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调研通过对莱芜市农产品出口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以及商务局的领导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了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基本状况,为我市农产品出口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市的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发展拓展了道路,从而带动我市出口经济的发展,为学院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社会岗位实际需要的优秀毕业生谏言献策;从贸易与服务的角度,优化莱芜市的出口经济发展环境,促进莱芜市特色农产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乃至当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市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莱芜市特色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 2009年1-6月份,莱芜市农产品及制品实现出口创汇11153万美元,同比增长77.9%,增幅连续6个月保持全省第一,总额列全省第八位。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57.8%,已经超过钢材、纺织品的出口量,跃居山东莱芜市出口产品首位,撑起莱芜市出口的半壁江山。
综合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优势产品出口明显提升。全市围绕生姜、大蒜等优势产品做文章,不断拉长出口创汇链条。(2)骨干企业出口带动明显。全市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7家,同比增加7家。这些企业共完成出口9503万美元,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5.2%。(3)出口产品逐步向高端市场延伸。农产品出口已经从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底层次市场,逐步向美国、法国、德国等高端市场迈进。(4)出口产品加工向纵深化方向发展。生姜、大蒜较为突出,目前,已形成了寿司姜、姜芽、蒜米、姜丝、姜片等30余个特色产品。
随着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全面推动,莱芜市的对外经济合作步入了快行道。加快莱芜发展的根本要求是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当地的特色,是科学发展观在莱芜的具体落实和实践要求,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努力方向。由此可见,搞活莱芜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出口,已成为我市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重点。
二、研究目的
为深入贯彻2015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莱芜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推动“四个发展”,建设“五个莱芜”, 把莱芜建设成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区,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制定以下研究目的:
(1)通过了解莱芜市特色农产品出口的现状,着重分析莱芜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及优势,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对外合作提供资料。(2)通过本次研究,深入挖掘莱芜市特色农产品出口仍然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为农产品对外经济合作提出解决方案。(3)综合国际市场农产品进出口的特点,提出优化莱芜市农产品出口环境的建议,为农产品出口经济创新开拓一条新道路。
三、我市特色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一)特色农产品出口基本情况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是当前农产品出口的必由之路。莱芜地处山区,盛产"三辣一麻"。莱芜鸡腿葱是著名的莱芜三辣之一,2003年便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2008年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截至目前,莱芜农产品走进北京、上海等30多个大城市的200多家大型购物广场,已出口欧美、日韩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裕华源”牌黑蒜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青岛)参展产品金奖,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盟等高端市场,国内市场北上广等大城市需求旺盛,销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现黑蒜年产量600吨,销售收入6000万元。
(二)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工的主要模式
(1)“车间型”基地建设模式。这种模式由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基地的生产布局、品种结构、质量标准等都有加工企业负责,加工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制定生产计划,下达生产任务,产品由加工企业统一收购和加工上市,基地仅作为加工企业原材料的生产车间,负责生产环节。 (2)“订单型”基地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一般由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的形式,建立生产基地。(3)“协会型”基地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由生产地的一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济人、技术能手、专业协会等建立生产经营基地,基地生产的产品一般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或经济人帮助销售。
(三)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的优势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市各种特色农产品开始大范围种植,由于地处山区,生姜,鸡腿葱,大蒜和花椒等特色农产品产量极高,并且味道独特。我市的“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等特色农产品不仅在全省范围出名,已经开始慢慢走向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份额开始慢慢增大。经分析,莱芜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自然条件优势。莱芜地处山区,春季温暖多风,土壤条件适宜葱姜蒜的大批量生长,当地百姓多年来以种植葱姜蒜等农产品为生。除此以外,莱芜与省会济南建立同城关系,拉近了两城之间的联系,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加工制作,可以更顺畅的运往省内外以及国内外,这些条件对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的生产和加工提供了质量保证。(2)品种优势。在特色农产品鸡腿葱种植上,莱芜华兴鸡腿葱注册“华兴民生”、“莱芜鸡腿葱”等商标,认证莱芜鸡腿葱无公害基地1.2万余亩。参加北京、济南、青岛等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在会上被评为“畅销产品”。(3)劳动力价格优势。出口生产成本的差别实际上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即:生产要素价格、产业规模和生产技术。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价格,莱芜不仅低于国际市场而且低于相邻省份,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包括葱姜蒜等在内的特色农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四、特色农产品出口遇到的问题
(1)科技落后,农产品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根据调研,莱芜特色农产品种植绝大多数停留在农户零散种植的水平上,没有形成规模和统一的标准,种植管理和销售都是靠自己的经验和方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加工后的产品也仍然是初级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差。(2)品牌意识淡薄,包装落后。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者有一些品牌意識淡薄,无论是从管理还是广告宣传都是如此。在长期的经营意识中形成“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存在,加上传统的单个家庭的生产方式的影响,对农产品的生产者来说,缺少“工厂”观念熏陶,品牌意识很淡薄。此外,质量上乘的农产品,由于包装不够精美、精致,更多的是散货,无人问津,严重影响销售。
五、我市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1)加快建设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一是牢牢树立农产品质量首先是“种”出来的理念,高度重视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切实把生产基地作为企业第一“生产车间”。二是在支持“山东省农业标准化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蜜桃)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建立一批以蔬菜、瓜果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建立和培育一批上规模、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出口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3)加大对出口农产品企业的融资支持。一是改革投融资体制,优化融资环境,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聚集,建立“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导向”的投资新机制。二是设立出口农产品研发专项扶持资金,扶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帮助企业走科技化、现代化道路。(4)着力营造农产品出口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协调服务力度,对国家的惠农出口政策要宣传到位,产业引导要科学合理,业务指导要不厌其烦,切实做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为我市农产品出口履好职、服好务。
参考文献:
[1] 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论坛,2002,(8).
