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葬花吟》原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fox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续说人生之三大恨事道,“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这最后一样正是“三恨《红楼梦》未完”。于我而言,我平生之恨全在《红楼梦》,一恨众说纷纭迷人眼,二恨曹公手稿难寻觅,三恨有心考校力不逮。
  每次翻开《红楼梦》,看到不同版本内容略有出入之处,心里总有一番无奈。日前重读红楼,乃胡适收藏的甲戌本(脂本系统大多数题为《石头记》,为统一书名,皆以《红楼梦》指称),至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处心有所感,恍惚感觉与印象中少时所读两本有些许不同,想是或许曹公曾将此诗修改过,或许他人传抄过程中要么誊写错了,要么私自改了几个字也未可知,究其根本,还是“版本”二字罢了。
  一、《红楼梦》版本情况概论
  《红楼梦》的版本系统划分,一般分为脂本与程本两大系统,顾名思义,脂本指附有脂砚等评语的八十回抄本,程本则是由程伟元以及高鹗整理排印的百廿回印刷本,程本又是以脂本为底本的,故兹探讨《葬花吟》一诗原本时,特采用脂砚斋批评本,且从中仅选取甲戌本、庚辰本(二者为过录本,原本已佚)和有正本(即1927年有正书局发行的戚序本《红楼梦》)此三种版本进行对比考校。
  之所以略去其他,而仅择取这三种脂本,与《红楼梦》的传抄与流传情况相关。《红楼梦》的著书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曹公批阅删改数次,时人亦常有借阅传抄,但抄书人水平不一造成文本讹脱衍倒,抄本流散过程中遭到损坏使文本回目缺失等,种种因素导致《红楼梦》原稿部分散佚,诸抄本众多,又后续抄本或刻本所依据的底本不一,故衍生出情节和内容有些许差异的不同版本,其中仅脂本系统的抄本就至少有十余种。根据朱淡文先生的考据成果,追溯抄书人所用底本的祖本可以将这些抄本分为两大系统,一类是从脂砚斋自留编辑本脱胎的甲戌原本系,现今只存《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一本,一类是己卯冬月定本及庚辰秋月重定本的己卯、庚辰原本系。为尽量追求《葬花吟》原貌,选择与己卯原本亲缘关系颇深且混有甲戌原本部分点改的庚辰本—可惜的是己卯本第二十七回未能留存至今,具体则选用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北大图书馆藏本影印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另外一本最终定为有正书局整理出版的以庚辰本为底本、血统混杂、有戚蓼生序的《原本红楼梦》以作参考。
  此外,最遗恨的是无论甲戌原本,还是己卯原本、庚辰原本,都已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现存的诸手抄本,包括程本刻本等都只是过录本,所幸较早的抄本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本的面貌,而抄本间的互相考证则对曹公手稿本的推测有所裨益,故选取甲戌本、庚辰本、有正本三种脂本,对第二十七回《葬花吟》进行彼此对照比较,并参考脂砚的眉批、行间夹批、回目前总批以及回目末总批,以此尽量考据出最贴近原本的《葬花吟》,还原此诗风貌。
  二、《葬花吟》及其脂批三种版本之比较
  根据红学界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甲戌本和庚辰本成书时间早于有正本许多,庚辰本原本又是由作者对第五次增删稿的定稿己卯原本少量点改而成,故在本文的研究当中,庚辰本更具有参考价值,甲戌本和有正本则作为对照以供分析。
  (一)《葬花吟》之考校
  总的来说,此三种脂本的《葬花吟》并无太大差异,仅有少许字词不同,或是作者自己前后删改使得抄者抄录情况复杂,或是抄书人一时恍惚出现笔误,或是后人抄录评点时自认才高随意改字,究竟为何,今已无从知晓,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尽可能在版本间互证,推论出最接近曹公心意的《葬花吟》,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更多从字义、内容、意境等分析入手,不免出现错误,见谅。
  此诗第一句便是有两个版本,一作“花谢花飞飞满天”,见于甲戌本和有正本;一作“花谢花飞花满天”,此三种中唯独庚辰本作“花满天”。细细读来,二者皆通,个人倾向于庚辰本,甲戌本和有正本的“飞满天”体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言辞直接,语法上过于合乎规范,而庚辰本的“花满天”看似静态,不如说是巧笔写飞花,天上不会长出花朵,那“花满天”其实就是风吹花落时,花瓣在空中飞舞的画面捕捉,以“花”代“飞”,疏远习以为常的语句结构和逻辑常识,似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味,更显精妙。
