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安忆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构建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安忆的《小城之恋》一发表,就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引起了剧烈的震动。这部作品不同于她之前的所有作品,它通过对男女之间两性关系的描写,表现出对男权话语的颠覆以及女性意识的崛起。
  关键词:《小城之恋》 情欲描写 女性意识
  20世纪80年代,王安忆的小说《小城之恋》一发表,就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对于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文坛来讲,作品中大量的性描写,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水花四溅,评论家各执一词,褒贬不一。但无论肯定与否定,《小城之恋》的发表无疑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城之恋》以“文化大革命”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闭塞小镇上一个文工团里一对普通青年男女的故事。在文工团的一对男女,他们从小一起练功,一起表演,互相陪伴,一起长大,直到身体的成长变化使他们逐渐懂得了男女之事,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从互帮互助,彼此同情,再到相互谩骂彼此之间有了嫌隙,再到和解又分裂,又彼此占有,开始了疯狂又无节制的性爱,二人开始了一场从身体到心灵的相互折磨和纠缠。在这场疯狂的性欲较量中,男女双方通过一种近乎自虐的身体泄愤来享受短暂的欢愉,但是在疯狂过后,孤寂和空虚又再一次占领心房。也因为有了这必须严守的秘密,他们便再也不能独立存在,且与孤独为伍。也由于这情欲,他们开始背上了道德的十字架,通过相互折磨来获得灵魂的暂歇与安慰。
  然而,在得到的欢愉后伴随而来的是精神上长期的压抑,终于“她”开始了觉醒和自我救赎,“这一天的晚上,她终于决定。死去算了”①。“她”这么简单,以活着为唯一目的的人,也想到,或许死是唯一让灵魂解脱的方式,“她”要以自杀的方式逃离现状,完成自我精神上的救赎,这样的想法终究在一次次对生命的贪恋中消逝,“她”依然痛苦地挣扎着。但是一个生命的意外到来让“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本能的母爱唤醒了“她”的女性意识,“他知道,那一切终于告终了”②。从单身女性到母亲角色的转变,使“她”身体里的欲望彻底熄灭,完成了最终的自我救赎,回归了人的本真。而男主人公却在欲望的深渊里越沉越深,“他”不承认他们的孩子,婚后对妻子也不能尽到丈夫的责任,“他”赌博,酗酒,最终堕落。在这里,他们不同的结局使作者想要表达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清晰可见。
  一、对男权话语的解构和颠覆
  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男性都是话语权力的主导者,女性只能处在从属或依附的地位上,而在《小城之恋》这部小说中,这种情况被完全颠覆了。首先,在人物的设置上,就不同于一般的审美标准。“她”“腿粗,臀阔,膀大,腰圆……”③“他”“十八岁的人,却依然是个孩子的形状”④。他们的形象完全被颠覆了过来,“她”不是传统意义上女性的外表,没有娇小的身躯,而“他”也不是大众心中男性应有的外貌,没有高大伟岸的身躯,而是一个孩童的身体,他们的形象一出现,就给人一种不和谐的感觉。他俩的外貌,在别人的眼里是丑的,他们自己也是有意识的,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卑感也随之而來。但是“她”思维简单,庞大的身躯下还是孩子一般的思维,所以表现出的自卑感就很弱,而“他”因为更成熟,所以自卑感也就更清晰,给人的感觉也更阴柔。这里在一般意义上女性的敏感多思,男性的宏伟豁达也就被彻底地颠覆。
  在“艰苦岁月”这节目的排练中,“他”参演小红军,“他上了她的背,她竟不觉得吃力”⑤,“他在她背上的动作,很感踏实,他没想到她的肩背是那样的宽厚而有力量”⑥,“他”像一个需要保护的弱者得到了来自强者的身体支撑,而“她”却承担了原本应由“他”散发的雄性力量,“她的胳膊又结实又有力,由于她承受的轻松,使他也有了自信,动作大胆了,反倒灵巧了”⑦,这里角色发生置换,“他”在“她”的背上感到无比的踏实和放松,这无疑是作者有意识地对男性强大有力的固有世界的解构,更是对女性柔弱无助的外在和内心需求的颠覆和重构。
  他们被身体的欲望所控制,无法自拔,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却不能舍弃对方的身体,他们在一次次性做爱中逐渐感不到丝毫的欢愉,却又不能停止,他们互相折磨,通过身体上的疼痛来减轻在潜意识中因传统观念所带来的罪恶感,“她”终于在某一日无法忍受这样灵魂上的折磨,“这一天的晚上,她终于决定。死去算了”。在“她”想要自我救赎、洁净灵魂的同时,而“他总算彻底地明白了,她是欺骗了自己,她是撇下了自己,她怎能撇下自己呢?”⑧而在这时候,“他是那么软弱,那么可怜,他哭得在地上打滚,石头和枯枝戳痛了他,他也不觉得,哭得凄凄的”⑨。在传统的观念里,女性一般都处于弱势而被抛弃的地位,而在这里,“哭得凄凄的”是“他”,这无疑表现出作家对传统男性话语权力的解构和颠覆。作家在有意识地树立女性意识,女性不再受制于男性,女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体地位,这是作家创作观念的传达。
  二、从原始的生命欲望到女性独立意识的渴求
  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结合,完全是由于人原始的欲望,“他们并不懂什么叫爱情,只知道互相是无法克制的需要”⑩。女主人公思维简单,在“她”日渐成熟的身体中,并不知道身体里那股对“他”无法克制的需要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而“他”也是在某一日,在不该醒来的时刻醒来,才发现身体里流淌的“邪恶”是来自于身体的某个部位,他们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里达到契合,然后开始疯狂的性爱,他们的结合完全出于“性”的助力,是一种相互的需要和诱惑,是身体和身体的碰撞,与爱情无关。
  对于性的渴望以及对反叛传统的惭愧,使“他”绝望,只能把这归罪于心灵的成熟,而“她”则没有“他”那样明晰的认识,只是在身体发育的过程中,排练时的身体接触使“她”生出无穷的欲望和幻想。他们并不懂爱,他们的结合只是因为生理的需求,而这又与他们原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冲突,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强烈的冲突给他们带上了一个无法解开的镣铐——“性”丑陋,这成为他们行动的强大支配力,并产生精神和心理的强大负罪感,支配着他们进入“报复—亲近—报复”的怪圈中,形成心理和行为上的背离与扭曲。他们在内心的恐惧和谴责中享受性爱所带给身体的刺激和满足。当性爱不能完全释放精神的负担时,他们就相互折磨,通过外在伤痛和殴打来排解。
其他文献
