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才是真正的达喀尔?有人说它是一场‘疯子’的盛会,也有人说那是一段‘自虐’的旅程。几千多公里的风餐露宿,十几天的魔鬼赛程,与风沙为伍,与死神擦肩,似乎是在与天斗,与命运抗争。没有人能够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惟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未知和变数充斥着这里的每一天,每一个故事都激励着你不断前行,而这或许就是真实的达喀尔。
没有人可以解释,达喀尔为何会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它吸引我们的到底是什么。自1979年萨宾创办第一届达喀尔拉力赛以来,这项世界上最艰苦的野外拉力赛事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之疯狂。每年,全球至少有5亿人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着这项赛事,更有成百上千的狂热车迷追随着来到这片神秘的南美洲大陆上。2013年的新年伊始,第35届达喀尔再次拉开了大幕,来自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459位车手齐聚秘鲁利马的武器广场,再次叩击冒险之门。对于他们来说,达喀尔意味着挑战,而对于我们来说,那或许只是个梦想。
每个人的心中对于达喀尔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残酷、寂寞、坚持、乐观、孤独、感动甚至是死亡,将这些词汇拼凑在一起,似乎就找到了我们为之疯狂的理由。达喀尔最早的拉力路线是由法国的巴黎到塞内加尔的达喀尔,这也成为其名称的由来。2009年,由于受到了恐怖主义的威胁,达喀尔从非洲移师南美洲,至今已经是第5个年头。今年的达喀尔赛事路线是从秘鲁的首都利马出发,途经阿根廷直抵智利的圣地亚哥,赛程全长8570km,其中特殊赛段4373km,共设14个赛段。在这15天炼狱般的艰难跋涉中,有长途奔袭的疲惫、有孤立无援的沮丧、有激情迸射时的疯狂、也有各种莫名的感动……每一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故事在发生,当达喀尔的大幕开启时,你必须全力以赴。这就是达喀尔,每一面都充满着未知的诱惑,每一面又绽放出不同的色彩。
沙漠金:漫漫风沙路
在达喀尔的征途中,荒漠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炎炎烈日之下,漫漫黄沙中点缀着车手渺小的身影,阿塔卡玛大沙漠近50℃的高温炙烤着每一位车手的神经。没有水,也辨不清方向,迷路的车手犹如困兽般在茫茫的沙海中兜兜转转,即使是彼得·汉塞尔这样的老将也难免有南辕北辙的时候。除此之外,赛车的损坏和各种突发状况也让车手们措手不及。减振器断裂、机油泵故障、轮胎破损、发动机高温……荒漠之中,除了祈求可以幸运地碰到过往的车手施以援手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自己动手“缝缝补补”。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辆辆身披黄沙的“乞丐车”绝尘而去。对于车手而言,只要轮子还能转,就是坚持下去的理由。
今年的达喀尔似乎更难,新的路线使得车手在比赛首日就“邂逅”了第一波沙丘,这在历届达喀尔赛事中还是首次。随后,车手们开始沿着安第斯山脉一路向南,在历经阿塔卡玛大沙漠的重重考验之后,才能最终抵达终点。正如达喀尔赛事的运动主管戴维德所言:“在结束最残酷的考验之前,我们不知道谁才能笑到最后。”
如果说第一赛段的沙丘仅仅是个见面礼,那么从第二赛段之后, 车手们就不得不开始“沙海泛舟”。连绵起伏的沙山一眼望不到头,深陷浮沙的车手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把赛车“刨出来”。当然也有足够幸运的,一位摩托车手陷沙后就得到了周围热心观众的帮助,大家七手八脚地帮他把车从沙堆里推了出来。如此雪中送炭之举本该好好感谢一番,没想到重新上路的车手起步时,摩托车后轮扬起了两三米高的沙尘暴,直接把周围的“好心人们”埋了起来。
无尽的荒漠不知葬送了多少车手的“冒险梦”,每年,达喀尔的平均完赛率都不足40%,而在今年,这个比例更低。仅仅第3赛段,就有47辆赛车退出了比赛。沙漠金,成为达喀尔的残酷之色。
悍马橙:戈登的“疯狂秀”
