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图书馆“后示范”建设的价值取向及发展路径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_save_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示范建设院校验收的完毕,高职图书馆在馆藏资源、馆员建设、创新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向纵深发展。但如何进一步强化高职图书馆的“后示范”服务能力,在发展目标、建馆特色、服务跟进等方面还存在着困境,需要在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方面重新做出综合考量,以便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的顺利展开 。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后示范;价值取向;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莫桂芝(1963-),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馆员。(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22-02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和骨干校的跟进,有力促进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提升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高职图书馆也借此“东风”,在建筑面积、馆藏资源、馆员建设、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总藏书量近300万册,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一般综合本科院校的水平。但在后示范建设中,高职图书馆如何继续促进高职院校的示范领头作用,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高职图书馆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一些示范高职图书馆提出了亮点建设、内涵建设(如周萍英《“后示范时期”高职图书馆服务创新与成效评价研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等,但实质上还是停留在示范建设的范畴,对于“后示范建设”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对高职教育体系建设还缺乏远景的考量。从实际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指日可待,如何更好地发挥为高职教育服务的作用,需要高职图书馆在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方面有清醒的认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有必要对此作深入细致的考察,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图书馆发展之路。
  一、价值取向
  高职图书馆后示范建设的价值取向指的是高职图书馆在参与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过程中,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学校发展与图书馆建设、读者需求与馆藏资源、馆员创新服务、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发展等的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即意识取向、目标取向、行动取向。这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后示范”建设意义深远。
  1.意识取向: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图书馆的价值不在于其自身的“经济产值”,而在于图书馆通过促进文献知识的活化与转化,为全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1]经过3年的示范建设,高职图书馆取得了巨大进展,馆藏资源与服务能力在服务本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之余,已经初步具备可以扩大服务范围的能力。而积极利用馆藏资源努力投入公益性服务,既是对《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要求的推动我国文化大繁荣的呼应,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具体体现。
  高职图书馆作为地方文献的主要管理中心,在推动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只有正确认识高职图书馆在当前社会中的实际地位,才能最大发挥高职图书馆的真正作用,赢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当然,面对图书馆产业化的主张,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坚定立足于高职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服务地方这一本质属性,最大限度地通过提供各种资源服务,主动参与地方的文化建设,树立“后示范”建设的新意识。
  2.目标取向:建设复合图书馆
  1996年,美国苏顿(S.Stton)从图书馆的发展实际,提出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四种形态,明确了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同年,黄宗忠先生在《论21世纪的图书馆》一文中也提出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要共存互补的观点。这种复合图书馆实际上是在现代数字环境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满足读者进行资源自由选取的一种图书馆模式,体现以用户为中心,实现文献资源的有效增值,将图书馆的核心业务转变为个性化自由选择的便捷服务系统。不难看出,复合图书馆在运行中更加适应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更加注重用户利用文献资源的维度扩充,甚至可以对图书馆的发展定位做出基本的预测,便于提前做好预备工作。因此,基于高职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后示范”建设中努力建设复合图书馆就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空间效能;建立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建立基于资源集成与无缝存取的一站式服务”。[2]这更有利于提高高职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使高职图书馆不仅可以方便本校师生的资源利用,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的职能,打造“后示范”建设的新起点。
  3.行动取向:构建信息圈
  目前,图书馆构建信息圈——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很大一部分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已经实现了数字文献的合作采购、业务咨询、资源共享以及馆员培训的人力资源与管理资源共享,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图书馆联盟是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数量达到200个左右,服务内容涉及中文联合书目,电子资源的联合采购,联合馆际互借、虚拟参考咨询、数字化资源系统的应用等。[3]
  尽管目前高职图书馆还难以达到CALIS的建设要求,但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小范围的资源共享(如在广西范围内实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高职图书馆必须意识到这是以后工作的主要方向,只有构建信息圈,才能不断弥补自身的欠缺,丰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大力拓展与其他同类机构(如其他普通高校、各级各类博物馆等)的合作关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加多种形式的文献共享机构,着力打开学术机构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最终实现更为广泛的文献资源获取与共享,构建新的信息圈,为“后示范”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正确认识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与学校定位、地方受众、企业需求等受惠目标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才能长期对学校发展和地方社会提供各种稳定的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才能切实发挥高职图书馆的真实效能。   1.积极推行“需求驱动采购”
