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及其侧壁的恶性肿瘤,以中国南方、东南亚、非洲北部和部分地中海沿岸国家高发。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80%的鼻咽癌发生在我国,且鼻咽癌占我国头颈部肿瘤的首位。临床表现有鼻塞、回涕带血、耳鸣、复视、头痛及颈淋巴结肿大等。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化疗方案的完善以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的出现,目前鼻咽癌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可达80%。
中医学并无关于 “鼻咽癌”的病名,就其临床表现而言,类似于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鼻渊”,亦可散见于“控脑痧”“鼻痔”“失荣”“上石疽”等病证的描述中。现代医学尚未明确鼻咽癌的病因,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和饮食习惯,以及EB病毒感染有关。中医肿瘤学则认为鼻咽癌的发病原因与先天因素、外界毒邪侵袭,以及七情所伤有关。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药有增敏减毒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或延长生存期。
鼻咽癌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为人体吸入自然界清气之门户;咽为胃之门户,为摄入自然界水谷之气的门户。因此,鼻咽癌的病位主要在鼻咽及肺胃。肺为娇脏,其性清肃,不耐寒热,六淫之邪从外入侵,客于肺胃之门户,鼻咽受当其冲;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胃主通降,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痰湿内生,上犯鼻咽。同时,鼻咽也是防御外界的六淫之邪入侵人体的关卡,鼻咽功能正常,可以调动人体正气抗邪于表,使邪气不能入侵人体内部脏腑,从表而解。若人体内在脏腑功能失常,加上六淫外侵,邪气留止,同时与体内之气滞、血瘀、痰凝、热毒等病理因素搏结日久,则会产生癌毒。
肿瘤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鼻咽癌也是如此。医学家对其见解也是各执一词。但有一点为大家所公认,即鼻咽癌及其他肿瘤的产生都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不足,即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具有抗癌、固癌的双重作用,正气具有抗邪的本能,癌毒一旦产生,正气即做出反应,发挥抗癌的能力。正虚是癌毒产生的病理基础,正如《医学汇编》所谓:“正气虚则为岩。”同时,由于正虚,癌毒失于固摄,又使癌毒易于扩散,形成转移;癌毒耗散正气,又可以加重正虚。在疾病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处于动态变化中。恶性肿瘤进入晚期,邪毒淫溢,流散四方,正气大虚,逐渐阴阳离决而死亡。
六淫是鼻咽癌诱发的必要因素。早在《灵枢·九针论》中便有记载:“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 体内正气亏虚,六淫作为起始诱因,一旦入侵则为病。
此外,七情是協调机体循环的另一因素。七情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肿瘤为慢性病,情志占很大因素。张子和曰:“积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虑之气。”
饮食内伤也会促进肿瘤的发生。广东省鼻咽癌发病率是全国平均发病率的5倍多,与广东地区普遍钟爱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物有关系。亚硝酸盐及其化合物由于无法被机体直接分解或完全代谢,长期在体内聚集成为致癌因素。
鼻咽癌的中医治疗现状
《素问》云“治病必求于本”,鼻咽癌的治则根据其病因病机,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活血祛瘀、疏肝解郁等为主,配合外治法如鼻咽癌滴鼻剂等。2008年《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将鼻咽癌分为气阴两虚、血瘀阻络、肝郁痰凝、邪热犯肺四型。气阴两虚证以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血瘀阻络证以通窍活血通加减,肝郁痰凝证以消瘰方加减;邪热犯肺证以清气化痰丸加减。
