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德熙先生指出,在“一次+NP”结构中,“一次”是“NP”的定语。我们认为“一次+NP”结构中的“一次”并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都是“NP”的定语。本文从“一次+NP”的语法形式入手,从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互证的角度分析,得出“一次+NP”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结构类型:一是“一次”和“NP”无直接结构关系,二是“一次”和“NP”是定中结构关系。
关键词:变换分析 生成 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1)一次机会也没有抓住。
(2)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
(3)一次地震也没有发生。
(4)一次战斗也没有参加。
(5)一次头也没有洗。
(6)一次书也没有读。
(7)一次长城也没有去。
根据朱德熙先生的认定,“一次”应该是“NP”的定语。但是我们发现,上述例(1)~(7)虽然都属于“一次+NP+也+没有+VP”结构,但是其中的“一次+NP”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例(1)~(4)中的“一次+NP”是定中结构,例(5)~(7)中的“一次+NP”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
一、分类依据:变换形式不同
朱德熙先生在《句法结构》一文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狭义同构的“Mf+D+着+Mo”格式,用平行分析法可以根据其内部变换形式的差异把它们分为两小类。如:
(8)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
(9)台上演着戏。→*戏演在台上。→台上正在演着戏。
后来陆俭明先生根据变换形式的不同把“Mf+D+着+Mo”格式概括为两种类型:
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静态]
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活动,表动态]
因为“一次头”和“一次机会”存在不同的变换方式。如:
一次头→把头洗了一次→*把一次头洗了
一次机会→*把机会抓住了一次→把那次机会抓住了①
所以由朱文、陆文分析可知“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小类。徐枢指出述宾结构构成的受事宾语句,可以通过受事宾语提前的方式变换成“把”字句。“洗一次头”和“抓住一次机会”都是受事宾语句,所以它们可以变换成“把”字句。但是“洗一次头”变换成“把”字句时,必须把“头”提前,和“把”字构成介宾短语。而“抓住一次机会”变换成“把”字句时,必须把“一次机会”提前,和“把”字构成介宾短语。这种现象非常清楚地说明:“洗一次头”中“头”是宾语,“抓住一次机会”中“一次机会”是宾语。“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不是相同的句法结构。“一次头”中“一次”和“头”虽然在线性上相连,但是它们之间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
我们说“一次头”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也可以从“一次头也没有洗”的生成过程来得到验证。
第一,“一次头也没有洗”的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是:
没有洗一次头
第二,因为普通的“主-动-宾”结构中(即非领主属宾句),宾语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而保持基本语义不变。这个句子可以变换为:
头也 没 洗 一次[t]
第三,由徐杰“焦点敏感式”(Focus-Sensitive Operators)原则(二)即“数量词语充当的句法成分比较容易成为句子的焦点成分”可知,“一次”是数量词,在句子中没有焦点标记词“是”的情况下,它最容易成为句子的焦点。“头也没洗一次”中“一次”是句子的焦点。现代汉语句子中的焦点,既可以通过加焦点标记词“是”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焦点敏感式的形式表现出来。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焦点敏感式,那就是“连”字句。徐杰指出汉语“连”字句中和“连”字相连的成分在否定句中容易成为句子的焦点。另外,汉语中往往用“连+一量(名)+都/也+否定”格式突出主观量小的特点。因此把两种焦点敏感式综合起来运用,更能突出强调成分:
连一次[+F]头也没有洗
我们说“连”字句可以突出句子中的强调成分即“焦点”还可以找到另外的旁证。李宇明也指出“连……都/也……”是硬性强调格式,“一量+否定”和“否定+一量”是弱性强调格式。强调格式中有“一量”的强调程度高于没有“一量”的强调程度。表示强调的硬性的和弱性的格式,与词语相互配合便构成了六种不同程度的强调格式,这六种强调格式中“连+一量(名)+都/也+否定”格式是强调程度最高的一种格式。
