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煜明 煮公仔面、看哈利波特,开创无创DNA产前检测之先河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laus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创的唐氏产前诊断,是这个研究领域真正的桂冠,这位擅长发散思维,执行力又迅速而集中的临床科学家,终于摘取桂冠
  用两种颜色的水笔和会议室的一块白板解释完如何利用母亲血液里的DNA检测出胎儿的唐氏综合症,卢煜明站在黑板一侧略微低头思考,他说:这条路走下来,很重要的一年是1997年。“那一年,我从英国回港,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回顾我做过的事情,哪些路是走错的,将来应该怎么做……我现在经常想,如果当时不是决定回来,也许我还在做过去旧的方向。”1997年,卢煜明回到香港,在位于沙田的那座医院的一间不大的实验室,只有一个实验员。那一年,他发表了那篇文章《母亲血浆和血清中存在胎儿的DNA》,从一定意义上,这项发现打开了无创产检技术的一扇窗。
  
  快煮血浆
  在TEDx里,这位看起来永远温文而专注的医生回忆自己对无创产检技术产生兴趣的原因,他说:还是医学生时,我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职业医生要建议怀孕的母亲去做一个有可能导致流产的产前诊断手术,“为什么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要把一根长针插入一个母亲的腹部,为什么不能仅仅用母亲的体液,比如血液,去检测胎儿的DNA是否正常?”
  在实验室的小会议室,用一小时的时间,卢煜明讲述了自己的发现,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技术讲起。那项被简称作PCR的技术,只需要丢一些酶,放一点引物,控制一下温度,就能迅速地扩容特定的DNA分子。卢煜明接触这项技术是在1987年,那时PCR技术刚刚兴起。刚从斯坦福回英国的约翰·贝尔(John Bell)在牛津做了个关于PCR技术的讲座,他是最早使用PCR技术的那批人。PCR技术具备改变世界的潜质,比如,对少量DNA样本进行精确检测,比如,基因测序……在座的听众中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我们并不清楚,但被这项神奇技术深深吸引的人群中,卢煜明显然是学习意愿突出的一个。讲座后,卢煜明去见了贝尔,在他的实验室找到了一个职位。这位在读的医学生,成了较早开始使用PCR进行研究的人。
  1989年初的一个晚上,在牛津的家里,卢煜明和朋友讨论,能否通过检验母亲血液里的胎儿基因来诊断这个孩子的性别——这可真是个不错的科学问题。卢煜明说服了一位教授,借用对方的实验室,很快,他们大致捕捉到了一部分信号。然而,因为血液里的大部分细胞是母亲自己的,这样的检测很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可靠性并不高。毕业那年,利用母血细胞检测胎儿性别的研究发表在了《柳叶刀》杂志上。“那篇论文是我科研生涯的一个很好开始,”在医院做了一年实习医生,希望继续自己这项研究的卢煜明决定再回牛津读博士。
  理性地看,读博是个有些冒险的举动。当时的导师只能给他三个月的工资,之后的资助都需要自己去申请。他一共申请了四个奖学金,才读完了博士。而利用孕妇血液检测胎儿情况的设想,本以为只需几个月,但做下来几乎用了八年。
  1996年,卢煜明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看到了两篇论文,从肿瘤病人的血浆或血清中检测到肿瘤基因,他认为“胎儿和癌细胞其实有些相似的地方,因为这些都是寄宿在另一个人身体里。如果一个肿瘤的基因可以在血浆中找到,没有理由找不到一个八磅重的胎儿的基因”。回港前几个星期,在“快煮”过的血浆中,他发现了胎儿的DNA——在怀有男性胎儿的孕妇血浆中检出Y染色体的几率有80%,当时,其他检测方法应用于类似提及血液上的成功率大约只有不到20%。
  在很多故事中,这个“快煮”血浆的方法常被类比作“煮公仔面”——因为吃不惯英国的食物,卢煜明时不时在自己房间煮公仔面。
  “‘快煮’的动作在当时很关键吗?”
  “并没有。最关键的并不是煮沸,是选择了血浆,而不是母亲的血细胞。
  “用什么方法去提取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从血浆而不是血液中寻找。煮沸其实是一个当时能想到的最简单方法。一方面,当时我处于从英国回香港的过渡期,实验室还没建好,设备都还没有,我需要一个最简单和容易操作的方法;另一方面,从血浆中提取胎儿DNA,当时是一个别人都没想到的新东西,我需要保证这个方法在任何实验室,哪怕设备不太好的那种,也可以被轻松地复制出来。”
  “在英国既做临床医生,又做研究工作,如何分配时间?”
