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理交错意趣生 读诗辨理知识明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ya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流长,浩瀚的诗词海洋浓缩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精华。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也带着科学灵气,其中很多诗词反映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科学道理:如光现象、声现象、力与运动、化学以及热现象等。
  关键词:古诗词;光现象;声现象;力与运动现象;化学现象;热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4(S)-0053-3
  
  初三复习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大家心理的弦都已绷到了最大限度。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紧张而显疲惫的脸,笔者心里不觉怜悯。一次听到学生们“艺理交错意趣生,读诗辨理知识明……”朗朗的古诗声,不觉一动:对啊,何不在最后复习阶段插一节古诗所涉及科学知识的综合复习课,正如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叶永烈说过:“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这样既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疲惫的心情,增加复习兴趣,又可以整理初中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一箭双雕。现介绍给大家:
  
  1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光现象
  
  光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之一,是人类生活的依据。中国古代的《墨经》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我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中生动地再现和应用了光学知识原理,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此诗描述了庐山瀑布的宏伟景象,“虹霓”是光经过瀑布飞泻下来的小水珠色散形成的。我们知道,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时候,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并且把太阳光这个复色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靛紫七种颜色的单色光,很多小水滴--小三棱镜把阳光折射出来,照射到我们眼中,就形成了彩虹。彩虹的色带分明,因为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所以我们看到红的排在最外面,紫的在最里面。
  再看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描述的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不透明的物体——人,形成影子,再把明月拟人成朋友,于是把月下独自饮酒的冷清变成了三个朋友欢聚,真可谓构成了一幅千古奇趣图。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是光直线传播例子的佳句;而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 陆游的“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高骈《山亭夏日》中的“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朱熹《观书有感》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的都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在水面即镜面形成阳、月,影等美景;除此之外,储光羲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李白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涉及到光的折射知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真可谓“光”照万代。
  
  2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声现象
  
  我们生活在声的世界里,正是由于声音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妙。而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再通过固体、液体、气体等媒介传播到我们耳朵。古诗中有许多关于美妙声音的描写。我们来看唐朝诗人温庭筠的《瑶瑟怨》 :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
  诗中的“雁声远过潇湘去”就蕴含着声的知识,为什么诗人能感觉“雁声远”?那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介质总要吸收一部分声能,所以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会减弱;而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越远,振幅就衰减的越厉害,进入人耳的响度就越小,所以作者根据声音的响度就可以判断从多远传来,知道大雁飞行的特点了。
  还有胡令能《小儿垂钓》中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刘方平《月夜》中的“更深月色半人家,虫声新透绿窗纱”,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李白《访戴天道士不遇》中“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各诗句中,都说明固、液、气体各种介质能传声;而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告诉我们“乡音无改”则是由于声音的音色没变。唐朝柳宗元《渔翁》中的“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虞世南《蝉》中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和刘长卿《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中的“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则还蕴含着声反射的知识。真是“此时有声胜无声,有声无声总关情”。
  
  3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力与运动现象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择参照物。所谓参照物,是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变化,则表明物体在运动;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是静止的。我们来看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首诗中,就包含着动与静的关系,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就首先要选择参照物,而选择的参照物若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就不同。如“青山相对出”是以行驶的船,帆作为参照物,那么两岸的青山是运动的;若以青山为参照物,那么船、帆就是运动的,是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过来的,那就有了“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感觉。选好了参照物,就能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了。
  接下来再来看唐朝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浅显易懂地描绘了白鹅戏水的场景,白鹅能浮在绿水上,是由于它受到的重力与水对它的浮力这对平衡力作用的结果。其次,还涉及力作用相互性的知识,当“红掌”向后“拨清波”,即红掌给清波一个向后作用力的同时,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清波也给红掌反作用力,正是这个反作用力,所以白鹅能悠闲地向前运动。另外还有清代吴有水《风筝》中描述“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的佳句也蕴含着力与运动的关系。
  关于参照物选择、力和运动现象,同学们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有“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过桥分野色,移山动云根”,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更有《敕勒歌》 中“风吹草低见牛羊” ,《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刘邦《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一直到“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基础较薄弱学生也积极参与:“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尽管不算诗句,也值得表扬反思……
  
  4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化学现象
  
  自然界的物质不是不变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有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的是化学变化。正因为这些变化,才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如南宋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表达了于谦淡泊清廉、不畏权威、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若从科学的角度看,“千锤万凿”不正是石灰石发生了物理变化:被凿成了一个个小块,形状发生了变化;“烈火焚烧”则是在高温的条件下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发生了化学变化:CaCO3=CaO CO2↑。而化学变化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所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的生石灰(主要成分CaO)在溶于水的同时,也发生着化学变化:CaO H2O = Ca(OH)2 热量,人间的“清白”是由空气中的CO2与石灰水(溶质是Ca(OH)2)反应生成白色的CaCO3 ,即CO2 Ca(OH)2=CaCO3↓ H2O。
  在这拟人化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又联想起了H2还原CuO时的打油诗:“包公静卧水晶房,轻风迎面喜洋洋,忽然一阵烈火起,烧得包公变云长,云长急令退烈火,只留轻风吹暖房”,结果大家又把H2还原CuO的步骤及注意点也好好复习了一遍。
  