第四,受语言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s)的影响,在特定的口语环境中人们往往省掉“连”字,于是便形成了“一次头也没有洗”的结构格式。
简言之,通过以上从深层结构起的三次转换,我们明白了“一次头也没洗”这个句子是这样生成的:
没有洗一次头→头也没有洗一次→连一次头也没有洗→一次头也没有洗
深层结构宾语前提连字焦点敏感式口语中省掉连字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次头也没有洗”的句法结构层次为:
一次 头也 没有洗
1 21:2 状中
343:4主谓
565:6状中
而不是
一次头 也没有洗
12 1:2 主谓
34 5 63:4 定中5:6 状中
那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在“一次头也没有洗”这个句子中,“一次”和“头”不是定中式偏正结构,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句法结构关系,而“一次”和“头也没洗”却存在直接句法结构关系,它们是状中的句法结构关系。“一次头”根本不是前置的宾语,“一次”也不是“头”的定语。
而“一次机会”中“一次”和“机会”不但在线性上相连,而且还具有定中式偏正结构关系。即:
一次机会 也 没抓住
1 21:2 主谓
3 4563:4 定中 5:6 状中
二、“一次+NP”的语法特征
由上述分析可以把“一次+NP”格式分为两小类:“一次头”中,“一次”不是“头”的定语;“一次机会”中“一次”是“机会”的定语。虽然同属“一次+NP”格式,但是它们之间无论在语法意义还是在语法形式上都存在差异。
(一)“一次+NP”的语法意义的差异
1.“一次+NP”格式中“NP”的语义特征的差异
乔姆斯基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指出:
(10)真诚可能吓着了孩子。
(11)*这孩子可能吓着了真诚。
例(10)是可接受的句子,而例(11)是不可接受的句子。因为动词“吓”对主语和宾语是有限制的。“吓”的主语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即[±生命]。而动词“吓”对宾语的限制是,宾语必须是有生命的,即[+生命]。例(10)中的主语和宾语都符合上述条件限制,所以是可以接受的句子;例(11)中宾语不符合上述限制条件,是不可接受的句子。乔姆斯基对这种选择限制问题是一个纯语义问题还是语法问题,没有清楚地表述。胡明扬认为这种选择限制问题是一个语法问题,因为“任何意义一旦和一定的语法形式相结合就是语法意义,任何语义特征,一旦制约着句法规则也就是句法特征。”我们这里采用胡明扬先生的认定方式,把这种语义的选择限制看成是语法问题,更准确来说是一种语法意义问题。那么我们认为“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中的“NP”的语义特征(SemanticFeature)的差异,就体现了“一次+NP”格式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异。
“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中的“NP”的语义特征是不同的。除了能说“一次机会”之外还能说“一次灾荒、一次战斗、一次战争、一次报告、一次教育、一次教训、一次谈判会、一次交流会、一次比赛、一次班会、一次败仗、一次活动、一次盛会、一次座谈会、一次事故、一次总结”等。除了不能说“一次头”之外,还不能说“一次书、一次酒、一次肉、一次父母、一次亲友、一次礼节、一次道德、一次东方红、一次长城”等。把“灾荒、战斗、战争、报告、教育、教训、谈判会、交流会、比赛、班会、败仗、活动、盛会、座谈会、事故、总结”这一组名词记作A组,把“头、书、酒、肉、父母、亲友、礼节、道德、东方红、长城”这一组名词记作B组。不难发现A组词都是包含一个(或者几个)动作所造成的结果、形成的过程的名词,B组词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即“一次+NP”格式中“NP”的语义特征不同,A组名词具有表示动作的因素,B组不具有表示动作的因素。所以凡是含有表示动作因素的名词都可以放在“一次”之后和“一次”构成定中式偏正结构。像“头”这样的不含表示动作因素的名词是不能放在“一次”之后和“一次”构成定中式偏正结构关系的。即“一次+NP”结构可以根据“NP”语义特征的不同分为AB两类:
A类:NP [+动作因素]
B类:NP [-动作因素]
2.“一次+NP”格式中“NP”的语义指向的差异
同理,根据胡明扬“任何意义一旦和一定的语法形式相结合就是语法意义,任何语义特征,一旦制约着句法规则也就是句法特征。”我们认为词语的语义指向问题也是句法特征问题,更准确来说应该看作是语法意义问题。
“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中的“NP”的语义指向(Semantic Orientation)不同。比如在“洗一次头”和“抓住一次机会”两句中“一次”的语义指向是不同的。“洗一次头”中“一次”的语义指向动词“洗”,而不能指向名词“头”;“抓住一次机会”中“一次”的语义不但指向动词“抓住”,还同时指向名词“机会”。即:
(12)洗 一次头。
×
(13)抓住一次 机会。
