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摘要: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悄然来临,经济舞台越来越宽广。作为市场舞台的主体,企业不仅会受到本国其它企业的竞争,更会遭遇激烈的国际竞争。资本的积聚形成规模日益庞大的跨国巨头,而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特点的我国跨国企业集团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很多机遇。在对外投资上,要注重多因素互动,实现双向的多层面循环。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既要能够对企业的产业结构或技术发展产生波及效应,又要遵循结构高度同质性基准,按照边际产业或边际生产环节的顺序对外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选取不同的行业。在进入方式的选择上,要力争采取综合模式,有效利用各类基本方式的优点,避免各自的不足。中国跨国企业集团在发达国家投资宜采取购并方式,在发展中国家采取新建方式,调整投资、多渠道融资、高度重视现金流管理、严格成本费用控制和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必须正确认识合资方式的利弊和东道国的规定,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企业财务战略 资本扩张 企业并购 投资方式选择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理论误区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之所以总量发展缓慢,可能受到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的误导。按照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中国既没有微观主流经济学派(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要求的同时应具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中的任何一种,又没有发达国家的“双溢出”条件(资本溢出,技术溢出),反而是一个钱纳里所认为的“双缺口”(资金缺口,技术缺口)的落后大国。总之,不具备对外投资发展的条件。近几年,在我国政府各级工作报告中频频使用“利用比较优势”一词来指导我国的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工作,但这是否恰当呢?
比较优势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在某些特定方面相比较而呈现出来的相对优势性。比较优势理论原是运用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其最早的雏形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论”。在比较成本论的基础上,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比率理论”,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机制。但是,要素禀赋比率理论仍然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上的,包括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报酬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实行自由贸易等,这些假设条件与现实经济仍然有严重的背离,因此难以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要将其引入国际投资领域就更有局限性了。国际投资不同于国际贸易领域,它要求要素的自由流动,但资本总是流向有利可图的地方,而且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流动几乎完全没有“时滞效应”。转而反观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要按比较优势理论找到自己具有相对优势之处才发展自己的国际投资,无论从技术上或从理论上都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最后找到了,那种相对优势也不一定存在了,因为在全球飞速发展的今天,优势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具有时间性。而且这种时间相当短暂,有时甚至稍瞬即逝。因此仍然沿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中都是不可行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投向了发达国家,并成为当地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出现了“混合型”投资。发展国际投资是大势所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其发展对外投资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
2.“比较差=异理论”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理论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利用比较优势理论难以很好的解释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相比而言,“比较差异理论”才更为适合描述我国的对外投资。“比较差异理论”认为,只要存在差异就可进行对外投资。所谓差异,具体可分为两种:投资母国具有优势或者劣势。若这种差异是一种优势,那么国际投资就是一个保持、发挥和发展这种优势的过程:若这种差异是一种劣势,那么仍可以对外投资,这是一种利用对外投资进行学习、寻求和创造某种优势的过程。因此“比较差异理论”并不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全否定,而是基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拓展。要明确一点:对外投资企业的优势是直接对外投资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和可转换的。只要存在差异就有优势存在。我们应打破原有理论的束缚,除去套在企业身上的理念枷锁,大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虽然目前中国在资本技术及规模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可以断言,我国今后几十年中,“学习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将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在一般发达国家的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小国中,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都很单一。一般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分为追逐高额利润、占领全球市场、分散风险投资三种;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威尔斯总结为保护出口市场,学习先进技术,谋求低成本,分散资产四种。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兼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征,因而在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方面,也几乎兼有两者的所有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我们按其在我国国际投资中所占比重由大到小,列出最主要的几种类型。
2.1获取资源型。虽然我国部分资源的总量相当丰富,但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贫困国,不但人均少,而且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争夺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许多企业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寻求具有价格优势的资源。据统计,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1/3以上都属于获取资源型投资,是为了解决国内的某种资源劣势。
2.2学习技术型。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发达国家进行对外投资的重要动机之一。由于发达国家具有所有权优势,他们往往通过各种手段封锁其特有先进技术,防止其泄露及扩散。因此,用技术贸易或引进外资的手段都难以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当他们愿意进行转让时,那些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处于衰退行列,为了尽早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通过对外投资,特别是采取并购的方式拥有某一领域的先进技术、设备及相应的整套科学的经营方法,可以为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服务,即走一条学习→积累→升级的道路。上汽集团就通过并购英国罗孚汽车获得完整的技术和品牌。目前我国企业的学习技术型投资已占对外投资总量的10%左右。随着人们对技术作用的不断深刻,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
2.3追逐利润型。众所周知资本总是向利润最高的地方流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为吸引外资的进入提供了许多相当优惠的税费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这种利益的趋势下,我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积极流向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非洲、南美洲等落后国家。企业有可能在这些国家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2.4转移产业型。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行工业结构性转移。而就发展中国家内部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也存在工业结构性转移的问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在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下,正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已开始向越南等周边及非洲等低技术档次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型直接投资。例如上海广电公司在南非投资生产电视机,产品已占有当地50%以上的市场。广州卷烟一厂在柬埔寨投资卷烟厂,产品已覆盖当地80%以上的市场[1]。