  “我很幸运。当时申请到了威康基金(Wellcome Trust),针对我当时的情况,刚毕业,有想法却没有资源,当然,也没有时间,这个基金可以提供一笔数目可观的研究金,这笔钱甚足够我去雇一个实验员。我每天跟实验员见两次面,早上告诉她这一天需要做什么,然后我去上班做医生,下午5点左右,实验员下班时我再去见见她,看看她这一天出了什么数据。”
  这位医生由衷地赞叹:“那个基金非常慷慨,给我的资助总额大约有27万镑,在1994年,真是很大很大一笔钱。希望中国能有多一点这样的资助项目去支持有志研究事业的医生。”
  在1997年那篇论文的讨论部分,卢煜明谈到使用更精密的检测方法后,这种检测血浆的方法可以提升准确率,用于避免一些跟性别有关的遗传疾病的发生,并展望了血浆检测方法的将来,“可能也是个进行唐筛的可行办法。”
  哈利波特的H
  唐氏综合症,即21-三体综合症,是一种染色体异常疾病,母亲或父亲的卵子或精子在减数分裂时,第21号染色体未能正常分开,导致胎儿体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因为这条多出来的染色体,婴儿出生后会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在母亲年龄为35岁的人群中,唐氏综合症的自然发生率大约有千分之一,而且这个几率会随着母亲的年龄显著升高。
  然而,孕妇的外周血血浆中不仅有胎儿DNA,更多的是自己的DNA。一般来说,胎儿DNA仅占DNA总量的10%左右。使问题复杂化的是,胎儿DNA和母亲DNA的比值不是定值,而是一个变化范围很广的变量,低的仅有2%, 高的甚至可以到35%。要在血浆中检测胎儿到底是有两条21号染色体(正常)还是三条(唐氏综合症),如同要通过一堆残缺不全的碎片去判断一件瓷器的某个地方是否多了一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在血浆中得到一个包裹在细胞里的染色体是件过于奢侈的事情”。然而,卢煜明不相信母亲血浆中的胎儿DNA只能预测性别,决定去挑战唐氏综合症,“这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大部分的孕妇做产前诊断都是为了诊断唐氏。”而对于无创的唐氏产前诊断的实现,2012年接受美国《临床化学杂志》采访时,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临床生化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Cees Oudejans评论说:“那是我们这个研究领域真正的桂冠。”   在香港中文大学教学医院,卢煜明的实验室从到大,2007年李嘉诚医学大楼建成,他们又搬到了新大楼里,“这些顶尖的实验设备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助力。”除去2003年SARS期间,他们曾停下手中的工作,用半年的时间去做SARS病毒的测序分析,这间实验室都在专注地研究血浆中散布的DNA,用于产前检测或者癌症筛查。
  一位英国记者写到,卢的研究通过寻找某种跟21三体相关的标志物,对唐氏综合症实现了灵敏的检测;而另一位美国记者则写到,看3D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时,卢忽然找到了灵感——除了母亲的基因组,还需要父亲的基因组……
  究竟用的是什么办法?卢煜明的答案很简单:我们用了很多办法,这两条都在其中。
  他非常自然地站起来,走到研究所会议室的白板边,拿起两种颜色的水笔。黑板自动地分作两半,左边用来解释细节,右边开始列他们用过的方法:看浓度,孕妇血液中胎儿的DNA太少,浓度变化往往不显著;找RNA,RNA往往不稳定;甲基化,利用单分子量化分析的方法数数儿并给胎儿基因组测序。
  甲基化的方法,便是报道中的那个标志物。那是个长长的故事:有一种基因名叫印迹基因,比如说,有的印迹基因只有遗传自爸爸才会表达,遗传自妈妈的那类基因都是沉默的。而通过观察甲基化的情况,便可以测出血浆中DNA片段的来源。用这个方法检测简单便宜,而且,“可能最聪明”。
  以父亲和母亲的基因为框架,利用母亲的血浆来测胎儿基因组序列,灵感确实来自《哈利波特》。2009年,与太太去看电影,一开场,3D版的“Harry”拖着长尾巴迎面扑来,他的眼睛迅速捕捉到了左手边那个“H”,多么地像一对染色体……他有了个灵感,并用电影剩下的时间去完善那个想法。电影看完出来,他给实验室的成员发了一封电邮,几个月后,他们完成了利用母亲血液中的胎儿DNA构建胎儿基因组的工作。
  目前的研究方向仍然集中在孕妇的血浆中吗?