所以(12)“一次头”中的“一次”只能和与它在线性上相连动词“洗”有直接语义关系,而不能和与它在线性上相连的名词“头”发生直接语义关系。而(13)“一次机会”中的“一次”不仅和与它在线性上相连的动词“抓住”有直接语义关系,还和与它在线性上相连的名词“机会”有直接语义关系。因此我们既可以把“一次”看作“抓住”的补语,又可以把“一次”看作“机会”的定语。而我们习惯上总是把“一次”看作“机会”的定语。为了把这种语义指向上的差异区别开来,黄国营称(12)中的“一次”为伪定语,即从线性组合的表面上看来“一次”像是“头”的定语,但实际句法分析中我们还是要把它分析为动词的补语。称(13)中的“一次”为准定语,即句法分析中“一次”既可以分析为动词“抓住”的补语,也可以分析为名词“机会”的定语。黄国营还指出其实(12)和(13)中的“一次”都不是真正的定语,真正的定语只和它后面的名词有语义关系,而和它前面的动词却没有任何语义关系。如:
(14)教务处 安排了一年 的口语课。
×
在句法分析中“一年”只能分析为名词“口语课”的定语,而不能分析为动词“安排了”的补语。这时“一年”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定语。
(二)语法形式的差异
邵敬敏指出: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其他语法形式比较隐蔽,所以从语义入手寻找形式上的验证更为适宜。我们发现“一次+NP”结构不仅“NP”的语义特征存在差异,在语法形式方面也存在差异:
1.语法功能不同
“一次头”在句外不能单说,“一次机会”在句外可以单说。比如可以说“给我一次机会”,却不能说“给我一次头”。可以说“难得的一次机会”,却不能说“漂亮的一次头”。可以说“一次机会也没有”,却不能说“一次头也没有”。这说明“一次头”不能作为独立的语言单位自由运用,而“一次机会”可以作为独立的语言单位自由运用。“一次机会”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如:
(15)一次机会为赵宝刚赢得了无数次机会,他在进修班的表演实践中遇上了好戏……(主语)
(16)这次公民教育活动,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机会,也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宾语)
(17)唯一得到的一次机会,使他们造起了一座石板小桥,而且还是座歪桥。(中心语)
邵敬敏也谈到了“一次+NP”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次+NP”能否在句子中作为一个语法单位自由运用,是这两种类型之间的重要差异。
2.句法结构不同
“一次头”和“一次机会”虽然都能进入“一次+NP+也/都+没(有)+VP”格式,但是它们的句法结构层次有差别。徐枢指出述宾结构构成的受事宾语句,可以通过受事宾语前提的方式变换成“把”字句。比如“吃一个苹果”和“洗好了衣服”都是受事宾语句,它们都可以变换成“把”字句。如:
(18)吃一个苹果→把一个苹果吃了
(19)洗好了衣服→把衣服洗好了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苹果”和“衣服”是宾语,我们把“洗一次头”和“抓住一次机会”也变换成“把”字句。如:
(20)洗一次头→把头洗了一次
(21)抓住一次机会→把那次机会抓住了
例(19)和(20)的变换方式完全相同,例(18)和(21)的变换方式完全相同,根据朱德熙同构类型可知例(19)和(20)是异类同构关系,例(18)和(21)是异类同构关系。“一个”是“苹果”的定语,所以“一次”也是“机会”的定语;“好了”是“洗”的补语,“一次”也是“洗”的补语。这和得出的“洗一次”是述补结构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一次头”和“一次机会”的句法结构层次是不同的。“一次”和“头”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一次”和“机会”是定中结构关系。
三、“一次+NP”的结构类型
朱德熙指出,凡是得不到形式上验证的语义分析对语言研究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还要补充一句,凡是找不到意义上验证的语言形式对语言研究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只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互证,对语言研究才有意义。“一次头”和“一次机会”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得到了形式上的验证,反过来其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在语法形式上也得到了验证。所以,说我们可以根据“NP”的不同语义特征把“一次+NP”格式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一次”和“NP”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以“一次头”为代表例句。另一种是“一次”和“NP”是定中式偏正结构关系,以“一次机会”为代表例句。
“一次”是动量短语,动量短语的主要功能是作动词的补语或状语,通过对“一次头”和“一次机会”的比较发现,“一次”可以作“NP”的定语,只是“一次”作“NP”的定语时对它后面的名词中心语有个限制条件,即名词中心语必须是含有表示动作因素的名词。“一次+NP”结构可以根据“NP”的语义特征不同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A类:一次+NP NP [+动作因素]