从投资动机中可以清楚看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国际投资动机是多元化的,并不只是依赖于比较优势,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为学习、寻求优势。因此只有利用“比较差异理论”作为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才能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3.我国新时期的战略投资方式的新理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各国企业之间的分工更为细致,逐渐出现新的特点。中国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外贸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建设“和谐世界”的时候,企业必须考虑更多的因素,要更新观念,更好地适应环境,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首先,企业要注重把握机遇,在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有效回避风险。对外投资在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强的当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却并不是贸易强国。大量低价值的生活消费品的生产故而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外汇收入,却也以大量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同时,发达国家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还以中国大量廉价商品的输入为患,不断发起贸易救济,试图重新建立贸易壁垒。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依靠代理进行销售的方式无法绕过其他国家依据“原产地规则”加以判断的贸易壁垒。而通过对外投资设厂,在其他国家直接开展生产和销售,能够为企业走出困境提供一条道路。
其次,现有的对外投资不能仅仅考虑单一的因素,企业在做出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既要通过对外投资获取经纪上的回报,又要力图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在价值链上不断向上游前进。在选择投资目的地的时候,企业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通过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另外,需要正确处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实现企业和东道国的双赢。
总之,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需要时时把握的。在多种因素互动的情况下,企业更应该寻找合作点,尽量减少对立和冲突。我国的企业集团具有技术广泛适应的优势。集中表现为我国企业集团采用适应当地条件的技术,加之小规模制造以及较低的管理和技术费用,相对于发展中东道国企业以及发达国家在东道国的投资企业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些优势是我国企业集团开展对外投资的基础和保证。
4.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目标市场选择的因素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与进入国内市场面临不同的问题,进入不同的区位,其效益的差异可能较大。但具体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各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产业受不同因素影响的状况等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确定目标市场,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区位理论为国际市场进入决策服务。对国际市场进入,特别是跨国投资而言,具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2]。韦伯和廖什的理论概括了工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及区位选择的科学方法,即不同的产业因其有不同的生产、消费和销售特点,应在布局上选择不同的策略。
总的来看,运费、工资、集聚、市场区是工业布局时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当然,不同的工业部门,其考虑的侧重点应该不同。有的应着重考虑运费,有的应着重考虑工资,有的应着重考虑市场等等。总之,一种工业所需着重考察的因子,就是对这种工业布局影响最大的因子,它基本上决定了这种工业布局的指向,是运费指向、工资指向、还是市场指向等。
在借鉴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企业在确定目标市场和选择市场进入的地区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其中,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中,考虑得比较多的因素主要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而除了这些因素外,中国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还需要考虑生产要素优势的发挥和互补,以及文化环境因素。
4.1政治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即政局与政策的稳定性及效率。包括东道国的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执政者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政治稳定性与政策连续性,政府对外来投资的政策、公众对外资的态度,东道国与外国的政治关系等多种细分因素。政治环境对企业来说,既具有必须服从的强制性,又具有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企业对外投资的“安全系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法律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使我国企业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经营环境。因此,我国企业集团在深刻把握现阶段整个世界政治形势的基础上,应认真分析拟进入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重点探讨政治环境因素对我国企业集团对外投资的作用,这里主要是指东道国的社会性质、政治稳定性、政策方针、民族情绪及政党制度等,以避免政治动荡对我国企业集团国际化过程和行为的冲击。当然,这其中又以东道国的政策方针的影响最大。东道国所制定的有关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的基本政策方针,具体包括国有化政策、外汇管制、进出口限制、税收控制、市场控制、价格控制和劳工限制等方面。因此,企业在从事对外投资时,应充分了解所在国这些法律和政策的边界,确定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同时,必须根据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建立相应的政治风险评价指标和体系,充分了解东道国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边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的风险度。
4.2经济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对对外投资的影响最为直接。根据所涉及因素的作用范围,经济环境又可分为两类:①国内经济因素。它是在东道国国内进行投资时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包括经济制度和体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经济稳定性、市场环境、产业环境等。②涉外经济因素。它是降低外资风险、提高市场进入程度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状况,国际贸易状况、国际金融状况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等[3]。我国企业集团在考察目标国际市场时,对于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应着重了解:地区或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经济体制及政策;人口状况;市场规模及经济要素;消费状况等。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及需求层次和结构,进而决定着市场的规模和种类.同时,经济发展状况也决定着各国或地区的能源、交通、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及信息服务条件,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所以在选择进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时,应采取不同的市场战略。②人口状况的差异也会影响国际市场的选择。如人口数量影响该国的市场规模,人口的密度与市场集中程度密切相关,等等。③收入的差异影响不同国家市场的规模。收入常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两项指标来衡量,据此估计潜在市场规模,反映市场购买力状况。
4.3法律环境因素。各种经济法规干变万化,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政策、法律、法规,包括涉外经济法规、反垄断、商业限制、产品质量、产品责任、工业产权、税收政策、外汇管理、投资政策乃至国有化等各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这些方面的立法直接规范了企业在东道国投资时所面临的环境,对企业对外投资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来说,应注意拟投资的东道国在立法方面是否具有非歧视性、统一性和稳定性。
4.4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指东道国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由于地质作用的差异和行政边界的阻隔,造成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富集程度上的差别,使各国或地区资源供给条件不同,因而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贸易也成为跨国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开发获取特定自然资源为目的的对外投资企业,首先要弄清东道国的资源条件。即使制造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跨国企业,也应对此加以认真分析,以免使自身的发展陷入盲目境地。自然条件中又以所在国的气候和地形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它们可以明显影响产品的适应能力及使用价值。
