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w198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传承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收获一种综合性的技能,自然也包括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全方位的获得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
  1. 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语文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性。因为语文从某个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且过于强调记住这些知识,而对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新课标要求,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是有帮助的。因此,语文教学应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搭建应用语文的平台,加强学生的口语交流,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之上,而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2. 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素质教育的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的不仅仅是生硬的知识,对语文教材中或者是课外读物上的人物和情景有了更多的接触。教师采用新的方法,更加重视对教材人物和故事的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教师的讲解,更多领悟到触及心灵的情感。这都是可以通过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的。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重视不够,学生难以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了厌恶语文课的心理。加强语文素养对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 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初中阶段的学生特点就是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充满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能把握初中生这一心理特点,就只能是盲目、死板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做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欲望。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一方面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量的增加是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大量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对大千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还能够积累更多的素材,为写作增加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收获到更多的知识,拓宽语文知识视野。
  二、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措施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真正的学好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想学时,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才会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办法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更多的是语言,是语言汇集而成的情感表达。教师教学要善于运用情感语言,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当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感情充分理解且得到思想上的共鸣,才会有更大兴趣进入课文情景之中。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成绩靠的是加大语文知识的积累,而这离不开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重在阅读之中形成知识感悟能力,让真实感情在阅读中得到释放。良好的语文习惯也需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实践多了,情感获得和表达方式也就多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教师应在分析优美文字表达之后,就作者的生平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做到知人论世,并把作者其他的优秀作品也作些推荐。学生阅读后可写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而培养语文应用能力。
  3.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知识来源主要是社会实践形成的经验,而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又是应用于社会实践,所以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和实践相结合。语文不是生硬的课堂上的咬文嚼字,语文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语文活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所以初中语文素养提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语文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大语文观就是将语文放到社会中去学习,而不是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大语文观是要将语文放到生活中去锤炼,去收获。语文在生活中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的独特魅力。生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卖油翁》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了解各行各业“手熟为能”的例子,如街边的修车师傅、面馆里的拽面师傅等。学生将语文的学习融合到生活中,语文学习就会更加广泛。
  语文素养不仅包含语文知识能力,还包含语文感悟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进步的必然结果。语文课改要经历一个有层次、有重点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初中阶段增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