B类:一次+NP NP [-动作因素]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一次+NP”格式中,“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不但存在不同的变换形式,而且在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上都有差异,因此不能把它们看成是相同的句法结构。我们可以根据NP语义特征的不同,把“一次+NP”格式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句法格式 类型 NP的语义特征 一次+NP的语法形式(隐性) 句法属性 例子
语法功能 结构层次
一次+NP A NP为表示动作的名词,本身含有表示动作的因素 可以单说,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 一次+NP
定中
定中式偏正结构 一次机会
B NP为非动作名词,本身不含表示动作的因素 不能单说,不能在句中作为一个语言单位自由运用 一次+NP
××
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 一次头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不顾客观事实以偏概全地说“一次+NP”中“一次”一定能作定语或一定不能作定语,更不能
把“一次+NP”的A、B两种类型混为一谈。
注释:
①数量结构“一+量词”在“把”字句中定指时,要变成指量结构
“那/这+量词”,句子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范晓.短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郭继懋.领主属宾句[J].中国语文,1990,(1).
[3]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胡明扬.再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2,(5).
[6]黄国营.“的”字的句法功能、语义功能[J].语言研究,1982,
(1).
[7]邵敬敏.三个平面的交叉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1992,(4).
[8]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J].中国语文,
1996,(2).
[9]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0]徐枢.宾语和补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1]朱德熙.句法结构[J].中国语文,1962,8~9月号.
[12]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侯冬梅河南新乡 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45300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变换分析 生成 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1)一次机会也没有抓住。
(2)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
(3)一次地震也没有发生。
(4)一次战斗也没有参加。
(5)一次头也没有洗。
(6)一次书也没有读。
(7)一次长城也没有去。
根据朱德熙先生的认定,“一次”应该是“NP”的定语。但是我们发现,上述例(1)~(7)虽然都属于“一次+NP+也+没有+VP”结构,但是其中的“一次+NP”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例(1)~(4)中的“一次+NP”是定中结构,例(5)~(7)中的“一次+NP”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
一、分类依据:变换形式不同
朱德熙先生在《句法结构》一文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狭义同构的“Mf+D+着+Mo”格式,用平行分析法可以根据其内部变换形式的差异把它们分为两小类。如:
(8)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
(9)台上演着戏。→*戏演在台上。→台上正在演着戏。
后来陆俭明先生根据变换形式的不同把“Mf+D+着+Mo”格式概括为两种类型:
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静态]
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活动,表动态]
因为“一次头”和“一次机会”存在不同的变换方式。如:
一次头→把头洗了一次→*把一次头洗了
一次机会→*把机会抓住了一次→把那次机会抓住了①