  “手把”句,即第七句,甲戌本、庚辰本皆作“手把花锄出绣帘”,唯有正本作“绣闺”。从版本看,甲戌本、庚辰本虽为过录本,但相对于有正本更接近曹公稿本原貌,且有正本是经过有正书局小改后发行的,不如前两种本子可信;从内容看,二者皆通,但“绣帘”胜在和前文照应—“落絮轻沾扑绣帘”句,诗句之间交织成一个完整的场景,浑融一体。
  “阶前”句,甲戌本作“阶前闷死葬花人”,庚辰本和有正本一致,作“阶前闷杀葬花人”,“杀”字应是对“死”字的删改,二者皆可。此外,列藏本、舒本、蒙府本皆作“闷杀”,是对庚辰本的延续和继承。据朱淡文研究,此三本都是对包括了经甲戌本点改的庚辰本在内的掺杂了若干不同版本成分的传抄本,或在传抄本整理、删改、拼配而来,也一定程度佐证了曹公删去“死”,替换为“杀”的可能,《尔雅释诂》曰“杀,克也”,《玉篇》言“杀,所札切,断命也”。此处也许正是《葬花吟》作为具有谶言性质的诗歌对后文的设伏。
  又见甲戌本“独倚花锄泪暗洒”句,于庚辰本、有正本都作“独把花锄泪暗洒”。《说文解字》将“倚”字释为依也,认为依倚互通,“把”字释为握也,段玉裁注曰“握者、搤持也”。由此,回看诗句本身,“倚”字能衬托黛玉体态如弱柳扶风之姿,与诗歌整体基调和所预言的未来一样,是悲的;“把”字则使黛玉的身姿从依靠花锄的柔弱转向手握花锄且端正直立,更突显黛玉内在文质风流的品性。故二者皆可,后者更优。
  “至又无言去不闻”见于甲戌本,“去未闻”见于其余两本,此二种皆可。
  另外,甲戌本“一坯净土掩风流”,于庚辰本、有正本改“坯”为“堆”,《集韵》释“坯”曰山再成,又曰与坏同,而“堆”字《韵》释为聚土也,《玉篇》同。这里补充程甲本作“抔”,《韵》言手掬物也。就字义和情境来讲,黛玉葬花并非以手掬一捧土,而是以花鋤聚土埋作花冢,故“堆”字最佳,应为“一堆净土掩风流”。   另有甲戌本及庚辰本“强于污淖陷渠沟”句,义如其字,“于”在这里表示比较关系,言诸女儿相较陷于污淖渠沟,“质本洁来还洁去”已是最好的结局。有正本作“强如污淖陷渠沟”,“如”在《说文解字》《类篇》《玉篇》等字书中的释义与语法于此处并无适用,有正本的“强如”二字有待商榷。
  最后“他年葬侬”句的差异在于第六个字,甲戌本写作“他年葬侬知有谁”,庚辰本、有正本后三字作“知是谁”,一为“有”,一为“是”,皆可释为他年何人葬我,故二者皆可。当然,根据声调韵律和谐,庚辰本的改动更加朗朗上口,因此,依从庚辰本及有正本的“他年葬侬知是谁”优于甲戌本的“知有谁”。
  以上对甲戌本、庚辰本和有正本《葬花吟》的比对,集中于现存文字差异之上,综合来看,庚辰本更具有参考的可行性,甲戌本则更能体现《葬花吟》早期风貌。
  (二)黛玉葬花脂批考论
  《红楼梦》脂本抄本中,版本不同导致的差别还体现在批语上,究其原因,猜测为三种,一是作者自己增补改动,而传抄过程中未能及时跟随作者改动;二是由于底本依据不同、抄者水平不一,造成讹误脱衍等;三是其他读者留下批语,被后世误认为脂批。具体情形笔者囿于水平,仅根据现有的材料与对批语语言风格的分析进行推测判断。
  庚辰本与有正本第二十七回前都有总批,并且两个版本的回目前总批文字沒有出入,完全相同,言曰:“《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饯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显而易见,《葬花吟》是对《红楼梦》诸位女子身世的暗示和谶语,据套红的庚辰本这段文字是墨色批语,而且未署名,结合语气,应是作者自己的手笔。
  甲戌本第二十七回前虽然没有批语,却在回目后发现其中有近似语句的回末总批,批注的范围覆盖整个第二十七回,内容也更具体,包括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故事后续走向等。因是抄阅再评的甲戌本,这段总批的归属可能是曹公,也可能在作者批注上融合了抄阅者的笔记,这种情况更接近手稿状态,庚辰本和有正本则更接近手稿本定稿。
  甲戌本《葬花吟》上有眉批“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矣,唯此回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庚辰本此处亦有眉批,但是个别字词不尽相同,略有出入,且不似甲戌本没有署名。庚辰本明确署了“畸笏”二字,然而仔细甄别,甲戌本的遣词和语气比庚辰本的更为柔软,若能仔细校对不同版本、不同批语对人物的称呼的差异,或许能更加准确地推论甲戌本此处眉批的归属。
  另外,甲戌本正文之后、回末总批之前有一则批语,和庚辰本《葬花吟》第二处朱笔眉批文字近似,甲戌本此批语位置特殊,或许是抄者误将批语抄在正文与回目末之间,或许是为了合理安排版面抄者将眉批写在了接近侧批的此处,又根据批者“宝玉”“玉兄”“颦儿”等更为亲昵的称呼,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细腻,推测此处批语应为脂砚斋所留,只是甲戌本和庚辰本之间抄阅者出现错漏。
  甲戌本和庚辰本《葬花吟》前皆有一句行间夹批,一为“诗词歌赋,有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一为“诗词文章,试问有如此行笔者乎”,字句内容基本一致,意思也无差别。
  有正本《葬花吟》处缺少眉批、侧批及夹批,故参考价值不如甲戌、庚辰两个版本。
  三、《葬花吟》考证之总论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葬花吟》所谓原貌并无甚差别,所做的仅仅是从作者自己的改动中择出笔者主观上认为更加具有美感的版本,例如首句笔者以为“花谢花飞花满天”为上,第七句“手把花锄出绣帘”更佳,如此种种,而批语则以庚辰本为主、甲戌本为辅。综合比对,庚辰本更贴近曹公手稿定稿原貌,《葬花吟》也是经过更加谨慎的斟酌,故更具参考价值。
