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英语教学观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anhapp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中学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听说与读写脱节的问题,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因材施教。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①职业道德不够高;②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③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他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原则,能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传统的教学存在几个主要弊端,一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语言信息量少。要克服这一点,教师就应增大信息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外语材料。一年级的学生可多听一些生动有趣的小短文,二年级学生可多读一些简易有趣的初级读物,并逐步提高听读外语材料的质量。二是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中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操练的机会。三是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快节奏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学生操练外语的频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师的提问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的回答节奏加快,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富有紧凑感,从而克服学生上课懒散,智力活动松弛的现象。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如何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而一旦动手就错漏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就是这种所谓“还可以”的听说能力也是一派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
   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四种技能得以实现。
  2.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3.增加阅读和写的量。教师可适当地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其他文献
肿瘤研究与法医DNA分型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明确,因为筛选法医分析用短患联重复序列(STR)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不能与已知疾病遗传标记之间有关联。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肿瘤组织
莫利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所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因而取得内心的和谐,人类才能在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部分美术教师进行调查、访谈,了解他们在继续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使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继续教育的目的、效果,从教育观念上彻底更新认识、转变思想,从专业化角度审视自己面对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扩大对美术教学内容的认识、了解,具备全新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师更加博学。同时,本文对教师培训也提出几点看法和措施,以期对今后广大美术教师的再教育
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它其中包含了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多年以来,关于文言文的教学工作一直都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不仅可以让我们走进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学好文言文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差占有一定的篇幅,这些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无一不是经典名篇,因此
新课程改革春风吹来了“活”的教育思想,让课堂“活”起来显得尤为必要,“活”的课堂是一个充满着和谐平等气氛的磁场,让交流、合作、讨论、辩论,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活泼,能使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非常有效,也是发展学生的情感、能力、态度、世界观的重要手段,化学课堂,尤其如此。让初中化学课堂“活”起来,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应当是我们每一个化学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因
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方法非常重要,传统的理论教学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课堂中缺乏具体的教学载体工具,本
本研究将金陵黄鸡于广西引入河北太行山区进行放养,90日龄公母鸡活体重分别为1 605.37 g、1 239.70 g,较原产地出栏(公70、母80日龄)指标低125 g、481 g;屠体重分别为1 439.14
摘 要: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但由于其内容相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学习难度较大。通过采用生理学教学与生活常识、临床知识相结合,穿插生理学史话和科研内容、以及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医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提高 生理学 教学质量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24
随着养殖饲养规模的扩大,鸡群发生的疾病也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蛋鸡卵黄性腹膜炎在饲养密集的鸡场普遍存在,并且是近几年造成鸡群死淘率较大的疾病之一。因此提高鸡群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