在达喀尔的征战大军中,总有些我们熟识的老朋友,美国人戈登算是其中一个,当然还有他那辆走到哪里都醒目的橙色悍马。这位极具娱乐精神的车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达喀尔车手中的一朵奇葩,因其一贯大胆的言行和时而莫名其妙的疯狂之举,又被冠以“达喀尔巴神”的绰号。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达喀尔的另类明星,或许“豪放”最为合适。在他身上,带有标志性的美国元素,热情、开朗,还有那么点儿狂放不羁。这仅从他在发车台上的“疯狂秀”就能略知一二。每一届达喀尔的发车仪式上,他都“拒绝”老老实实地驶过发车台,而总是要弄出些新花样,譬如,“飞”过去!这似乎已经成为他的一个鲜明的标签。虽然“传统”的彼得·汉塞尔始终认为这不过是“作秀的小儿科”,但戈登依旧乐此不疲。每一次飞跳都伴随着周围观众的欢呼,戈登也因此赢得了更多车迷的关注和喜爱。
戈登的“没心没肺”还在于他热衷于自己动手改装赛车,虽然这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他似乎并不以为然。2012年的达喀尔他曾取得总成绩的第2名,但因为违规改装赛车,被取消了成绩。可是今年他又回来了,而且依旧我行我素。但愿这一次他的运气能稍微好一点儿。虽然这位“美国大佬”多少表现得有点儿不靠谱,但其实他的成绩却并不差,除了偶尔看见他的橙色悍马四脚朝天的倒栽在沙丘之上,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能进入赛段的前几名,偶尔也能拿个第一过过瘾。但对于成绩,他似乎并不怎么在意,或许在他眼里,达喀尔不过是一场冒险的游戏,而自己不过是这个游戏的玩家,要的只是尽兴而已。
草根、亲民、乐观,大大咧咧的戈登成为无数车迷心中的“无冕之王”,他和他的那辆橙色悍马,成为这场残酷赛事中一抹温暖的亮色。
MINI绿:“达喀尔先生”的11冠
每一条赛道上都有一个王者,F1是舒马赫,WRC是勒布,那么在达喀尔,这个人就是彼得·汉塞尔。这位1965年出生于法国的拉力名将似乎注定是为达喀尔而生,在过去的16年中,已经包揽了10座达喀尔拉力赛的冠军奖杯,其中4座来自汽车组(2004年、2005年、2007年、2012年),6座来自摩托车组(1991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8年),他也因此被称作“达喀尔先生”。可以说自1980年首次驾驶摩托车参赛以来,他的人生便与“达喀尔”这3个字紧密地联系起来。彼得·汉塞尔或许可以称得上是达喀尔历史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2013年,彼得·汉塞尔再次闪耀达喀尔,他驾驶着一辆绿色的MINI ALL 4 Racing赛车,一路纵横,在第2赛段之后就确立了领先之姿。最终,在顺利完成所有赛段的比赛之后,他凭借42分钟的巨大领先优势轻松摘得桂冠,这也是其拿到的第11个达喀尔冠军奖杯和第5个汽车组总冠军奖杯。
如果说2012年MINI的夺冠多少还有些惊喜的意味,那么在2013年,这似乎已经有些理所当然。彼得·汉塞尔的金字招牌足以将“MINI绿”打造成传奇的“冠军色”。
坚韧白:演绎“维纳斯”的坚强
在达喀尔,总有些特殊的人或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动,亦如这支由英国退伍伤残老兵组成的特殊车队。这支名为“Race2Recovery”的车队共有28人,其中车手6人,他们都曾在伊拉克与阿富汗服役,领航员汤姆·尼瑟威就是在阿富汗战争中失去了双腿和左臂。没有谁愿意永远生活在伤痛的回忆中,为了帮助那些因战争创伤而意志消沉的老兵们,他们下决心挑战这项世界上最艰苦的拉力赛事,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人们“超越伤痛,创造奇迹”。
为了参加达喀尔,车手们除了要克服自身的困难,还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路虎为其提供了技术及后勤保障,并对车手进行了越野驾驶培训;而谷歌和一些公益组织则帮助他们解决了资金的难题。于是这支特殊的车队终于出现在达喀尔的赛道上。诚如其所言,他们并不是要想做什么,而仅仅是想通过此举来证明,他们不是不能做什么。当你在如此艰苦的赛道中看到他们倔强的身影,当你看着一辆辆白色的路虎赛车顽强地前行时,你还有什么理由放弃?在达喀尔,坚韧的“维纳斯”们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成为达喀尔赛道上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阴霾黑:征途上的“死亡诅咒”
达喀尔是一场勇者的寻梦之旅,然而在寻梦的途中,却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霾。从1979年萨宾创办该项赛事以来,每一年都有许多无辜的生命无情地消逝,这其中甚至包括萨宾自己。这些逝去的生命中有车手、工作人员、观众甚至路人,短短35年间,已经有64个灵魂永远留在了达喀尔。
