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V3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85-01
一、危险源的主要种类
在民航管制领域,危险源指的是任何可能影响飞行安全,进而导致事故、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因素。危险源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自然危险源,也就是危险的物质或能量载体,包括雷雨、暴风、能见度、地震、不利地理条件、流行病等,这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它直接影响事故发生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一切事故发生的物质根源和基础;
第二类危险源包括物的故障或人的失误,物的故障也就是设备故障或缺陷,比如通讯干扰、雷达失效等,人的失误就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违章、规章遗漏,肌体疲劳造成的应激水平下降、反应迟钝,进而造成遗忘飞机动态等现象,这是近年来管制原因不安全事件发生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这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第三类危险源指的是不安全的组织因素,包括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程序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这类危险源往往是第一类危险源、尤其是第二类危险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事故发生的组织前提,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组织行为的不安全因素一定会导致事故,只是时间问题。
二、危险源管理工作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领导重视参与度不够
管制运行单位领导安全压力大,事务性工作特别多,比如各级上级单位组织的会议都需要运行单位领导参加,上级领导的指示和精神需要他来传达给一线全体管制员,并说清楚来龙去脉,充分的沟通以便管制员更好的领会和落实领导的指示。在一个运行单位他又是一把手,很多事情需要他来决策,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需要他来决断和组织研讨,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向上级单位请示、汇报,这是一个运行单位领导典型的工作状态,过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他疲于应付,无法静下心来做危险源管理工作,甚至没有时间参加危险源管理方面的培训,有什么事全交给危险源管理员,有的甚至不对风险控制措施把关,导致可操作性不强,管制员不愿执行或无法执行,导致时间长了在管制员心目中,危险源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就下降了,变得形同虚设的、可有可无。
(二)危险源管理理论应用不充分
在管制系统没有推广危险源理论之前,我们的前辈们其实已经在进行危险源管理的实践工作了,只是思想上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最终导致危险源管理有可能环节缺失,有始无终,想起来就干,忙起来就不干等现象的发生。
(三)危险源识别缺少实践指导
最突出的问题是找不到危险源,也就是不会识别危险源,我们知道,危险源识别工作是危险源管理工作流程链条上的第一步,这第一步迈不出去,后面的所有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这其中主要是培训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开展的安全管理培训形式大多是规章的宣贯,都是理论性的,缺少实践指导,很多员工懂理论,但无法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不会识别危险源。
(四)对危险源的错误认识
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人员在危险源管理的认识,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碍,各运行单位间人员都比较熟悉,难免会出现比较现象,比如有些人会错误的认为,自己单位发现的危险源比别的单位少,就觉得自己单位的安全水平高一些,如果发现的危险源多,面子上不好看。有了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难免导致危险源管理工作方面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够,他们觉得更加细致负责工作,最终会导致领导的责难和批评,同行的侧目等等,在危险源管理方面束手束脚。
三、危险源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正确的危险源管理工作领导必须亲自参与,对于危险源的识别、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等环节,一把手一定要把关,且全体管制员来执行,其效力等同于规章。在指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单位领导要召集风险管理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决定,避免个别人业务或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措施缺陷。
2、全员参与
在危险源管理活动中,不止领导和几个安全员发挥作用,还需要每一名员工参与进来。要发现一个单位的危险源,需要对这个单位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了解的越深,制定的措施越好。为了提高管制员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必须让管制员了解危险源管理,并乐于参与其中,在危险源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人袖手旁观,单位会变得生机勃勃,在全体管制员的参与下,单位一天改进一点,一定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3、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了兼顾危险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我们管制运行单位一定要重视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和发展一批懂管理,会管理、能管理的危险源管理人才队伍,在单位实时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以及监督检查持续改进所有和环节,让他们能够全程参与,全面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语言表达以及文字表达综合能力。
