成败异变,落魄终身”。其中,前面两个分论点与最后一个形成对比论证,逻辑严密。结尾总结全文,简洁而引人深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
赖慎航
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窥见本质往往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正如园林工人面对两棵被台风刮倒的树,透过一棵叶枯枝败、一棵树叶枝条基本完好的现象,指出两棵树都受到重创、都需要锯掉树枝才能存活的事实。对事物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是别具眼光充满智慧的体现。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争名逐利的世俗之中,觅一方心灵的净地,阐释人性的至纯至真。
动漫大师宫崎骏画中的各色人物,或明媚倔强,不屈于困难艰险的世道;或宁静美好,感受世界的芬芳馥郁。他的作品始终为人们在繁芜驳杂的现代文化中打开了一个通向人性的窗口,让人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让人们相信这世间存在的善。宫崎骏的画作中常常以十四五岁的少年为主人公,他们不断面对人世的险恶,还能真切地相信着世间的美好,用自己的勇力去抗衡生活中的黑暗与丑恶。但如果因此你认为宫崎骏的动漫是简单的,那你便错了,在那清新田园风的景物之间,在人物简单的独白之中,是人性的回归,是对真诚与善良的呼唤。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场宴席映射出天下的大势,智者窥破成败、逆转只在瞬间的天机。
司马迁的《史记》对鸿门宴的情形作了细致全面的描写,其间曹无伤之泄密,项王之怒,范增之谋,张良之智,刘邦之奸,樊哙之勇共同缔造了这一出繁杂的历史剧。在鸿门宴中,项羽为人优柔寡断,受用于刘邦之辈的奉承,最后不顾范增多次提醒——斩杀刘邦,反而轻易放走刘邦,以至于五年之后的楚汉之争的落幕中,刘邦完成对天下大局的一统,而项羽被困于垓下,自刎于乌江。成败异变,只在瞬间。在鸿门宴后,范增说出了这样预见性的话:“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项羽只看到表面现象,范增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时代的战略机遇期,用发展与强大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崛起。
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的经济面临调整,但问题随之而来:中国是要放弃计划经济,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吗?面对时代抛出的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他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了促進经济发展的实质问题。邓小平的睿智之举让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进入一个发展高峰期,这就是透过现象,直叩本质的力量与成就。
古谚云:“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之中,窥见本质,可以寻觅人性至真至诚,预见功业成败,指出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正确方向。这些都如同园林工人在台风过后,面对两棵枝叶受损状况不同的树,看到它们的根部被重创的本质一样。只有认清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创造出奇迹。
点评:本文中心突出,结构严密,选材恰当,语言大气。文章标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朴素简洁。在论证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从人性、天下统一、国家经济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逻辑性强。文章中长句居多,有气势,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棵树被台风刮倒了:一棵树卧倒在地上,枝条折断了不少,叶子几乎全被刮烂;另一棵树也卧倒在地上,树叶和枝条基本完好无损。人们请来园林工人,询问如何处理。园林工人认为,被台风刮倒的树,树根已受重创,要将两棵树的树枝全部锯掉。但人们不赞成把那棵基本完好无损的树枝也锯掉。园林工人只好锯掉那棵受伤严重的树的枝条,重新栽好,接着把没被锯掉枝条的那棵树也扶起栽上。一段时间后,被锯掉树枝的那棵树长出了新芽;而没被锯掉树枝的那棵树,枝叶已经干枯,没过多久便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是目前高考作文最重要的命题类型。在材料型作文中,记叙类材料,出现的频率最高。记叙类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三种形式:第一种,一则材料、单一对象对单一事件;第二种一则材料、多个对象对单一事件;第三种,多则材料、多个对象对多个事件。
“被台风刮倒的树”这则材料作文,属于记叙类材料作文典型的第二种类型。对于这一类记叙类的材料作文,我们应该如何立意呢?