  “另一部分工作是利用血浆进行癌症检测。最有趣的一点是,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样子。”两周前,卢煜明的研究团队刚刚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新论文,母亲体内的DNA片段,断点并不是随机的。出人意表地,母亲的DNA好像偏爱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断开,而胎儿的DNA则特别喜欢在另一个固定的地方断开……
  临床科学家与科幻电影
  这位科学家喜欢看电影,热爱的电影大多是科幻片,“看这类电影,我会有到了未来世界的感觉。”除了《哈利波特》,卢煜明还提到了另一部影响他职业生涯的电影——“因为我对做科学研究感兴趣,做医生时选择了病理学作为方向,在要去解剖病理学系做讲师面试的前一天,我看了《异形3》。看着电影开头的解剖镜头,我禁不住想,我真的想一辈子做这样的工作吗?”几个月后,临床生化学系也请讲师,卢煜明去了那里。
  “他经常在出差的飞机上看电影,回来推荐给我们……”卢煜明的同事、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化学病理学系教授赵慧君这样介绍,她是卢煜明在香港中文大学指导的第二个博士生。当时,在实验室,她的研究方向是产前检测,尤其是针对唐氏的筛查。卢煜明的第一位博士生则致力于癌症的检测。赵慧君认为,卢煜明“总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哪怕是看一部电影”。那位分子生物学家Cees Oudejans,也曾在某次接受采访中评价这位同行为“发散思维者”。
  这位科学家既擅长发散思维,执行力又迅速而集中,赵慧君用了三个字形容他的工作风格:“快靓正”——做得快,完成得漂亮,正确,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我们在实验室讨论电影,预测故事的结局,科学方面的探索与发现也是类似,我们很努力,希望第一个告诉这个世界,我们猜对了。”
  医生与科学家,两种职业更喜欢哪个?“我觉得自己是个临床科学家,”他说。选择临床科学,源头也许来自他的父亲。父亲卢怀海也是医生,年少时,卢煜明和弟弟被拉去做听众,为他的学术报告提意见,再大一点,父亲甚至会征用儿子来帮忙准备幻灯片。“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
  卢煜明的母亲是个音乐教师,弟弟学习钢琴,卢煜明却不擅长音乐,“我喜欢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钢琴,老师教授的方法太沉闷了,除非能让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去演奏,也许我会产生点兴趣。”除了看电影,这位临床科学家的业余爱好还包括旅游和摄影,看到摄影师为他在玻璃门前拍摄的包含镜像的照片,他像孩子一样吃惊:为什么可以这样拍?
  卢煜明的太太在牛津大学时研究的是半导体物理学,科学是两人重要的共同爱好,太太曾与他合作过一篇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文章的内容是关于用DNA模拟计算机的运算,“DNA计算机可以神奇地解决最优路径问题。”那篇文章的第三位作者是他们结婚时的伴郎,那是一位研究计算机科学的博士。
  而那部被灵感打断了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何时去补看呢?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再去看。有一天,我会去的。”
  获奖理由
  卢煜明是临床科学家,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又是探索世界的科学家。
  2016年9月,汤森路透公布的“引文桂冠奖”得主名单中,卢煜明榜上有名,该奖经常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预测榜单。他的获奖理由是在孕妇血浆中检测到胎儿游离DNA,取得了无创产前检测的革命性成果。这项技术之前,医生们只能用有一定流产几率的羊水穿刺技术来确诊唐氏综合症。自1989年在医学院读书开始,卢煜明对无创筛查唐氏综合症的问题产生了兴趣,经过二十多年的专注努力,终于几近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他文献
图/ 本刊记者 方迎忠1948年,吕志和与4个妹妹合影  香港岛北角的早上,清洁工站在写字楼门口,拿着抹布的手背在身后,笑容可掬地对每一位进门者问早安。通勤小巴排着队停靠,咖啡店里人们排着队望着早餐。  工作日早上的9点,嘉华国际中心一副日常景象。  在顶楼30层,嘉华集团和银河娱乐集团主席吕志和这天的早餐是青菜、西红柿、苦瓜和鸡蛋。这是他的日常:晨起运动后来公司,不食肉,与公司部门负责人轮流进行