所以由朱文、陆文分析可知“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小类。徐枢指出述宾结构构成的受事宾语句,可以通过受事宾语提前的方式变换成“把”字句。“洗一次头”和“抓住一次机会”都是受事宾语句,所以它们可以变换成“把”字句。但是“洗一次头”变换成“把”字句时,必须把“头”提前,和“把”字构成介宾短语。而“抓住一次机会”变换成“把”字句时,必须把“一次机会”提前,和“把”字构成介宾短语。这种现象非常清楚地说明:“洗一次头”中“头”是宾语,“抓住一次机会”中“一次机会”是宾语。“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不是相同的句法结构。“一次头”中“一次”和“头”虽然在线性上相连,但是它们之间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
我们说“一次头”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也可以从“一次头也没有洗”的生成过程来得到验证。
第一,“一次头也没有洗”的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是:
没有洗一次头
第二,因为普通的“主-动-宾”结构中(即非领主属宾句),宾语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而保持基本语义不变。这个句子可以变换为:
头也 没 洗 一次[t]
第三,由徐杰“焦点敏感式”(Focus-Sensitive Operators)原则(二)即“数量词语充当的句法成分比较容易成为句子的焦点成分”可知,“一次”是数量词,在句子中没有焦点标记词“是”的情况下,它最容易成为句子的焦点。“头也没洗一次”中“一次”是句子的焦点。现代汉语句子中的焦点,既可以通过加焦点标记词“是”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焦点敏感式的形式表现出来。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焦点敏感式,那就是“连”字句。徐杰指出汉语“连”字句中和“连”字相连的成分在否定句中容易成为句子的焦点。另外,汉语中往往用“连+一量(名)+都/也+否定”格式突出主观量小的特点。因此把两种焦点敏感式综合起来运用,更能突出强调成分:
连一次[+F]头也没有洗
我们说“连”字句可以突出句子中的强调成分即“焦点”还可以找到另外的旁证。李宇明也指出“连……都/也……”是硬性强调格式,“一量+否定”和“否定+一量”是弱性强调格式。强调格式中有“一量”的强调程度高于没有“一量”的强调程度。表示强调的硬性的和弱性的格式,与词语相互配合便构成了六种不同程度的强调格式,这六种强调格式中“连+一量(名)+都/也+否定”格式是强调程度最高的一种格式。
第四,受语言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s)的影响,在特定的口语环境中人们往往省掉“连”字,于是便形成了“一次头也没有洗”的结构格式。
简言之,通过以上从深层结构起的三次转换,我们明白了“一次头也没洗”这个句子是这样生成的:
没有洗一次头→头也没有洗一次→连一次头也没有洗→一次头也没有洗
深层结构宾语前提连字焦点敏感式口语中省掉连字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次头也没有洗”的句法结构层次为:
一次 头也 没有洗
1 21:2 状中
343:4主谓
565:6状中
而不是
一次头 也没有洗
12 1:2 主谓
34 5 63:4 定中5:6 状中
那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在“一次头也没有洗”这个句子中,“一次”和“头”不是定中式偏正结构,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句法结构关系,而“一次”和“头也没洗”却存在直接句法结构关系,它们是状中的句法结构关系。“一次头”根本不是前置的宾语,“一次”也不是“头”的定语。
而“一次机会”中“一次”和“机会”不但在线性上相连,而且还具有定中式偏正结构关系。即:
一次机会 也 没抓住
1 21:2 主谓
3 4563:4 定中 5:6 状中
二、“一次+NP”的语法特征
由上述分析可以把“一次+NP”格式分为两小类:“一次头”中,“一次”不是“头”的定语;“一次机会”中“一次”是“机会”的定语。虽然同属“一次+NP”格式,但是它们之间无论在语法意义还是在语法形式上都存在差异。
(一)“一次+NP”的语法意义的差异
1.“一次+NP”格式中“NP”的语义特征的差异
乔姆斯基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指出:
(10)真诚可能吓着了孩子。
(11)*这孩子可能吓着了真诚。
例(10)是可接受的句子,而例(11)是不可接受的句子。因为动词“吓”对主语和宾语是有限制的。“吓”的主语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即[±生命]。而动词“吓”对宾语的限制是,宾语必须是有生命的,即[+生命]。例(10)中的主语和宾语都符合上述条件限制,所以是可以接受的句子;例(11)中宾语不符合上述限制条件,是不可接受的句子。乔姆斯基对这种选择限制问题是一个纯语义问题还是语法问题,没有清楚地表述。胡明扬认为这种选择限制问题是一个语法问题,因为“任何意义一旦和一定的语法形式相结合就是语法意义,任何语义特征,一旦制约着句法规则也就是句法特征。”我们这里采用胡明扬先生的认定方式,把这种语义的选择限制看成是语法问题,更准确来说是一种语法意义问题。那么我们认为“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中的“NP”的语义特征(SemanticFeature)的差异,就体现了“一次+NP”格式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异。