4.5基础设施环境因素。基础设施环境因素泛指交通运输、水电燃气供应、通讯基础、金融机构分布和服务的普及程度,以及其他各种服务。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投资者日常工作及业务能否顺利开展,历来被投资者视为选择投资东道国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企业需要投入的期初资金有较大的差别,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国家设立的开发区能够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体而言,经济发展较长、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较为完整的国家的基础设施较好,如果企业投资,则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更为顺利开展投资期初的各项生产活动,对于一些生产性企业,以及对于基础设施条件要求较为严格的企业,基础设施环境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4.6生产要素优势的发挥和互补因素。世界各国的技术、资金、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禀赋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又有自己的相对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投资,可使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彼此间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比较利益。所以凡是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总是把技术层次较低的国家和地区选为对外投资的目标市场。关于资金因素。对外投资的实质就是投资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过程,其中,资金筹集又是最首要的内容。一般来说,跨国企业的资金来源可分为4个渠道,即跨国企业内部资金、跨国企业所属国(投资国)的资金、东道国的资金、国际资金。充分发挥各种渠道的资金筹集功能、确保企业拥有雄厚的稳定的投资资金,将有利于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迅速突破市场进入障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在更大地域范围内选择目标经营市场。因此,我国企业企业应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资金因素[4]。关于技术因素。二战以后,对外投资的竞争已逐渐发展成为投资技术间的竞争。技术因素主要包括跨国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市场销售技术三个方面:①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保持其产品优势,关键的一条是有无生产技术的优势,即生产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和原有技术工艺的更新改造效果优劣程度;②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整个企业系统高效、高能、高质运转,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收益率;③在国外市场销售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因此,应认真做好目标市场评估工作,制定正确的市场进入策略。
4.7文化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指各种社会及文化因素的特定状况及其变化对企业对外投资带来的影响。大致包含宗教信仰、社会风气、教育水平、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消费心理等。各个国家、地区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居民的行为、处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从而使地域市场变得丰富多彩、纷繁复杂。东道国社会文化对跨国企业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文化差异的制约、文化的自我参照标准、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等三个方面,因而应加强对目标国际市场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的同质性、稳定性、威胁性、复杂性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文化上的要求也随之发展。地区间的文化融合和冲突事件将更为频繁。企业在投资前,需要考察、分析投资东道国的文化是否与中国文化存在冲突,投资需要注重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方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对外投资的市场是一个由各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纵横交错在一起的整体。各国或地区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消费需求和习惯及制度等方面差异较大,使得世界各个市场各具特色、颇为复杂,难以把握。因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首要前提和成功的关键。
5.经济学模型在我国企业对外扩张的因素选择
要对区位进行准确判断,需要选择正确、合适的因素。通过对已有的投资案例的分析,在建模时选择了以下八类因素,简要介绍如下:
5.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投资东道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因素:(1)地理距离:东道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距离的远近不仅直接影响着与投资相关的人员、物资运输的成本和时间,也可能影响着双方文化的相似程度。(2)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能源、林业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对于相关生产制造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企业之所以开展对外投资,就是为了寻找新的资源,以更低的成本支撑企业的不断发展。(3)气候:气候对于农林牧渔业的企业影响较大。另外,气候对于企业外派人员的工作、生活也有一定影响。(4)人口数量和密度: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运营,无论从企业成本因素还是当地政府促进就业的角度,都应该采用本地化战略。因而,东道国是否能够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是企业对外投资必须考虑的因素。[5]
5.2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可以大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其中,宏观经济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的经济情况。(1)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迅速的经济充满活力,能够产生大量需求,也有利于企业海外长期投资。(2)行业结构:各国产业结构的不同使其具备不同的比较优势。对外投资在选择东道国时,需要考虑其行业结构是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3)人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既影响着企业投资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也影响着当地市场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消费能力。(4)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企业融资便利化程度:金融是经济的润滑剂,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发达的融资市场能够为企业的海外拓展提供重要帮助,金融产品种类的多样化能够为投资提供更多的风险规避选择。(5)基础设施水平:包括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6](6)国际贸易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方面,国际贸易条件、主要顺差、逆差国,以及贸易的种类和变化趋势,对于想要通过海外投资把东道国作为跳板增加向第三国出口的企业而言非常重要。(7)国内市场发育程度:对于想要通过投资开拓东道国市场的企业非常重要,企业可以在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的国家生产不同的产品,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8)利润是否可以汇回:企业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润的。尽管有一定比例的投资利润可能需要进行再投资扩大生产或服务的规模,但是企业希望能够更为自由地调拨资金,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9)币值是否稳定:币值的稳定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换汇成本,也直接影响到对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添了需要以不同货币交易的企业的风险。同时,币值的稳定与否还影响着该国经济的稳定性。(10)国际收支平衡情况:收支平衡是一个总体的概念,不平衡是国际经贸中的常态。但是,如果长期处于较大的逆差或顺差会影响该国的财富积累或引起贸易问题,值得企业关注。[7]
5.3微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实际投资、生产经营中所处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1)投资行业竞争程度: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而言,外来的投资都可能对其形成一定的竞争。因此,市场中已有的企业会采取各种方式阻止外来竞争者。企业对外投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如果东道国的市场上竞争太激烈,可能会给企业的投资活动带来较大的困难。(2)行业中是否存在国际巨头:国际巨头指的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经营经验,资金、技术等各种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中国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如果与国际巨头展开直接竞争,可能处于较大的劣势地位。(3)本地对投资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偏好程度:中国的加工制造业较为发达,产品价廉物美,在全球消费品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东道国当地市场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4)我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是否具有竞争力:消费者关心产品的质量,只有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其销售才可能有较好的前景。(5)当地是否具有我企业投资所需的技术工人:与“自然环境”中的人口相关,技术工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当地有企业发展所需的工人,则会减少培训的成本,更节省了投资获得回报所需的时间。[8]