2014年,国务院国资委可能会在78家钢铁、煤炭、建筑、食品、汽车等竞争性央企中,合并10家左右  在所有困难的改革中,国企改革是最困难的,国企起到经济基础的作用,国企被寄予国际竞争的重任,有充分的案例证明国企资产转移中出现了大规模的贪腐,未来国企资产转移变成权贵狂欢,谁也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  办法就是建立法治经济,在法治的基础上进行国企改革和资产交易,113家国企成熟一家改革一家。  中国国企
出租车司机知道我们要去白银铜城商厦的旋转餐厅,快要笑出声来。“旋转餐厅?那都快吃烂了。”  白银人会说,为什么要写和拍白银那些破烂的地方呢,白银也有时代的潮流啊。全球化的时代,潮流能够覆盖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当孩童们穿上闪着七彩光芒的旱冰鞋从眼前滑过,这里像是北京。穿着宽大T恤的年轻人,将自行车一个轮子高高翘起,从人群中跳跃而出的时候,和纽约也差不多了。餐厅、商场、游乐园、电影院混杂在一起的城市综
人的出生总被以为是一件最自然的事,成长也是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然发生的,但电视剧《小别离》用3个家庭、3对家长在几个月里的变化提醒我们,人需要二次出生二次成长,养育孩子就是这个成长契机。  《小别离》里的童文洁,为孩子的长大、为孩子发带的颜色、为孩子先吃水果还是先喝牛奶操心,掐着秒表在孩子身边监督她做试卷,为孩子的每一次月考和升学考试焦虑。这些和孩子一起经历喜怒哀乐成功失败的经验,并不是简单的少年经
在大学做心理咨询,每天都会接待一些垂头丧气的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遇到了困难,却不知道如何帮助自己。都是很优秀的年轻人,可能是太优秀了,所以真正遇到困难的经验并不多。问到时,往往都是一句话:自己想办法克服吧。——无助的背后,其实也有自负,好像全天下的困难他们都能够克服一样。问:有没有人可以求助呢?也有。问具体是谁,怎么求助,就说不出。  “不会的题,也许问一下师兄师姐……”他们敷衍地说。  “有具体
编辑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  至今还时不时地想起那个地方,如果说真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旅行经历的话。  其实只是一片海岸,和其他海岸一样,有浓度很高的蓝色和绿色,加上一片古罗马的废墟。美则美矣。阿尔及利亚还存有不少这样的废墟,比如杰米拉(Djemila)、提姆加德(Timgad),都被辟为文物保护地,人迹罕至,是年轻男女躲在石块之间谈恋爱的地方。姑娘扎着活泼的马尾,轻轻追赶
6月1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地标性建筑原子球前,顾客在“空中餐厅”享用盛宴。“空中餐厅”通常每次只有1张餐桌,为庆祝活动举办10周年,本次“空中餐厅”提供了10张餐桌,可同时接待220名顾客在50米的高空就餐。“空中餐厅”2006年诞生于两位比利时企业家的奇思妙想和合力创作,10年来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回举办过。“原子球”建造于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高102米,总重
孤独的琴声  这些年来,住所周边琴声不断,我知道,又多了一个琴童。但看报道,说人数多至5000万,还是吃惊不小。我也知道,最终能与钢琴相伴一生的,也许1%都不到。  我结婚那年,好友送了一份厚礼,作为未来宝宝的礼物。朋友从小习琴,“文革”之中,目睹过小将们的砸琴暴行,他相信,学过音乐的孩子,残暴不到哪里去。  十年之后,五岁的儿子敲响了琴键,开启了一段曲折之路。像多数孩子一样,学琴并不是他的主动选
丰这几天很高兴,拉着来串门的我絮叨,“女儿昨天破天荒地在我的朋友圈点了个赞。”叛逆期的少女,是母亲小心讨好的对象,改善母女紧张关系的事件是荷兰艺术家玛瑞吉·沃格赞(Marije Vogelzang)的《吃设计展》。“她很兴奋,参与了所有作品的互动,玩到闭馆才肯走。”  周二,午后的阳光努力冲进华美术馆的前厅,工作人员回应着两个长发背影的轮流发问。“我也没办法,现在就是不能吃了。开幕式活动条件具备,
演出前一晚的见面会上,岩井俊二坦言自己很紧张,“就好比在踢世界杯,队友把球传给了我,而我却不知该怎么办。”他担心的不仅是第二天要在1000名观众面前弹吉他——为了带领乐队顺利完成今年在中国的最后一场演出,这位“客串音乐家”几天来很少睡,配上凌乱的头发,更显疲惫。他甚至无心关注进入欧洲杯决赛的是哪两支球队。一个小时后,见面会结束,他迫不及待地赶往星海音乐厅,仔细检测场地的灯光与设备。    也许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