对鼻咽癌治疗,中医各家自有理论。有人总结郭勇教授治疗鼻咽癌经验,认为鼻咽癌的发生,内可责之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外则是邪毒乘虚而入,内外相互影响,逐渐结聚而成癌肿。在治疗上,郭勇教授认为应以清热养阴生津为主,常用金银花、大青叶、连翘等入药。林丽珠教授认为鼻咽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鼻咽虽属肺气所主,但与肝脏关系密切,在治疗上重视宣肺清热、疏肝理气,常以清气化痰丸清肺热,逍遥散加减疏肝气。王晞星教授认为鼻咽癌与 EB病毒关系密切,病毒感染一派 “风热”之像;放疗后患者出现“火热”的表现;疾病发于少阳胆经。这些证据表明,鼻咽癌放疗后的表现为“少阳证+热毒证”,可选既可和解少阳又可清解热邪的小柴胡汤。
中医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
放化疗是目前鼻咽癌治疗的主流手段,但也存在一定毒副反应。中医药在防治鼻咽癌放化疗毒副反应方面有其独特疗效。
1.防治放疗毒副反应。中医认为放射线属于火热毒邪,极易伤阴耗气。鼻咽癌放疗后“阴虚”最为明显,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治则。使用增液汤或麦门冬汤加减,防治放疗后的口腔黏膜反应(口干鼻燥、咽痛、口腔黏膜见充血、白膜或溃烂),临床已取得良好的疗效。放疗后出现口干舌质瘀斑者,视为瘀血内停,在养阴生津的基础上,可加强活血化瘀(丹参、赤芍、三七粉、桃仁、红花、蜈蚣等);如放疗后出现耳鸣耳聋,低头触电感等放射性神经损伤症状,多为肝肾阴虚型,治疗上以滋补肝肾为治则,多以一贯煎或杞菊地黄丸(玉竹、枸杞子、黄精、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菟丝子等);放疗后出现咽痛,可用射干、牛蒡子、山豆根、胖大海等;涕血,可酌用侧柏叶、仙鹤草、白茅根、墨旱莲等;鼻塞多涕者,可用白花苍耳子、辛夷等;恶心呕吐,用竹茹、佩兰、砂仁等;头痛,可用天麻、白芷、钩藤、羌活、蔓荆子等。
2.防治化疗毒副反应。化疗后常合并脾胃受损或气血两虚证,中医治疗多以健脾和胃、益气补血为主,可使用陈夏六君子汤或八珍汤加减。同期放化疗的患者易出现阴阳两虚证的表现,临证时需要调补阴阳,可予左归丸合肾气丸加减。
近年来,我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咽癌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辨证论治,内服与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食疗兼顾等,极大地减轻了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改善机体内环境,提高了放化疗完成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预防肿瘤复发与转移,充分显示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咽癌的优势和中国特色。
中医学并无关于 “鼻咽癌”的病名,就其临床表现而言,类似于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鼻渊”,亦可散见于“控脑痧”“鼻痔”“失荣”“上石疽”等病证的描述中。现代医学尚未明确鼻咽癌的病因,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和饮食习惯,以及EB病毒感染有关。中医肿瘤学则认为鼻咽癌的发病原因与先天因素、外界毒邪侵袭,以及七情所伤有关。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药有增敏减毒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或延长生存期。
鼻咽癌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为人体吸入自然界清气之门户;咽为胃之门户,为摄入自然界水谷之气的门户。因此,鼻咽癌的病位主要在鼻咽及肺胃。肺为娇脏,其性清肃,不耐寒热,六淫之邪从外入侵,客于肺胃之门户,鼻咽受当其冲;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胃主通降,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痰湿内生,上犯鼻咽。同时,鼻咽也是防御外界的六淫之邪入侵人体的关卡,鼻咽功能正常,可以调动人体正气抗邪于表,使邪气不能入侵人体内部脏腑,从表而解。若人体内在脏腑功能失常,加上六淫外侵,邪气留止,同时与体内之气滞、血瘀、痰凝、热毒等病理因素搏结日久,则会产生癌毒。
肿瘤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鼻咽癌也是如此。医学家对其见解也是各执一词。但有一点为大家所公认,即鼻咽癌及其他肿瘤的产生都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不足,即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具有抗癌、固癌的双重作用,正气具有抗邪的本能,癌毒一旦产生,正气即做出反应,发挥抗癌的能力。正虚是癌毒产生的病理基础,正如《医学汇编》所谓:“正气虚则为岩。”同时,由于正虚,癌毒失于固摄,又使癌毒易于扩散,形成转移;癌毒耗散正气,又可以加重正虚。在疾病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处于动态变化中。恶性肿瘤进入晚期,邪毒淫溢,流散四方,正气大虚,逐渐阴阳离决而死亡。