5.4法律环境。法律是政府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准则,也是企业可以预知的未来发展的规范,法律体系的完整、对外来投资的保护都是企业选择对外投资区位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1)法律是否健全、公正:这是对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2)对外资是否有优惠:许多国家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流入,中国也经历了这段时期,对外投资,企业当然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减少企业的成本、增强竞争力。(3)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何:企业投资,希望东道国的法律环境能够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在投资期间,法律的变动会带来不少麻烦,大多企业不愿意到一些法律经常变化的国家去投资。(4)东道国/地区是否是WTO成员方:WTO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倡导公平、透明的政策环境,如果东道国是其成员,则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企业投资能够享受更为公平的待遇。(5)产业政策是否有导向:在某个时期或阶段,国家往往会优先选择部分产业,给与重点扶持,希望获得更大的发展,如果企业的投资项目属于该行业或产业,则将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6)贸易政策是否有利于企业投资:贸易政策关系到企业在投资后进出口产品或服务,宽松的贸易政策有利于企业海外分支机构进口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并通过出口获得更多的利润。
5.5政治环境。政权稳定与否非常重要。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不稳定的政权则会给企业的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政权的更迭有可能造成企业投资的失败,甚至威胁外派人员的人身安全。(1)政权是否稳定:主要考虑政治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能够恰当处理国内外事务,国家对军事力量的掌控能力等因素。(2)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如何:不谋求称霸的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形成了较为友好的关系。到传统的友好国家投资(如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不仅会获得东道国政府的支持,也会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3)是否已经或可能签署各类政府间协议:政府之间的协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多边贸易体系的继续改进受阻的今天,双边贸易谈判和区域经济组织(FTA或RTA)的建立,各国之间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的签订,为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也是企业对外投资选择东道国时需要考虑的因素。[9]
5.6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消费的习惯,与企业的投资也密切相关。(1)文化与中国文化是否有关系:从目前的投资来看,许多企业选择了东南亚国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华人较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较为容易获得文化的认同。(2)是否有独特的民族或宗教习惯:企业的跨国投资,一定会遇到民族和文化的问题。在投资时需要谨慎选择,适当调整企业的经营模式或行为,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避免造成难以调和的冲突。(3)平均教育水平如何:教育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劳动者的素质高下。也影响着东道国市场对外来投资的认可和接受的意愿。
5.7收益与风险。企业的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控制风险,在承担风险时能够获得足够的收益,是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1)风险是否可由收益补偿:按照经济学的理论,风险和收益应该是成正比的,承担更大风险的企业理所当然要求更多的收益。(2)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正确识别风险之后,企业必须相应有针对地制订计划,使得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在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如果无法控制,或者投资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没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则该项投资不应被考虑。
5.8投资与战略的关系。企业的投资行为,无论位置在哪里,都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和企业自身长期发展战略的要求。(1)投资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国家在作为经济的总协调人,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使用各种财政、金融政策调控经济发展速度,平衡着各方的利益。企业的投资行为,必须符合中国的发展战略,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不能发生冲突。(2)投资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不断成长必然会面临国际化的问题,对外投资活动必须符合其长期战略。例如,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增强企业对上下游资源的掌控能力,通过投资建立更为广大的投资网络,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10]
6.结束语
CEPA的实施创造了发展外贸进口总代理的机遇,中国大陆与香港和澳门间关于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总目标是: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香港作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金融自由化程度很高,资本流动非常便利,其在连接大陆与世界其他地方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CEPA的签署一方面为港澳企业投资大陆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国企业更为灵活地对外投资提供了支持。国家“科技兴贸”和“走出去”战略促进了科工集团对外投资的发展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外贸出口长期依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出口产品的状况,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国家决定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推行“科技兴贸”战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整体外贸出口产品中所占的份额。我国的机电出口产品大多属于高技术产品,必将受益于国家出台的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这势必也会增强开展对外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有了更多的机会。而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使得企业已经拥有对外投资的能力。我国政府因此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11]
参考文献:
[1]陈毅.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22 (5) :39-42
[2]罗余才.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评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1):48-53
[3]柏汉芳.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价的会计智能系统建模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0,17 (2):12-19
[4]S. Kobri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of Global Integrat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12 : 17-31
[5]P. M. Rosenzweig, Singh.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16(2):340-361.
[6]张蕊.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J].会计研究,2001,12:46-491
[7]葛京,席酉民.多国企业组织结构理论及其演化[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5):2-8
[8](美)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李维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9]Birkinshaw, Julian. Multinational Subsidiary Evolution: Capability and Charter Change in Foreign-owned Subsidiary Compani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98. Oct.
[10]Birkinshaw, Julian. Configurations of 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Subsidiarie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5,26
[11]柏汉芳.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新方法——整体模型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2,11(1): 54-59
[12]Dülfer,E..Internationales Management,München: Oldenbourg,1997..