“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中的“NP”的语义特征是不同的。除了能说“一次机会”之外还能说“一次灾荒、一次战斗、一次战争、一次报告、一次教育、一次教训、一次谈判会、一次交流会、一次比赛、一次班会、一次败仗、一次活动、一次盛会、一次座谈会、一次事故、一次总结”等。除了不能说“一次头”之外,还不能说“一次书、一次酒、一次肉、一次父母、一次亲友、一次礼节、一次道德、一次东方红、一次长城”等。把“灾荒、战斗、战争、报告、教育、教训、谈判会、交流会、比赛、班会、败仗、活动、盛会、座谈会、事故、总结”这一组名词记作A组,把“头、书、酒、肉、父母、亲友、礼节、道德、东方红、长城”这一组名词记作B组。不难发现A组词都是包含一个(或者几个)动作所造成的结果、形成的过程的名词,B组词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即“一次+NP”格式中“NP”的语义特征不同,A组名词具有表示动作的因素,B组不具有表示动作的因素。所以凡是含有表示动作因素的名词都可以放在“一次”之后和“一次”构成定中式偏正结构。像“头”这样的不含表示动作因素的名词是不能放在“一次”之后和“一次”构成定中式偏正结构关系的。即“一次+NP”结构可以根据“NP”语义特征的不同分为AB两类:
A类:NP [+动作因素]
B类:NP [-动作因素]
2.“一次+NP”格式中“NP”的语义指向的差异
同理,根据胡明扬“任何意义一旦和一定的语法形式相结合就是语法意义,任何语义特征,一旦制约着句法规则也就是句法特征。”我们认为词语的语义指向问题也是句法特征问题,更准确来说应该看作是语法意义问题。
“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中的“NP”的语义指向(Semantic Orientation)不同。比如在“洗一次头”和“抓住一次机会”两句中“一次”的语义指向是不同的。“洗一次头”中“一次”的语义指向动词“洗”,而不能指向名词“头”;“抓住一次机会”中“一次”的语义不但指向动词“抓住”,还同时指向名词“机会”。即:
(12)洗 一次头。
×
(13)抓住一次 机会。
所以(12)“一次头”中的“一次”只能和与它在线性上相连动词“洗”有直接语义关系,而不能和与它在线性上相连的名词“头”发生直接语义关系。而(13)“一次机会”中的“一次”不仅和与它在线性上相连的动词“抓住”有直接语义关系,还和与它在线性上相连的名词“机会”有直接语义关系。因此我们既可以把“一次”看作“抓住”的补语,又可以把“一次”看作“机会”的定语。而我们习惯上总是把“一次”看作“机会”的定语。为了把这种语义指向上的差异区别开来,黄国营称(12)中的“一次”为伪定语,即从线性组合的表面上看来“一次”像是“头”的定语,但实际句法分析中我们还是要把它分析为动词的补语。称(13)中的“一次”为准定语,即句法分析中“一次”既可以分析为动词“抓住”的补语,也可以分析为名词“机会”的定语。黄国营还指出其实(12)和(13)中的“一次”都不是真正的定语,真正的定语只和它后面的名词有语义关系,而和它前面的动词却没有任何语义关系。如:
(14)教务处 安排了一年 的口语课。
×
在句法分析中“一年”只能分析为名词“口语课”的定语,而不能分析为动词“安排了”的补语。这时“一年”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定语。
(二)语法形式的差异
邵敬敏指出: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其他语法形式比较隐蔽,所以从语义入手寻找形式上的验证更为适宜。我们发现“一次+NP”结构不仅“NP”的语义特征存在差异,在语法形式方面也存在差异:
1.语法功能不同
“一次头”在句外不能单说,“一次机会”在句外可以单说。比如可以说“给我一次机会”,却不能说“给我一次头”。可以说“难得的一次机会”,却不能说“漂亮的一次头”。可以说“一次机会也没有”,却不能说“一次头也没有”。这说明“一次头”不能作为独立的语言单位自由运用,而“一次机会”可以作为独立的语言单位自由运用。“一次机会”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如:
(15)一次机会为赵宝刚赢得了无数次机会,他在进修班的表演实践中遇上了好戏……(主语)
(16)这次公民教育活动,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机会,也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宾语)
(17)唯一得到的一次机会,使他们造起了一座石板小桥,而且还是座歪桥。(中心语)
邵敬敏也谈到了“一次+NP”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次+NP”能否在句子中作为一个语法单位自由运用,是这两种类型之间的重要差异。
2.句法结构不同
“一次头”和“一次机会”虽然都能进入“一次+NP+也/都+没(有)+VP”格式,但是它们的句法结构层次有差别。徐枢指出述宾结构构成的受事宾语句,可以通过受事宾语前提的方式变换成“把”字句。比如“吃一个苹果”和“洗好了衣服”都是受事宾语句,它们都可以变换成“把”字句。如:
(18)吃一个苹果→把一个苹果吃了
(19)洗好了衣服→把衣服洗好了
由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苹果”和“衣服”是宾语,我们把“洗一次头”和“抓住一次机会”也变换成“把”字句。如:
(20)洗一次头→把头洗了一次
(21)抓住一次机会→把那次机会抓住了