一般来讲,记叙类材料中涉及几个对象,就可能有几种立意角度。我们应先找出材料中涉及的对象,分析每个对象在材料中的完整的动态过程,并找出结果,深入挖掘原因。通过按对象分析材料,我们就能全面把握材料,得出文章的立意角度,并确定出自己的最佳立意。根据这个方法,我们来具体分析这道材料作文题如何立意。
1. 找对象。本材料涉及哪些主要对象?通读材料发现,有两棵树、园林工人、人们,这三个对象。
2. 析过程。这些主要对象在材料中有什么样的动态过程?分别从这些主要对象的角度把材料简要地叙述一遍。①两棵树:一棵树在被台风刮倒后,枝条折断,树叶破烂;在树枝被园林工人全部锯掉后,这棵树才被重新栽好,一段时间后,长出了新芽。另一棵树在被台风刮倒后,树叶和枝条基本完好无损;在被人们直接扶起栽上之后,不久枝叶反而干枯,最后死了。②园林工人:面对两棵被台风刮倒的树,园林工人要将两棵树的树枝全部锯掉,但因人们不赞成把那棵基本完好无损的树枝也锯掉,园林工人只锯掉了外观损害严重的那棵树的树枝,然后把两棵树重新栽好。③人们:在园林工人要将两棵被台风刮倒的树的树枝全部锯掉时,人们不赞成把那棵树枝基本完好无损的树也锯掉。
3. 明结果。一段时间后,被锯掉树枝的那棵树长出了新芽;而没被锯掉树枝的那棵树,枝叶已经干枯,没过多久便死了。
4. 查原因。①两棵树。被台风刮倒的树,树根已受重创,无论树枝树叶是完整还是破损的,树伤了根本,就要想办法保住树根,要保住树根,可以锯掉树枝树叶来保证树根的营养。一棵树没有了树枝树叶还能生长出来,一棵树要是没了树根,就会死掉。所以,一棵树被锯掉树枝活下来了,而另一棵树因为根部营养分散给树枝树叶,反而死了。②园林工人。园林工人具有丰富的养护树木的经验,知道被台风刮倒的树,树根已受重创,所以能提出“要将两棵树的树枝全部锯掉”的正确建议。③人们。人们看到被台风刮倒的树,只根据树的外观进行判断,对树枝树叶损害严重的树就同意锯掉,对那棵树枝基本完好无损的树就反对锯掉。
5. 从不同对象的角度,分别确定立意。①两棵树。同样在根部受重创后,一棵树因为舍弃了枝叶,存活下来;一棵树因为没有舍弃枝叶,整棵树都死了。结合起来,立意就是:要懂得舍弃,舍弃成就人生,舍弃的智慧,有舍才有得,等等。②园林工人和人们。园林工人代表的是,能看到事物本质的人,看到树能不能活下来的根本是树根,不是人的眼睛所看到的树枝树叶;人们代表的是,只看到事物表象的那一类人,仅以树枝树叶的受损程度来判断树的受伤程度。我们把这两种人的观点结合起来,得出的立意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勿被表象所迷惑,不畏浮云遮望眼,等等。
对于一则叙事类材料作文,我们通过分对象分析材料,可以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准确把握立意。在确定立意之后,我们若写作记叙文,应写出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若写作议论文,应注意以议论的方式引入材料,既可以自然联系材料,又能密切连接中心论点;在行文中,做到结构紧凑,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在选择事例论证时,我们应精心选择最适合材料指向性的事例,来论证中心观点。以“舍弃”为主题,舍弃的东西,应该也是有价值的,让人难以割舍的,这样的舍弃是需要勇气的,在写作时,我们应体现出来。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主题,现象是相对浅显的,眼前的;本质是相对深刻的,长远的,我们所选的事例应体现出相对应的对比性。
【佳作示例】
舍弃,为了日后的繁华
赖毓涛
红尘世界,富华绕眼。人如何自立于世?是舍棄虚无的枝条,还是固守虚假的繁华?舍弃,并不是一味地放弃人生的可能性,而是为了轻装素裹,迎接日后的繁华。
风雨虽已将大树吹打得千疮百孔,但大树舍弃了那些无谓的枯枝烂叶,最终实现了“病树前头万木春”;相比之下,另一棵树虽枝繁叶茂,但它们已成为无用的负担,它等于固守过去而放弃了未来。人也是一样,不学会舍弃双手的重载,该怎样张开双臂迎接明日的辉煌?