[13]王雪玲.认知语境对英语阅读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Study on Financial Strategy for Enterprise and Investment Abroad for
Capital Widening 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SUI Yu-ming1,2
(1 Harbin Xinrong Landscaping Company Ltd., Harbin, 150001
2 Economic College, Harbin Commerci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8)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arrival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ic stage is becoming wide. The enterprises, as the mainstay of market, have to compete with both other enterprises at home and with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s forms increasingly huge multinational magnate, and China’s enterprises with intensive capitals and techniques are facing up mo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y. In foreign investment, the enterprises should lay stress on multifactor interaction and reach by-directional and multifaceted circulation. In choice of target market, the enterprises can generate ripple effects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or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follow homogeneity of structure height to choose different industries to invest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s of marginal industries and marginal production links. In choice of entrance, the enterprises should try to take comprehensive mode to use the basic advantages and to avoid their disadvantages. China’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groups should tak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ake new constr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investment adjustment, multiple financing, cash flow management, cost control,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accounting, recogni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joint venture and the host country’s regulations, and realiz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enterprise financial strategy, capital widening,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hoice of investment pattern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企业财务战略 资本扩张 企业并购 投资方式选择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理论误区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之所以总量发展缓慢,可能受到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的误导。按照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中国既没有微观主流经济学派(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要求的同时应具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中的任何一种,又没有发达国家的“双溢出”条件(资本溢出,技术溢出),反而是一个钱纳里所认为的“双缺口”(资金缺口,技术缺口)的落后大国。总之,不具备对外投资发展的条件。近几年,在我国政府各级工作报告中频频使用“利用比较优势”一词来指导我国的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工作,但这是否恰当呢?
比较优势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在某些特定方面相比较而呈现出来的相对优势性。比较优势理论原是运用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其最早的雏形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论”。在比较成本论的基础上,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比率理论”,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机制。但是,要素禀赋比率理论仍然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上的,包括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报酬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实行自由贸易等,这些假设条件与现实经济仍然有严重的背离,因此难以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要将其引入国际投资领域就更有局限性了。国际投资不同于国际贸易领域,它要求要素的自由流动,但资本总是流向有利可图的地方,而且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流动几乎完全没有“时滞效应”。转而反观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要按比较优势理论找到自己具有相对优势之处才发展自己的国际投资,无论从技术上或从理论上都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最后找到了,那种相对优势也不一定存在了,因为在全球飞速发展的今天,优势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具有时间性。而且这种时间相当短暂,有时甚至稍瞬即逝。因此仍然沿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中都是不可行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投向了发达国家,并成为当地企业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出现了“混合型”投资。发展国际投资是大势所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其发展对外投资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
2.“比较差=异理论”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理论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利用比较优势理论难以很好的解释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相比而言,“比较差异理论”才更为适合描述我国的对外投资。“比较差异理论”认为,只要存在差异就可进行对外投资。所谓差异,具体可分为两种:投资母国具有优势或者劣势。若这种差异是一种优势,那么国际投资就是一个保持、发挥和发展这种优势的过程:若这种差异是一种劣势,那么仍可以对外投资,这是一种利用对外投资进行学习、寻求和创造某种优势的过程。因此“比较差异理论”并不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全否定,而是基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拓展。要明确一点:对外投资企业的优势是直接对外投资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动态的、多层次的和可转换的。只要存在差异就有优势存在。我们应打破原有理论的束缚,除去套在企业身上的理念枷锁,大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虽然目前中国在资本技术及规模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可以断言,我国今后几十年中,“学习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将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在一般发达国家的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小国中,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都很单一。一般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分为追逐高额利润、占领全球市场、分散风险投资三种;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威尔斯总结为保护出口市场,学习先进技术,谋求低成本,分散资产四种。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兼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征,因而在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方面,也几乎兼有两者的所有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我们按其在我国国际投资中所占比重由大到小,列出最主要的几种类型。
2.1获取资源型。虽然我国部分资源的总量相当丰富,但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贫困国,不但人均少,而且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争夺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许多企业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寻求具有价格优势的资源。据统计,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1/3以上都属于获取资源型投资,是为了解决国内的某种资源劣势。
2.2学习技术型。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发达国家进行对外投资的重要动机之一。由于发达国家具有所有权优势,他们往往通过各种手段封锁其特有先进技术,防止其泄露及扩散。因此,用技术贸易或引进外资的手段都难以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当他们愿意进行转让时,那些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处于衰退行列,为了尽早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通过对外投资,特别是采取并购的方式拥有某一领域的先进技术、设备及相应的整套科学的经营方法,可以为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服务,即走一条学习→积累→升级的道路。上汽集团就通过并购英国罗孚汽车获得完整的技术和品牌。目前我国企业的学习技术型投资已占对外投资总量的10%左右。随着人们对技术作用的不断深刻,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扩大。