例(19)和(20)的变换方式完全相同,例(18)和(21)的变换方式完全相同,根据朱德熙同构类型可知例(19)和(20)是异类同构关系,例(18)和(21)是异类同构关系。“一个”是“苹果”的定语,所以“一次”也是“机会”的定语;“好了”是“洗”的补语,“一次”也是“洗”的补语。这和得出的“洗一次”是述补结构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一次头”和“一次机会”的句法结构层次是不同的。“一次”和“头”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一次”和“机会”是定中结构关系。
三、“一次+NP”的结构类型
朱德熙指出,凡是得不到形式上验证的语义分析对语言研究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还要补充一句,凡是找不到意义上验证的语言形式对语言研究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只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互证,对语言研究才有意义。“一次头”和“一次机会”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得到了形式上的验证,反过来其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在语法形式上也得到了验证。所以,说我们可以根据“NP”的不同语义特征把“一次+NP”格式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一次”和“NP”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以“一次头”为代表例句。另一种是“一次”和“NP”是定中式偏正结构关系,以“一次机会”为代表例句。
“一次”是动量短语,动量短语的主要功能是作动词的补语或状语,通过对“一次头”和“一次机会”的比较发现,“一次”可以作“NP”的定语,只是“一次”作“NP”的定语时对它后面的名词中心语有个限制条件,即名词中心语必须是含有表示动作因素的名词。“一次+NP”结构可以根据“NP”的语义特征不同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A类:一次+NP NP [+动作因素]
B类:一次+NP NP [-动作因素]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一次+NP”格式中,“一次头”和“一次机会”不但存在不同的变换形式,而且在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上都有差异,因此不能把它们看成是相同的句法结构。我们可以根据NP语义特征的不同,把“一次+NP”格式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句法格式 类型 NP的语义特征 一次+NP的语法形式(隐性) 句法属性 例子
语法功能 结构层次
一次+NP A NP为表示动作的名词,本身含有表示动作的因素 可以单说,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 一次+NP
定中
定中式偏正结构 一次机会
B NP为非动作名词,本身不含表示动作的因素 不能单说,不能在句中作为一个语言单位自由运用 一次+NP
××
无直接句法结构关系 一次头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不顾客观事实以偏概全地说“一次+NP”中“一次”一定能作定语或一定不能作定语,更不能
把“一次+NP”的A、B两种类型混为一谈。
注释:
①数量结构“一+量词”在“把”字句中定指时,要变成指量结构
“那/这+量词”,句子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范晓.短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郭继懋.领主属宾句[J].中国语文,1990,(1).
[3]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胡明扬.再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2,(5).
[6]黄国营.“的”字的句法功能、语义功能[J].语言研究,1982,
(1).
[7]邵敬敏.三个平面的交叉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1992,(4).
[8]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J].中国语文,
1996,(2).
[9]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0]徐枢.宾语和补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1]朱德熙.句法结构[J].中国语文,1962,8~9月号.
[12]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侯冬梅河南新乡 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45300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