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纪念新中国公派青年美术家留学苏联60周年,中国美术馆于2013年3月1日隆重推出“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大型美术作品展,展览展出至3月28日。500多件美术作品汇聚一堂,600多件珍贵文献打开记忆——此次展览是20世纪50至60年代一代留苏美术家群体的第一次集中亮相,丰富的展览内容、新颖的展示设计为首都人民献上了这一席春天的视觉盛宴。
共和国成立伊始,为发展美术事业,推动美术教育走向正规化,国家决定公派留学生赴苏联学习美术。从1953年到1961年,国家先后选派了7批品学兼优的美术留学生共33人。这些留学生分别是:第一批——李天祥、钱绍武、陈尊三、程永江;第二批——林岗、全山石、肖峰、齐牧东、周正、李春;第三批——罗工柳、邓澍、郭绍纲、徐明华、周本义、冀晓秋、王宝康、马运洪、李葆年、李玉兰(晨朋)、邵大箴、奚静之;第四批——伍必端、冯真、李骏、张华清、谭永泰;第五批——董祖诒、许志平;第六批——苏高礼、曹春生;第七批——王克庆、司徒兆光。这些留学生主要在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雕塑、舞台美术和美术史论专业。在留苏的那些日子里,一代青年学子与祖国共命运,肩负历史使命和事业重托,刻苦学习、认真研究、积极创作;他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自己的心底里留下了难忘的青春岁月。
归国以后,这批艺术家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事业辛勤耕耘,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书写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壮美篇章。中国美术馆为该展专门组织了策划小组,用近一年时间策划和筹备展览,从策划思路、展览内容到展示设计等多方面都实现了创新。一代留苏美术家的代表、美术史论家邵大箴教授担任该展顾问。
首先,展览以一代留苏美术家为研究对象,是目前为止对这一代留苏美术家的艺术成就最为全面的集中梳理和展示。展览通过深入挖掘这个群体的求学经历,整理和概括他们的各类艺术成果,再现了这个群体的学习、研究与创造。展览中,每一位美术家当年的素描、速写、油画人物、人体和风景写生资料以及创作稿构成不同的板块,让人领略到他们当年接受俄罗斯文化尤其是苏联美术教育和训练的规范:在素描作品中,可以看到严谨的结构和深入的刻划;在风景写生中,可以看到俄罗斯广袤的大自然和富有抒情诗意的色彩;在毕业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创作思想,其中大量作品是第一次公开亮相。展览中还有一批他们在苏联的著名艺术博物馆面对欧洲与俄罗斯绘画大师作品的临摹作业,其中临摹的既有提香、伦勃朗、雷诺阿、高更等人的大家名作,也有列宾、苏里科夫等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大师的经典手笔。
其次,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手稿、实物文献,再现了一代美术家留学生涯的现场;让公众走进展厅之时,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去领会他们当年为艺术而燃烧的激情。展览从北京老火车站上的“走出国门”开始,通过“基础训练”、“写生实习”、“创作研究”、“感受经典”、“青春风采”等板块,将艺术作品与文献资料混编,让情境再现与历史线索叙事,重新打开了涅瓦河畔的青春记忆,展示了一代学子的求索之路,使人们立体地了解了他们学习、研究、创作的过程,真切地感受到那段特殊年代里的火热生活。当年留苏学生的学生证、借书证、课程表、课程笔记、读书笔记、油画箱以及他们省吃俭用购买的图书、画册、石膏像,一直到后来俄罗斯文化部授予他们的“普希金文化奖章”和母校颁发的“荣誉教授”证书等实物,记载了这一段艰苦奋斗的历程,让整个展览充满了可以“视读”的细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发展形势面前,来举办这次“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有益于进一步认识我国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留苏的这个美术家群体对新中国美术事业的使命与贡献;有益于加强对新中国美术发展历史的研究,也能让广大公众欣赏和感受这一代美术家所创造的异彩华章。重温这段历史的精神实质,对促进当代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提倡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中国美术馆致力于以高水平展览服务社会,将彰显21世纪的中国文化精神。