2.3追逐利润型。众所周知资本总是向利润最高的地方流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为吸引外资的进入提供了许多相当优惠的税费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这种利益的趋势下,我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积极流向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非洲、南美洲等落后国家。企业有可能在这些国家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2.4转移产业型。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行工业结构性转移。而就发展中国家内部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也存在工业结构性转移的问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在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下,正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已开始向越南等周边及非洲等低技术档次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型直接投资。例如上海广电公司在南非投资生产电视机,产品已占有当地50%以上的市场。广州卷烟一厂在柬埔寨投资卷烟厂,产品已覆盖当地80%以上的市场[1]。
从投资动机中可以清楚看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国际投资动机是多元化的,并不只是依赖于比较优势,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为学习、寻求优势。因此只有利用“比较差异理论”作为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才能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3.我国新时期的战略投资方式的新理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各国企业之间的分工更为细致,逐渐出现新的特点。中国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外贸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建设“和谐世界”的时候,企业必须考虑更多的因素,要更新观念,更好地适应环境,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首先,企业要注重把握机遇,在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有效回避风险。对外投资在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强的当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却并不是贸易强国。大量低价值的生活消费品的生产故而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外汇收入,却也以大量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同时,发达国家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还以中国大量廉价商品的输入为患,不断发起贸易救济,试图重新建立贸易壁垒。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依靠代理进行销售的方式无法绕过其他国家依据“原产地规则”加以判断的贸易壁垒。而通过对外投资设厂,在其他国家直接开展生产和销售,能够为企业走出困境提供一条道路。
其次,现有的对外投资不能仅仅考虑单一的因素,企业在做出决策的时候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既要通过对外投资获取经纪上的回报,又要力图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在价值链上不断向上游前进。在选择投资目的地的时候,企业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通过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另外,需要正确处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实现企业和东道国的双赢。
总之,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需要时时把握的。在多种因素互动的情况下,企业更应该寻找合作点,尽量减少对立和冲突。我国的企业集团具有技术广泛适应的优势。集中表现为我国企业集团采用适应当地条件的技术,加之小规模制造以及较低的管理和技术费用,相对于发展中东道国企业以及发达国家在东道国的投资企业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些优势是我国企业集团开展对外投资的基础和保证。
4.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目标市场选择的因素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与进入国内市场面临不同的问题,进入不同的区位,其效益的差异可能较大。但具体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各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产业受不同因素影响的状况等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确定目标市场,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区位理论为国际市场进入决策服务。对国际市场进入,特别是跨国投资而言,具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2]。韦伯和廖什的理论概括了工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及区位选择的科学方法,即不同的产业因其有不同的生产、消费和销售特点,应在布局上选择不同的策略。
总的来看,运费、工资、集聚、市场区是工业布局时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当然,不同的工业部门,其考虑的侧重点应该不同。有的应着重考虑运费,有的应着重考虑工资,有的应着重考虑市场等等。总之,一种工业所需着重考察的因子,就是对这种工业布局影响最大的因子,它基本上决定了这种工业布局的指向,是运费指向、工资指向、还是市场指向等。
在借鉴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企业在确定目标市场和选择市场进入的地区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其中,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中,考虑得比较多的因素主要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而除了这些因素外,中国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还需要考虑生产要素优势的发挥和互补,以及文化环境因素。
4.1政治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即政局与政策的稳定性及效率。包括东道国的社会制度与政治体制,执政者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政治稳定性与政策连续性,政府对外来投资的政策、公众对外资的态度,东道国与外国的政治关系等多种细分因素。政治环境对企业来说,既具有必须服从的强制性,又具有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企业对外投资的“安全系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法律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使我国企业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经营环境。因此,我国企业集团在深刻把握现阶段整个世界政治形势的基础上,应认真分析拟进入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重点探讨政治环境因素对我国企业集团对外投资的作用,这里主要是指东道国的社会性质、政治稳定性、政策方针、民族情绪及政党制度等,以避免政治动荡对我国企业集团国际化过程和行为的冲击。当然,这其中又以东道国的政策方针的影响最大。东道国所制定的有关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的基本政策方针,具体包括国有化政策、外汇管制、进出口限制、税收控制、市场控制、价格控制和劳工限制等方面。因此,企业在从事对外投资时,应充分了解所在国这些法律和政策的边界,确定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同时,必须根据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建立相应的政治风险评价指标和体系,充分了解东道国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边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的风险度。
4.2经济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对对外投资的影响最为直接。根据所涉及因素的作用范围,经济环境又可分为两类:①国内经济因素。它是在东道国国内进行投资时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包括经济制度和体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经济稳定性、市场环境、产业环境等。②涉外经济因素。它是降低外资风险、提高市场进入程度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状况,国际贸易状况、国际金融状况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等[3]。我国企业集团在考察目标国际市场时,对于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应着重了解:地区或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经济体制及政策;人口状况;市场规模及经济要素;消费状况等。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及需求层次和结构,进而决定着市场的规模和种类.同时,经济发展状况也决定着各国或地区的能源、交通、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及信息服务条件,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所以在选择进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时,应采取不同的市场战略。②人口状况的差异也会影响国际市场的选择。如人口数量影响该国的市场规模,人口的密度与市场集中程度密切相关,等等。③收入的差异影响不同国家市场的规模。收入常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两项指标来衡量,据此估计潜在市场规模,反映市场购买力状况。
4.3法律环境因素。各种经济法规干变万化,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政策、法律、法规,包括涉外经济法规、反垄断、商业限制、产品质量、产品责任、工业产权、税收政策、外汇管理、投资政策乃至国有化等各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这些方面的立法直接规范了企业在东道国投资时所面临的环境,对企业对外投资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来说,应注意拟投资的东道国在立法方面是否具有非歧视性、统一性和稳定性。
4.4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指东道国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由于地质作用的差异和行政边界的阻隔,造成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富集程度上的差别,使各国或地区资源供给条件不同,因而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贸易也成为跨国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开发获取特定自然资源为目的的对外投资企业,首先要弄清东道国的资源条件。即使制造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跨国企业,也应对此加以认真分析,以免使自身的发展陷入盲目境地。自然条件中又以所在国的气候和地形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它们可以明显影响产品的适应能力及使用价值。