4、纠正错误认识
世上没有完美的规章,不出问题的设备,不违章的操作人,绝对适宜的工作环境,因此危险源一定时时刻刻存在于每一个单位的方面面面、角角落落,不因为你没识别出它,它就不存在。我们危险源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识别出它,进而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5、危险源识别要有方法和技巧
危险源的识别是危险源换理所有环节的第一步,识别出了危险源,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不然就会光感觉不对劲,就是不知道从哪下手,该怎么来解决。
我们危险源管理人员平时参与各种会议会,一定会接受到这样的信息,领导和带班只是不熟悉危险源管理的系统理论,这就需要危险源管理人员:
(1)记录这些信息,提交给领导者,组织单位骨干研究确定危险源,这就是危险源的识别。
(2)对其进行可能性和严重度的风险评价,把一些风险指数较低不需采取措施的危险源去掉,这就是风险评价。
(3)从降低危险源发生的可能性,或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两方面入手,讨论优化这些风险控制措施,既风险控制。
(4)以各种形式和方法让管制员知道,因为所有的措施最终都是需要管制员来落实的。也就是宣贯落实。
(5)定期检查,措施宣贯下去后,危险源管理人员要定期定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只有落实到位,我们才能进一步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6)持续该进,效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有没有改进空间,如果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风险指数降低到了预期值,我们就把它保持下去,对于长期存在的危险源,且风险控制措施效果良好的措施,我们需要把它纳入运行手册,成为所有管制员的行为规范。
(7)闭环管理的实践应用,对于效果评价不好,风险指数为降低到预期值的风险控制措施,我们需要重新研究、优化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实现闭环管理。有人财物等方面需求、需要上级单位提供帮助的,及时上报,最终目的是把风险指数降下来,切实的提高单位的安全水平。
6、激励政策
因为危险源管理是一个非常庞杂、系统和长期的工作,实际工作中,一线运行单位没有专职的危险源管理员,都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的业余时间完成的,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保持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应当适当给与一些经济补偿或提升机会,如果经济补偿有困难的至少也应当结合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对于表现突出的危险源管理人员予以加分奖励,作为以后升级管制教员、检查员、带班,甚至管制员等级评定的参考依据。
通过以上措施的执行,我们管制单位的危险管理工作一定会顺利、高效的开展起来。
一、危险源的主要种类
在民航管制领域,危险源指的是任何可能影响飞行安全,进而导致事故、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因素。危险源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自然危险源,也就是危险的物质或能量载体,包括雷雨、暴风、能见度、地震、不利地理条件、流行病等,这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它直接影响事故发生的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一切事故发生的物质根源和基础;
第二类危险源包括物的故障或人的失误,物的故障也就是设备故障或缺陷,比如通讯干扰、雷达失效等,人的失误就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违章、规章遗漏,肌体疲劳造成的应激水平下降、反应迟钝,进而造成遗忘飞机动态等现象,这是近年来管制原因不安全事件发生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这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第三类危险源指的是不安全的组织因素,包括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程序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这类危险源往往是第一类危险源、尤其是第二类危险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事故发生的组织前提,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组织行为的不安全因素一定会导致事故,只是时间问题。
二、危险源管理工作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领导重视参与度不够
管制运行单位领导安全压力大,事务性工作特别多,比如各级上级单位组织的会议都需要运行单位领导参加,上级领导的指示和精神需要他来传达给一线全体管制员,并说清楚来龙去脉,充分的沟通以便管制员更好的领会和落实领导的指示。在一个运行单位他又是一把手,很多事情需要他来决策,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需要他来决断和组织研讨,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向上级单位请示、汇报,这是一个运行单位领导典型的工作状态,过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他疲于应付,无法静下心来做危险源管理工作,甚至没有时间参加危险源管理方面的培训,有什么事全交给危险源管理员,有的甚至不对风险控制措施把关,导致可操作性不强,管制员不愿执行或无法执行,导致时间长了在管制员心目中,危险源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就下降了,变得形同虚设的、可有可无。
(二)危险源管理理论应用不充分
在管制系统没有推广危险源理论之前,我们的前辈们其实已经在进行危险源管理的实践工作了,只是思想上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最终导致危险源管理有可能环节缺失,有始无终,想起来就干,忙起来就不干等现象的发生。
(三)危险源识别缺少实践指导