  考论《葬花吟》及其相关批语原貌这项工作并不是无用功,通过不同版本之间阅读比对,尽力推测稿本情况,还原作品的面貌,汇辑得到更为优良的版本,这对于经典名著的保存、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亦是考据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摘 要:《名人》是在川端康成亲身经历及感受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纪实体小说。小说选取日本围棋名人秀哉的告别比赛为题材,着重刻画了秀哉名人、大竹七段以及吴清源这三个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围棋精神的棋手。通过分析这三个人物特征,可以从中感知到棋手的人格外化表现的围棋精神。  关键词:川端康成;《名人》;围棋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
摘 要:修辞作为语言写作时的重要表达方法,能够通过修饰、调整语句并应用特定的表达形式达到提高表达效果,丰富表达类型,提高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本论文以中华语言艺术瑰宝《茶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霍华和英若诚的译文,探讨修辞在译文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修辞;《茶馆》;英若诚;霍华  作者简介:张娇(1990.10-),女,汉,河南南阳人,学历:河北传媒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是最能体现张恨水艺术特色与文学成就的“社会言情小说”代表作。在三部作品的撰写过程中,张恨水为突破旧式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存在的创作局限做出了积极有益尝试,将两者实现有机结合,这不仅使三部小说当时的销量倍增,也使得张恨水文学史上的地位得以加强。  关键词:张恨水;文学创新;社会言情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在每个不被打扰的晨夕写下你的名字  可我从不轻易说出  那是生长在我心底秘密的疼痛  只有在眼角咸湿时  从心底掏出  如雷 如电 引燃身体里恋世的火种  經历过无助的时刻  经历不眠的黑夜  把你的名字取出轻轻煨暖了  送回旧址  如护送一只无辜的小兽
摘 要:有限的绘画载体和无限的意境是中国山水画中一大特色,运用虚无的“空白”可以表达完整且意义深远的内涵。基于“空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空白”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空白”形成的文化基础,“空白”的作用价值与表现方法。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空白;意境;虚实结合  作者简介:李迎(1983.9-),男,汉,山东滨州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
我问,立冬了吗  他说,小雪了  日子真快啊,四季如飞  怎么這样——  割舍夏日烂漫  远离金秋飞扬  俯首吟诵银装妖娆  一抬头,却满园春暖花开  心里的我还没成长  镜前的我已容颜难妆  我在想一个地方  那里铺满金色时光  我们一起飞翔,就这样  留住青春光华
你吻著春风开了苞, 红了庭院、村落、山川  淹没了痛苦和悲伤  脚步仍旧匆匆忙忙, 时光却随着溪水流向远方  你睁开迷眼, 从春梦里醒来  青翠欲滴,风姿绰约  飞絮扑着牡丹, 却难以浑融你的国色天香  你像披着轻纱沐浴的仙女  含笑伫立,清香溢远  蜂蝶流连忘返在你的荷塘  槐花胜梨白, 红杏对海棠  多么地撩人的诗章
(一)  春泥无意吻残芳,艳艳榴花沐暖阳。  满眼舒荣非似昨,樱桃桑葚正飘香!  (二)  春姑离去夏君巡,池澈荷香蝶恋亲。  五月清和芳意尽,煦风拂柳燕徊頻!
转悠山林,感觉喜,感觉忧  山岭茂盛,光裸  牵绕的小路,是岁月扯岀的针线么  村庄拿捏不稳  又一片山林被火燒了  鸟在空中盘旋,寻找家园歇息的呢喃  隐入树阴,动物们踮起目光  层层叠叠的山岭  褴褛下去,溪涧就只能摸着零星的泪水了  醒目的告示牌立在山脚  柴刀,斧头,以及火源,自愿不自愿地藏起  镶嵌山边的花朵  好像鲜润的笑声  被暖风带岀去好远,好远
摘 要:现当代文学评论中,一些学者把沈从文的《边城》归为“守成主义”思潮的作品,认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中国文人对国家性、民族性、古典文化等传统世界的守护,是对现代进程的反抗和阻挠,还有些评论家从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性格、悲剧命运等方面片面地去分析,不免有局限性。忽略了《边城》文本之外的蕴藉,即象外之象的隐喻世界,就是突破时间、空间禁闭与各种形象、文学之外对自我作品进行“否定”批判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