  5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热现象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分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物质在变化,也就是分子等微粒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在变化过程中向外吸收热量,有的则向外放出热量。我们来看毛泽东七律《长征》: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此诗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神勇无比的磅礴气势。“云崖”为什么会“暖”?是由于金沙水拍打云崖,对云崖做功,云崖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所以觉得“暖”,而“铁锁”为什么会“寒”?那得用物质的比热来解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或升高1℃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比热,它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大小,因为铁的比热比水的比热小,所以在相同质量,放出相同热量的情况下,铁温度就下降的快,若水温下降t,铁要下降9.13t,所以当然是“铁索寒”了。
  再来看南宋陆游的《秋怀》 :
  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诗中“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告诉我们早在南宋那时,陆游就意识到城市热岛效应现象。所谓城市热岛效应,就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究其“热岛效应”的原因: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烟尘、废气;二是建筑群、马路中的砂石、水泥的比热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明显;三是城市水面小,水的蒸发吸收城市产生的热量少;四是楼群林立,难以形成空气对流……。
  还有“桃花带露浓”,“天津桥下冰初结”,“天崖霜雪霁寒宵”,“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等都描述了水的各种物态“露、冰、霜、雪、霁、雨”的变化。而“荷花送香气”,“朱门酒肉臭”,“为有暗香来” ……则告诉我们构成物质的分子时刻在运动的科学知识。
  课堂上,同学们还提出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磁现象;“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江水暖鸭先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近看遥却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处不胜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年十二度圆缺”,“月有阴晴圆缺”等许多涉及生命、物候、地理天文科学现象。
  大千世界,山山水水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弥漫着科学文化。正如朱熹所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而《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复习时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诗歌资源,将文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不仅让广大学生欣赏更多的优美诗句,同时也整理巩固了所学的各类科学知识,增大了获知“胃口”,开阔了视野、启发了联想、活化了思维、激发了兴趣,寓教于乐,正可谓是“艺理交错意趣生,读诗辨理知识明”。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02年5月第1版
  [2]《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03年9月第1版
  [3]弓学莲.《唐诗中的物理现象》.《物理教学探讨》.06年第2期
  (栏目编辑王柏庐)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新《龟兔赛跑》的游戏引出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描述,再引出速度的概念、公式,最后再通过分析实例,逐步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7(S)-0077-3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不多,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平均速度的回顾,引出学生对瞬时速度
摘要:为提高“JavaEE框架”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该文针对该课程现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利用项目驱动方式对”JavaEE框架”课程教学的实验案例进行设计,如何利用项目来驱动知识点的学习,探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JavaEE课程;实验案例设计;项目教学;实验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摘要:本文例举“互感和自感”教学实录中的几个精彩片段,尝试运用“延迟判断”的教学策略,重演规律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和推理过程,使探索真正成为物理教学的生命线。  关键词:延迟判断;互感;自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4(S)-0038-4  深化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被赋予了自主整合、开发教材的权
摘要:教学能力大赛是进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新起点,通过参与比赛的过程,教师团队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笔者所在教师团队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梳理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通过“八路数字显示抢答器”展示教学设计、实施和反思,并将重难点知识录制微课和视频教学内容,上传信息化教学平台,便于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关键词:教学能力比赛;项目教学法;八路数字显示抢答器 
摘要:该研究以安全标志为教育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基于心流理论提出了安全教育游戏设计理论框架,本着教育性和娱乐性相平衡的原则,经过需求分析、教学设计、游戏开发与测试,开发了一款《安全标志消消乐》的安全游戏,在小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并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游戏比普通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效果更佳。  关键词:教育游戏;心流理论;安全教育;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PISA2006是对国际15岁学生科学素养的首次全面评价,其目的是检查学校科学教育为学生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的情况,评价的内容着眼于学生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发展。PISA2006评价的特点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科学素养评价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PISA2006;科学素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1(S)-0004-2
摘要:初中电功率计算相对枯燥难教,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教师变换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赏识并鼓励学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给学生布置挑战性的任务来强化学生的思维及能力,促使其主动、深入地学习。  关键词:电功率;主动学习;情景创设;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7(S)-0019-
摘 要:今年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区市级初中物理及市级高中物理优质课评选活动,笔者着重从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角度观察授课老师的开课方式、建构知识方式、探究能力培养方式、自学能力培养方式、育人功能渗透方式、各环节的过渡方式和应急反应,对听课中发现的亮点及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培养;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1-001
摘 要:以“蒸发”的教学设计为例,展示了教学设计要注重给学生构建“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既要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科知识实现同步健康成长。  关键词:蒸发;教学设计;实践体验;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微课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微课的设计思路直接影响着使用效果。文章以“长度的测量”为实际课例,对微课的设计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为广大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  微课以其鲜明的主题、精短的内容、丰富的资源等优势被广大师生喜爱,所以研究、制作和使用微课已成为老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如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