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身与育人是瑜伽教育课程的内涵所在。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瑜伽教育及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吉林体育学院开设瑜伽教育主项课程的成功案例,得出结论:瑜伽教育课程不仅能够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缓解其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瑜伽教育课程;健身与育人;身心健康;育人价值
瑜伽教育课程作为一项新型的健身养生课程,对大学生健身育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瑜伽教育课程有别于健身房中的瑜伽健身练习,其不仅注重身体健康即健身,更注重研究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即育人。从“身、心、灵”三个方面渗透瑜伽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塑造,以此来完善人性修炼,回归真正的自我。这不仅对推广瑜伽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和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瑜伽教育课程构建的理论依据
单纯的瑜伽不能够达到育人的价值,而瑜伽教育课程是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瑜伽教育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改善大学生目前所存在的不良习惯。它不仅仅只强调锻炼强身的价值(通过锻炼改善人的形态结构、内脏机能,提高运动素质),更主要的是强调了人性的价值。英国哲学家休谟曾指出,“人性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人性主要包括情感与责任感两大要素,两者缺一不可。瑜伽教育课程就是通过锻炼来培养人性,从而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群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心灵得到净化,让人的内心充满感恩,使个体更顺利地融入到自然与社会环境,以此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统一于大学生身上。由于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大学生产生了扭曲的危机意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常见的问题有:重物轻人,严重的自卑心理,感到心理压力特别大,与人相处困难,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以及逃学、偷窃、打架等各种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准则,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只有改善了这些问题,大学生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而瑜伽教育课程既符合当前教学的改革趋势,又可以改善目前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瑜伽教育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的育人价值
1.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价值
瑜伽作为一项新兴的养生运动,受到社会和高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它在为社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也给瑜伽运动敲响了警钟。有些瑜伽练习者通过短短的几周培训,就能成为瑜伽教练,对瑜伽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因瑜伽训练而受伤的人屡见不鲜,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而瑜伽教育课程将瑜伽与教育结合起来,在重视身体锻炼的同时,更注重理论的研究,将肉体与精神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根基”,目前由于日常生活的劳动强度、运动频率减少,能量消耗降低,导致人们逐渐肥胖,内脏器官功能日渐日趋减弱。实践证明,瑜伽教育课程中的体式是通过扭、转、曲、伸、拉、倒、挤压等动作配合呼吸与冥想的基础上,在运动的同时折射出育人的理念,通过东西方哲理故事引导大学生从对事物的探析与思考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2.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当今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唯我独尊”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个人至上”的思想行为习惯,这对大学生走向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瑜伽教育课程可以锻炼大学生坚韧不拔、积极向上、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如瑜伽体式——树式,在练习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松柏,在寒冬依然毅力不倒,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意志品志。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小组练习,能够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瑜伽教育课程的开设,在锻炼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2)瑜伽教育课程的开设符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它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还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3)瑜伽教育课程的开设,对瑜伽产业在中国健身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建议
(1)我们不仅要知性地了解瑜伽教育课程,而且要理性地实践它,把它引入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在各高校积极开设瑜伽教育课程,并为其注入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助于缓解学校的就业困难。
参考文献:
[1]毛娟.瑜伽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
[2]毛娟.全析瑜伽演变历程——创建瑜伽教育的思想基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
[3]江凤.瑜伽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3).
[4]鲍亮,钱枝.基于瑜伽教育的视角谈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J].铜陵学院学报,2011(6).
[5]艾杨格.瑜伽之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关键词:瑜伽教育课程;健身与育人;身心健康;育人价值
瑜伽教育课程作为一项新型的健身养生课程,对大学生健身育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瑜伽教育课程有别于健身房中的瑜伽健身练习,其不仅注重身体健康即健身,更注重研究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即育人。从“身、心、灵”三个方面渗透瑜伽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塑造,以此来完善人性修炼,回归真正的自我。这不仅对推广瑜伽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和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瑜伽教育课程构建的理论依据
单纯的瑜伽不能够达到育人的价值,而瑜伽教育课程是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瑜伽教育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改善大学生目前所存在的不良习惯。它不仅仅只强调锻炼强身的价值(通过锻炼改善人的形态结构、内脏机能,提高运动素质),更主要的是强调了人性的价值。英国哲学家休谟曾指出,“人性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人性主要包括情感与责任感两大要素,两者缺一不可。瑜伽教育课程就是通过锻炼来培养人性,从而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群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心灵得到净化,让人的内心充满感恩,使个体更顺利地融入到自然与社会环境,以此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统一于大学生身上。由于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大学生产生了扭曲的危机意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常见的问题有:重物轻人,严重的自卑心理,感到心理压力特别大,与人相处困难,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以及逃学、偷窃、打架等各种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准则,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只有改善了这些问题,大学生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而瑜伽教育课程既符合当前教学的改革趋势,又可以改善目前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瑜伽教育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的育人价值
1.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价值
瑜伽作为一项新兴的养生运动,受到社会和高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它在为社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也给瑜伽运动敲响了警钟。有些瑜伽练习者通过短短的几周培训,就能成为瑜伽教练,对瑜伽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因瑜伽训练而受伤的人屡见不鲜,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而瑜伽教育课程将瑜伽与教育结合起来,在重视身体锻炼的同时,更注重理论的研究,将肉体与精神完美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根基”,目前由于日常生活的劳动强度、运动频率减少,能量消耗降低,导致人们逐渐肥胖,内脏器官功能日渐日趋减弱。实践证明,瑜伽教育课程中的体式是通过扭、转、曲、伸、拉、倒、挤压等动作配合呼吸与冥想的基础上,在运动的同时折射出育人的理念,通过东西方哲理故事引导大学生从对事物的探析与思考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2.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当今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唯我独尊”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个人至上”的思想行为习惯,这对大学生走向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瑜伽教育课程可以锻炼大学生坚韧不拔、积极向上、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如瑜伽体式——树式,在练习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松柏,在寒冬依然毅力不倒,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意志品志。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小组练习,能够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瑜伽教育课程的开设,在锻炼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2)瑜伽教育课程的开设符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它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还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3)瑜伽教育课程的开设,对瑜伽产业在中国健身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建议
(1)我们不仅要知性地了解瑜伽教育课程,而且要理性地实践它,把它引入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在各高校积极开设瑜伽教育课程,并为其注入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助于缓解学校的就业困难。
参考文献:
[1]毛娟.瑜伽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
[2]毛娟.全析瑜伽演变历程——创建瑜伽教育的思想基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
[3]江凤.瑜伽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3).
[4]鲍亮,钱枝.基于瑜伽教育的视角谈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J].铜陵学院学报,2011(6).
[5]艾杨格.瑜伽之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