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先生的作品,贯穿初中三年的语文教材,有散文、小说、杂文,以散文、小说居多。如何教好这些优秀作品,是每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鲁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鲁迅先生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含义深刻。既有为民鼓劲的呐喊,又有为彻底改变这个时代的理性思考,更有一针见血射向帝国主义、封建官僚主义的利箭。要学生具体领会这些作品的精神实质、学好这些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就文章整体而言,其思想内容是与先生所处的环境分不开的,它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为我们学习这些文章提供了依据。因此,学习它,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
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先生倾注在字里行间对祖国、对人民的一往深。分析这些优秀作品,就要抓住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作品的“文眼”。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是在记叙了一些事件之后,再穿插些议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有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有对人生哲理性的思考,还有对封建社会农民与知识分子不幸的同情。这些重要的句子或语段,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们或揭示文章主题或深化文章的中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若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孩子们抓住这些句子或段落,细致地分析,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文眼”有的出现在文中,有的在文末。针对不同的情况,教师可根据各学段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突出主旨。下面试举几例,略作分析。
一、“文眼”出现在文中的可采取突破中心式教学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这类文章的事件就犹如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并不难,但要把握其思想主题是有一定难度 的,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教学。通过对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明确“从……到……”的句式,找到文中贯联的地方。本文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百草园的自然风物以及美丽的神话传说,它是“我”儿时的乐园,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丰富了“我”的生活。在要去读书时这样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把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也许是……也许是……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①读到这,学生们就会想到:鲁迅先生是多么留恋百草园,又是多么不愿去上学,乃至让初一的学生怀疑鲁迅先生是不是不喜欢读书。这一议论性的文字,自然地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了。再仔细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会明白,先生对百草园的深深依恋,是因为三味书屋太枯燥无味,表明了对封建社会那种死读书、读死书教育方式的批判态度。
上面这篇文章还较容易处理,而《孔乙己》则是鲁迅先生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学生如何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是有难度的,且也很难发现辛亥革命后这个社会的病态,更不知道产生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这就要老师带领学生去寻找这篇小说的“文眼”。文章写到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他的不伦不类招人嘲笑,尤其是读书人干偷窃的事,被人戳脊梁骨,使他无地自容,也是他一生的痛,所有这些让他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
因此,鲁迅先生写到:“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②前半句概括上文,说明孔乙己在人们的生活里,只不过是增添笑料的人物;后半句则提示下文,他在这个社会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为孔乙己悲剧的结局埋下伏笔,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在全文中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抓住这句点睛之笔,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二、“文眼”出现在文末的可采用倒序式教学
初中选入鲁迅先生的文章以散文居多,许多篇目贴近生活实际,切入点小,都是选取日常生活的小事,却反映了大主题。
如《社戏》一文,它是让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极品,是人类童年的生活写照,道出了每一个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孩童的心声,让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为之动情。本文写了“我”童年在乡村的愉快生活:钓虾放牛受优待的感激,盼望看戏时逼真的心理,月夜行船时欣赏美景的欢愉,船头看戏时极度的失望,归航偷豆时自由的乐趣,组成了一幅童年终生难忘的画面。文章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且戏也不好看,看戏成为孩子们外出嬉戏的借口,它只是一条线索。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我”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在农家的自由生活。在结尾,先生这样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③
此时,我们可以点拨学生思考:戏既然不好看,那么为什么又说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学生就会明白:原来看戏是偷豆的借口,这充满人生乐趣的生活体验又何尝不是一曲好戏呢?真正的舞台表演者正是这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年。“盼望看戏——月夜行 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生动的细节,一幕幕浮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钓虾放牛——月夜赏景——归航偷豆”,这一个个片段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让我们终生难忘,学生们脑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生活画面。我们只要抓住了这样的句子来分析,就能以此领会文章的妙处。
另外,鲁迅先生的作品在结尾常有深刻的反思,指导人们去剖析这个社会,引领人们走向新生。作者抓住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把许多故事放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人们似乎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但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中国的农村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人们又该走怎样的一条路呢?我们看看鲁迅先生写的《故乡》就会明白。先生怀着憧憬,回到阔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其心中的欣喜可想而知,可他看到的则是横着的几个萧索的荒村,失望之情又是何等之大;在故乡时看到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令人触目惊心,中国农村的破败以及农民生活的凄苦,促使先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又要离开故乡了,怅惘之情,留恋之心让人又何等痛苦,宏儿和水生他们又将走怎样的一条路呢?作者写到:“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④抓住了这个句子,学生就会慢慢明白,鲁迅先生是在告诉我们,要走一条前人从没走过的路。老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辛亥革命并没有让农村富裕起来,反而十年后的中国农村还处在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境地。这样,学生就能找到答案了。
初中课文还选录了一些先生怀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塑造了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又心地善良、熱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形象。文章到底要表达怎样的中心,学生一时弄不清楚。这就要引导学生抓住结尾:“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⑤这段文字是作者真诚的祈祷,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文章的中心主题一下就突显了出来,学生也就明确了作者写作的目的。
总之,教授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一些重点语段或句子,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讨,学生就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突破难点。
注释
①引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②引文选自鲁迅的《孔乙己》。
③引文选自鲁迅的《社戏》。
④引文选自鲁迅的《故乡》。
⑤引文选自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简介:赵恢炳,1964年生,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一级教师,1987年7月参加工作,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获县委、县政府表彰优秀教师。
