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50名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调理并临床追踪观察。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8%、一年复发率5%以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老年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明显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消化溃疡;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44-02
消化性溃疡系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由于溃疡的病损超过黏膜肌层故不同于糜烂,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幽门螺杆菌;胃酸及非甾体抗炎药等)大于防御因素(胃黏膜屏障、粘液、粘膜血流、细胞更新及前列腺素等)所致,消化性溃疡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少年,而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一般经系统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经2-4周、胃溃疡经4-6周可以治愈,甚至于时间更短。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较难愈合,愈合时间更长,且复发率更高。近年来老年人发生消化性溃疡有所增加,治愈后复发率较高。30%—50%治愈后在一年内复发,五年内复发率高达100%的报告。而且老年人体质虚弱,病后多虚实夹杂,特加以中药调理。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属胃脘痛、腹痛等范畴。在病机方面,中医认为其发病与情志失调,饮食劳倦,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如忧郁恼怒,情怀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乃致胃气失和,此其一也;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虚,中阳不振,此其二也;气机郁结,久而化火,灼烁津液,而致胃阴不足,此其三也;脾虚滋生痰浊,食积化生湿热,痰火煎熬,湿热中阻,此其四也;痰气交阻,日久及血,痰瘀阻滞胃络,壅塞不通,此其五也。有此五端,初则胃之功能受损,后致胃之器质性病变,遂成溃疡。总之,肝郁脾虚是总的病理基础,所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也;痰阻热郁、气滞血瘀是重要的病理变化,所谓“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也。而气血运行不畅,升降之机乘逆,精微生化乏源,则可使形体消瘦。若脾虚不能统血,火热迫血妄行,或瘀阻血不循经,又常发生便血(远血)或呕血。至于痰瘀阻滞,尚可致幽门梗阻;病久成癓,又可形成肿瘤等等,变化不一而足。在治疗上,主要为疏肝理气,健脾温中,养阴和胃,化痰利湿,清热解郁,活血化瘀等几个方面。自2009年以来,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调理,取得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自2009年9月至今月临床治疗并追踪观察50名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年龄50-60岁10名、60-70岁28名、70岁以上12名。其中男性33名、女性17名。胃溃疡31名、十二指肠溃疡16名、复合溃疡3名。
1.2 诊断依据:
(1)上腹部疼痛,呈周期性发作。疼痛多有节律性特征,胃溃疡的疼痛常于餐后半小时至2小时发生,持续1-2小时后自行缓解,多呈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发生在食后3-4小时,一直持续到下次进食后才缓解,多呈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患者常在夜间疼痛。(2)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胀痛、灼痛、饥饿不适感,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可以呕血、黑便、穿孔、梗阻为首发。(3)上腹部局限性压痛。胃溃疡的压痛多在剑突下正中或稍偏左处;十二指肠溃疡则位于上腹正中或稍偏右处。(4)X线钡餐检查 气钡双层造影可以显示X线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龛影是直接征象,有诊断价值。(5)胃镜检查 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老年人消化性溃疡面积较大,直径多在10—19毫米,活组织标本或细胞做病理检查可用来鉴别良恶性溃疡。(6)幽门螺杆菌检测 阳性提示感染,是导致溃疡的重要因素。(7)隐血试验 经3天素食后,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提示溃疡有活动性。
1.3 治疗方法:
(1)首先根除幽门螺杆菌,采用四联疗法:奥美拉唑每次20毫克、日二次,胶体次枸橼酸铋每次240毫克、日二次;阿莫西林每次750毫克、日二次;甲硝唑每次400毫克、日二次;总疗程10天。
(2)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抗溃疡治疗;雷尼替丁300毫克、晚一次、口服;胶体次枸橼酸铋120毫克、日四次、口服。胃溃疡疗程6—8周;十二指肠溃疡疗程4—6周。疗程结束后改中药调理。
