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衡问题中,我常会遇到共点力平衡求极值一类的问题,众多参考资料中介绍的方法大多为应用三角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若引入摩擦角的概念,可以很好地将多力平衡简化为三力汇交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简化极值的求解过程,避开了繁琐的数学三角函数公式,降低了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此处运用摩擦角的物理方法优于三角公式的应用.笔者在给学生介绍这种方法是这样引入的:
摩擦角指的是:物体在受到摩擦力情况下,物体的滑动摩擦力(或最大静摩擦力)Ff=μFN,支持面的支持力FN的方向固定不变,我们将支持力与摩擦力合成为接触面对物体的作用力F(也叫全反力)(以下讲到的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或轨道对物体的作用力都为此力),则支持面的作用力F与支持力FN的方向成tan-1μ角(如图1所示),而这个角就称之为摩擦角.由摩擦公式:Ff=μFN,得μ=FfFN=tan,摩擦角=tan-1μ.
摩擦力与支持面的支持力是成对出现的,引入摩擦角后,可以将这对力合成一个力,在物体的平衡态受力分析中很大程度上起到问题简化的效果.尤其是在物体在四个力作用下保持动态平衡的问题中,引入摩擦角后就可以简化成我们熟悉的三力平衡问题(如:三个力中有一个力确定,即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方向确定,这个力的大小和第三个力的大小、方向变化情况待定).
例1一物体质量为m,置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要使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滑动,求拉力的最小值.
解析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平衡条件利用数学建模得到F=F(θ)后再求极值,另一种是引入全反力(摩擦角)化四力平衡为三力平衡根据矢量三角形直观快速地求解.
方法一设当拉力F与斜面有成一定角度α时,拉力F最小.建立如图2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x:Fcosα=mgsinθ f
y:mgcosθ=Fsinα N
f=μN
解得F=μcosθ sinθcosα μsinαmg.
若要使F最小,只要使cosα μsinα的值最大即可,
cosα μsinα=1 μ2(11 μ2cosα μ1 μ2sinα).
令sin=11 μ2,则cos=μ1 μ2,tan=1μ,
cosα μsinα=1 μ2(sincosα cossinα)
=1 μ2sin( α).
当 α=π2时(其中=tan-11μ),cosα μsinα取最大值1 μ2.
此时F最小值Fmin=μcosθ sinθ1 μ2mg.
方法二(引入摩擦角)如图3所示,摩擦角=tan-1μ,由平衡条件,作力的矢量三角形,其中:竖直向下有向线段为重力,斜向左上方有向线段为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虚线有向线段为拉力.显然:当拉力F垂直于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方向时,拉力F最小,即
Fmin=mgcos(θ )=sinθ μcosθ1 μ2mg.
例2(2013年华约自主招生·3题)明理同学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力量较大,最多能提起m=50 kg的物体.一重物放置在倾角θ=15°的粗糙斜坡上,重物与斜坡间的摩擦因数为μ=33≈0.58.试求该同学向上拉动的重物质量M的最大值?
解析该同学最大拉力由平衡条件得F=mg,(引入摩擦角)摩擦角=tan-1μ=30°,
由平衡条件得作力的矢量三角形
Mg=Fsin(θ )l,M=502 kg.
例3如图5所示,MN、PQ为水平放置的平行导轨,通电导体棒ab垂直放置在导轨上,已知导体棒质量m=1 kg,长l=2.0 m,通过的电流I=5.0 A,方向如图所示,导体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μ=33.若使导体棒水平向右匀速运动,要求轨道内所加与导体棒ab垂直的匀强磁场最小,则磁场的方向与轨道平面的夹角是(g=10 m/s2)
A.30°B.45°C.60°D.90°
解析(引入摩擦角)如图6所示的从b端看过去的平面图中,摩擦角=tan-1μ=30°,当导体棒受到安培力FA与轨道对ab的作用力垂直时最小,而磁场与安培力FA垂直,故磁场与导轨夹角θ=60°,选C.
例4(南京市、盐城市2014届一模·9题)如图7所示,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圆弧轨道ABC,竖直放置时A与圆心等高,B为最低点.现将一物块从A处无初速度释放,恰好能运动到C静止.下列方案中可能使物块返回到A点的是
A.给物块一个沿轨道切线方向的初速度
B.施加竖直向下的力一段时间后再撤去
C.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使物块缓慢回到A点
D.用始终沿轨道切线方向的力使物块缓慢回到A点
解析此题对于正确答案A、D的判断相对容易,对于B选项可以考虑施加竖直向下的力等效于物体质量变大,也容易排除,而对于C选项的甑别若引入摩擦角,则容易找出力水平向左时物块在轨道上自锁的位置,如图8所示,物块在C点受力如图,摩擦角为θ,物块从A处无初速度释放,恰好能运动到C静止,物块受到全反力(轨道对物体的作用力)与重力等大反向,即OC与竖直方向成θ.则当物块滑到左侧,当全反力(轨道对物体的作用力)水平向右时(即与F共线),物块无法再向上移动,故无法回到A点,选项C错误.