(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鲁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鲁迅先生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含义深刻。既有为民鼓劲的呐喊,又有为彻底改变这个时代的理性思考,更有一针见血射向帝国主义、封建官僚主义的利箭。要学生具体领会这些作品的精神实质、学好这些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就文章整体而言,其思想内容是与先生所处的环境分不开的,它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为我们学习这些文章提供了依据。因此,学习它,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
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先生倾注在字里行间对祖国、对人民的一往深。分析这些优秀作品,就要抓住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作品的“文眼”。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是在记叙了一些事件之后,再穿插些议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有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有对人生哲理性的思考,还有对封建社会农民与知识分子不幸的同情。这些重要的句子或语段,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们或揭示文章主题或深化文章的中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若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孩子们抓住这些句子或段落,细致地分析,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文眼”有的出现在文中,有的在文末。针对不同的情况,教师可根据各学段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突出主旨。下面试举几例,略作分析。
一、“文眼”出现在文中的可采取突破中心式教学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这类文章的事件就犹如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并不难,但要把握其思想主题是有一定难度 的,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教学。通过对题目的分析,让学生明确“从……到……”的句式,找到文中贯联的地方。本文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百草园的自然风物以及美丽的神话传说,它是“我”儿时的乐园,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丰富了“我”的生活。在要去读书时这样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把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也许是……也许是……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①读到这,学生们就会想到:鲁迅先生是多么留恋百草园,又是多么不愿去上学,乃至让初一的学生怀疑鲁迅先生是不是不喜欢读书。这一议论性的文字,自然地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了。再仔细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会明白,先生对百草园的深深依恋,是因为三味书屋太枯燥无味,表明了对封建社会那种死读书、读死书教育方式的批判态度。
上面这篇文章还较容易处理,而《孔乙己》则是鲁迅先生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学生如何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是有难度的,且也很难发现辛亥革命后这个社会的病态,更不知道产生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这就要老师带领学生去寻找这篇小说的“文眼”。文章写到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他的不伦不类招人嘲笑,尤其是读书人干偷窃的事,被人戳脊梁骨,使他无地自容,也是他一生的痛,所有这些让他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
因此,鲁迅先生写到:“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②前半句概括上文,说明孔乙己在人们的生活里,只不过是增添笑料的人物;后半句则提示下文,他在这个社会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为孔乙己悲剧的结局埋下伏笔,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在全文中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抓住这句点睛之笔,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二、“文眼”出现在文末的可采用倒序式教学
初中选入鲁迅先生的文章以散文居多,许多篇目贴近生活实际,切入点小,都是选取日常生活的小事,却反映了大主题。
如《社戏》一文,它是让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极品,是人类童年的生活写照,道出了每一个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孩童的心声,让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为之动情。本文写了“我”童年在乡村的愉快生活:钓虾放牛受优待的感激,盼望看戏时逼真的心理,月夜行船时欣赏美景的欢愉,船头看戏时极度的失望,归航偷豆时自由的乐趣,组成了一幅童年终生难忘的画面。文章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且戏也不好看,看戏成为孩子们外出嬉戏的借口,它只是一条线索。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我”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在农家的自由生活。在结尾,先生这样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③
此时,我们可以点拨学生思考:戏既然不好看,那么为什么又说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学生就会明白:原来看戏是偷豆的借口,这充满人生乐趣的生活体验又何尝不是一曲好戏呢?真正的舞台表演者正是这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年。“盼望看戏——月夜行 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生动的细节,一幕幕浮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钓虾放牛——月夜赏景——归航偷豆”,这一个个片段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让我们终生难忘,学生们脑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生活画面。我们只要抓住了这样的句子来分析,就能以此领会文章的妙处。
另外,鲁迅先生的作品在结尾常有深刻的反思,指导人们去剖析这个社会,引领人们走向新生。作者抓住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把许多故事放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人们似乎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但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中国的农村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人们又该走怎样的一条路呢?我们看看鲁迅先生写的《故乡》就会明白。先生怀着憧憬,回到阔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其心中的欣喜可想而知,可他看到的则是横着的几个萧索的荒村,失望之情又是何等之大;在故乡时看到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令人触目惊心,中国农村的破败以及农民生活的凄苦,促使先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又要离开故乡了,怅惘之情,留恋之心让人又何等痛苦,宏儿和水生他们又将走怎样的一条路呢?作者写到:“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④抓住了这个句子,学生就会慢慢明白,鲁迅先生是在告诉我们,要走一条前人从没走过的路。老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辛亥革命并没有让农村富裕起来,反而十年后的中国农村还处在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境地。这样,学生就能找到答案了。
初中课文还选录了一些先生怀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塑造了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又心地善良、熱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形象。文章到底要表达怎样的中心,学生一时弄不清楚。这就要引导学生抓住结尾:“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⑤这段文字是作者真诚的祈祷,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文章的中心主题一下就突显了出来,学生也就明确了作者写作的目的。
总之,教授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一些重点语段或句子,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讨,学生就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突破难点。
注释
①引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②引文选自鲁迅的《孔乙己》。
③引文选自鲁迅的《社戏》。
④引文选自鲁迅的《故乡》。
⑤引文选自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简介:赵恢炳,1964年生,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一级教师,1987年7月参加工作,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获县委、县政府表彰优秀教师。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