(3)中药调理:①胃脘灼热隐痛,口干,苔剥,倦怠无力,大便不实,舌质不红,脉象虚弱者,为胃阴不足型兼脾气虚弱,辩证为脾胃气阴两虚,治疗当以益气健脾,养阴和胃。药用党参、白术、山药、玉竹、沙参、芍药、甘草、葛根、陈皮等,补而不燥,滋而不滞。且宜清灵为务,以免虚不受补。②若病人自诉胃脘刺痛与胀痛参见,腹鸣嗳气则为瘀血阻滞兼气机不畅,治疗固宜行瘀、理气,但还须辨临床症状孰轻孰重,而调整气药与血药的比例。③若患者有乏力、畏寒、喜热饮等虚寒表现又有口干苦或口臭,舌红,苔黄腻等热象则为寒热夹杂之证,治以半夏泻心汤之寒热并用。④而胃溃疡常易合并慢性胃炎,表现为胃脘闷痛、痞胀;或有恶心、嗳气;有时口苦。舌偏红,苔薄黄。辩证多属痰饮停胃、肝胃不和或肝郁化火。治以胃苓汤合二陈汤、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调理二十天至一个月。
(5)要尽量杜绝一切可以引起溃疡复发的诱因,戒烟忌酒,避免服用刺激胃黏膜的药物,规律生活起居和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生冷不洁食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等。
1.4 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胃镜复查溃疡消失或形成瘢痕,黏膜无明显水肿。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和明显缓解,胃镜复查溃疡面积缩小达50%以上,病灶表面出现薄白膜。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缓解,胃镜复查溃疡面积缩小至50%以下,黏膜仍有轻度充血水肿。
2、结果:
治愈4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年复发2例。复发率在5%以下。
3、讨论:
分三步治疗消化性溃疡。第一步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采用四联疗法用药。第二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束后的抗溃疡治疗,我们采用 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联合胶体次枸橼酸铋用药。第三步中医调理,不同的溃疡患者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切须视临床表现而辩证论治,从而做到治病求本。老年人多素体虚弱,病后多虚实错杂,用药补泻宜分清轻重缓急,且随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用药。
参考文献:
[1] 周丽雅,刘建军.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5,4(10):594-596
[2] 胡伏莲,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现代理念,中华消化杂志,2005,25(3):189-190
[3] 白海燕,霍永利,消化科疾病诊疗手册,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7:51-59
[4] 兰水中,林莉萍,常见病专家经典处方,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8
[5] 房静远,消化性溃疡,消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24-31
[6] 蔡淦,马贵同,实用中医脾胃病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6
【关键词】老年消化溃疡;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44-02
消化性溃疡系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由于溃疡的病损超过黏膜肌层故不同于糜烂,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幽门螺杆菌;胃酸及非甾体抗炎药等)大于防御因素(胃黏膜屏障、粘液、粘膜血流、细胞更新及前列腺素等)所致,消化性溃疡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少年,而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一般经系统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经2-4周、胃溃疡经4-6周可以治愈,甚至于时间更短。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较难愈合,愈合时间更长,且复发率更高。近年来老年人发生消化性溃疡有所增加,治愈后复发率较高。30%—50%治愈后在一年内复发,五年内复发率高达100%的报告。而且老年人体质虚弱,病后多虚实夹杂,特加以中药调理。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属胃脘痛、腹痛等范畴。在病机方面,中医认为其发病与情志失调,饮食劳倦,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如忧郁恼怒,情怀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乃致胃气失和,此其一也;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虚,中阳不振,此其二也;气机郁结,久而化火,灼烁津液,而致胃阴不足,此其三也;脾虚滋生痰浊,食积化生湿热,痰火煎熬,湿热中阻,此其四也;痰气交阻,日久及血,痰瘀阻滞胃络,壅塞不通,此其五也。有此五端,初则胃之功能受损,后致胃之器质性病变,遂成溃疡。总之,肝郁脾虚是总的病理基础,所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也;痰阻热郁、气滞血瘀是重要的病理变化,所谓“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也。而气血运行不畅,升降之机乘逆,精微生化乏源,则可使形体消瘦。若脾虚不能统血,火热迫血妄行,或瘀阻血不循经,又常发生便血(远血)或呕血。至于痰瘀阻滞,尚可致幽门梗阻;病久成癓,又可形成肿瘤等等,变化不一而足。在治疗上,主要为疏肝理气,健脾温中,养阴和胃,化痰利湿,清热解郁,活血化瘀等几个方面。自2009年以来,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调理,取得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自2009年9月至今月临床治疗并追踪观察50名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年龄50-60岁10名、60-70岁28名、70岁以上12名。其中男性33名、女性17名。胃溃疡31名、十二指肠溃疡16名、复合溃疡3名。