学会舍弃,为了能脚踏实地,回归本源。
他领略着“山一程,水一程”的艰苦跋涉,行走在“风一更,雪一更”的酷暑严寒中。从秋风塞北走到春雨江南,沿途的一切都化作他笔底的波澜。白先勇先生曾称赞余秋雨为“当代活着的作家中走得最长、最远的”。是因为舍弃了他的职位,甩开了那些浮华枝条,余秋雨才能走得这样轻松而坦然吧!学会舍弃,才能更好地脚踏实地地进行考察,沉重的枝条只会牵绊住我们前行的脚步。甩开它们,双手空空去坦然地接受明天的馈赠。
学会舍弃,是为了修身憩隐,觅心中繁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诗写出了禅趣丛生、澄明清幽的境界,其中的意蕴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王维不愿陷身于官场的泥淖,毅然选择了舍弃,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他一生寻寻觅觅,内心本该荒芜的菩提树终在环境的熏陶和本心的浇灌下枝繁叶茂。学会舍弃,并不是抛下一切去荒无人烟的地方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舍弃只是为了让内心变得自由而轻松。追寻心灵栖居之地,舍弃了负担的枝叶必将苍翠而葱茏。在内心修篱种菊,姿态如烟,人生之树早已枝繁叶茂。
固守过去,却落得成败异变,落魄终身。
黑格尔曾称赞他为“马背上的‘世界灵魂’”,足以见拿破仑昔日之骁勇英武之势。戎马倥偬,九死一生,他凭借智慧与勇气成为响彻整个欧洲大陆的英雄。然而在一次失败后,拿破仑总是固守昔日的辉煌,幻想着重振当年的威望。他不愿舍弃成为负担的枝条,导致败走滑铁卢,令人可悲可叹。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一时的舍弃是为了铸就日后的辉煌。
学会舍弃,让自己的人生之树蓬勃生长吧,甩去虚妄的枝条,尽情地朝着未来奔跑吧。舍弃是为了迎接新的希望。学会舍弃,为了日后的繁华。
点评: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富有文采。文章起笔不凡,以一个极具文学韵味的问句引出中心论点——学会舍弃。接下来,论述了三个分论点:“学会舍弃,为了能脚踏实地,回归本源”“学会舍弃,是为了修身憩隐,觅心中繁华”“固守过去,却落得成败异变,落魄终身”。其中,前面两个分论点与最后一个形成对比论证,逻辑严密。结尾总结全文,简洁而引人深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
赖慎航
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窥见本质往往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正如园林工人面对两棵被台风刮倒的树,透过一棵叶枯枝败、一棵树叶枝条基本完好的现象,指出两棵树都受到重创、都需要锯掉树枝才能存活的事实。对事物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是别具眼光充满智慧的体现。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争名逐利的世俗之中,觅一方心灵的净地,阐释人性的至纯至真。
动漫大师宫崎骏画中的各色人物,或明媚倔强,不屈于困难艰险的世道;或宁静美好,感受世界的芬芳馥郁。他的作品始终为人们在繁芜驳杂的现代文化中打开了一个通向人性的窗口,让人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让人们相信这世间存在的善。宫崎骏的画作中常常以十四五岁的少年为主人公,他们不断面对人世的险恶,还能真切地相信着世间的美好,用自己的勇力去抗衡生活中的黑暗与丑恶。但如果因此你认为宫崎骏的动漫是简单的,那你便错了,在那清新田园风的景物之间,在人物简单的独白之中,是人性的回归,是对真诚与善良的呼唤。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场宴席映射出天下的大势,智者窥破成败、逆转只在瞬间的天机。
司马迁的《史记》对鸿门宴的情形作了细致全面的描写,其间曹无伤之泄密,项王之怒,范增之谋,张良之智,刘邦之奸,樊哙之勇共同缔造了这一出繁杂的历史剧。在鸿门宴中,项羽为人优柔寡断,受用于刘邦之辈的奉承,最后不顾范增多次提醒——斩杀刘邦,反而轻易放走刘邦,以至于五年之后的楚汉之争的落幕中,刘邦完成对天下大局的一统,而项羽被困于垓下,自刎于乌江。成败异变,只在瞬间。在鸿门宴后,范增说出了这样预见性的话:“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项羽只看到表面现象,范增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时代的战略机遇期,用发展与强大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崛起。
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的经济面临调整,但问题随之而来:中国是要放弃计划经济,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吗?面对时代抛出的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他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了促進经济发展的实质问题。邓小平的睿智之举让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进入一个发展高峰期,这就是透过现象,直叩本质的力量与成就。
古谚云:“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之中,窥见本质,可以寻觅人性至真至诚,预见功业成败,指出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正确方向。这些都如同园林工人在台风过后,面对两棵枝叶受损状况不同的树,看到它们的根部被重创的本质一样。只有认清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创造出奇迹。
点评:本文中心突出,结构严密,选材恰当,语言大气。文章标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朴素简洁。在论证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从人性、天下统一、国家经济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逻辑性强。文章中长句居多,有气势,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