最突出的问题是找不到危险源,也就是不会识别危险源,我们知道,危险源识别工作是危险源管理工作流程链条上的第一步,这第一步迈不出去,后面的所有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这其中主要是培训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开展的安全管理培训形式大多是规章的宣贯,都是理论性的,缺少实践指导,很多员工懂理论,但无法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不会识别危险源。
(四)对危险源的错误认识
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人员在危险源管理的认识,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碍,各运行单位间人员都比较熟悉,难免会出现比较现象,比如有些人会错误的认为,自己单位发现的危险源比别的单位少,就觉得自己单位的安全水平高一些,如果发现的危险源多,面子上不好看。有了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难免导致危险源管理工作方面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够,他们觉得更加细致负责工作,最终会导致领导的责难和批评,同行的侧目等等,在危险源管理方面束手束脚。
三、危险源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正确的危险源管理工作领导必须亲自参与,对于危险源的识别、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等环节,一把手一定要把关,且全体管制员来执行,其效力等同于规章。在指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单位领导要召集风险管理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决定,避免个别人业务或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措施缺陷。
2、全员参与
在危险源管理活动中,不止领导和几个安全员发挥作用,还需要每一名员工参与进来。要发现一个单位的危险源,需要对这个单位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了解的越深,制定的措施越好。为了提高管制员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必须让管制员了解危险源管理,并乐于参与其中,在危险源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人袖手旁观,单位会变得生机勃勃,在全体管制员的参与下,单位一天改进一点,一定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3、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了兼顾危险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我们管制运行单位一定要重视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和发展一批懂管理,会管理、能管理的危险源管理人才队伍,在单位实时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以及监督检查持续改进所有和环节,让他们能够全程参与,全面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语言表达以及文字表达综合能力。
4、纠正错误认识
世上没有完美的规章,不出问题的设备,不违章的操作人,绝对适宜的工作环境,因此危险源一定时时刻刻存在于每一个单位的方面面面、角角落落,不因为你没识别出它,它就不存在。我们危险源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识别出它,进而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5、危险源识别要有方法和技巧
危险源的识别是危险源换理所有环节的第一步,识别出了危险源,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不然就会光感觉不对劲,就是不知道从哪下手,该怎么来解决。
我们危险源管理人员平时参与各种会议会,一定会接受到这样的信息,领导和带班只是不熟悉危险源管理的系统理论,这就需要危险源管理人员:
(1)记录这些信息,提交给领导者,组织单位骨干研究确定危险源,这就是危险源的识别。
(2)对其进行可能性和严重度的风险评价,把一些风险指数较低不需采取措施的危险源去掉,这就是风险评价。
(3)从降低危险源发生的可能性,或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两方面入手,讨论优化这些风险控制措施,既风险控制。
(4)以各种形式和方法让管制员知道,因为所有的措施最终都是需要管制员来落实的。也就是宣贯落实。
(5)定期检查,措施宣贯下去后,危险源管理人员要定期定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只有落实到位,我们才能进一步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6)持续该进,效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有没有改进空间,如果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风险指数降低到了预期值,我们就把它保持下去,对于长期存在的危险源,且风险控制措施效果良好的措施,我们需要把它纳入运行手册,成为所有管制员的行为规范。
(7)闭环管理的实践应用,对于效果评价不好,风险指数为降低到预期值的风险控制措施,我们需要重新研究、优化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实现闭环管理。有人财物等方面需求、需要上级单位提供帮助的,及时上报,最终目的是把风险指数降下来,切实的提高单位的安全水平。
6、激励政策
因为危险源管理是一个非常庞杂、系统和长期的工作,实际工作中,一线运行单位没有专职的危险源管理员,都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的业余时间完成的,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保持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应当适当给与一些经济补偿或提升机会,如果经济补偿有困难的至少也应当结合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对于表现突出的危险源管理人员予以加分奖励,作为以后升级管制教员、检查员、带班,甚至管制员等级评定的参考依据。
通过以上措施的执行,我们管制单位的危险管理工作一定会顺利、高效的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