以上几例中,对比两种方法,引入摩擦角显然要简单容易的多.因此,高中有必要掌握摩擦角的应用,尤其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三角函数公式时,此类问题已频繁出现,如果引入摩擦角用动态三角形的方法找出极值点,这样比用三角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对数学能力要求有所降低.
摩擦角指的是:物体在受到摩擦力情况下,物体的滑动摩擦力(或最大静摩擦力)Ff=μFN,支持面的支持力FN的方向固定不变,我们将支持力与摩擦力合成为接触面对物体的作用力F(也叫全反力)(以下讲到的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或轨道对物体的作用力都为此力),则支持面的作用力F与支持力FN的方向成tan-1μ角(如图1所示),而这个角就称之为摩擦角.由摩擦公式:Ff=μFN,得μ=FfFN=tan,摩擦角=tan-1μ.
摩擦力与支持面的支持力是成对出现的,引入摩擦角后,可以将这对力合成一个力,在物体的平衡态受力分析中很大程度上起到问题简化的效果.尤其是在物体在四个力作用下保持动态平衡的问题中,引入摩擦角后就可以简化成我们熟悉的三力平衡问题(如:三个力中有一个力确定,即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方向确定,这个力的大小和第三个力的大小、方向变化情况待定).
例1一物体质量为m,置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要使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滑动,求拉力的最小值.
解析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平衡条件利用数学建模得到F=F(θ)后再求极值,另一种是引入全反力(摩擦角)化四力平衡为三力平衡根据矢量三角形直观快速地求解.
方法一设当拉力F与斜面有成一定角度α时,拉力F最小.建立如图2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x:Fcosα=mgsinθ f
y:mgcosθ=Fsinα N
f=μN
解得F=μcosθ sinθcosα μsinαmg.
若要使F最小,只要使cosα μsinα的值最大即可,
cosα μsinα=1 μ2(11 μ2cosα μ1 μ2sinα).
令sin=11 μ2,则cos=μ1 μ2,tan=1μ,
cosα μsinα=1 μ2(sincosα cossinα)
=1 μ2sin( α).
当 α=π2时(其中=tan-11μ),cosα μsinα取最大值1 μ2.
此时F最小值Fmin=μcosθ sinθ1 μ2mg.
方法二(引入摩擦角)如图3所示,摩擦角=tan-1μ,由平衡条件,作力的矢量三角形,其中:竖直向下有向线段为重力,斜向左上方有向线段为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虚线有向线段为拉力.显然:当拉力F垂直于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方向时,拉力F最小,即
Fmin=mgcos(θ )=sinθ μcosθ1 μ2mg.
例2(2013年华约自主招生·3题)明理同学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力量较大,最多能提起m=50 kg的物体.一重物放置在倾角θ=15°的粗糙斜坡上,重物与斜坡间的摩擦因数为μ=33≈0.58.试求该同学向上拉动的重物质量M的最大值?
解析该同学最大拉力由平衡条件得F=mg,(引入摩擦角)摩擦角=tan-1μ=30°,
由平衡条件得作力的矢量三角形
Mg=Fsin(θ )l,M=502 kg.
例3如图5所示,MN、PQ为水平放置的平行导轨,通电导体棒ab垂直放置在导轨上,已知导体棒质量m=1 kg,长l=2.0 m,通过的电流I=5.0 A,方向如图所示,导体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μ=33.若使导体棒水平向右匀速运动,要求轨道内所加与导体棒ab垂直的匀强磁场最小,则磁场的方向与轨道平面的夹角是(g=10 m/s2)
A.30°B.45°C.60°D.90°
解析(引入摩擦角)如图6所示的从b端看过去的平面图中,摩擦角=tan-1μ=30°,当导体棒受到安培力FA与轨道对ab的作用力垂直时最小,而磁场与安培力FA垂直,故磁场与导轨夹角θ=60°,选C.
例4(南京市、盐城市2014届一模·9题)如图7所示,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圆弧轨道ABC,竖直放置时A与圆心等高,B为最低点.现将一物块从A处无初速度释放,恰好能运动到C静止.下列方案中可能使物块返回到A点的是
A.给物块一个沿轨道切线方向的初速度
B.施加竖直向下的力一段时间后再撤去
C.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使物块缓慢回到A点
D.用始终沿轨道切线方向的力使物块缓慢回到A点
解析此题对于正确答案A、D的判断相对容易,对于B选项可以考虑施加竖直向下的力等效于物体质量变大,也容易排除,而对于C选项的甑别若引入摩擦角,则容易找出力水平向左时物块在轨道上自锁的位置,如图8所示,物块在C点受力如图,摩擦角为θ,物块从A处无初速度释放,恰好能运动到C静止,物块受到全反力(轨道对物体的作用力)与重力等大反向,即OC与竖直方向成θ.则当物块滑到左侧,当全反力(轨道对物体的作用力)水平向右时(即与F共线),物块无法再向上移动,故无法回到A点,选项C错误.
以上几例中,对比两种方法,引入摩擦角显然要简单容易的多.因此,高中有必要掌握摩擦角的应用,尤其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三角函数公式时,此类问题已频繁出现,如果引入摩擦角用动态三角形的方法找出极值点,这样比用三角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对数学能力要求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