今年依旧如此,“死亡的诅咒”伴随着赛事的进行。就在比赛刚刚开始的第5天,一辆赛事支援车和出租车发生碰撞,导致两人遇难。然而诅咒并未就此结束,仅仅24个小时之后,悲剧再次上演,KTM车队的法国车手托马斯·布尔金在行驶路段不慎同智利警车相撞,将25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达喀尔……“与死神同行”一度让达喀尔拉力赛饱受争议,为了保障赛事的安全,组委会年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安保人员、医生、急救车甚至动用直升机,然而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下,伤亡依旧无法避免。
或许阴郁的黑色本就是达喀尔色彩中无法规避的一笔,在挑战自然和极限的过程中,它们挥之不去。我从无意把达喀尔渲染得多么悲情,只是希望每一位驰骋达喀尔的勇士们都能平安归来。
中国红:无法忽视的“中国力量”
曾经,在达喀尔的赛道上,很少能留下“中国红”的印记,相较于宝马、丰田这些老牌车队来说,中国军团似乎只是这场大戏的配角。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中国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达喀尔的赛道上,“中国红”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
2012年,中国军团从达喀尔凯旋而归,长城哈弗车队的卡洛斯·索萨位列第六,创造了中国军团的最好成绩,而另一名车手周勇也取得了第19名的佳绩,追平了中国车手的最好成绩。2013年,长城哈弗车队再次派出索萨和周勇的强强组合,这一次他们依旧不负众望,在路线难度更大的情况下,帮助长城哈弗车队成功跻身前6名,赢得了无数车迷的喜爱。而惟一参加摩托车组比赛的魏广辉也顺利完赛,最终获得第18名。在当地,如果你提起“中国红”,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中国车,牛;中国车手,更牛!
8570km,从利马到圣地亚哥的距离,我们追随着勇士们的足迹一路向南;15天,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日子里,因为一场赛事,我们记住了一批勇士……这便是达喀尔,独特的色彩散发出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没有人可以解释,达喀尔为何会具有如此大的魅力,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它吸引我们的到底是什么。自1979年萨宾创办第一届达喀尔拉力赛以来,这项世界上最艰苦的野外拉力赛事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之疯狂。每年,全球至少有5亿人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着这项赛事,更有成百上千的狂热车迷追随着来到这片神秘的南美洲大陆上。2013年的新年伊始,第35届达喀尔再次拉开了大幕,来自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459位车手齐聚秘鲁利马的武器广场,再次叩击冒险之门。对于他们来说,达喀尔意味着挑战,而对于我们来说,那或许只是个梦想。
每个人的心中对于达喀尔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残酷、寂寞、坚持、乐观、孤独、感动甚至是死亡,将这些词汇拼凑在一起,似乎就找到了我们为之疯狂的理由。达喀尔最早的拉力路线是由法国的巴黎到塞内加尔的达喀尔,这也成为其名称的由来。2009年,由于受到了恐怖主义的威胁,达喀尔从非洲移师南美洲,至今已经是第5个年头。今年的达喀尔赛事路线是从秘鲁的首都利马出发,途经阿根廷直抵智利的圣地亚哥,赛程全长8570km,其中特殊赛段4373km,共设14个赛段。在这15天炼狱般的艰难跋涉中,有长途奔袭的疲惫、有孤立无援的沮丧、有激情迸射时的疯狂、也有各种莫名的感动……每一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故事在发生,当达喀尔的大幕开启时,你必须全力以赴。这就是达喀尔,每一面都充满着未知的诱惑,每一面又绽放出不同的色彩。
沙漠金:漫漫风沙路