  经过10多年的建设,高职图书馆尽管藏书的数量大大增加,而结果却是大量馆藏图书无人问津。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据调查,20%以上的图书平均11年中没有借用过一次,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源库——特藏库,每年进入阅读的不超过30人次。造成这样结果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读者的选书需求。2000年,以理工见长的美国普渡大学(与我国现代高职院校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率先确立了“需求驱动采购”(Demand-DrivenAcquisitions,简称DDA)模式,结果表明以这种方式采购花掉的经费仅占购书费用的5%~7%。[4]从目前美国的实际来看,DDA采购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特别是数字技术——Web2.0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需求驱动采购,形成了新型数字化集成服务,而出版发行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配合DDA,建立阅读服务的深度集成,大大方便了用户,真正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建设的终极目标。因此,高职图书馆如果能够真正采用“需求驱动采购”,就可以大大增加读者对馆藏资源的借阅与使用,促进图书馆服务的深度、广度和针对性,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率,从而改善图书馆目前较为尴尬的境遇。
  2.大力推进学科知识服务
  目前高职图书馆尽管大力推行学科馆员管理制度,但所提供的知识服务仍停留在基础的借阅上,在文献资料开发和数字化信息服务处理能力等方面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远不能建立完善的知识服务模式。这就要求高职图书馆必须充分认清形势,大力推进学科知识服务,将知识服务与学科馆员制度相结合,按照学科专业领域组织人力和资源,提供专业化知识服务。针对用户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吸收、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的需求,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所需专业知识的服务。[5]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大多实行跨学科组建,在科研背景、知识层次、能力结构、研究预期、资料需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趋同性。因此,推行“学科化”的知识服务就可以重点集中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整合研究资源,构建一个健全、优质、高效的学科知识服务模式,这是提升高职图书馆创新服务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高职图书馆的“后示范”建设意义深远。
  3.引入微博服务
  根据维基——Library、Success、NFI研究所和Lindy Brown的统计,目前国外利用微博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已经超过700家。[6]随着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几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微博以来,据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达到了88.81%,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我国的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图书馆也相继开通微博服务,但效果并不理想。而高职图书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因此在进行微博服务时,必须明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国内外图书馆微博服务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一是搭建平台,选择开设服务所需的硬件设施;二是及时数据更新,有选择性地整合各种信息;三是确保活跃度,借助API等平台,不断完善微博发布、转发、关注、评论等功能,等等。同时通过开设图书馆官方微博账号的方式来对图书馆的服务进行宣传报道,与读者进行互动,答疑解惑,打造高职图书馆的网络品牌。[7]
  诚然,高职图书馆与国内外的高校图书馆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进步,高职图书馆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必然趋势,发展趋向也不会脱离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范畴,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可能会在发展重点方面有所取舍,这就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可以灵活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当然,从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来看,其图书馆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因此,高职图书馆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及时跟上高职院校的发展步伐,就必须要树立长远的眼光,以高标准的建设来丰富自己,努力向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高校的图书馆看齐,不断汲取名牌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经验,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扩大服务内容和范围,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的文献资源服务。
  参考文献:
  [1]秦俭.图书馆价值取向论析[J].图书馆论坛,2002,(4):14-15.
  [2]初景利.复合图书馆建设目标与实施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
  2005,(11):54-57.
  [3]崔宇红.图书馆未来的深度思考——环境、价值与行动[J].图书理论与实践,2007,(4):1-4.
  [4]张甲,等.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藏书建设2.0版[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36-39.
  [5]徐恺英,等.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3):53-55.
  [6]李金波.国外图书馆微博客建设及其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
  (1):70-73.
  [7]司姣姣.微博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
  (3):39-43.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已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在该时期受到金融危机、高校扩招、劳动人口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仍很严峻。通过对后危机时代就业机遇的分析,提出培养大学生就业机遇意识的问题,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机遇意识  作者简介:徐欣国(1978-),男,山东莱芜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工作和社会统筹中长期存在的一大难题,2013年699万毕业生的数量加之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使高校就业问题更加凸显。高校就业问题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从高校、学生自身和家庭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注重家庭教育和政府相应政策的推出等几个途径,来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途径  作者简介:
摘要: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将校友捐赠列入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意识到校友资源的重要性。在充分解读了校友资源的重要性后,提出了有效整合校友资源的策略,为我国高校日后对校友资源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费;校友捐赠;校友资源;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周晓婧(1988-),女,河南洛阳人,西