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儿童青少年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代谢并发症的关系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heyy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肥胖并胰岛素抵抗(IR)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特征。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正常体质量或肥胖的儿童青少年。测量儿童身高、体质量、腰围,计算腰围身高比(WHtR)、体质量指数(BMI)。根据Tanner标准进行青春发育分期。空腹测定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根据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IR指数稳态模型(HOMA-IR),HOMA-IR≥2.69为IR。通过腹部超声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结果

1.共纳入研究对象691例,其中正常体质量组(正常组)183例,年龄(9.73±2.38)岁;肥胖组508例,年龄(10.24±2.05)岁。肥胖组IR检出率高于正常组(55.71%比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HOMA-IR与年龄(r=0.256,P<0.001)、BMI(r=0.426,P<0.001)、腰围(r=0.454,P<0.001)、WHtR(r=0.321,P<0.001)呈正相关;校正年龄、性别、青春发育分期后,HOMA-IR与BMI(r=0.418,P<0.001)、腰围(r=0.419,P<0.001)、WHtR(r=0.375,P<0.001)仍呈正相关。3.青春发育期,2组儿童HOMA-IR指数上升,但肥胖组HOMA-IR升高较正常组更为明显[TannerⅠ:2.60(1.49,3.94)比1.28(0.80,1.90); Tanner Ⅱ:3.07(1.75,5.17)比1.80(1.16,2.96);Tanner Ⅲ:4.33(2.80,6.57)比2.47(1.41,3.68);Tanner Ⅳ~Ⅴ:3.49(1.04,5.78)比1.91(0.54,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与肥胖无IR的儿童青少年相比,肥胖并IR的儿童青少年的收缩压[112(104,124) mmHg比109(98,121) mmHg,1 mmHg=0.133 kPa]、三酰甘油[1.27(0.95,1.81) mmol/L比1.09(0.79,1.61) mmol/L]、空腹血糖[4.80(4.46,5.01) mmol/L比4.48(4.16,4.76) mmol/L ]、空腹胰岛素[21.27(16.21,28.56) mmol/L比7.62(4.43,10.83) mmol/L]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R是肥胖儿童青少年NAFLD的危险因素(OR=1.536,95%CI:1.049~2.247,P<0.05)。

结论

严重、腹型肥胖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IR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青春发育期肥胖儿童IR程度更为严重。肥胖儿童并IR者更易出现血糖、血脂、血压代谢紊乱,是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我国男性总胆固醇(TC)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于2006年5月以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男性职工为研究对象,基线调查时收集人群社会人口学、个人疾病史和总胆固醇等信息,建立动态前瞻性队列,每两年进行一次随访,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有109 878名男性进入队列;收集研究对象原发性肝癌发病结局信息。将研究人群按照TC四分位数进行分组:Q1组(<4.27 mmol/L),Q2组
目的探究脑室内脑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的T1加权增强成像全域直方图特征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3例脑膜瘤和24例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的资料,术前行常规MRI增强扫描,采用MaZda软件在T1加权增强成像轴位图像上提取两组肿瘤实质区域的直方图特征,并行灰度直方图分析。将所获得的均值、变异度、峰度、偏度、第1、第10、第50、第90、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eHF)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入院日龄<12 h、出生体质量999~1 500 g、胎龄28~33周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根据母亲疾病状况和家长母乳喂养意愿分为母乳喂养组(HM组)和非母乳喂养组,非母乳喂养组患儿根据家长喂养意愿分为eHF组和早产儿配方奶
肠道病毒是引起新生儿病毒感染的常见病原,主要通过粪-口或呼吸道途径感染,可引起婴儿室或新生儿病房内的暴发流行。大部分患儿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少数患儿病情严重,可并发脑炎、心肌炎、出血-坏死性肝炎等,重症患儿病死率明显增加。尽早识别、尽早隔离是防止肠道病毒院内暴发感染的重要措施。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高病死率的获得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之一,尽管临床积极探索了数十年,但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对NEC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总结近年来关于NEC的诊断及内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采取更规范的治疗及新的研究方向提供线索。
目的探索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8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8例儿童肺栓塞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肺栓塞患儿中,男3例,女5例;年龄0.6~11.7岁,中位年龄为7.96岁。8例患儿均有基础疾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并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37.5%);4例以呼吸道感染症状就诊;7例有呼吸困难,5例有咳嗽,3例有胸痛,2例有咯血,1例有胸痛、呼吸困难、
目的探讨彩超辅助下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并血管损伤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武汉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并血管损伤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1~8.6岁,平均4.4岁;左侧10例,右侧8例。患儿均在伤后24 h内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术中先行彩超判断肱动脉的走形,确定骨折断端与肱动脉的关系,术后彩超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缺乏特异性,可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目前,针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检测指标较多,每一指标均有其优缺点,很难满足当今诊治的要求。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准确高效地分析全部病原微生物的遗传信息,从而直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进行诊治,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对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2019年4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感染专业委员会共同制订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版)》,现对该共识进行解读,包括新生儿败血症的定义,早发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关于白细胞等非特异性炎症指标的临床价值、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目前存在的瓶颈及未来展望等关键问题。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是一种早发性、具有靶向治疗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罕见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预后极其重要。2017年国际神经递质相关疾病工作组(iNTD)制定了《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共识指南》,给出了基于共识指南的推荐意见,便于指导该类患者的诊疗和长程管理。现主要根据该共识对AADCD的临床症状及治疗进行解读和总结,便于儿科临床医师认识和了解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