4.5基础设施环境因素。基础设施环境因素泛指交通运输、水电燃气供应、通讯基础、金融机构分布和服务的普及程度,以及其他各种服务。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投资者日常工作及业务能否顺利开展,历来被投资者视为选择投资东道国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企业需要投入的期初资金有较大的差别,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国家设立的开发区能够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体而言,经济发展较长、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较为完整的国家的基础设施较好,如果企业投资,则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更为顺利开展投资期初的各项生产活动,对于一些生产性企业,以及对于基础设施条件要求较为严格的企业,基础设施环境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4.6生产要素优势的发挥和互补因素。世界各国的技术、资金、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禀赋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又有自己的相对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投资,可使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彼此间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比较利益。所以凡是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总是把技术层次较低的国家和地区选为对外投资的目标市场。关于资金因素。对外投资的实质就是投资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过程,其中,资金筹集又是最首要的内容。一般来说,跨国企业的资金来源可分为4个渠道,即跨国企业内部资金、跨国企业所属国(投资国)的资金、东道国的资金、国际资金。充分发挥各种渠道的资金筹集功能、确保企业拥有雄厚的稳定的投资资金,将有利于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迅速突破市场进入障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在更大地域范围内选择目标经营市场。因此,我国企业企业应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资金因素[4]。关于技术因素。二战以后,对外投资的竞争已逐渐发展成为投资技术间的竞争。技术因素主要包括跨国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市场销售技术三个方面:①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保持其产品优势,关键的一条是有无生产技术的优势,即生产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和原有技术工艺的更新改造效果优劣程度;②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整个企业系统高效、高能、高质运转,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收益率;③在国外市场销售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因此,应认真做好目标市场评估工作,制定正确的市场进入策略。
4.7文化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指各种社会及文化因素的特定状况及其变化对企业对外投资带来的影响。大致包含宗教信仰、社会风气、教育水平、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消费心理等。各个国家、地区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居民的行为、处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从而使地域市场变得丰富多彩、纷繁复杂。东道国社会文化对跨国企业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文化差异的制约、文化的自我参照标准、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等三个方面,因而应加强对目标国际市场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的同质性、稳定性、威胁性、复杂性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文化上的要求也随之发展。地区间的文化融合和冲突事件将更为频繁。企业在投资前,需要考察、分析投资东道国的文化是否与中国文化存在冲突,投资需要注重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方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对外投资的市场是一个由各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纵横交错在一起的整体。各国或地区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消费需求和习惯及制度等方面差异较大,使得世界各个市场各具特色、颇为复杂,难以把握。因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首要前提和成功的关键。
5.经济学模型在我国企业对外扩张的因素选择
要对区位进行准确判断,需要选择正确、合适的因素。通过对已有的投资案例的分析,在建模时选择了以下八类因素,简要介绍如下:
5.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投资东道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因素:(1)地理距离:东道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距离的远近不仅直接影响着与投资相关的人员、物资运输的成本和时间,也可能影响着双方文化的相似程度。(2)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能源、林业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对于相关生产制造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企业之所以开展对外投资,就是为了寻找新的资源,以更低的成本支撑企业的不断发展。(3)气候:气候对于农林牧渔业的企业影响较大。另外,气候对于企业外派人员的工作、生活也有一定影响。(4)人口数量和密度: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运营,无论从企业成本因素还是当地政府促进就业的角度,都应该采用本地化战略。因而,东道国是否能够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是企业对外投资必须考虑的因素。[5]
5.2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可以大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其中,宏观经济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的经济情况。(1)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迅速的经济充满活力,能够产生大量需求,也有利于企业海外长期投资。(2)行业结构:各国产业结构的不同使其具备不同的比较优势。对外投资在选择东道国时,需要考虑其行业结构是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3)人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既影响着企业投资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也影响着当地市场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消费能力。(4)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企业融资便利化程度:金融是经济的润滑剂,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发达的融资市场能够为企业的海外拓展提供重要帮助,金融产品种类的多样化能够为投资提供更多的风险规避选择。(5)基础设施水平:包括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6](6)国际贸易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方面,国际贸易条件、主要顺差、逆差国,以及贸易的种类和变化趋势,对于想要通过海外投资把东道国作为跳板增加向第三国出口的企业而言非常重要。(7)国内市场发育程度:对于想要通过投资开拓东道国市场的企业非常重要,企业可以在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的国家生产不同的产品,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8)利润是否可以汇回:企业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润的。尽管有一定比例的投资利润可能需要进行再投资扩大生产或服务的规模,但是企业希望能够更为自由地调拨资金,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9)币值是否稳定:币值的稳定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换汇成本,也直接影响到对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添了需要以不同货币交易的企业的风险。同时,币值的稳定与否还影响着该国经济的稳定性。(10)国际收支平衡情况:收支平衡是一个总体的概念,不平衡是国际经贸中的常态。但是,如果长期处于较大的逆差或顺差会影响该国的财富积累或引起贸易问题,值得企业关注。[7]
5.3微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实际投资、生产经营中所处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1)投资行业竞争程度: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而言,外来的投资都可能对其形成一定的竞争。因此,市场中已有的企业会采取各种方式阻止外来竞争者。企业对外投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如果东道国的市场上竞争太激烈,可能会给企业的投资活动带来较大的困难。(2)行业中是否存在国际巨头:国际巨头指的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经营经验,资金、技术等各种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中国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如果与国际巨头展开直接竞争,可能处于较大的劣势地位。(3)本地对投资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偏好程度:中国的加工制造业较为发达,产品价廉物美,在全球消费品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东道国当地市场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4)我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是否具有竞争力:消费者关心产品的质量,只有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其销售才可能有较好的前景。(5)当地是否具有我企业投资所需的技术工人:与“自然环境”中的人口相关,技术工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当地有企业发展所需的工人,则会减少培训的成本,更节省了投资获得回报所需的时间。[8]
5.4法律环境。法律是政府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准则,也是企业可以预知的未来发展的规范,法律体系的完整、对外来投资的保护都是企业选择对外投资区位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1)法律是否健全、公正:这是对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2)对外资是否有优惠:许多国家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流入,中国也经历了这段时期,对外投资,企业当然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减少企业的成本、增强竞争力。(3)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何:企业投资,希望东道国的法律环境能够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在投资期间,法律的变动会带来不少麻烦,大多企业不愿意到一些法律经常变化的国家去投资。(4)东道国/地区是否是WTO成员方:WTO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倡导公平、透明的政策环境,如果东道国是其成员,则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企业投资能够享受更为公平的待遇。(5)产业政策是否有导向:在某个时期或阶段,国家往往会优先选择部分产业,给与重点扶持,希望获得更大的发展,如果企业的投资项目属于该行业或产业,则将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6)贸易政策是否有利于企业投资:贸易政策关系到企业在投资后进出口产品或服务,宽松的贸易政策有利于企业海外分支机构进口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并通过出口获得更多的利润。