摘要: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勇于改造自然的优秀特质,剧中的人物成为这些特质的承载体,他们或许敢想敢做,或许粗中有细,或许不屈不挠,这些既是单个人物的闪光点,也反映着群体的光芒。  关键词:人物形象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 《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是由都晓导演,李佩甫编剧的十五集连续剧,讲述了林县县委书记阎运德带领全县人民开凿、修通红旗渠的故事,电视剧在199
摘 要:古代朝鲜编纂的中国诗歌选本呈现出古代朝鲜汉诗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朝鲜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在理学视域下论诗的文学思想,而朝鲜王朝后期拈出“天机”与质、真的诗学范畴,有重提文学艺术标准的倾向。  关键词:朝鲜汉诗 选本 朱熹 温柔敦厚 性情  古代朝鲜是域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中国诗学,作为朝鲜汉诗的源头,从诗学观念、师法典范、艺术形式等方面深刻影响、全面塑造了朝鲜汉诗的创
摘 要: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克洛德和爱斯梅拉达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命运不幸地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巴黎圣母院》中的悲剧。本文根据雨果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以《巴黎圣母院》中对克洛德的头部与爱斯梅拉达的脚部描写为出发点,探究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所体现出的艺术技巧和美学观念。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 爱斯梅拉达 塑造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他深刻地表现了1
摘 要: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同时也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儒家的四大圣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三不朽”者,王阳明及其创立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阳明热”,其表征之一就是多部“阳明戏”创排上演。无论是戏曲版“阳明戏”,还是话剧版“阳明戏”,都对王阳明及其心学有着独到的理解。绍兴文理学院原创大型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一方面从当前几部“阳
摘 要:周浩晖是中国当代极具个人写作风格的悬疑小说家。本文以他的小说《邪恶催眠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不仅指出周浩晖善于心理悬疑的个人写作风格,也分析了心理悬疑含义。一是写作目的,通过不断设置悬念给读者心理上的追寻和暗示,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小说用催眠营造神秘文化氛围。二是主题,用人性营造和解释悬念,使读者关注人性。与此同时,我也探讨周浩晖对于催眠的态度,认为他将悬疑小说与传统侦探小说相
摘 要: 动荡的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三雄以及其臣下,各展雄才,其心、其意有异,且随时局变化而变换,这种“三心二意”激荡三国风云,让三国这段历史更加精彩纷呈。  关键词:三心 “贰”意 三国  本文所谓三心,重在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三雄之心异,心异则争,于是有官渡之战袁、曹之争,刘备为袁绍一方以抗曹操,有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盟以抗曹操,有猇亭之战孙权向曹魏称臣以抗刘备。“二”之解释有三:一
摘 要:反腐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要处理好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处理好文学本体与主体的关系。《人民的名义》中,作者周梅森用外在式叙述者的方式,营造了叙述学意义上的虚构性文本,从而实现了本体意义上的自我逃脱;但他又以精心的构建传达出现实主义文学的铿锵之声,体现了主体意义上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 叙述学 反腐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2017年,电视剧《人
摘要:城市化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当代小说尤其是21世纪以来,反映城市化发展的作品逐渐增多。但在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城市化层面上,也有不足与缺憾。集中表现在城市化表象之下,挖掘城市性与城市人的现代性方面。本文以郝群(慕容雪村)的《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冯慧的《群生沸腾》为例,对城市化书写的不足与缺憾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化书写 城市性 伦理构建 中国当代小说  截至2017年,中国
摘 要: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的女性代表,在20世纪80年代她一反政治抒情诗的“大我”常态,创作了新时期女性“自我”形象,唱响了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创作的“先声”。本文通过分析诗人诗中的几类女性形象,如追求平等自由、崇尚独立的女性,温柔善良又关怀他人的女性,追求理想且有反叛意识的女性,探究舒婷对自由平等理想的追求以及同时蕴含的传统美德意识,肯定其难能可贵的、由时代变革孕育而生的新与旧的转变。  关键词
摘 要:《尘埃落定》自问世以来便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并摘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大多数学者从民族、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文本分析,但就其艺术手法而言,复调性构成了其独有的叙事系统,本文主要从人物语言、结构、文化三个方面分析这部小说的这一特性,以便能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小说。  关键词:《尘埃落定》 复调性 语言 结构 文化  20世纪20年代,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