[2] 吉林省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对策.经济纵横,2011,(10).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市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莱芜市特色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 2009年1-6月份,莱芜市农产品及制品实现出口创汇11153万美元,同比增长77.9%,增幅连续6个月保持全省第一,总额列全省第八位。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57.8%,已经超过钢材、纺织品的出口量,跃居山东莱芜市出口产品首位,撑起莱芜市出口的半壁江山。
综合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优势产品出口明显提升。全市围绕生姜、大蒜等优势产品做文章,不断拉长出口创汇链条。(2)骨干企业出口带动明显。全市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7家,同比增加7家。这些企业共完成出口9503万美元,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5.2%。(3)出口产品逐步向高端市场延伸。农产品出口已经从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底层次市场,逐步向美国、法国、德国等高端市场迈进。(4)出口产品加工向纵深化方向发展。生姜、大蒜较为突出,目前,已形成了寿司姜、姜芽、蒜米、姜丝、姜片等30余个特色产品。
随着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全面推动,莱芜市的对外经济合作步入了快行道。加快莱芜发展的根本要求是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当地的特色,是科学发展观在莱芜的具体落实和实践要求,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努力方向。由此可见,搞活莱芜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出口,已成为我市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重点。
二、研究目的
为深入贯彻2015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莱芜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推动“四个发展”,建设“五个莱芜”, 把莱芜建设成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区,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制定以下研究目的:
(1)通过了解莱芜市特色农产品出口的现状,着重分析莱芜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及优势,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对外合作提供资料。(2)通过本次研究,深入挖掘莱芜市特色农产品出口仍然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为农产品对外经济合作提出解决方案。(3)综合国际市场农产品进出口的特点,提出优化莱芜市农产品出口环境的建议,为农产品出口经济创新开拓一条新道路。
三、我市特色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一)特色农产品出口基本情况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是当前农产品出口的必由之路。莱芜地处山区,盛产"三辣一麻"。莱芜鸡腿葱是著名的莱芜三辣之一,2003年便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2008年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截至目前,莱芜农产品走进北京、上海等30多个大城市的200多家大型购物广场,已出口欧美、日韩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裕华源”牌黑蒜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青岛)参展产品金奖,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盟等高端市场,国内市场北上广等大城市需求旺盛,销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现黑蒜年产量600吨,销售收入6000万元。
(二)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工的主要模式
(1)“车间型”基地建设模式。这种模式由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基地的生产布局、品种结构、质量标准等都有加工企业负责,加工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制定生产计划,下达生产任务,产品由加工企业统一收购和加工上市,基地仅作为加工企业原材料的生产车间,负责生产环节。 (2)“订单型”基地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一般由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的形式,建立生产基地。(3)“协会型”基地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由生产地的一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济人、技术能手、专业协会等建立生产经营基地,基地生产的产品一般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或经济人帮助销售。
(三)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的优势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市各种特色农产品开始大范围种植,由于地处山区,生姜,鸡腿葱,大蒜和花椒等特色农产品产量极高,并且味道独特。我市的“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等特色农产品不仅在全省范围出名,已经开始慢慢走向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份额开始慢慢增大。经分析,莱芜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自然条件优势。莱芜地处山区,春季温暖多风,土壤条件适宜葱姜蒜的大批量生长,当地百姓多年来以种植葱姜蒜等农产品为生。除此以外,莱芜与省会济南建立同城关系,拉近了两城之间的联系,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加工制作,可以更顺畅的运往省内外以及国内外,这些条件对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的生产和加工提供了质量保证。(2)品种优势。在特色农产品鸡腿葱种植上,莱芜华兴鸡腿葱注册“华兴民生”、“莱芜鸡腿葱”等商标,认证莱芜鸡腿葱无公害基地1.2万余亩。参加北京、济南、青岛等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在会上被评为“畅销产品”。(3)劳动力价格优势。出口生产成本的差别实际上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即:生产要素价格、产业规模和生产技术。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价格,莱芜不仅低于国际市场而且低于相邻省份,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包括葱姜蒜等在内的特色农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四、特色农产品出口遇到的问题
(1)科技落后,农产品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根据调研,莱芜特色农产品种植绝大多数停留在农户零散种植的水平上,没有形成规模和统一的标准,种植管理和销售都是靠自己的经验和方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加工后的产品也仍然是初级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差。(2)品牌意识淡薄,包装落后。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者有一些品牌意識淡薄,无论是从管理还是广告宣传都是如此。在长期的经营意识中形成“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存在,加上传统的单个家庭的生产方式的影响,对农产品的生产者来说,缺少“工厂”观念熏陶,品牌意识很淡薄。此外,质量上乘的农产品,由于包装不够精美、精致,更多的是散货,无人问津,严重影响销售。
五、我市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1)加快建设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一是牢牢树立农产品质量首先是“种”出来的理念,高度重视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切实把生产基地作为企业第一“生产车间”。二是在支持“山东省农业标准化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蜜桃)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建立一批以蔬菜、瓜果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建立和培育一批上规模、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出口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3)加大对出口农产品企业的融资支持。一是改革投融资体制,优化融资环境,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聚集,建立“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导向”的投资新机制。二是设立出口农产品研发专项扶持资金,扶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帮助企业走科技化、现代化道路。(4)着力营造农产品出口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协调服务力度,对国家的惠农出口政策要宣传到位,产业引导要科学合理,业务指导要不厌其烦,切实做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为我市农产品出口履好职、服好务。
参考文献:
[1] 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论坛,2002,(8).
[2] 吉林省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对策.经济纵横,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