5.5政治环境。政权稳定与否非常重要。与中国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不稳定的政权则会给企业的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政权的更迭有可能造成企业投资的失败,甚至威胁外派人员的人身安全。(1)政权是否稳定:主要考虑政治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能够恰当处理国内外事务,国家对军事力量的掌控能力等因素。(2)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如何:不谋求称霸的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形成了较为友好的关系。到传统的友好国家投资(如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不仅会获得东道国政府的支持,也会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3)是否已经或可能签署各类政府间协议:政府之间的协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多边贸易体系的继续改进受阻的今天,双边贸易谈判和区域经济组织(FTA或RTA)的建立,各国之间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的签订,为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也是企业对外投资选择东道国时需要考虑的因素。[9]
5.6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消费的习惯,与企业的投资也密切相关。(1)文化与中国文化是否有关系:从目前的投资来看,许多企业选择了东南亚国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华人较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较为容易获得文化的认同。(2)是否有独特的民族或宗教习惯:企业的跨国投资,一定会遇到民族和文化的问题。在投资时需要谨慎选择,适当调整企业的经营模式或行为,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避免造成难以调和的冲突。(3)平均教育水平如何:教育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劳动者的素质高下。也影响着东道国市场对外来投资的认可和接受的意愿。
5.7收益与风险。企业的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控制风险,在承担风险时能够获得足够的收益,是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1)风险是否可由收益补偿:按照经济学的理论,风险和收益应该是成正比的,承担更大风险的企业理所当然要求更多的收益。(2)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正确识别风险之后,企业必须相应有针对地制订计划,使得风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在企业能够接受的范围。如果无法控制,或者投资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没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则该项投资不应被考虑。
5.8投资与战略的关系。企业的投资行为,无论位置在哪里,都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和企业自身长期发展战略的要求。(1)投资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国家在作为经济的总协调人,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使用各种财政、金融政策调控经济发展速度,平衡着各方的利益。企业的投资行为,必须符合中国的发展战略,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不能发生冲突。(2)投资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不断成长必然会面临国际化的问题,对外投资活动必须符合其长期战略。例如,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增强企业对上下游资源的掌控能力,通过投资建立更为广大的投资网络,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10]
6.结束语
CEPA的实施创造了发展外贸进口总代理的机遇,中国大陆与香港和澳门间关于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总目标是: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香港作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金融自由化程度很高,资本流动非常便利,其在连接大陆与世界其他地方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CEPA的签署一方面为港澳企业投资大陆提供了便利,也为中国企业更为灵活地对外投资提供了支持。国家“科技兴贸”和“走出去”战略促进了科工集团对外投资的发展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外贸出口长期依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出口产品的状况,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国家决定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推行“科技兴贸”战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整体外贸出口产品中所占的份额。我国的机电出口产品大多属于高技术产品,必将受益于国家出台的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这势必也会增强开展对外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有了更多的机会。而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使得企业已经拥有对外投资的能力。我国政府因此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11]
参考文献:
[1]陈毅.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22 (5) :39-42
[2]罗余才.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评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1):48-53
[3]柏汉芳.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价的会计智能系统建模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0,17 (2):12-19
[4]S. Kobri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of Global Integrat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12 : 17-31
[5]P. M. Rosenzweig, Singh.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16(2):340-361.
[6]张蕊.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J].会计研究,2001,12:46-491
[7]葛京,席酉民.多国企业组织结构理论及其演化[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5):2-8
[8](美)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李维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9]Birkinshaw, Julian. Multinational Subsidiary Evolution: Capability and Charter Change in Foreign-owned Subsidiary Compani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98. Oct.
[10]Birkinshaw, Julian. Configurations of 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Subsidiarie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5,26
[11]柏汉芳.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新方法——整体模型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2,11(1): 54-59
[12]Dülfer,E..Internationales Management,München: Oldenbourg,1997..
[13]王雪玲.认知语境对英语阅读效果的制约和促进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Study on Financial Strategy for Enterprise and Investment Abroad for
Capital Widening 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SUI Yu-ming1,2
(1 Harbin Xinrong Landscaping Company Ltd., Harbin, 150001
2 Economic College, Harbin Commerci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8)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arrival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ic stage is becoming wide. The enterprises, as the mainstay of market, have to compete with both other enterprises at home and with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s forms increasingly huge multinational magnate, and China’s enterprises with intensive capitals and techniques are facing up mo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y. In foreign investment, the enterprises should lay stress on multifactor interaction and reach by-directional and multifaceted circulation. In choice of target market, the enterprises can generate ripple effects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or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follow homogeneity of structure height to choose different industries to invest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s of marginal industries and marginal production links. In choice of entrance, the enterprises should try to take comprehensive mode to use the basic advantages and to avoid their disadvantages. China’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groups should tak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ake new constr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investment adjustment, multiple financing, cash flow management, cost control,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accounting, recogni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joint venture and the host country’s regulations, and realiz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enterprise financial strategy, capital widening,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hoice of investment pat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