1.2 诊断依据:
(1)上腹部疼痛,呈周期性发作。疼痛多有节律性特征,胃溃疡的疼痛常于餐后半小时至2小时发生,持续1-2小时后自行缓解,多呈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发生在食后3-4小时,一直持续到下次进食后才缓解,多呈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患者常在夜间疼痛。(2)疼痛性质多为钝痛、胀痛、灼痛、饥饿不适感,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可以呕血、黑便、穿孔、梗阻为首发。(3)上腹部局限性压痛。胃溃疡的压痛多在剑突下正中或稍偏左处;十二指肠溃疡则位于上腹正中或稍偏右处。(4)X线钡餐检查 气钡双层造影可以显示X线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龛影是直接征象,有诊断价值。(5)胃镜检查 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老年人消化性溃疡面积较大,直径多在10—19毫米,活组织标本或细胞做病理检查可用来鉴别良恶性溃疡。(6)幽门螺杆菌检测 阳性提示感染,是导致溃疡的重要因素。(7)隐血试验 经3天素食后,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提示溃疡有活动性。
1.3 治疗方法:
(1)首先根除幽门螺杆菌,采用四联疗法:奥美拉唑每次20毫克、日二次,胶体次枸橼酸铋每次240毫克、日二次;阿莫西林每次750毫克、日二次;甲硝唑每次400毫克、日二次;总疗程10天。
(2)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抗溃疡治疗;雷尼替丁300毫克、晚一次、口服;胶体次枸橼酸铋120毫克、日四次、口服。胃溃疡疗程6—8周;十二指肠溃疡疗程4—6周。疗程结束后改中药调理。
(3)中药调理:①胃脘灼热隐痛,口干,苔剥,倦怠无力,大便不实,舌质不红,脉象虚弱者,为胃阴不足型兼脾气虚弱,辩证为脾胃气阴两虚,治疗当以益气健脾,养阴和胃。药用党参、白术、山药、玉竹、沙参、芍药、甘草、葛根、陈皮等,补而不燥,滋而不滞。且宜清灵为务,以免虚不受补。②若病人自诉胃脘刺痛与胀痛参见,腹鸣嗳气则为瘀血阻滞兼气机不畅,治疗固宜行瘀、理气,但还须辨临床症状孰轻孰重,而调整气药与血药的比例。③若患者有乏力、畏寒、喜热饮等虚寒表现又有口干苦或口臭,舌红,苔黄腻等热象则为寒热夹杂之证,治以半夏泻心汤之寒热并用。④而胃溃疡常易合并慢性胃炎,表现为胃脘闷痛、痞胀;或有恶心、嗳气;有时口苦。舌偏红,苔薄黄。辩证多属痰饮停胃、肝胃不和或肝郁化火。治以胃苓汤合二陈汤、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调理二十天至一个月。
(5)要尽量杜绝一切可以引起溃疡复发的诱因,戒烟忌酒,避免服用刺激胃黏膜的药物,规律生活起居和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生冷不洁食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等。
1.4 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胃镜复查溃疡消失或形成瘢痕,黏膜无明显水肿。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和明显缓解,胃镜复查溃疡面积缩小达50%以上,病灶表面出现薄白膜。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缓解,胃镜复查溃疡面积缩小至50%以下,黏膜仍有轻度充血水肿。
2、结果:
治愈4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年复发2例。复发率在5%以下。
3、讨论:
分三步治疗消化性溃疡。第一步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采用四联疗法用药。第二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束后的抗溃疡治疗,我们采用 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联合胶体次枸橼酸铋用药。第三步中医调理,不同的溃疡患者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切须视临床表现而辩证论治,从而做到治病求本。老年人多素体虚弱,病后多虚实错杂,用药补泻宜分清轻重缓急,且随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用药。
参考文献:
[1] 周丽雅,刘建军.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5,4(10):594-596
[2] 胡伏莲,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现代理念,中华消化杂志,2005,25(3):189-190
[3] 白海燕,霍永利,消化科疾病诊疗手册,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7:51-59
[4] 兰水中,林莉萍,常见病专家经典处方,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8
[5] 房静远,消化性溃疡,消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24-31
[6] 蔡淦,马贵同,实用中医脾胃病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