(图片提供/中国美术馆)
共和国成立伊始,为发展美术事业,推动美术教育走向正规化,国家决定公派留学生赴苏联学习美术。从1953年到1961年,国家先后选派了7批品学兼优的美术留学生共33人。这些留学生分别是:第一批——李天祥、钱绍武、陈尊三、程永江;第二批——林岗、全山石、肖峰、齐牧东、周正、李春;第三批——罗工柳、邓澍、郭绍纲、徐明华、周本义、冀晓秋、王宝康、马运洪、李葆年、李玉兰(晨朋)、邵大箴、奚静之;第四批——伍必端、冯真、李骏、张华清、谭永泰;第五批——董祖诒、许志平;第六批——苏高礼、曹春生;第七批——王克庆、司徒兆光。这些留学生主要在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雕塑、舞台美术和美术史论专业。在留苏的那些日子里,一代青年学子与祖国共命运,肩负历史使命和事业重托,刻苦学习、认真研究、积极创作;他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自己的心底里留下了难忘的青春岁月。
归国以后,这批艺术家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事业辛勤耕耘,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书写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壮美篇章。中国美术馆为该展专门组织了策划小组,用近一年时间策划和筹备展览,从策划思路、展览内容到展示设计等多方面都实现了创新。一代留苏美术家的代表、美术史论家邵大箴教授担任该展顾问。
首先,展览以一代留苏美术家为研究对象,是目前为止对这一代留苏美术家的艺术成就最为全面的集中梳理和展示。展览通过深入挖掘这个群体的求学经历,整理和概括他们的各类艺术成果,再现了这个群体的学习、研究与创造。展览中,每一位美术家当年的素描、速写、油画人物、人体和风景写生资料以及创作稿构成不同的板块,让人领略到他们当年接受俄罗斯文化尤其是苏联美术教育和训练的规范:在素描作品中,可以看到严谨的结构和深入的刻划;在风景写生中,可以看到俄罗斯广袤的大自然和富有抒情诗意的色彩;在毕业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创作思想,其中大量作品是第一次公开亮相。展览中还有一批他们在苏联的著名艺术博物馆面对欧洲与俄罗斯绘画大师作品的临摹作业,其中临摹的既有提香、伦勃朗、雷诺阿、高更等人的大家名作,也有列宾、苏里科夫等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大师的经典手笔。
其次,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手稿、实物文献,再现了一代美术家留学生涯的现场;让公众走进展厅之时,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去领会他们当年为艺术而燃烧的激情。展览从北京老火车站上的“走出国门”开始,通过“基础训练”、“写生实习”、“创作研究”、“感受经典”、“青春风采”等板块,将艺术作品与文献资料混编,让情境再现与历史线索叙事,重新打开了涅瓦河畔的青春记忆,展示了一代学子的求索之路,使人们立体地了解了他们学习、研究、创作的过程,真切地感受到那段特殊年代里的火热生活。当年留苏学生的学生证、借书证、课程表、课程笔记、读书笔记、油画箱以及他们省吃俭用购买的图书、画册、石膏像,一直到后来俄罗斯文化部授予他们的“普希金文化奖章”和母校颁发的“荣誉教授”证书等实物,记载了这一段艰苦奋斗的历程,让整个展览充满了可以“视读”的细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发展形势面前,来举办这次“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有益于进一步认识我国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留苏的这个美术家群体对新中国美术事业的使命与贡献;有益于加强对新中国美术发展历史的研究,也能让广大公众欣赏和感受这一代美术家所创造的异彩华章。重温这段历史的精神实质,对促进当代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提倡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中国美术馆致力于以高水平展览服务社会,将彰显21世纪的中国文化精神。
(图片提供/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