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人类理性思维和情感思维的载体。为了表达这两种思维方式,就产生了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科学语言以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来安排组织话语,它更多的用于表达理性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可是面对人类丰富而深邃的情感时,合乎规范的科学语言却显得苍白无力,产生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现象,于是产生了艺术语言。本文将试图探索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关系
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都是自然语言,共同存在于同一种语言结构中。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是语言的两翼。
科学语言也称普通语言或常规语言、规范语言,是按照逻辑事理和语法规则组词造句,组成交际语言。艺术语言则是一种变异的语言,往往不以语法为依据,甚至超脱或违背常规语言,从而表达难以言语之义。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是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言语事实中,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制约,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语言的结构形式看,科学语言符合语法规范,艺术语言则超越语法。科学语言之所以符合语法规范是因为规范的言语搭配使得意义单一,从而保证了理解的准确性。科学语言以传递理性信息为主,要准确而又客观地表达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其言语组合与搭配都要符合语法规范。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不同,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偏离,它不以语法规范为据。艺术语言要超越语法,描写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表达发话主体心理的真切感受以及难以言说之义。例如:
新婚的喜悦和内心潜藏的恐惧纠合在一起形成了记忆深处的一个巨大的扭结。
格非《敌人》,花城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5页
“喜悦”和“恐惧”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但是在这个例子中,“喜悦”和“恐惧”却可以“纠合在一起”,并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扭结”,这就把一种难以言说的心理感受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记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并没有深与浅之分,但是,此处却说“记忆深处”,把记忆也变得形象化、可视化了。在这个例子中所用的就是一种超越语法、偏离了常规语言的艺术语言,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发话主体心理的真切感受。
从言与意的关系看,科学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限定了的相对稳定的信息,直接表达概念、判断和推理,而艺术语言的意与辞不吻合,艺术语言所传递的是一种美学信息,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由于语境的因素往往会产生词典中所没有的新意义,在形式上与语法、逻辑对立。
从功能上看,两者的功能不同,科学语言的目的在于传达理性信息,以表达理性概念为主,更多的是传递科学性的知识,艺术语言的目的则在于尽意,以表达情感为主,是在表达情感信息的基础上以寓理性信息。科学语言主要体现认识价值,而艺术语言则主要体现审美价值。例如: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首诗是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有桃花潭后写的赠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的深度本来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在此,诗人却把桃花潭水的深度与汪伦对“我”的情谊相比,并且还得出桃花潭水千丈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这一结论,在此诗中以眼前的景物作比喻,从而表现出了友人间深厚的情谊。
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不同还表现在能指和所指的差别上。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是语言的意义本身。从能指和所指上看,科学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很近,艺术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空间则很大。科学语言直白本意,要求使用正常规范的语言形式来传递信息,力求明确、直接,使人能够正确地理解。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不同,艺术语言则比较含蓄,往往借助“象”来表意,凭借具有个性化的、不同于他人的感受来表述自己心理顿悟到的“意”。
此外,从产生的角度来看,科学语言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而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产物,“艺术审美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它对形象的审美把握不需要进行抽象的理性思考,直接以感性直觉加以体验。在这种思维过程中,主体的各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联系,它们可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既可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又能够整体保留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整体的形象给审美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美感的内涵具有了不确定性”①
科学语言的创造遵循定法,艺术语言的创造则遵循活法。理性思维决定了科学语言的“定法”,而在艺术语言的创造中,艺术语言是一种情感化的符号,遵循的是情感逻辑,艺术语言是对“活法”的创造,它常常超越通常的语法,使语言的意蕴孕育于具有弹性的变异化的语言之中。“艺术语言的创造具有表现性和发话主体情感体验的个性特征。在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中,艺术语言服从于表现特定的意义,它往往为着表现特定的意义而创造出特定的言语形式,正是在实现表现性目的的过程中,艺术语言才可能呈现为独特的创造性的言语形式”②值得注意的是,艺术语言和语法病句不同,病句是从语法和语言运用的角度、对犯有语法错误的语句的称呼。艺术语言虽然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偏离,不以语法规范为据,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语言是语法病句。病句违背逻辑事理,而艺术语言则超越事理,达到心象思维的境地。
艺术语言和语法病句存在本质的区别。艺术语言虽然形不合,但是意却合,它依靠语境传递信息,而病句则形不合意也不合。在言和意关系上,艺术语言的目的在于尽意,而病句却弄巧成拙,反而阻碍了信息的传递。艺术语言不仅传递基本信息,同时也传递附加信息,是对法的活用,而病句只传递基本信息,但基本信息中断,是语法逻辑内部出现错误,病句的词与词搭配混乱,艺术语言词与词表面虽然不融合,但却能构成语流,从而产生语流义变和情境义变。
注释:
①杨刚,李雅梅《论科学语言的“定法”和艺术语言的“活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②骆小所《浅谈艺术语言“立象”的虚化和表达的艺术化》,修辞学习,2002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骆小所,匡锦《艺术语言:活的形象》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骆小所《艺术语言:“活法”的创造》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