在达喀尔的征途中,荒漠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炎炎烈日之下,漫漫黄沙中点缀着车手渺小的身影,阿塔卡玛大沙漠近50℃的高温炙烤着每一位车手的神经。没有水,也辨不清方向,迷路的车手犹如困兽般在茫茫的沙海中兜兜转转,即使是彼得·汉塞尔这样的老将也难免有南辕北辙的时候。除此之外,赛车的损坏和各种突发状况也让车手们措手不及。减振器断裂、机油泵故障、轮胎破损、发动机高温……荒漠之中,除了祈求可以幸运地碰到过往的车手施以援手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自己动手“缝缝补补”。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辆辆身披黄沙的“乞丐车”绝尘而去。对于车手而言,只要轮子还能转,就是坚持下去的理由。
今年的达喀尔似乎更难,新的路线使得车手在比赛首日就“邂逅”了第一波沙丘,这在历届达喀尔赛事中还是首次。随后,车手们开始沿着安第斯山脉一路向南,在历经阿塔卡玛大沙漠的重重考验之后,才能最终抵达终点。正如达喀尔赛事的运动主管戴维德所言:“在结束最残酷的考验之前,我们不知道谁才能笑到最后。”
如果说第一赛段的沙丘仅仅是个见面礼,那么从第二赛段之后, 车手们就不得不开始“沙海泛舟”。连绵起伏的沙山一眼望不到头,深陷浮沙的车手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把赛车“刨出来”。当然也有足够幸运的,一位摩托车手陷沙后就得到了周围热心观众的帮助,大家七手八脚地帮他把车从沙堆里推了出来。如此雪中送炭之举本该好好感谢一番,没想到重新上路的车手起步时,摩托车后轮扬起了两三米高的沙尘暴,直接把周围的“好心人们”埋了起来。
无尽的荒漠不知葬送了多少车手的“冒险梦”,每年,达喀尔的平均完赛率都不足40%,而在今年,这个比例更低。仅仅第3赛段,就有47辆赛车退出了比赛。沙漠金,成为达喀尔的残酷之色。
悍马橙:戈登的“疯狂秀”
在达喀尔的征战大军中,总有些我们熟识的老朋友,美国人戈登算是其中一个,当然还有他那辆走到哪里都醒目的橙色悍马。这位极具娱乐精神的车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达喀尔车手中的一朵奇葩,因其一贯大胆的言行和时而莫名其妙的疯狂之举,又被冠以“达喀尔巴神”的绰号。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达喀尔的另类明星,或许“豪放”最为合适。在他身上,带有标志性的美国元素,热情、开朗,还有那么点儿狂放不羁。这仅从他在发车台上的“疯狂秀”就能略知一二。每一届达喀尔的发车仪式上,他都“拒绝”老老实实地驶过发车台,而总是要弄出些新花样,譬如,“飞”过去!这似乎已经成为他的一个鲜明的标签。虽然“传统”的彼得·汉塞尔始终认为这不过是“作秀的小儿科”,但戈登依旧乐此不疲。每一次飞跳都伴随着周围观众的欢呼,戈登也因此赢得了更多车迷的关注和喜爱。
戈登的“没心没肺”还在于他热衷于自己动手改装赛车,虽然这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他似乎并不以为然。2012年的达喀尔他曾取得总成绩的第2名,但因为违规改装赛车,被取消了成绩。可是今年他又回来了,而且依旧我行我素。但愿这一次他的运气能稍微好一点儿。虽然这位“美国大佬”多少表现得有点儿不靠谱,但其实他的成绩却并不差,除了偶尔看见他的橙色悍马四脚朝天的倒栽在沙丘之上,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能进入赛段的前几名,偶尔也能拿个第一过过瘾。但对于成绩,他似乎并不怎么在意,或许在他眼里,达喀尔不过是一场冒险的游戏,而自己不过是这个游戏的玩家,要的只是尽兴而已。
草根、亲民、乐观,大大咧咧的戈登成为无数车迷心中的“无冕之王”,他和他的那辆橙色悍马,成为这场残酷赛事中一抹温暖的亮色。
MINI绿:“达喀尔先生”的11冠
每一条赛道上都有一个王者,F1是舒马赫,WRC是勒布,那么在达喀尔,这个人就是彼得·汉塞尔。这位1965年出生于法国的拉力名将似乎注定是为达喀尔而生,在过去的16年中,已经包揽了10座达喀尔拉力赛的冠军奖杯,其中4座来自汽车组(2004年、2005年、2007年、2012年),6座来自摩托车组(1991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8年),他也因此被称作“达喀尔先生”。可以说自1980年首次驾驶摩托车参赛以来,他的人生便与“达喀尔”这3个字紧密地联系起来。彼得·汉塞尔或许可以称得上是达喀尔历史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2013年,彼得·汉塞尔再次闪耀达喀尔,他驾驶着一辆绿色的MINI ALL 4 Racing赛车,一路纵横,在第2赛段之后就确立了领先之姿。最终,在顺利完成所有赛段的比赛之后,他凭借42分钟的巨大领先优势轻松摘得桂冠,这也是其拿到的第11个达喀尔冠军奖杯和第5个汽车组总冠军奖杯。