六淫是鼻咽癌诱发的必要因素。早在《灵枢·九针论》中便有记载:“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 体内正气亏虚,六淫作为起始诱因,一旦入侵则为病。
此外,七情是協调机体循环的另一因素。七情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肿瘤为慢性病,情志占很大因素。张子和曰:“积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虑之气。”
饮食内伤也会促进肿瘤的发生。广东省鼻咽癌发病率是全国平均发病率的5倍多,与广东地区普遍钟爱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物有关系。亚硝酸盐及其化合物由于无法被机体直接分解或完全代谢,长期在体内聚集成为致癌因素。
鼻咽癌的中医治疗现状
《素问》云“治病必求于本”,鼻咽癌的治则根据其病因病机,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活血祛瘀、疏肝解郁等为主,配合外治法如鼻咽癌滴鼻剂等。2008年《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将鼻咽癌分为气阴两虚、血瘀阻络、肝郁痰凝、邪热犯肺四型。气阴两虚证以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血瘀阻络证以通窍活血通加减,肝郁痰凝证以消瘰方加减;邪热犯肺证以清气化痰丸加减。
对鼻咽癌治疗,中医各家自有理论。有人总结郭勇教授治疗鼻咽癌经验,认为鼻咽癌的发生,内可责之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外则是邪毒乘虚而入,内外相互影响,逐渐结聚而成癌肿。在治疗上,郭勇教授认为应以清热养阴生津为主,常用金银花、大青叶、连翘等入药。林丽珠教授认为鼻咽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鼻咽虽属肺气所主,但与肝脏关系密切,在治疗上重视宣肺清热、疏肝理气,常以清气化痰丸清肺热,逍遥散加减疏肝气。王晞星教授认为鼻咽癌与 EB病毒关系密切,病毒感染一派 “风热”之像;放疗后患者出现“火热”的表现;疾病发于少阳胆经。这些证据表明,鼻咽癌放疗后的表现为“少阳证+热毒证”,可选既可和解少阳又可清解热邪的小柴胡汤。
中医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
放化疗是目前鼻咽癌治疗的主流手段,但也存在一定毒副反应。中医药在防治鼻咽癌放化疗毒副反应方面有其独特疗效。
1.防治放疗毒副反应。中医认为放射线属于火热毒邪,极易伤阴耗气。鼻咽癌放疗后“阴虚”最为明显,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治则。使用增液汤或麦门冬汤加减,防治放疗后的口腔黏膜反应(口干鼻燥、咽痛、口腔黏膜见充血、白膜或溃烂),临床已取得良好的疗效。放疗后出现口干舌质瘀斑者,视为瘀血内停,在养阴生津的基础上,可加强活血化瘀(丹参、赤芍、三七粉、桃仁、红花、蜈蚣等);如放疗后出现耳鸣耳聋,低头触电感等放射性神经损伤症状,多为肝肾阴虚型,治疗上以滋补肝肾为治则,多以一贯煎或杞菊地黄丸(玉竹、枸杞子、黄精、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菟丝子等);放疗后出现咽痛,可用射干、牛蒡子、山豆根、胖大海等;涕血,可酌用侧柏叶、仙鹤草、白茅根、墨旱莲等;鼻塞多涕者,可用白花苍耳子、辛夷等;恶心呕吐,用竹茹、佩兰、砂仁等;头痛,可用天麻、白芷、钩藤、羌活、蔓荆子等。
2.防治化疗毒副反应。化疗后常合并脾胃受损或气血两虚证,中医治疗多以健脾和胃、益气补血为主,可使用陈夏六君子汤或八珍汤加减。同期放化疗的患者易出现阴阳两虚证的表现,临证时需要调补阴阳,可予左归丸合肾气丸加减。
近年来,我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咽癌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辨证论治,内服与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食疗兼顾等,极大地减轻了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改善机体内环境,提高了放化疗完成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预防肿瘤复发与转移,充分显示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咽癌的优势和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