[3]刘绍彬《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探析》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齐春红《语法的定法和艺术语言的“活法”的关系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关键词: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关系
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都是自然语言,共同存在于同一种语言结构中。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是语言的两翼。
科学语言也称普通语言或常规语言、规范语言,是按照逻辑事理和语法规则组词造句,组成交际语言。艺术语言则是一种变异的语言,往往不以语法为依据,甚至超脱或违背常规语言,从而表达难以言语之义。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是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言语事实中,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制约,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语言的结构形式看,科学语言符合语法规范,艺术语言则超越语法。科学语言之所以符合语法规范是因为规范的言语搭配使得意义单一,从而保证了理解的准确性。科学语言以传递理性信息为主,要准确而又客观地表达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其言语组合与搭配都要符合语法规范。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不同,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偏离,它不以语法规范为据。艺术语言要超越语法,描写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表达发话主体心理的真切感受以及难以言说之义。例如:
新婚的喜悦和内心潜藏的恐惧纠合在一起形成了记忆深处的一个巨大的扭结。
格非《敌人》,花城出版社,1993年第2版,第5页
“喜悦”和“恐惧”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但是在这个例子中,“喜悦”和“恐惧”却可以“纠合在一起”,并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扭结”,这就把一种难以言说的心理感受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记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并没有深与浅之分,但是,此处却说“记忆深处”,把记忆也变得形象化、可视化了。在这个例子中所用的就是一种超越语法、偏离了常规语言的艺术语言,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发话主体心理的真切感受。
从言与意的关系看,科学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限定了的相对稳定的信息,直接表达概念、判断和推理,而艺术语言的意与辞不吻合,艺术语言所传递的是一种美学信息,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由于语境的因素往往会产生词典中所没有的新意义,在形式上与语法、逻辑对立。
从功能上看,两者的功能不同,科学语言的目的在于传达理性信息,以表达理性概念为主,更多的是传递科学性的知识,艺术语言的目的则在于尽意,以表达情感为主,是在表达情感信息的基础上以寓理性信息。科学语言主要体现认识价值,而艺术语言则主要体现审美价值。例如: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首诗是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有桃花潭后写的赠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的深度本来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在此,诗人却把桃花潭水的深度与汪伦对“我”的情谊相比,并且还得出桃花潭水千丈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这一结论,在此诗中以眼前的景物作比喻,从而表现出了友人间深厚的情谊。
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不同还表现在能指和所指的差别上。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是语言的意义本身。从能指和所指上看,科学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很近,艺术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空间则很大。科学语言直白本意,要求使用正常规范的语言形式来传递信息,力求明确、直接,使人能够正确地理解。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不同,艺术语言则比较含蓄,往往借助“象”来表意,凭借具有个性化的、不同于他人的感受来表述自己心理顿悟到的“意”。
此外,从产生的角度来看,科学语言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而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产物,“艺术审美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它对形象的审美把握不需要进行抽象的理性思考,直接以感性直觉加以体验。在这种思维过程中,主体的各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联系,它们可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既可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又能够整体保留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整体的形象给审美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美感的内涵具有了不确定性”①
科学语言的创造遵循定法,艺术语言的创造则遵循活法。理性思维决定了科学语言的“定法”,而在艺术语言的创造中,艺术语言是一种情感化的符号,遵循的是情感逻辑,艺术语言是对“活法”的创造,它常常超越通常的语法,使语言的意蕴孕育于具有弹性的变异化的语言之中。“艺术语言的创造具有表现性和发话主体情感体验的个性特征。在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中,艺术语言服从于表现特定的意义,它往往为着表现特定的意义而创造出特定的言语形式,正是在实现表现性目的的过程中,艺术语言才可能呈现为独特的创造性的言语形式”②值得注意的是,艺术语言和语法病句不同,病句是从语法和语言运用的角度、对犯有语法错误的语句的称呼。艺术语言虽然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偏离,不以语法规范为据,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语言是语法病句。病句违背逻辑事理,而艺术语言则超越事理,达到心象思维的境地。
艺术语言和语法病句存在本质的区别。艺术语言虽然形不合,但是意却合,它依靠语境传递信息,而病句则形不合意也不合。在言和意关系上,艺术语言的目的在于尽意,而病句却弄巧成拙,反而阻碍了信息的传递。艺术语言不仅传递基本信息,同时也传递附加信息,是对法的活用,而病句只传递基本信息,但基本信息中断,是语法逻辑内部出现错误,病句的词与词搭配混乱,艺术语言词与词表面虽然不融合,但却能构成语流,从而产生语流义变和情境义变。
注释:
①杨刚,李雅梅《论科学语言的“定法”和艺术语言的“活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②骆小所《浅谈艺术语言“立象”的虚化和表达的艺术化》,修辞学习,2002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骆小所,匡锦《艺术语言:活的形象》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骆小所《艺术语言:“活法”的创造》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
[3]刘绍彬《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探析》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齐春红《语法的定法和艺术语言的“活法”的关系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