如果说2012年MINI的夺冠多少还有些惊喜的意味,那么在2013年,这似乎已经有些理所当然。彼得·汉塞尔的金字招牌足以将“MINI绿”打造成传奇的“冠军色”。
坚韧白:演绎“维纳斯”的坚强
在达喀尔,总有些特殊的人或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动,亦如这支由英国退伍伤残老兵组成的特殊车队。这支名为“Race2Recovery”的车队共有28人,其中车手6人,他们都曾在伊拉克与阿富汗服役,领航员汤姆·尼瑟威就是在阿富汗战争中失去了双腿和左臂。没有谁愿意永远生活在伤痛的回忆中,为了帮助那些因战争创伤而意志消沉的老兵们,他们下决心挑战这项世界上最艰苦的拉力赛事,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人们“超越伤痛,创造奇迹”。
为了参加达喀尔,车手们除了要克服自身的困难,还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路虎为其提供了技术及后勤保障,并对车手进行了越野驾驶培训;而谷歌和一些公益组织则帮助他们解决了资金的难题。于是这支特殊的车队终于出现在达喀尔的赛道上。诚如其所言,他们并不是要想做什么,而仅仅是想通过此举来证明,他们不是不能做什么。当你在如此艰苦的赛道中看到他们倔强的身影,当你看着一辆辆白色的路虎赛车顽强地前行时,你还有什么理由放弃?在达喀尔,坚韧的“维纳斯”们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成为达喀尔赛道上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阴霾黑:征途上的“死亡诅咒”
达喀尔是一场勇者的寻梦之旅,然而在寻梦的途中,却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霾。从1979年萨宾创办该项赛事以来,每一年都有许多无辜的生命无情地消逝,这其中甚至包括萨宾自己。这些逝去的生命中有车手、工作人员、观众甚至路人,短短35年间,已经有64个灵魂永远留在了达喀尔。
今年依旧如此,“死亡的诅咒”伴随着赛事的进行。就在比赛刚刚开始的第5天,一辆赛事支援车和出租车发生碰撞,导致两人遇难。然而诅咒并未就此结束,仅仅24个小时之后,悲剧再次上演,KTM车队的法国车手托马斯·布尔金在行驶路段不慎同智利警车相撞,将25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达喀尔……“与死神同行”一度让达喀尔拉力赛饱受争议,为了保障赛事的安全,组委会年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安保人员、医生、急救车甚至动用直升机,然而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下,伤亡依旧无法避免。
或许阴郁的黑色本就是达喀尔色彩中无法规避的一笔,在挑战自然和极限的过程中,它们挥之不去。我从无意把达喀尔渲染得多么悲情,只是希望每一位驰骋达喀尔的勇士们都能平安归来。
中国红:无法忽视的“中国力量”
曾经,在达喀尔的赛道上,很少能留下“中国红”的印记,相较于宝马、丰田这些老牌车队来说,中国军团似乎只是这场大戏的配角。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中国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达喀尔的赛道上,“中国红”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
2012年,中国军团从达喀尔凯旋而归,长城哈弗车队的卡洛斯·索萨位列第六,创造了中国军团的最好成绩,而另一名车手周勇也取得了第19名的佳绩,追平了中国车手的最好成绩。2013年,长城哈弗车队再次派出索萨和周勇的强强组合,这一次他们依旧不负众望,在路线难度更大的情况下,帮助长城哈弗车队成功跻身前6名,赢得了无数车迷的喜爱。而惟一参加摩托车组比赛的魏广辉也顺利完赛,最终获得第18名。在当地,如果你提起“中国红”,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中国车,牛;中国车手,更牛!
8570km,从利马到圣地亚哥的距离,我们追随着勇士们的足迹一路向南;15天,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日子里,因为一场赛事,我们记住了一批勇士……这便是达喀尔,独特的色彩散发出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